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421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1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docx

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41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

——2003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41篇)

“哥伦比亚”号魂断归途

据新华社电①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上午9时(北京时间22时),“嘭”的一声巨响真如晴天霹雳,惊得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居民目瞪口呆。

按计划9时16分在这个州着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了。

消息随着电波迅速传遍了全美国,全世界。

②万千美国人从电视屏幕上眼睁睁地看到了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蓝色的天空中出现了很大一个火球,它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弧光,接着这个火球变为两个、三个、四个,随即划出两条、三条、四条长长的弧光。

随着弧光的飘去,多少张脸流下了难以抑制的眼泪。

最惨的是宇航员的家属,他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准备迎接分离了16天的亲人。

③“哥伦比亚”号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两名是女性。

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④根据美国宇航局消息,上午8时左右,正在按计划返回地面的“哥伦比亚”号报告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其左翼的温度传感器信号丢失,轮胎气压出现问题。

9时以前,当地面指挥中心再次询问详细情况时,联系中断,几分钟后即出现了上述一幕。

⑤出事时,“哥伦比亚”号返回到了得克萨斯州中部上空,当时的飞行高度为62000米,航速为每小时两万公里,正向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方向飞行。

⑥美国总统布什在得到消息后从戴维营赶回白宫,并在随后的电视讲话中对宇航员的遇难表示哀悼。

他并且表示,美国将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美国宇航局和国防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采取应对措施。

美国宇航局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决定,在有关人员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原因进行调查期间暂停所有航天飞机飞行。

⑦“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现有五架航天飞机中资格最老的一架,首航是1981年4月,本次是第28次执行任务。

这次为期16天的科学考察从今年1月16日升空时开始,共进行了80多项科学实验。

15.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消息”结构的角度看,第①段是全文的___________;从叙述的方法看,第①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开头。

17.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

据此看,本文的背景材料是______、________两段。

18.第⑦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消息的副标题一般是文中事件的提要,请用两个短句浓缩全文的信息,给这则消息拟一个副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①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2月1日上午9时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上空16.导语  倒叙

17.④⑤

18简介“哥伦比亚”号的历史本次航行所进行的工作(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19.美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资格最老航天飞机毁于一旦(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句子顺序不作要求)

(2003年湖北荆州中考试题)

阿长与《山海经》

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7.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请简要说说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强烈的震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原因是什么?

请摘录原文回答。

选文写了“我”对阿长这一人物认识和情感上的变化,请概括说明这一过程。

(3分)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3分这是我十分喜爱,念念不忘却总得不到的宝书;另一方面,想不到“我”先前讨厌的、连书名也记不住的阿长竟能为“我”买来《山海经》。

(答出前一点得1分,答出后一点得2分,大意对即可)

8.3分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1分)

(2)先前不抱希望,然后是震惊,最后是心生敬意。

(2分。

只写出两个阶段可得1分。

若答“由谋害隐鼠的怨恨到怨恨消灭而发生新的敬意”也可给2分。

(2003年广东湛江中考试题)

把“不能”埋葬起来

唐娜是美国密歇根小学的资深教师,再过两年便要退休了。

这时她志愿参加了一个旨在借着一些表达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进而爱惜自己生命的活动。

唐娜的工作是借着参与训练进而将这些理念实现。

她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

有的写道:

“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没办法让麦克喜欢我”;有的写道:

“我没法做十次的仰卧起坐”,“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等。

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诸如“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的句子。

等大部分学生都填满了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写下页时,唐娜告诉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

学生依次到教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

她把盒子盖上,塞在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走,学生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

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

唐娜进入守卫室,找寻铁铲、铁锹,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边,大家开始挖了起来。

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

整个挖掘过程历时十分钟,因为每个孩子都要轮流挖。

直到洞有三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好,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小孩,围绕着这刚埋好的“墓地”,每个人“力不能胜”的事情,都深深地埋藏在了三尺的泥土下。

此时唐娜开口了:

“小朋友,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

”学生牵手绕墓地围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

唐娜念出一段悼词:

“各位朋友,今天彳艮荣幸能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

他在世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

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

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

“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刻上墓志铭。

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

虽然他们不如您有名,有影响力,但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

“但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的人站起采,向前迈进。

阿门!

然后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庆祝自己解开了“我不能”的心结。

唐娜用纸剪成墓碑形,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

”再把日期填上。

唐娜把这个纸墓碑挂在她的教室里。

以后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后来,唐娜所带的这个班的31名学生在事业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有的还成为政治、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

18.唐娜作为一名教师,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填写好自己的“做不到”,她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什么?

有何作用?

(5分)

19、唐娜为什么没让学生们把所有的“做不到”写完之后再上交?

(3分)

20.唐娜为什么让每个孩子都轮流挖土?

(4分)

21.文中的“力不能胜”具体指什么?

(举2例)(4分)

22.“我不能”还有哪些像“我可以”、“我愿意”一样的好“兄弟姐妹”?

(再列举3个)(3分)

23.你认为这种活动有无意义?

简要谈谈你真实的想法?

(5分)

【参考答案】

18.(5分)告诉学生老师也有“做不到”的。

或:

老师也想埋葬自己的“做不到”。

(3分)

作用是老师的行动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2分)

19.写得越多越增加孩子的自卑感,不利于实验活动的开展。

(3分)

20.必须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才能切身感受“做不到”已被埋葬了。

(或:

必须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4分)

21.指“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等。

(4分)

22,我(能)行、我能够、我希望、我会、我应该、我决心等。

(3分)

23.(5分)好。

现代生活愈来愈注重心理调节。

它能给人积极的帮助。

这是一种很

有创意又带有幽默感的活动方式,它能起到奇特的效果。

我们应多开展类似的

实验活动。

或:

不好。

它仅仅是一种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卑感和其它心理疑惑。

形式

上太假,含太多做戏的成份,达不到效果。

(2003年福建龙岩中考试题)

别让委屈再版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

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

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

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

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

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

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

老师说:

“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

”我惊讶得不得了。

我说:

“确实是我作的。

”老师说:

“你不可能作这么好。

你是抄的。

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

”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

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

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

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

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

——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

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

当作期末考试。

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

问题就这么极端:

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

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

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

他说:

“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

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

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

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我不禁一怔:

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17分)(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

[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23.本文写了三件事。

请任选一件事?

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

(3分)

答:

23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3分)

25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26.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3分)

答:

27.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

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

(3分)

答:

28.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

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

(3分)

答:

【参考答案】

23.第一件;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件:

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问题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说是抄的。

第三件:

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二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

(3分。

大意如此即可。

任选一件作答,若答了两件或三件,则只评排在最前的一件。

24.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或答:

老师怀疑学生的作业。

可答:

怀疑学生)(3分。

大意如此即可)

25.某种现象再次发生(或答:

某种现象重得出现)(2分)

26.翻来覆去地看学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向同事请教处理办法。

(3分。

三个要点各1分。

意对即可)

27.从罗马法精神的高度(或答:

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的高度。

或答:

从法律的高度。

)(3分)

28.无固定答案。

(3分。

合情合理即可;谈感受要真切,提建议要注意“有关”。

(2003年湖北潜江中考试题)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

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

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

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

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

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

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

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

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

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

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

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

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

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

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

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

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

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

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

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

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

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

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

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

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作者:

毕淑敏本文有删节)

22、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

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3分)

23、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

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4分)

24、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3分)

25、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

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

(4分)

26、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请就《背影》的写作技巧或《斑羚飞渡》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6分)

【参考答案】

22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评分说明:

大意正确1分,共2分;语言通顺、简练1分。

23答:

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

作者读出了安徒生是借鱼写人。

为了寻找灵魂,人鱼公主抛弃了海底“瑰丽丰饶”的物质生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

其间尽管旅途漫漫,肉体和精神经受了“磨砾”和“煎熬”,但她顽强、坚定,永不放弃。

这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评分说明:

点明是一种精神,或能理解到以鱼写人2分;抓住具体的词、句谈人鱼公主的追求1分;语言通顺、完整l分。

24答:

示例①:

结构完整。

承接上文年龄阶段,使线索贯穿始终。

示例②:

篇末点题。

突出了“常读常新”的主题。

示例③:

语言耐人寻味。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评分说明:

点出任何一种作用1分;围绕作用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1分。

只罗列作用不作分析扣1分。

25答:

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

内容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常新”的感梧。

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读书和读人生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评分说明:

层次分明1分;感悟随着生活阅历逐渐加深1分;内容与形式结合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26答:

评分说明:

回答出原有的认识2分;说出一点新的休会,并言之有理2分;新体会比较深刻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2003年山西太原中考试题)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

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

“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

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

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

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

阳光。

大家都叫他阳光。

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

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

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

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

她依着树。

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

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

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

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

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

“其实娘早就知道了。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

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

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⒃他百感交集。

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⒄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0.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

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3.第⒄段写道:

“他百感交集。

”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