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8.docx
《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8
第三节 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
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思考
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
为什么?
答案 否。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
改善环境。
(2)例证
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
(1)影响: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例证
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探究点一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016年5月20日,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了一项报告。
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市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球GDP总量的80%。
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图”,思考以下问题。
(1)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800~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变化?
城市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3)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差异及成因。
(4)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有何变化?
为什么?
答案
(1)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市化速度加快。
(3)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4)1975年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城市化速度减缓。
因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丁B.丙
C.乙D.甲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现象是( )
A.功能分区不明显B.逆城市化
C.城市中心空洞化D.郊区城市化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故甲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表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乙表示世界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表示我国城市化进程。
第2题,中国的城市化现阶段发展迅速,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郊区不断变为城市,但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探究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1)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渠化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道改造成为外形直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明渠,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排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导流地表积水到水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第4题,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
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a阶段B.朝鲜——c阶段
C.中国——b阶段D.印度——c阶段
2.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a、b、c分别代表城市化进程中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
英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c阶段,中国、朝鲜和印度均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处于a或b阶段。
第2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据此完成3~4题。
3.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农民建设“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扩大居住面积,提供足够多的出租房屋,增加租金的收入。
第4题,“握手楼”的建设,牺牲了住宅的通风、采光要求,占地面积较少,这和市中心地价、房价昂贵有关。
5.我国某中学的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问题感兴趣,他们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大城市病”出现较早的国家,因此研究性学习以英国为案例。
下面是他们搜集的两则材料。
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二 氮氧化物(NOx)主要是由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一种大气污染物。
下图是2004年夏天,英国南部定点测算的24小时内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比较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2)城市的发展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环境污染除大气污染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结合材料二,描述图中不同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地区分布特点,并简述影响其分布的自然因素。
(4)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不少于两点)
(5)城市化对城市局地小气候的影响一般有哪些?
(试从气温和风速两方面分析)
答案
(1)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较慢;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
(2)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3)内陆城市空气质量差,氮氧化物含量高,沿海城市反之。
原因是沿海风力一般大于内陆,可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吹散。
(4)公交优先;合理规划道路;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5)产生“热岛效应”,使城区气温升高;地面建筑的阻挡使城市的风速降低。
解析 第
(1)题,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
第
(2)题,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是城市环境污染的表现。
第(3)题,从图中看出,氮氧化物含量低的城市大多位于海滨,这与海滨地区风力较大有关。
第(4)题,可以从减轻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等方面分析。
第(5)题,城市有“热岛效应”,同时风速也比郊区低。
专项提能3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
(1)城市化进程的判断。
根据图中城市数量、面积的变化,是否形成城市群等判断,图中城市化进程为甲—乙—丙—丁。
(2)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判断。
由甲图到丁图,城市数量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为城市群。
(3)隐含信息的判读。
由甲图到丁图,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区日益明显,中心商务区的地位更加突出。
下图为“广东省城市体系演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 )
A.a—b—cB.b—a—cC.c—a—bD.b—c—a
(2)图中显示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 )
①城市人口增多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 ③城市数量增多 ④城市空间规模扩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1)B
(2)D
解析
(1)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总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发展的。
(2)①~④均是城市化的标志,但是图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规模扩大。
课时作业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
读表,回答1~2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甲
城市数目/个
3
7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200
17650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56
340
丁
城市人口比重/%
30.4
48.6
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标志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表中显示城市数目增多,隐含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一标志。
第2题,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很可能与当地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关。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成因,城市中心区的萎缩是逆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比重图”,完成3~4题。
3.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E~F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B.逆城市化
C.再城市化D.城乡差距扩大
4.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在( )
A.B时段B.D时段
C.E时段D.F时段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由A到E阶段,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到E时,城市人口比重处于高位,接近90%。
由E到F阶段,城市化水平下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第4题,乙时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约57%,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约为18%、25%。
因此此时期应为城市化水平低的B时段。
(2016·沧州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5~6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初级阶段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化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市化加速阶段。
第6题,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
读下表,回答7~8题。
年份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80
17.6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7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
36.23
51.8
10.11
76.0
26.12
46.2
7.1980~2010年( )
A.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
B.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趋缓
C.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一直大于农村人口数量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8.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A.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
B.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C.工业产值减少,居民收入降低
D.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第8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易产生城市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
“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
下图为“潮汐车道景观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我国“钟摆族”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A.郊区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
B.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城市房价高
C.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D.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10.关于“潮汐车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行驶
B.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C.通过增加道路面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D.0~18:
00时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增加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钟摆族”是指工作在城市中,生活在郊区或其他城市的群体。
郊区是生活区,不是就业区,A错。
“钟摆族”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城市房价高,“钟摆族”感觉负担太重,所以去郊区地价较低处购房,B对。
“钟摆族”生活在郊区或其它城市,主要为当地常住人口,而不是外来务工人员,C错。
“钟摆族”需要两处奔波,加重交通的压力,D错。
第10题,根据通行时间、方向分析,“潮汐车道”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B正确。
潮汐车道并没有通过增加道路面积优化配置道路资源,C不正确。
图中左侧汽车向郊区行驶,A正确。
0~18:
00时进城方向的车道数增加,D正确。
图甲示意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设计建议(图乙所示)。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甲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
A.阻挡雨水杂物B.美化城市环境
C.防止人为践踏D.减少建设成本
12.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 )
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
C.拥堵问题D.大气污染问题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据图可知,路缘石狭窄且明显高于路面,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防止人为践踏,故C项正确。
第12题,据图可知,种植池低于路面,有利于路面排水和雨水下渗,减少内涝情况的发生,故选B。
13.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1949年~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
(1)材料信息显示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的表现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0年间我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目增长比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增长比例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或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中的“城市数”柱状图归纳在城市数目和城市化发展速度方面的特点。
第
(2)题,根据材料计算出不同级别城市在60年间的城市数目增长比例:
200万以上人口城市、100万~200万人口城市、50万~100万人口城市、20万~50万人口城市、20万人口以下城市分别约为1267%、1057%、1867%、371.9%、214.3%,由此看出城市数目增长比例最高的是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最低的是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14.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材料三 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__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有(多选)( )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分析原因。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12 7
(2)ABD
(3)工业区污染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控制污染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增加城市绿化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