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077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docx

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植物部分

一、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并学会识图)

2、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应用)

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之间的大小。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3、植物的吸水过程:

土壤溶液中的水分→根毛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表皮内细胞→导管→茎→叶;

4、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①根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②根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二、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1、叶片的结构:

①表皮;②叶肉;③叶脉

   表皮上的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的“门户”。

保卫细胞内含有少量的叶绿体;

   叶肉细胞中含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使得叶片呈绿色)。

   叶脉内有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导管和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具有运输和支持作用;

2、光合作用:

 ②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③场所:

叶绿体;   ④产物:

有机物和氧气;   ⑤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⑥条件:

光、原料和场所

 ⑦实质:

物质变化是把简单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复杂的有机物;

     能量变化是把光能吸收并转变为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⑧意义:

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为工业提供原料;   

     为动物的人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为人和动、植物的呼吸提供氧气,调节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3、呼吸作用:

指在细胞内进行的,是生物体内有机物(如葡萄糖)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① 公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注意:

(1)能量的去向有两个:

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中;

(2)ATP是一种高能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澄清的石灰水的化学成分是氢氧化钙,遇到二氧化碳时就会生成白色沉淀;

4、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①植物吸收的水分有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②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的动力,也是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蒸腾作 

  用可以降低叶表面的温度;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所有生活的细胞都进行

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在光照下进行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贮藏能量

 注:

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物质变化上是可逆的,但在能量变化上不是可逆的;

   ②、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来储藏粮食的措施:

(1)把粮食晒干后储藏;

(2)选择通风、干燥的仓房;(3)低温储藏;  

   ③、新疆地区瓜果特别香甜的原因:

新疆地区夏天白昼长,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

用的进行;夜间短,气温低,呼吸作用不强,有利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   

   ④、大气中碳——氧平衡的反应式:

 

三、植物的开花、结果和繁殖:

1、一朵花的最主要部分是花蕊;雌蕊的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

2、被子植物(即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双受精现象:

一个花粉中的两个精子游动出来后,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的现象;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①子房发育成果实; ②胚珠发育成种子;

 ③受精卵发育成胚; ④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⑤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4、种子的结构:

 

①、蚕豆、花生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

②、玉米、小麦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构成;

③、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植物体的幼体,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

④、蚕豆种子中贮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两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玉米种子中贮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其子叶(一片)转运营养物质;

⑤、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且活的胚;

(2)外界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掌握课本上的相关实验)

⑥、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接着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

1、生物进化的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中生活到陆上生活。

2、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二、生物与环境:

①环境影响生物;②生物影响并适应环境(了解课本上的实例)

非生物因素:

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

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三、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注:

①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②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

③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

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其保持平衡,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的影响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指初中所学的捕食链),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状结构;(学会数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够反映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其遵循的规律是:

能量从绿色植物(起点)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人体生理卫生部分

一、血液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运输营养物质、氧气、二氧化碳、尿素等;

1、血管:

血管种类

概念和功能

分布

管壁

血流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管壁厚,弹性大

管内血流速度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有的分布较深,大多 分布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

管内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数量多,分布广

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管内血细胞只能一个个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2、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①血浆(约55%):

含有大量的水,还有蛋白质、葡萄糖和无机盐,也有一些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功能;

 ②血细胞:

 血细胞

形态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里没有细胞核

RBC男子约为5×1012个/L,女子约为4.20×1012个/L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

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

WBC为5×109~10×109个/L

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

PLT为100×109~300×109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注:

(1)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红色含铁)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能力的200多倍,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就是影响了氧气在血液里的运输,使组织细胞缺氧。

(2)人体内红细胞的数量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低于正常值时,可能患贫血;

(3)人体某部位发炎或患白血病时,血液里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4)输血的原则:

同型血互相输,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

原则上可以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

3、心脏:

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壁厚于心房壁,左心室壁厚于右心室壁;

左心房与肺静脉连通,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连通,

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通,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通;

瓣膜:

单向开放,使血液只能沿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4、血液循环:

人体内血液的循环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且通过心脏连通在一起。

(掌握循环过程)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

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颜色鲜红,这种血液叫动脉血;

静脉血: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颜色暗红,这种血液叫做静脉血;

 注:

两种血液的颜色名称不可改变;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主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理解:

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经过肺循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了解以下概念:

脉搏:

心脏的跳动,使动脉血管产生一动一缩的搏动;

心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为60~100次/分)

血压:

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一般为12~18.7kPa,舒张压一般为8~12kPa;

高血压:

舒张压经常超过12kPa;

低血压:

收缩压经常低于12kPa;

区分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区分血液、血浆、血清

二、人体的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注1: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

消化道内最膨大的部分是胃;

消化道内最长的一段是小肠;

注2:

肝脏的功能有:

①分泌胆汁;②将血液中多余的葡

萄糖转变为糖元暂时贮存;③把血液中的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把血液中的甘油和脂肪酸合成为脂肪;④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2、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①水:

在人体内含量最多;

②无机盐: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含量不足会收起贫血;钙是骨骼生长所必需的;

锌与智力发育有关;长期缺碘会引发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婴幼儿;

③维生素:

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入;

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维生素B1缺乏会引起脚气病(注意与脚气的区别);

维生素C缺乏会引起坏血病;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软骨病、佝偻病;

④糖类:

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所需能量的70%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

⑤蛋白质:

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水,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是构成细胞的必需成分,还可用于更新和修补组织细胞,也可以供能;

⑥脂肪:

是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也是营养物质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可提供人体所

需能量的10%~40%;

注: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但不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蛋白质、脂肪需经消化后才可被人体吸收(葡萄糖可直接被吸收);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的三大能源物质,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功能或特点

唾液腺

唾液

含唾液淀粉酶

可水解部分淀粉

胃腺

胃液

含胃蛋白酶

初步水解蛋白质

胰腺

胰液

含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酶

可消化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功能较全

肝脏

胆汁

不含消化酶

可乳化脂肪

肠腺

肠液

含肽酶等多种酶,但不含蛋白酶

不能直接水解蛋白质

4、食物的消化:

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在消化道内由不溶于水的、比较复杂的物质,变成溶于水的、比较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牙齿咀嚼食物和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搅拌和输送等过程,以及消化液中消化酶分解食物的过程。

注:

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食物的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①口腔和食道基本没有吸收作用;

②胃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③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④小肠是人体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除了大部分的脂类成分(如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绒毛处的毛细淋巴管吸收以外,其余的营养成分都由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

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也吸收少量的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的结构基础:

①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小肠内表面积);

③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吸收);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注:

①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喉也是发声的器官;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②肺泡的数量很多,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这种结构有利于气体交换

2、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

①呼吸:

指外界气体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这个过程依靠呼吸运动来完成;

②呼吸运动:

指胸廓有规律地扩大与缩小;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③呼吸作用:

指生物体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状态

肋骨

膈肌

胸腔

胸腔压力

气体

吸气

上举

下降

扩张

减小

进入

呼气

下降

上升

缩小

变大

呼出

3、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部位

气体交换的结构

气体交换的结果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

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氧气扩散到血液,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组织细胞与血液

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①原理:

气体的扩散作用;

②过程:

四.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废物排出的途径:

①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以汗液形式由皮肤排出;

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

③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以尿液的形式由泌尿系统排出;

2、

3、

4、

注:

1、每个肾脏红由120个肾单位构成;

2、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里面流的

是动脉血,其两侧连的都是动脉;

3、出球小动脉两侧都是毛细血管;

5、尿液的形成过程:

滤过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

时,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形成尿液。

注:

血浆与血液相比,不含血细胞;原尿和血浆相比,不含蛋白质;原尿与血液相比不含血细胞和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尿液与血浆相比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尿液与血液相比,不含血细胞、蛋白质和葡萄糖。

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小脑能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内有呼吸、血液循环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

结构和功能

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

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轴突(长、少)和树突(短、多);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互相连接;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

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神经纤维:

由轴空和树突以及外面套着的髓鞘组成;其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神经:

由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而成;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色泽灰暗,叫做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神经纤维汇集,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3、大脑:

灰质分布在表面,白质分布在内层;

大脑皮层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增加大脑的表面积和神经元的数目;

在大脑皮层上有许多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运动中枢、感觉中枢、

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人类所特有)

4、脊髓:

灰质呈蝶形,分布在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脊髓内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中枢、排便中枢,但同时受大脑控制;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结构基础

反射弧:

是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包括感受器、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环节;

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低级、先天具有)和条件反射(高级、后天形成)

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是对语言和文字发生的反应。

6、眼与视觉

1、眼球的结构

注:

①结膜属于眼球的附属结构

②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物像,视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的视觉中枢;

2、近视(理解)

成因:

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后果:

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看不清远处的

物体;

矫正:

配戴凹透镜

8、激素调节:

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分泌不足症

分泌过多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呆小症(幼年)

甲亢

胰岛素

胰岛

糖尿病

生长激素

垂体

侏儒症(幼年)

巨人症(幼年)

注:

①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的物质——激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处发挥调节作用;

②外分泌腺有导管,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

③人体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协调统一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和适应外界环境的。

六、传染病的预防与免疫

1、传染病的特点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①传染源: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②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③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3、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②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卫生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

积极锻炼身体,实行计划免疫(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等

4、甲型肝炎属消化道传染病,乙型肝炎属血液传染病;

5、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且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及其内的核酸构成;

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6、艾滋病(AIDS)的中文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的淋巴细胞;

7、人体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消化、呼吸等管道黏膜构成,属非特异性免疫;

②第二道防线由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属非特异性免疫;

③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属特异性免疫;

8、非特异性免疫:

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防御作用的免疫功能;

特异性免疫:

只能对某种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作用;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体:

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可在人体内存留,当抗原再次入侵时,抗体就会及时清除抗原)

显微镜

①目镜和物镜:

目镜没有螺纹,物镜有螺纹;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

大倍数越大;反之亦然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且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观察范围越大;

③粗准焦螺旋:

看到物像

细准焦螺旋:

看清物像;

④视野亮度问题:

视野的亮度除了与放大倍数相关外,还与

反光镜和遮光器相关;

反光镜有两面,一面为平面镜(强光下使用),另一面为凹面镜(弱光下使用),在相同环境下,凹面镜可以使视野亮度增加;

遮光器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控制通过通光孔的光线的多少,从而影响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视野亮;用小光圈,视野暗;

⑤成像问题:

显微镜成的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我们所看到的物像的位置与实际物体的位置是相反

的,在解答问题时,分析问题是关键,切不可随意)

⑥污点问题:

反光镜上的污点在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

若污点在目镜上,则移动目镜时污点移动;若污点存在于玻片上,则移动玻片时,污点也移动;若转换到高物镜时污点消失,则污点有可能在低倍物镜上,也有可能在玻片上(和观察范围的大小有关)

⑦使用时先用低倍物镜对光;侧面注视物镜的下降

考点自测

一、结构图(画出并能标出各部分名称)

1、根尖的结构

2、叶片的结构

3、桃花的结构

4、子房的结构

5、果实的结构

6、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7、心脏的结构

8、血液循环过程示意图

9、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

10、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1、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

12、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

13、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

14、肺泡结构示意图

15、神经元结构示意图

16、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7、大脑和脊髓的结构示意图

18、眼与耳的结构示意图

19、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

二、组成(掌握)

1、根尖的组成

2、子房的组成

3、种子的组成

4、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5、血液的组成

6、泌尿系统的组成

7、肾单位的组成

8、消化系统的组成

9、呼吸系统的组成

10、神经系统的组成

11、脑和脊髓的组成

12、反射弧的组成

1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4、生态系统的组成

15、食物链(网)的组成

16、气孔

三、过程

1、根尖吸水的过程

2、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

3、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

4、种子萌发过程

5、血液循环过程

6、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过程

7、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8、气体交换的过程(肺部和组织部)

9、尿液的形成过程

10、大气中碳——氧平衡

11、水循环

12、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四、基本概念:

1、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

3、蒸腾作用

4、脉搏

5、血压(高血压、低血压)

6、心率

7、体循环

8、肺循环

9、消化

10、吸收

1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3、血尿和蛋白尿

14、煤气中毒

15、化石

16、自然选择

17、食物链和食物网

18、贫血和炎症

19、糖尿病

20、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1、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22、抗体和抗原

23、传染病

24、传染源

25、传播途径

26、易感人群

27、过敏反应

28、过敏原

29、噬菌体

30、计划免疫

31、疫苗

五、比较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2、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比较

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比较4、动脉血与静脉血比较

5、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比较6、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比较

7、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比较

六、实验

1、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种子萌发相关的的所有实验

2、探究性实验解题思路:

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掌握实验原理④找寻实验指标

⑤设计实验步骤⑥分析实验结果⑦得出实验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