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9024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docx

最新《中国地理》第三六七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资料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第一节海域环境

一、海域环境

我国近海的五大海区

1、渤海2、黄海3、东海4、南海5、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二、海底地貌

(一)海底地貌的类型

1、大陆架

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

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公里。

2、大陆坡

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

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

3、海槽与陆缘海盆

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

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呈北东一南西向,与岛屿平行。

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

(二)海底地貌分布规律

1、由近海向外海倾斜,坡度由小到大,海水由浅到深,地貌由简单到复杂。

2、各海区地貌的差异

黄、渤海只具有单一大陆架,东海主要是大陆架,有部分大陆坡与海槽。

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区类型复杂多样。

三、海洋水文

(一)海水温度

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海域水温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

(二)海水盐度

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31‰东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三)海流

(四)潮汐

中国沿岸潮汐系统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

(五)海域环境评价

1、海域环境优势

(1)区位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经济发展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全球经济重心逐步向东亚转移。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侧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中国近海海域水体在海流、潮汐、风浪、入海径流等因素作用下比较活跃,海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对海域开发利用有较大的承载力。

渤海的水质除沿岸局部区域相对较差外,其他海区仍能保持正常状况。

(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

中国近海海域陆源物质来源充裕,上升流比较活跃,海域初级生产能力较高。

海洋生物生长必需的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三大营养盐类含量适宜,是海洋生物资源繁盛的良好基础。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海海域南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几个气候带,决定了环境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又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海岸、海岛、海底地貌类型。

为我国海洋全方位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

宽阔的浅海和滩涂是我国发展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

2、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

(4)赤潮。

第二节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一、我国近海区条件优越:

(一)海域辽阔,有温带海洋,也有热带海洋,因而有冷水性、温水性鱼类,也有暖水性鱼类。

(二)大陆架宽广,阳光较多,有利水中植物繁殖。

(三)沿岸有许多大河流入海洋,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海洋生物繁殖生长。

(四)寒暖海流交汇,带来不同的鱼种;海水的对流混合作用,使下层水得到饱和的含氧量,同时把下层食料翻腾上来。

所以近海是鱼虾贝类索饵、繁殖的良好场所。

也是世界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

二、我国的海洋资源

(一)生物资源

1、鱼类资源

2、虾蟹资源

3、主要渔场我国海域共有70多个渔场。

4、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我国近海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

一些优质经济鱼类如黄鱼J黄鱼、带鱼、蝶鱼等,出现严重衰退现象。

近年来这些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被大量捕捞,使已经几近枯竭的经济鱼类资源更加难以恢复。

(2)海洋环境污染,珍稀海洋生物濒危

(3)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二)海水化学资源

黑潮暖流带来的高温高盐的水,使我国近海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为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事业提供了条件。

其中产量最大的是盐,我国海盐生产已有几千年历史,产量居世界首位。

晒盐后的苦卤,从中可提取多种化学产品,投资少,效益高。

海水提铀及重水。

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水淡化相结合,据计算,一个供100万人口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淡化厂利用淡化后的浓缩海水,每年可提取食盐6400万吨,金属镁240万吨,钾68万吨,溴1.2吨。

这是利用海水资源的新途径。

(三)海洋能资源

1、潮汐能:

海洋潮汐孕含着巨大的能量。

这种能量包括两种:

由潮汐的垂直升降运动所含的势能和由潮流的水平运动所含的动能,统称为潮汐能。

我国近海的海洋能资源储量相当丰富。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浪和海水热能等。

中国近海因岸线曲折多湾、潮差较大,据估算,大陆沿岸的潮汐能约1.1亿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将近90%集中在缺煤的浙、闽两省。

2、波浪能:

东海和南海水域辽阔,风向稳定,有利于海浪的形成,多大浪大涌,而以涌为多。

黄海、渤海海浪的形成受到区域的限制,以风浪为主。

据估算,大陆沿岸的波浪能为1.7亿千瓦。

3、温差能

海洋热能是海洋表层和深层水温的温差所具有的能量。

在低纬度海洋中,主要是利用海水表层温度与深层水温的温差进行发电。

我国海洋温差能资源蕴藏量大,海洋水热能约1.2亿千瓦。

4、盐差能

河口淡水与海水盐度差能约1.5亿千瓦。

(四)海底矿产资源

经调查,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现1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中近海大陆架上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深海区已发现的含油气沉积盆地9个。

渤海油气盆地。

南黄海油气盆地。

东海油气盆地。

珠江口海油气盆地。

莺歌海油气盆地。

北部湾油气盆地

台湾浅滩盆地。

深海区含油气盆地。

(五)海洋空间资源

1.围海造田。

2.石油平台。

3.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上桥梁、跨海索道。

4.海底电缆。

5.海底隧道。

6.海底仓库。

7.人工鱼礁。

第三节海岸

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计32000多km。

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km。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

由于我国海岸线漫长和平原海岸比例较大,所以海岸带面积宽阔

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被喻为“黄金地带”。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一)我国海岸变迁与气候有关

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虽然它们形成时代不同,但却都是亚洲大陆在向低纬度推移过程中,东部陆壳与太平洋洋壳向北相对运动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扭动的结果。

其中尤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列沉降带和三列隆起带规模最大、地貌形态最显著,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就象大海里的波涛,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而且越向东,波涛的振幅越高,构造的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地层的年代越新。

由西向东第一列盆地沉降带是在印支运动时陷落的,堆积了晚三叠纪、侏罗纪为主的地层;第二列平原沉降带是燕山运动时出现的,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为主的地层,而第三列海盆沉降带则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完成的,沉积了新第三纪为主的地层。

(二)海侵海退,岸线变迁南北有异

二、我国海岸类型、重要港口和岛屿

海岸轮廓;向东南突出,呈弧形,三个半岛伸向弧外。

(一)海岸类型:

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生物海岸

1、平原海岸(沙岸):

(1)主要类型:

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2)平原海岸形成原因:

(3)特点:

①岸线平直,水浅滩多,缺乏天然港湾。

②岸上地势平坦,岸外多滩与沙洲,无基岩岛屿。

③有大河与内陆腹地相通。

在河口常有重要海港。

局部地方为山地丘陵海岸。

2、山地丘陵海岸(基岩海岸):

(1)形成原因

(2)特点:

①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多港湾和半岛。

②岸上地形起伏,岸外岛屿群列。

③无大河与内陆腹地沟通。

局部地方是平原海岸。

3、生物海岸:

(1)珊瑚礁海岸:

(2)红树林海岸:

(二)主要港口

海港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港口的码头泊位少,深水泊位尤显不足。

②海港布局不够合理,

(三)岛屿

海岛按成因可划分为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三类。

1、大陆岛(基岩岛)2、冲积岛3、海洋岛

(1)火山岛

(2)珊瑚岛

三、海岛资源评价

海岛及其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港湾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

浅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海岛港湾众多,优良港址百余处,深水岸线适宜建设港口。

南海诸岛有些岛礁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岛礁可作为天然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把岛礁建成钻探、生产和储藏石油的优良基地。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崩塌、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致灾因子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必然形成严重的自然致灾强度。

2、灾情严重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所形成的灾情十分严重。

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地震等灾情都很严重,是中国农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中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1)东部自然灾害区。

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

这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对自然的改造也最大,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情,由高而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2)中部自然灾害区。

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

(3)西部自然灾害区。

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但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灾情较轻,由高而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引起两类环境问题。

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

世界各国环境问题的重点不同,特别是应优先考虑的重点环境问题不尽相同。

一般地说,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两类环境问题同时存在,两者很难截然分开。

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则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复合效应”,这就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危害更加严重。

但是,从总体上看,当前在中国影响最大、最迫切需要优先解决的重点问题仍然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中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态势十分严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汽车噪声污染等。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主要表现在对森林资源的超量采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草原退化、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土地沙化最严重。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一、景观概念

景观是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并以此对比关系与其相邻景观区别。

二、地域分异规律

(一)概念

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二)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

1、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它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

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

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递变。

从赤道至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

每一个热量带气温、气压、风、降水、土壤、生物群落等也有其共同特点,从而使各纬度带具有若干共同的景观特征。

各个纬度带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决定了作为这些组分综合的“景观”也具有地带性。

2、海陆位置

地球内能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和大地构造的区域性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水热条件和其他成分在区域上发生一定的分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

这种差别常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3、山地高度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

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5~6℃)。

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并结合热量和水分状况来进行。

垂直带的数量、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带谱的下部的起始带称基带。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

第一,带谱所处的在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第二,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体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三、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

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北纬49º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这里是我国最寒冷区,多年冻土层分布广泛。

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

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

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分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

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富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

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

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

如果再经破坏则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

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

这里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

其建群种主要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榆属、杨属、柳属)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此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

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适于发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包括秦岭一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

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

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一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

在现状植被中,由于群落的次生性较强,因而外貌近似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的性质具有黄壤与棕壤的某些特征,呈微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

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是亚热带的典型部分。

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及云贵高原东部等地。

植被由常绿青冈、拷、古栎和茶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种为主组成,叶面多革质、光滑发亮亦称“照叶林”。

针叶树有马尾松、云南松、杉树、柏树等。

毛竹林分布也很广。

地带性红壤分布范围较广,东部约自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地区,多发育在较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粘土层上。

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多云雾,干湿季节不明显的地方,以贵州高原分布最广。

本地带适宜发展茶、油桐等亚热带经济林。

③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景观地带。

分布于滇、粤、桂三省区南部,闽东南及台湾中南部。

天然植被为偏湿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中下层种类繁多,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

赤红壤兼有砖红壤与红壤特点。

5、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

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台湾诸省区的南部,西至西藏南部的亚东附近,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本带的典型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

①热带常绿阔叶雨林。

主要分布于台湾南端、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和西藏南部局部湿热的山谷或低地。

雨林的乔林层结构复杂,一般可以分为三层或四层,乔木高大,通常在30m以上,甚至达50m(近20层楼房),分枝很高,树皮光滑而薄,具有板状根。

树叶多为大、中型,常形成显著的滴水叶尖。

林内藤本植物丰富,树上密生附生植物。

老茎生花现象仅见于乔木,也见于灌木及藤本植物。

在种类组成上有龙脑香科的龙脑香和坡垒、青皮、望天树、娑罗树。

此外有梧桐科、肉豆蔻科、橄榄科、棕搁科、茜草科等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②热带季雨林。

分布于热带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地区,包括滇南谷地、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等地。

我国热带季雨林面积比热带雨林广阔。

季雨林的群落结构和雨林相比,上层乔木层较矮,一般在30m以下。

树干尚直,但分枝较低。

树皮较厚而粗糙,除榕属外,板根多不发达,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的数量与种类都比雨林为少。

群落外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层乔木层以落叶或半落叶树为主。

所以,林冠有旱季稀疏、雨季郁闭的季相变化,这与雨林终年郁郁葱葱的景象不同。

构成季雨林的树种很多,滨海地带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地区,种类丰富。

这里由于常年高温多雨,化学风化及淋溶作用强烈,富铝风化壳深厚。

砖红壤全剖面均为红棕色,呈酸性反应。

此外,在海南岛西南部及云南南部红河河谷等地,由于山地的阻隔和焚风作用,形成干热稀树草原的生物气候环境,而分布有燥红土。

本地带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

(二)干湿度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干湿度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

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

1、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

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以及东北平原的黑土、黑钙土区,主要由禾本科草类和杂类草组成。

如贝加尔针茅与羊草等。

这类草原外貌华丽,季相变化显著,草层较高,最高可达100厘米。

常见乔木有蒙古栎、白桦、山杨、柳、榆等。

黑土系列是森林草原下地带性土壤,包括黑土、白浆土、黑钙土、灰黑土。

以东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大。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质层,具有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的良好条件,尤其是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土壤,生产潜力很大。

黑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的山前波状台地平原上。

黑土区较低湿的地方还发育一种白浆土,常与黑土呈复域分布。

黑钙土分布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草原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两侧的丘陵山麓。

在大兴安岭中段的西坡,常与黑钙土呈复域分布的灰黑土,是半湿润森林类型下发育的土壤。

2、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乔木以辽东栎、杨、桦为代表,亦有油松、侧柏。

土壤系列包括褐土、黑垆土、搂土、绵土。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的腐殖质积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匪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褐土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地区,例如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地和关中、晋南、冀西、豫西等地的丘陵盆地中。

3、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

典型高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

建群植物主要是乔本科草类,地带性植被是几种针茅。

例如大针茅、克氏针茅(阿尔泰针茅)、本氏针茅(长芒草)、短花针茅等。

这类草原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

栗钙土是典型干草原下的土壤类型。

与黑钙上相比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而钙化过程增加,土壤的粘化过程微弱。

4、荒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

荒漠草原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西部,以及荒漠区的山地下部。

在极端干旱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可分布到很高的高度。

典型植被为旱生性较强的小针茅,例如沙生针茅、戈壁针茅、石生针茅、短花针茅等。

超旱生矮半灌木与灌木也比较多,如冷蒿、旱蒿、灌木亚菊等。

荒漠草原草层矮,高仅10~20厘米,生长稀疏,总覆盖度不超过15%~30%。

棕钙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北部等地。

是温带荒漠草原地带性土壤。

从腐殖质和碳酸钙的聚积过程看,棕钙土仍属草原土壤形成过程,但从盐分和石膏的累积过程看,其土壤性状又反映出荒漠区土壤过程的某些特征。

灰钙土主要发育在黄土母质或较细的洪积物上,水分条件稍好。

与棕钙土相比,其腐殖质的累积过程稍有增强,而钙化过程则有所减弱。

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银川平原、湟水中下游平原、伊犁河谷等地。

5、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包括阿拉善高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带,以及柴达木盆地。

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土壤盐分较大,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具有适应干旱生境的生态特征,并以灌木或半灌木为主。

其中以藜科的属种最多,菊科、豆科、麻黄科等也占相当比重。

漠土系列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

这些土壤的共同特点是沙性强,大多含砾石,表层为浅灰色多孔状结皮,腐殖质含量低,石灰的表聚作用和石膏与易溶盐的聚积作用都较强烈。

棕漠土不仅出现很厚的石膏层,而且形成盐盘,腐殖质含量甚低。

灰棕漠土和棕漠土为温带与暖温带典型的漠境土壤,灰漠土为温带漠境边缘的过渡性土壤。

总结我国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特点,可以看出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结构图式是由湿润环境下的海洋性地带谱和干旱环境下的大陆性地带谱构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干湿度带分布中,仍有纬度地带性差异。

例如,同样半湿润的水分条件,在温带为森林草原黑土景观,在暖温带则为荒漠棕漠土景观。

(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高大山原。

在广阔的高原面上又有一系列山脉耸立,高原面上的山地又有景观的垂直带谱;同时高原还有一系列深陷的河谷,形成反向的垂直带谱。

从整体上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其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规律。

可见,青藏高原的景观分布具有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形式。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

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

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

我国自然景观垂直带谱也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两者之间为一些过渡类型。

在西北干旱内陆的山地,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则逐渐增高。

影响自然景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

常见的植被垂直带有:

荒漠、荒漠草原、山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土壤则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森林土、山地草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