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列夫托尔斯泰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
《7列夫托尔斯泰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列夫托尔斯泰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列夫托尔斯泰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7 列夫·托尔斯泰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赏析精彩语句,品味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吗?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多部著作。
大家能否想象,这样一位杰出的大作家,会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脑中勾画想象传主形象,为进入正文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
本文是一篇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文,文中主要写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什么?
前后对他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明确:
文中主要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
前文(1-5段)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整体肖像,后文(6-9段)侧重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目标导学二:
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阅读第1-5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表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哪些特征?
明确:
第1段突出托翁(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尤其突出他脸的多毛特征;第2段用各种修辞形象地描写托翁面部的各个部位,表达托翁面部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3段重点写面容表情,突出托翁丑陋的一面;第4段作者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写托翁的相貌普通和平常;第5段借托翁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来表现托翁的外貌平凡甚至丑陋。
2.分析至此,托翁的形象是否与你想象中的有区别呢?
请你将课文所描述的托翁形象简笔描画出来。
【教学提示】
本文的外貌描写十分突出,特征把握十分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出托翁形象,更深入地把握托翁的外貌特征。
3.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花大笔墨描写托翁外貌特征的平庸呢?
如此描写是否另有深意,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明确:
(1)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是他外貌的真实特征,是他作为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的特征,因此值得大笔墨刻画。
(2)作者在文中大量用到“平凡、平庸、丑陋”等词汇描绘托翁的外貌,其实是为后文突出他的精神境界做准备。
如第4段中“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已然超出外貌描写,渐抓托翁的精神境界,而反复出现的“天才的灵魂”一句也预示着前文的外貌描写是为其做铺垫的。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可联系课文批注进行教学。
4.阅读第6-9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托翁的眼睛的。
明确:
作者首先描写托翁的眼睛深刻、有准确的洞察力,然后写托翁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再写托翁眼睛的威力,托翁用它来观察社会人生,并对一切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
总结:
作者在前文大幅度描写托翁的外貌,并以贬低托翁外貌为代价来突出后文对托翁精神世界的赞美,这样的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此手法写作的过程中,“抑”的部分不可一味求“抑”,同时要为“扬”的内容提供基本的暗示,如本文中反复提到托翁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这一句意蕴深刻的话,就是为后文的“扬”做准备。
目标导学三:
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1.本文在进行外貌描写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修辞手法的使用有何表达效果呢?
请同学们先将第一自然段改写为不用修辞手法表现的白描语段,并在此基础上与原文作比较,体会修辞手法在描写语段中的表达效果。
改写:
他有一张多毛的脸庞,髯很长,眉毛很粗且倒竖着,呈灰白色的鬈发堆在额头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见他茂密的须发。
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源于他的白色大胡子。
体会:
不使用修辞手法,虽然也能体现出托翁的外貌特征,但读来干瘪,没有生气。
而本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点,须发如“热带森林”,胡子如“白浪”,这些比喻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2.请你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1)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赏析:
(1)“低矮的陋屋”是普通民众才会居住的屋子,作者以此作比,不仅奇特形象,并与前文反复提到的托翁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相对应。
(2)将眼神比喻为利刃,眼神的效果夸张化,作者运用两种修辞共同突出托翁洞察社会的深刻与细致。
目标导学四:
深度解读,把握文章深刻内涵
探究一: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强调托翁是“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这样写有何深意?
明确: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他的精神已然与俄国普通劳动大众站在了一起,因此强调托翁有“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探究二: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有何深刻意蕴?
明确: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探究三: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列夫·托尔斯泰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
明确: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便是文中最后一段的诠释。
三、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灵魂
丑陋犀利高贵
普通丰富伟大
矮小威力深邃
(丑)(美)崇敬赞美
(形)(神)欲扬先抑
可取之处
文本教学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中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同时又通过对外貌描写的分析令学生意识到修辞在描写语段中所呈现的表达效果,各种文法技法成一整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不足之处
由于课时限制,学生对托翁生平及其时代背景缺乏详尽的认识,因而可能对文章的理解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究。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6回忆我的母亲
教师寄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二、钟太夫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
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
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三、课文主旨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四、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
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
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
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预习·导学:
1、注音。
佃农() 祖籍() 溺死()
私塾()衙门()劳碌()
妯娌()和睦()差役()
横蛮()不辍劳作()
2、解释词义。
好劳动:
任劳任怨:
周济: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支撑门户:
东挪西借:
聊叙:
不辍劳作:
慰勉: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4、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5、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6、结合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分析和概括朱德的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
这些事件又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2、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4、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合作交流
1、品味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④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2、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
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
检测案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
“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
“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
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
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
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
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