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925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docx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学生版

高考成语考点面面观

一、借助成语学习文言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一]、熟悉文言现象

1.成语中有不少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

如:

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要宠召祸(邀)景从云集(影)知不作愚(智)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被发文身(披)博闻强识(志)厝火积薪(措)衣不重采(彩)殊涂同归(途)暴内陵外(凌)疾恶如仇(嫉)毋庸讳言(用)无动于中(衷)焚林而田(畋)企足矫首(翘)胆战心惊(颤)

2.看似一个双音节词而实为两个单音节词,这种情况成语中也有保留。

如:

曾经沧海(曾:

曾经;经;经历)言过其实(其;他的:

实:

实际)提纲挈领(提:

举起:

纲:

纲绳)身体力行(身:

亲身:

体:

体验)求全责备(责:

要求;备:

齐全)十年树木(树:

培植;木:

树木)消息盈虚(消:

消失;息:

滋生)海阔天空(天空:

像天一样空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

可以;以:

表凭借)

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

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昂)便宜行事(方便)老师宿儒(年老而有渊博学问的人)贻笑大方(见识广博的人)

4.成语中兼词。

如:

付诸东流(之于)居心叵测(不可)心不在焉(于此)

5.成语中也保留了文言的部分省略形式。

①省略宾语。

如:

引(之)以为戒述(之)而不作

②省略渭语。

如:

一字(值)千金一言(重)九鼎再(鼓)衰三(鼓)竭

③省略介词"于"。

如:

运筹()帷幄付之()一炬置之()度外祸起()萧墙防患()未然鹤立()鸡群付之()东流

6.成语中的倒装句式。

①a.宾语前置。

如: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辞不意逮(辞不逮意)人莫予毒(人莫毒予)何去何从(去何从何)不此之图(不图此)唯利是图(图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b.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如: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德以报怨(以德报怨)文以载道(以文载道)一以当十(以一当十)善自为谋(善为自谋)

②介宾短语后置。

如:

绳之以法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掉以轻心无济于事重于泰山

7.还可借助成语掌握其他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如:

言为心声草木皆兵心之官则思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而不往非礼也

②疑问句。

如:

不亦乐乎岂有他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③被动句。

如:

金石为开见笑大方兔死狗烹

[二]、积累文言词语

1.有的成语保留了文言词的读音。

如:

否(pǐ)极泰来衣(yì)锦还乡箪食(sì)壶浆暴虎冯河(píng)以己

度(duó)人无声无臭(xiù)数(shuò)见不鲜不可齿数(shǔ)余勇可贾(gǔ)大腹便便(pián)

2.许多成语保留了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

千载(年)难逢莫名(说出)其妙亡(丢失)羊补牢按图索(寻找)骥罄竹难书(写)不期(约定)而遇死而后已(停止)大放厥(他的)词穷途末路(尽)师(军队)出无名无可厚(过分)非缘(沿着)木求鱼寡廉鲜(少)耻不刊(削除)之词不速(邀请)之客不名(占有)一钱竭泽而渔(尽)置之度外(考虑)功败垂成(接近)无人问津(渡口)狐假(借)虎威杀人越(抢劫)货一筹(计策)莫展一蹴而就(成功)尔(你)虞我诈韦(熟牛皮绳)编三绝赴汤(滚烫的水)蹈火

3.可以借助成语掌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如:

负:

负荆请罪(背)如释重负(负担)忘恩负义(违背)负隅顽抗(依仗)久负盛名(享有)忍辱负重(担负)引:

引足救经(拉)引颈而望(伸长)引经据典(援用)引狼入室(招引)抛砖引玉(引出)

4.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主要用法在成语中都有保留。

如:

之:

置之度外(它,代词)患难之交(的,助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此之图(助词,提前宾语)以:

以噎废食(因为,介词)以卵击石(拿,用,介词)以貌取人(凭、据,介词)数以万计(按,介词)拭目以待(而,连词)以手加额(把,介词)

于:

无济于事(介词,对)问道于盲(介词,向)重于泰山(介词,比)行成于思(介词,由于)青出于蓝(介词,从)而:

树欲静而风不止(连词,表转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表假设)见机而动(连词,表承接)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

[三]、掌握词的活用

在文言中,词的活用是很普遍的。

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

1.名词的活用。

①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

袖手旁观有口皆碑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蔓不枝口蜜腹剑衣锦还乡无所事事先礼后兵春华秋实朝秦暮楚粉墨登场苗而不秀月晕而风春风风人一鼓作气沐猴而冠

②使动用法。

如:

祸国殃民汗牛充栋兵不血刃生死肉骨(肉骨:

使白骨长肉)

③意动用法。

如:

草菅人命鱼肉百姓幕天席地友风子雨

2.动词的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

如:

欺人之谈集思广益混淆视听追亡逐北量入为出见多识广鉴往知来救亡图存得不偿失

②使动用法。

如:

闭花羞月劳民伤财触目惊心骇人听闻降龙伏虎惊心动魄痛心疾首生死肉骨(生死:

使死人复生)

③意动用法。

如:

幸灾乐祸不耻下问相知恨晚羞与为伍

3.形容词的活用。

①活用为名词。

如:

激浊扬清拈轻怕重乘坚策肥扶弱抑强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扶老携幼舍近求远改邪归正推陈出新化险为夷积少成多扶危济贫去粗取精成人之美

②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

目空一切自圆其说自强不息独善其身急功近利身先士卒

自高自大

③使动用法。

如:

大快人心平易近人富国强兵爽心悦目丰衣足食正本清源竭泽而渔完璧归赵破釜沉舟

④意动用法。

如:

不远千里厚古薄今是古非今兵贵神速善善恶恶甘之如饴贵耳贱目

4.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仍可从成语中取证。

①表示比喻,意为"像……一样"。

如:

水深火热雷厉风行风驰电掣龙腾虎跃蚕食鲸吞蝇营狗苟灰飞烟灭珠联璧合狼吞虎咽斗折蛇行鳞次栉比瓜剖豆分星罗棋布风起云涌涣然冰释虎踞龙盘川流不息壁立千仞

②表示态度,意为"像对待……一样"。

如:

兄事其友役虏其夫

③表示处所,意为"在……"。

如:

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草行露宿风餐露宿

④表示使用的工具、方式,意为"用……"。

如:

车载斗量刀耕火种口诛笔伐言传身教耳闻目睹

⑤表示趋向,意为"向……"。

如:

东奔西跑上窜下跳左顾右盼前仰后合

⑥表示动作的频繁和经常,意为"每……"。

如:

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江河日下日理万机日就月将

⑦表示情况不断发展变化。

如:

蒸蒸日上(日:

一天比一天地)情好日密日削月朘

[四]、学习文言修辞

通过成语也可熟悉文言的一些修辞手法。

1.比喻。

如:

光阴似箭如鱼得水人老珠黄如花似玉如狼似虎归心似箭噤若寒蝉

2.夸张。

如:

流血漂橹怒发冲冠沧海一粟一尘不染挟山超海生死肉骨度日如年

3.借代。

如:

披坚执锐(坚:

代指坚固的护身衣;锐:

代指锐利的兵器)马首是瞻(马首:

代指行动方向)茶余饭后(代指休闲时间)妙手回春(妙手:

指代技能高的人)

4.拟人。

如:

春风得意莺歌燕舞人琴俱亡鸟语花香

5.排比。

如:

琴棋书画鳏寡孤独悲欢离合抑扬顿挫多快好省青红皂白

6.对比。

如:

前居后恭眼高手低口蜜腹剑貌合神离头重脚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7.对偶。

如: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回环。

如: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9.顶真。

如:

一传十,十传百一而再,再而三

10.用典。

如:

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指鹿为马(赵高)洛阳纸贵(左思)

纸上谈兵(赵括)完璧归赵(蔺相如)

[五]、了解文化常识

不少成语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这些成语,就是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1.纪时。

如:

寅吃卯粮半夜三更钟鸣漏尽丁是丁,卯是卯

2.科举。

如:

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名落孙山

3.建筑。

如:

登堂入室大相径庭门当户对户枢不蠹蓬筚生辉偷梁换柱雕梁画栋

4.服饰。

如:

峨冠博带袍笏登场被褐怀玉纨绔子弟集腋成裘

5.器物。

如:

钟鸣鼎食觥筹交错举案齐眉席不暇暖循规蹈矩奉为圭臬权衡利弊

6.度量衡。

如:

咫尺天涯枉尺直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壁立千仞

以升量石才高八斗一发千钧半斤八两锱铢必较

7.军事。

如:

烽火连天大动干戈剑拔弩张折戟沉沙围魏救赵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8.艺术。

如:

五音不全黄钟大吕引商刻羽滥竽充数室如悬磬胶柱鼓瑟铜琶铁板急管繁弦哀丝豪竹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铁画银钩胸有成竹画龙点睛梨园子弟插科打诨一板三眼

9.宗教。

如:

三教九流三生有幸四大皆空六神无主天花乱坠昙花一现聚沙成塔醍醐灌顶

10.避讳。

如: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皮里阳秋(原为"皮里春秋",因避讳而改"春"为"阳")

二、借助成语训练思维

[一]、培养辨证思维

刻舟求剑--不能以静止的观点来对待运动的事物。

守株待兔--不能把偶然发生的事情、个别的情况,当成必然的结果,一般的规律。

塞翁失马--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掩耳盗铃--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纸上谈兵一一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东施效颦--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绝对化。

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井底之蛙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以局部代暂整体,以偏概全就会犯认识上的错误。

画蛇添足--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口蜜腹剑狐假虎威--不要被假像所迷惑,要透过表面看清真相。

揠苗助长--客观规律不能违反,欲速则不达。

这类成语数量不少。

平时注意分类积累,对写作大有帮助。

[二]、提高思维灵活性

1.成语联珠。

从某个成语开头,以其尾字为下一成语的首字,如此承接下去,相邻的两个成语头尾蝉联,环环相扣。

如:

马到成功-功德无量-量入为出-出生入死-死心塌地-地大物博-博古通今-今非昔比-比翼双飞-飞沙走石-石破天惊-惊天动地-地老天荒-荒诞不经-经年累月-月下老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言风语-语重心长-长治久安-安之若素-素昧平生……

2.成语对对。

①正对。

如: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鼎新革故--激浊扬清看风使舵--顺水推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牵肠挂肚--提心吊胆狗仗人势--狐假虎威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弃暗投明--改

邪归正貌合神离-阳奉阴违

②反对。

如: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伶牙俐齿--笨嘴拙舌井然有序--杂乱无章精雕细刻--粗制滥造固若金汤--危如累卵粗茶淡饭--山珍海味呆若木鸡--动如脱兔

3.用成语作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如:

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马谡用兵--言过其实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孔明借东风--神机妙算包公断案--铁面无私草船借箭--满载而归项羽攻秦--破釜沉舟叶公好龙--口是心非

[三]、关注广告成语文字借代问题

商品广告词正确写法商品广告词正确写法

电视机鹤立机群鹤立鸡群牙膏牙口无炎哑口无言

明目器一明惊人一鸣惊人药品肠治久安长治久安

空调终身无汗终身无憾药品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洗衣机闲妻良母贤妻良母治口疮药快治人口脍炙人口

洗衣机爱不湿手爱不释手酒饮人入胜引人入胜

热水器随心所浴随心所欲酒饮以为荣引以为荣

排油烟机一揽无余一览无余酒酒负盛名久负盛名

电熨斗百衣百顺百依百顺酒地酒天尝地久天长

电灭蚊器默默无蚊默默无闻茶一茗惊人一鸣惊人

灯具灯峰造极登峰造极鳖精鳖来无恙别来无恙

磁化杯有杯无患有备无患饮料一气喝成一气呵成

磁化杯有口皆杯有口皆碑营养液口蜜腹健口蜜腹剑

自行车乐在骑中乐在其中食物食全食美十全十美

摩托车骑乐无穷其乐无穷月饼盒情盒理合情合理

炉具烧胜一筹稍胜一筹饲料饲半功倍事半功倍

沙发温馨背至温馨备至服装衣衣不舍依依不舍

别墅市外桃源世外桃源报纸报罗万象包罗万象

房屋屋美价廉物美价廉鞋子步步为赢步步为营

高考成语使用题干扰角度解密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但是得分情况并不理想。

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来探寻此类题型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

解密之一:

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如:

例1:

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97年高考题)

例2: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题)

例1中“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例2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解密之二:

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如:

例3: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

(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

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蔚为大观(2003年春季),“蓬荜生辉”(2001年)。

解密之三:

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成语还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考生的错误判断。

如:

例4: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解密之四:

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如:

例5: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例6: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997年)

例5中的“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5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

这样的词还有:

“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而例6中的“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

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

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

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安步当车”(2001年)。

解密之五:

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如:

例7: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

(1997年高考题)

例7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解密之六:

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如:

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解密七:

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

例9: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

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

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

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

“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

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如:

例10: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

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

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

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

火中取栗(1998年)。

以上七点,是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一般规律,随着命题的日臻成熟,也许还会有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但考生只要平时多读多悟,克服使用成语时的诸多毛病,明了命题的“迷惑”角度,就一定能提高自身抗干扰能力。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具体地说,就是:

1、事理简单.更要深思。

例如:

(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

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99·全国)简析:

“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决不可能“一劳永逸”.

(2)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简析:

“肘”可“见”了,正说明衣服破烂了.而这与前面“很不合身”相矛盾.因而该成语不当。

(3)人们走回头路的劲头没有来的时候足,有些人走累了,就成群结队地坐在柏油马路边的树阴底下聊天。

简析:

人们走累了.坐在树阴底下聊天.可能“结队”吗?

显然违背事理。

(4)心目中先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才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来。

简析:

“心目中”的人物怎么跃然于“纸上”了?

可改为”呼之欲出”。

2

2、本义出现,要敢于相信。

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于能认为它用错了。

例如:

(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92·全国)简析:

“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

故成语使用正确。

(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简析:

“肝脑涂地’”的引用义是竭尽忠诚.甘愿牺牲.它的本义是形容惨死。

该成语的前后文正好为它提供了“原生状态”.故使用正确。

(3)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车了.你只粗枝大叶地告诉我就行了。

简析:

“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它的本义是简略概括。

这里正是使用了它的本义.故正确。

(4)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简析:

“一针见血”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这里正好适合使用本义。

(5)他被扔进了地牢.从此光天化日同他再也没有缘分了。

简析:

“光天化日”现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而现在所提供的语境显然符合它生存的“原生状态”.于是它的本义“复活”了。

3.见一字,更要见其余。

例如: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95·全国)

简析:

不少人对“首当其冲”并不陌生.但是一旦它处于复杂的语境里.他们就只着见“首”字而不见其“冲”了,

(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

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95·全国)

简析:

“商品”前常用“热门”来修饰.于是有些考生只见“热”字而不见其余。

(3)天下决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简析:

“就”即成功.它与“事’”能搭配.于是有的学生眼中只有一个“就”字了.而忽视了“挥”这一个重要的字眼。

这里应改为“一蹴而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