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904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农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某地区人口增长数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俄罗斯、德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发展中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名族经济发张,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

控制人口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俄罗斯和德国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十九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4、二战后,欧洲由于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政治因素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动不到西北、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经济原因

自发迁移

内地道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自然灾害(旱涝、地震。

火山喷发)、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也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加强民族的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简历、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1、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的现象、

(2)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中的分布

(2)影响人口年龄结构(3)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4)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而影响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

(5)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促进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

(6)促进了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好的;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好的;人才的流失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好的: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使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有人口问题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1节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这特点的(地域形态)外部形状。

2、城市形态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盐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

洛阳。

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教育文化用地等。

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低价较低,污染较少

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

两者呈背向发展

商业区

占用土地相对较少

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

工业区

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炎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聚集性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

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成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7、不同城市其内部结构是不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段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AB段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BC段工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水平(经济)、种族和宗教、历史等

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迁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4、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等级系统。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第3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

a.是城市人口不断提高的过程。

b.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d.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e.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城市化阶段

特点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

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光照、风速和风向。

7、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产生废水,居民生活污水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物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

噪音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缺、影响城市环境

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失业人数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加重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3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是:

1.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场。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市场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的发展、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

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

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分布

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要是墨累--达令盆地

经营方式

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便利,有固定的销售市场,机械化程度高,政策扶持鼓励等

发展优势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是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

亚洲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

2、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3、区位条件:

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水源条件优越,灌溉便利;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种植历史悠久;水稻单产高。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以生产商品粮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其主要作物是:

小麦和玉米、

5、主要分布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

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过,其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的国营农场。

6、主要特点:

家庭经营(除中国外),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7、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技术先进。

第3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

牛、羊。

2、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区位优势: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4、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在: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

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区位优势: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适宜多汁牧草生长;西欧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人们有消费乳畜产品的习惯。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土地、水源、劳动力、政策、原料、动力、交通运输、市场。

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五种导向型工业及其特点

工业导向性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性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接近原料地

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导向性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车厂、印刷厂、家具厂、石油加工厂

动力导向性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化学等重工业

劳动力导向性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加工厂,电子装备、制伞、制鞋等工业

技术导向性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相同点:

交通便利,靠近市场,国家政策扶持。

宝钢的主要区位因素:

没有能源资源,铁矿需要进口。

(市场导向行)

鞍钢的主要区位因素:

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原料导向型)

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这工业的区位选择。

5、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这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6、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污染严重的企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见右图),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科技产品以及食品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7、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主要有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方面。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可分为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地域空间上的工业联系。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近距离集聚现象。

3、工业集聚的意义:

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这件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4、工业地域指工业集聚形成的地域。

(1)按照发育程度分类

类型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发育程度较高

钢铁、石油化学、汽车工业等

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的工厂多,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

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套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较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发育程度较低

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的加工业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低,工业发展潜力较小

(2)按照形成原因分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形成基础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

在规划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在吸引投资者建厂

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共同利用空间和信息的工业联系

发展潜力

多为传统工业区,结构单一,改造难

经济、环境效益高

发展潜力大,经济环境效益高

5、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形成: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有些生产企业需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2)两种情况:

一是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使得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这种分散现象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二是有工业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

6、工业的地域联系: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更便捷工业的地域联系如虎添翼。

工业的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通。

第3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概况

(1)代表性地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2)特点:

在丰富的煤、矿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3)存在问题:

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工业区

(1)区位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路运输,充足的水源,广阔的市场。

(2)衰退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整治措施:

调节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加强交通建设;美化环境。

3、新工业区概况

(1)代表性地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2)特点:

出现时间新,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地区新,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组织形式新,企业规模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3)代表性工业:

传统轻工业(纺织、服装)和搞技术工业。

4、意大利的新工业区

(1)工业部门:

毛纺织、自动化设备、食品等

(2)区位特征及优势:

无传统工业基础;有大批廉价劳动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及高度开放;政府的支持。

(3)工业区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企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农村。

5、美国“硅谷”

(1)工业部门:

微电子工业

(2)区位特征及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有高等院校(技术支持);便捷的交通(机场和高速公路);军事订货

(3)工业区特点:

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相同点:

煤炭资源分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雄厚、政府支持、劳动力丰富且多技能熟悉工人。

不同点:

鲁尔区接近铁矿产地,辽中南是在铁矿产地、鲁尔区水源充沛,辽中南水源紧缺、鲁尔区内河运输发达,辽中南海运便利。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等。

方式

优点

缺点

运输对象

发展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量、笨重、长途货运(矿石、牲畜、金属)及客运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高速化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途货运和客运,承担集散转运任务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快、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货运(粮食、矿产)及客运

历史最悠久,目前国际间大宗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以客运为主,货运多轻型、贵重、急需物品

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

管道运输

运具与路线合二为一,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大

需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长时间向一个方向大量运气体,液体或粉状、颗粒状固体货物

用新材料替代钢管铺设管道

2、交通运输方式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交通运输网。

两种形式:

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三种等级:

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4、影响交通线或点区位因素有:

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

现在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集聚空间的影响

(1)集聚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往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