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8098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docx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

00:

22

文学观念的发生。

第一个问题,

《风》诗的圣化与还原。

《风》诗的圣化与还原

上一讲讲到对“风”的理解,

经历了一个先神圣化,

从而后来又把它还原为

男女间爱情诗的这么一个过程。

从清朝的学者到现代的学者,

观点越来越激烈,

00:

52

主要是因为现代学者

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知识,

有从更广阔的背景上重新看待

上古诗歌经典的这种需求。

在这里要特别举出的是

现代的著名诗人兼学者

闻一多先生的观点。

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

《风诗类钞》

闻一多写过一个书,

叫《风诗类钞》,

01:

22

专门针对《诗经》中的

《国风》部分,

重新分类,重新地评点。

这部书的特点,

在它的序中所说,

是要进行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就是把《诗经》的《国风》

当作社会史料、文化史料读。

在具体的研究中,

又提出了要把考古学、

01:

52

民俗学、语言学三个学科,

作为解说的方略,

重新地还原《国风》的时代。

在闻一多所举的社会、

考古、民俗,我们说,

和人类学都是密切相关的,

特别是民俗学,

民俗学、考古学有的就放在

人类学的下属学科来看。

这样的一种自觉的还原意识,

02:

23

在闻一多这里,

代表性最为突出。

他把清朝以前的儒家诗说,

特别是带着那个

教化的有色眼镜的这种诗说,

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

希望让现代的读者

直接看到《诗经·国风》

究竟是怎么样一些作品。

比如说,

02:

53

在《诗经》中的一首,

叫做《柏舟》。

闻一多加了注,

一个女性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发出呼告:

“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至死不变节,无奈他不相信我哟!

《柏舟》所要表达的

是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

“我愿以此身,”

就是这个《柏舟》是一个女性

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

发出的这样一个呼告。

“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

至死不变节,

无奈他不相信我哟!

03:

23

这是闻一多在注里边

对《诗经》的《柏舟》

这个作品所做的判断。

再比如,

在一篇题为《蜉蝣》的诗中,

闻一多这样注解,

《蜉蝣》表达的主要是情欲的冲动,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

他说这个诗中的

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冲动,

是一种情欲的冲动,

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

所以,也就是古代说的这个

心中之忧,忧愁的“忧”,

在闻一多看来,

03:

53

它未必是一种忧愁的“忧”,

而是一种情欲的躁动,

它和今天人所说的这个“忧”,

含义是不同的。

这样一些话就等于说是

希望直接表达爱欲,

甚至是性欲的这样一种态度,

完全暴露了

这样一些诗歌的原始性。

这是闻一多

对《诗经·国风》中的

这样一些作品的看法。

04:

24

在《汝坟》

这样一些作品的注解中,

闻一多还提出,

诗歌中用来表达饥、渴、饥饿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直接讲的食欲,而是隐喻的性欲、欲望。

诗歌中用来表达饥、渴、

饥饿的这些词汇,

往往不是直接讲的食欲,

而是隐喻的性欲、欲望。

所以,这个饥,吃鱼,食鱼,

实际上都是隐喻的性的活动。

所以,用这样一些隐语

来表达的诗,

在《国风》中非常的普及,

04:

55

非常的普遍。

这里边就完全是和

来自山野民间的情歌

没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被当作“圣经”的,

当作儒家教化之源的

这些《风》诗,

它实际上是来自民间的

男女情歌。

那么这样的一种解释,我们说,

在闻一多这里得心应手,

05:

25

主要是他有了现代的

社会学、民俗学的这些知识,

参考了世界上

各地发现的民间情歌的案例。

同时,闻一多还接受了

由佛洛伊德开创的

精神分析学的这个传统。

希望在语言象征背后

去寻找潜意识,

性的欲望等等。

所以,闻一多的这种解说,

我们说他参照了

闻一多参照了世界上其他文化中的情诗,

对中国儒家信奉的经典,做了重新的解读,还原了其并不神圣的一面。

05:

55

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中的情诗,

对中国儒家信奉的经典,

做了重新的解读,

他还原了

它并不神圣的那个(一面)。

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说,

确实是对诗经学的现代变革

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

因为《诗经》在古代

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必读的,

从小就要背的。

06:

25

这样一些作品的重新解释,

让我们看到了,

《风》作为一种诗歌门类,一种概念,一种文学观,到底来自怎样一种传统。

《风》作为一种诗歌的门类,

一种概念,一种文学观,

它的背后,

到底是来自怎么样一种传统。

人类学家们

在世界各地所做的调研,

闻一多所说的一些现象,

特别是用食欲来表达性欲

这样一种模式,

06:

55

是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遍性的。

我在印第安,

在美洲的印第安文化中,

在南太平洋岛的

原住民的文化中,

到处都可以见到。

这样的一些表达方式,

在《诗经》的解说史上,

一般地来说,被遮盖住了,

没有人向那方面去想。

07:

25

所以,这个闻一多的解说

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尽管如此,

这个现代的诗经学,

很少有人

再站在汉代儒生的立场上,

相信那些教化之说了。

所以,

《风》诗的圣化和它的还原,在历史上形成了两种趋势:

汉代至清代,神圣化的说法占主流,

清代以后,还原的说法占主流。

《风》诗的圣化和它的还原,

在历史上形成了

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

简单地说,从汉代一直到清代,

07:

57

是神圣化的说法占了主流,

清代以后,

还原的说法占了主流。

一般的,

在我们现代的大学课堂里,

《诗经》的《国风》这一部分,

被解释成爱情诗。

正是因为有了闻一多以来的

还原派的巨大的努力。

问题虽然现在看起来

告一段落了,

神圣的《诗经》

08:

27

被还原为男女爱情了,

但是,

这只是问题的“然”的层面,

至于“所以然”的层面,

还有待于深入地挖掘,

也就是为什么这些诗

被命名为“风”的问题。

也就是在古汉语中

所发生的这个特有的文学观念,

它的渊源何在,

它的语义是如何演变和引申的。

08:

57

在我们这一讲中,

专门集中在

这一个字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上,

特别是这一个字

为什么能够派生出“风教、

风化、风俗、风谣”等

一大批的术语,

充斥在古代的诗歌

和文学的论述之中。

所以,我们通过

对这一个字的深入地解析,

09:

27

希望在还原之后

做进一步的还原,

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第二步的还原。

这是本讲的第二个问题,

标题是

“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风教”打上引号,

“源于”就是“起源于”,

打引号的“牝牡相诱”。

这样的一种重新的还原,

09:

57

它所依据的是

最早的古书中的一些

训诂学材料,不是说,

我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古代的解经学也好,训诂也好,

要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出处。

这样的话,

我们的第二个标题,

第二个问题,

“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首先要落实到这个“风”字的

训诂学的争议上。

10:

27

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在《管锥编》中

对这个《毛诗正义·关雎》

这一篇下面加了详细的评注,

说明“风”这一个字,

叫做“一名三训”,

也就是说,

《毛诗》已经把“风”

解释为风教了,教化了,

但是,

钱钟书说这只是一种解释。

关于“风”,

10:

57

在古老的训诂学材料上

有三种不同的训诂方向。

“风”字在训诂学材料上的三种训诂方向:

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本源文学的体制

所以,钱钟书先生

参照西方文学理论的说法,

把它们分别称作是

文学的作用或者说是功能,

文学的本源或者是文学的体制,

这三个不同方面的意义。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

11:

27

“风”是怎么样体现

“一名三训”的呢?

讽谏

风教

“风”者,风也,

讽谏,讽刺的“讽”,

讽谏,风教。

这样的一些说法,

表达的是这个诗的作用,

它的功能。

如果说到它的本源,

“风”者,土风也,风谣也。

“风”者,土风也,风谣也。

这就是“风”的来源,

土风和风谣。

这个“风”

11:

57

和古代所说的音乐联系在一起,

所引用了一个证据就是

《汉书·五行志》下中所引的

夫天子省风以作乐。

——《汉书·五行志》

“夫天子省风以作乐,”

他考察了民间的这个“风”

来制造音乐,制作音乐。

所以,这个“风”指的是

民间的土地风俗的“风”,

风情的“风”,

今语也就是地方民歌。

就是这个意思,

根据这些民歌来。

12:

27

这是对“风”的第二种训诂。

第三种是言其体制,

“风”者,风咏也,风诵也。

“风”者,风咏也,风诵也。

它指的是人的发音器官

发出来的东西,

所以叫做“系乎喉舌唇吻”。

它就是说,

这个诗的朗诵、背诵、吟唱

这样一种方式,

叫“风咏也,风诵也。

12:

57

所以,引用了

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

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

叫做“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等于唱着回来了。

这里的“风”就是歌唱的意思,

“歌”的意思。

这样一来,“风”,

一个字代表三种训诂方向,

钱钟书把这种现象

叫做“并行分训”、

并行分训同时合训

“同时合训”。

就是一个字可以并列几种解释,

彼此之间不是冲突的,

13:

27

而是可以互相包含的,

都有理,都有道理,

所以它叫做“并行分训”。

“同时合训”,

就是不同的意思

可以用来解释一个概念,

这也就是

把咱们要讲的这个“风”字

做了一个相对周全的演说,

三个方面。

这样的一种原理,

它不仅仅是“风”这一个字,

钱钟书在解释上古经典的

13:

57

许多著名的范畴概念的时候,

都用的是这种分训的眼光,

合训的眼光。

比如说《周易》的“易”字,

钱钟书说“易”字

要“一名三编”,

也是三个,就是变,

《周易》的“易”字:

变易、易简、不易

变易、易简、不易,

这一个字可以有三种解释,

而且这三种解释中

有两个是针锋相对的,

变易和不变,

不变易,它是反训。

14:

28

相反相成的解释

集中在一个概念、一个范畴上,

这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

经常会碰到的情况。

如果把眼界再放宽一些,

我们发现,

“风”这一个字

它绝不仅仅是三训,

它的意思太丰富了。

今天的通行的工具书,

大家去翻一翻,

《辞海》里边列了“风”,

一共有多少种解释呢?

14:

58

一十二种。

就这一个字它在古书中

已经有的意义是一十二种,

以后人们还会发明出什么意义,

那是后来的话,

至少以前十二种意思。

那么其中有六种

根据都是哪里呢?

都是汉代诗学文献

《毛诗序》所规定的。

这么多的对“风”的理解,

15:

28

必然在评论、交流、教学、

研究中会遇到困难。

因为你说的“风”

跟他说的“风”彼此不搭界,

或者有出入。

所以,这带来了一个混乱,

带来了一个讨论的混乱,

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统一。

有一位现代学者,叫张西堂的,

在50年代

写了一部《诗经六论》,

他就专门对这个“风”的

15:

58

这些概念做了重新的梳理。

梳理的结果和《辞海》中

对“风”的解释,

差不多也是十二个义项,

解释了十二个意义,

十二种意义的。

这十二种意义分别依据的是

《毛诗序》和其他的解经的书。

这一听起来,

好像有些同学已经不耐烦了,

一个字能讲出十二种意思来。

16:

30

但是这确实是古代文学观念

在它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

我们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回避的话,

那么还是不清楚。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繁琐,

我们把这十二种《诗经六论》中“风”的十二个义项

简单地罗列一下。

第一,叫“风风说”,风风说

“风”就是风。

它的根据就是

《毛诗序》里边所说的

“风,风也”。

就是上一个“风”

和下一个“风”,

可以有不同的意思。

17:

00

也就是说,

上一个“风”就是风,

下一个“风”可以代表

加上言字旁的讽刺的“讽”,

“风,风也”

实际上可能是“风,讽也”。

第二种,“风教说”,风教说

也是《毛诗序》的。

“风”就是一种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所以叫“风教”。

第三种“风动说”,风动说

还是《毛诗序》的。

风能够吹动万物,

能够感动人心,“风动”。

第四,“风化说”,风化说

还是《毛诗序》的。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第五种,“风刺说”,风刺说

17:

30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上边是用这个诗歌

来教化下边的老百姓,

老百姓用一些

尖锐的诗歌来讽刺,

来向上边提出批评和意见。

所以,这也叫“风刺说”。

第六种叫“风俗说”。

风俗说

就是把这个诗,

一国、一个地方的诗可以看

那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这叫“风俗说”。

以上的六种

全是根据《毛诗序》的。

18:

01第七种叫“风土说”,

风土说

根据另外的解经学家。

所谓“风”,

什么是“风”呢?

“风土之音曰风”,

就是一个地方的风土,

它如果表现在声音方面。

第八种,“风者风雨之风”。

风者风雨之风

这就回到了大自然的这个现象。

什么是“风”?

“风”就是刮风下雨的

那个“风”。

第九种,

“风者民俗歌谣之辞”。

风者民俗歌谣之辞

18:

31

这个依据的是宋代的理学家

朱熹的《诗集传》,

这一位在解经的历史上

地位很重要。

什么是“风”?

“风”就是民俗歌谣,

有一点接近我们还原说的

这个意思了。

第十种,“风讽说”。

风讽说

就是把讽刺的“讽”

当成是“风”的本意了。

这个“说”来自梁启超。

第十一种,“风气说”,风气说

出自现代学者章炳麟。

“风为空气之激荡,

气自口出,”

19:

01

所以就叫“风”。

他说的也是“气”,

但不是大自然中的“风气”,

而是人嘴里边说出来的,

这个跟咱们讲的

“文以气为主”,

人以练气功和一种精神修行

又联系到一起了。

第十二种,“风为声调说”。

风为声调说

采用的是现代学者顾颉刚先生

一个专论,叫

《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

全是能够唱的,全是歌。

19:

31

所以,这个“风”指的是

这些能唱的歌的声调,曲调。

这样一来,十二种解释

对“风”这样一个文学观念,

可以说,做到了无以复加的

详细和繁琐。

张西堂罗列了十二说,

最后他认为

顾颉刚的这一说最稳妥,

也就是,把“风”当成声调

较为合理。

因为它兼顾了《诗经》里边

20:

01

提供的内部的证据。

其中讲到《崧高》这一篇,

形容吉甫之诗“其风肆好”,

这个诗,

“风”就是指的音乐,乐调。

所以,这样的一种解释,

我们说,

是现代学者经过还原以后,

对“风”的重新理解。

20:

31

以上这十二种说法,

在我们做文学人类学的

学者看来,

都各有各的道理,

而且都有引经据典的出处。

但是,在我们看来,

全都没有抓到痒处。

为什么呢?

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

古老的训诂学证据被遗忘掉了。

也就是说,在十二种

解释“风”的观点背后,

21:

01

还潜藏着另一种,

也就是第十三种解释,

什么解释呢?

就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中

标题提示的

“风教”源于“牝牡之诱”。

第十三种解释“牝牡相诱说”,牝牡相诱说

提出者也是一位现代的

诗歌研究者,

大名叫陆侃如。

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

他说,这个“风”的意思,

不要再找那么多弯弯绕,

21:

31

绕来绕去,

“风”就是“牝牡”,

“牝”、“牡”实际上

就是指的动物中的雄和雌,

公的和母的,

两性之间如果要相诱的话,

“风”就是它的意思。

那么这个根据是在哪呢?

这个根据是古代的第一部史书

《尚书》中《费誓》这一篇,

其中有一句话

叫做“马牛其风”,马牛其风——《尚书.费誓》

马、牛看起来是两种动物,

“马牛其风”什么意思?

22:

01

好像不太明确。

《左传》里边又出现了风马牛不相及——《左传》

“风马牛不相及”这个话。

今天的人就都会说了,

好像说两个事情不搭界,

常常用这句成语,俗语

来作比喻,

这个事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这个

“风马牛不相及”的“风”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过去的注解

都把这个“风”解释成“放”,

22:

32

“风马牛不相及”

就是放马、放牛,

它们不会混在一起,

马就是马,牛就是牛,

解释成“放”。

但是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呢?

没有抓住“风”字的本意。

在《吕氏春秋》的一个注中,

一位叫服虔的注解家,

对这个“风”字

作了别出心裁的解释,

就是我们所说的标题的意义,

“牝牡相诱谓之风”,

23:

02

很简单。

那么这样的一个解释,

在陆侃如先生这里,

认为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因为《诗经》中的《国风》

它确实是讲了

两性之间恋爱的诗,

那么它的功能往往就是

用歌唱的办法来吸引对方,

它就是相诱,

它的功能和它的内容是吻合的。

举出的旁证是江南方言,

23:

32

男女野合,害怕人撞见,

请一个人来守卫,

叫什么呢?

叫“望风”。

如果与情敌竞争,

如果两个男的争一位女的,

或者两位女的争一位男的,

这个时候叫“争风”。

所以,他说在这些措词中,

这古老的语义在今天还在使用,

所以,“风”的起源

大约是什么?

男女在一块赠答,

我送你一首歌,你送我一首诗,

24:

02

这样的话,两厢之间建立情感。

所以,

这个陆先生这样一个解说,

他既引了古书的证据,

又引了现存的

民歌中的这种证据,

我们说,它具有一定的

还原到人类学意义上,

就是现实生活中,

这个诗歌是干什么的。

这样的一种引证,

把这个“风”的远古的真相,

我们说做了揭示。

24:

33

这个把过去那十二说,

张西堂先生所列的那十二说,

看来和这第十三说之间,

应该成为一个对立。

虽然十二说彼此不一样,

但是它们说来说去,

还是没有抓住《国风》、

《风》这一类诗的本质特征。

所以,

这第十三说“牝牡相诱”,

两性之间的引诱。

那么为什么两性之间的引诱

25:

03

能用这样一个名称呢?

在陆侃如的这个学说

提出来以后,响应者不多。

一、好像知识分子们

在大雅之堂上讲神圣的经典,

讲到最后讲成了

两性之间的吸引,

这个好像不太雅正。

这样一来,

一些包括

写《诗经》研究史的人

都不采取这样的观点,

把它放在一边,

把那十二说可以拿出来

大讲特讲,

25:

33

但是只有个别的学者

对此做出了呼应。

著名的学者朱光潜先生,(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曾经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

读了很多洋书,

也了解了精神分析的原理。

所以,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叫《性欲母题

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

他完全赞同陆侃如先生

这种解释,

26:

03

而且把诗歌中的性欲母题问题

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这也是有一点让大众哗然的。

这个是在现代学术历史上

发生的新的变化。

根据这样一些判断,

依达尔文说,诗歌的原始功用全是引诱异性。

鸟兽的声音都以雄类的最为雄壮和谐,它们的羽毛颜色也以雄类的最为鲜明华丽。

诗歌和羽毛都同样是‘性的特征’,在人类是如此,所以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性欲的。

《国风》大半是言情之作,已为世人所公认。

——朱光潜

朱先生说,“《国风》大半是言情之作,

已为世人所公认。

从人类学的高度来判断,

“依达尔文的说法,

诗歌的原始功用

全是引诱异性。

这把达尔文抬出来了,

26:

34

这个进化论的创始者,

“鸟兽的声音都以雄类的

最为雄壮和谐,

它的羽毛颜色

也以雄类的最为鲜明华丽。

诗歌和羽毛都同样是

‘性的特征’,

所以在人类是如此,

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性欲的。

这个说法好像有一点绝对了。

就是说人类的诗歌

完全是达尔文说的,

是异性之间引诱用的,

所以,

诗歌大部分是表达性欲的。

27:

04

这样一来,

对诗歌的这种看法,

原来是神圣的经典,

讲究儒家的伦理教化的,

现在被说成了

完全是两性之间引诱的。

这样的一场争论,

我们说,在今天仍然还在继续,

但是,

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明确了,

也就是说,在古代的训诂学中,

确实有把“风”解释成

27:

34

两性之间相诱的这样一种解说,

而且是非常古老的。

那么这样一种解说

究竟有没有道理?

那么造字的时候的祖先

为什么在写“风”的

这个字的时候,

在这个字的里边

加上了“虫”字,

今天的这个“风”,

简体字看不出来了,

繁体字中间是“虫”的。

还有一个现象,

就是这个“风”

在商代的文字中,

28:

04

和我们中国神话中的

最著名的神鸟凤凰是一个字。

今天这两个字也差不多,

稍微写得潦草一点就成一个了。

在殷商时代,

这两个字是互换的,

声音、意义都是相通的。

那么这里又埋藏下了

更进一步需要还原的空间,

也就是说,

在命名的时候采这个字,

这个字本来意义到底是什么?

28:

34

我们现在

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揭示。

因为这个字太复杂了,

它是冰山上的一角,

冰山下面带着一整套

远古人类的神话观念,

需要我们做人类学的

进一步还原。

好,这第二个问题先讲到这里,

我们在下一节接着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