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559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docx

孟姜女传说鉴赏辅助讲义

 

民间文学

 

《孟姜女传说》鉴赏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1011班

指导教师:

尚炜

第一讲:

魏珍10302120

第二讲:

毛彩凤10302114

第三讲:

周炜10302131

第四讲:

高洁10302103

第五讲:

李小芳10302111

第六讲:

官露露10302006

 

2012年12月21日

第一讲

孟姜女传说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

—魏珍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人家过年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

孟姜女传说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有着久远的历史几乎家喻户晓。

它与《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向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民间传说。

一、孟姜女传说的来源:

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的《同贤记》,一般认为,故事可能是由《左传》所载春秋时“杞梁之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化而成,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

二、孟姜女传说的雏形: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

“殖之有罪,何辱命焉!

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

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

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

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

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

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

齐庄公派人吊唁。

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

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

(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

三、孟姜女传说的演变:

1、主人公身份的转变:

杞梁由齐国的将领变成了平民,说明故事与生活更加贴近了,成为了一种大众的形象,流传的范围广泛。

2、情节的增加:

①“招亲、夫妻恩爱”情节的增加,为主人公的相遇做了铺垫,以及为后来的故事高潮埋下了伏笔。

②“千里送寒衣”情节的增加,增强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息,有一种凄凉的美感,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

那就是:

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③“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

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④“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

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崩城的情节是对秦始皇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和对丈夫的一种思念。

四、孟姜女传说的定型:

避苦逃役→花园邂逅→喜结良缘→筑尸城内→万里寻夫→哭夫崩城→滴血认骨

故事梗概:

山东一村庄中有孟姓、姜姓,两家隔墙邻居,相处很好。

大比之年,两家公子同时得第,同朝奉君。

这孟、姜二位大臣为官清正,为国为民忠心耿耿。

常常劝秦始皇要爱护百姓甭做坏事。

秦始皇是一个独断专行的暴君,把孟、姜二位大臣的劝说全当成耳旁风。

孟姜二位大臣觉得为官不能为民办事,解民疾苦,便上书辞官回到家乡去了。

常言说:

无官一身轻。

孟、姜二人辞官后在家过着清闲的日子。

这一年,孟家堂屋里住下一对巧燕。

在那时候,据说燕子住在谁家,谁家就会吉祥如意。

因此,孟家对巧燕十分爱怜。

在巧燕住的第三个年头上,已经到了阳春三月,别人家住的燕子都飞回来了,就是不见自家住的燕子回来,一家人都很挂念。

就在孟家人焦急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巧燕扑楞楞直向堂屋飞来,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兴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见燕子的右腿缠着一道红布,心中一惊,他想,哎呀,是不是被谁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伤了?

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地把红布解开。

一看,红布里边裹着一个小纸包,上面写着“种上”二字。

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开纸包,一看,原来里边包着一粒饱盈盈的葫芦籽儿,又是长在两家中间,算是两家伙着一个闺女,就按两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

有一天,一个卖诗讨饭的书生来到孟家门口,这书生是孟姜俩人的当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

因秦始皇听信奸臣馋言将其父杀害,母亲气绝身亡,剩下范喜良无依无靠才落到这步田地。

孟姜许配给范喜良。

刚结婚没几天,范喜良就被抓走了,等了一年多,还不见回来,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天气寒冷,于是,孟姜就连夜赶做了几件棉衣辞别两家父母上路了。

一路上连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上帝。

这一天,孟姜女正失声痛哭,只听“扑嗵”一声,长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尸体。

一看,正是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泪流不止,哭声响彻天地,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火冒三丈,暴跳如雷。

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亲自处置孟姜女。

他一见孟姜女有沉鱼落雁之容,就想纳她为娘娘,孟姜不依!

秦派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劝说,孟姜不从。

秦始皇自己出面。

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但她一想,夫仇未报,见她不吭声,以为她同意,秦就说:

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

孟姜女说:

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说:

就是三十件也依你。

孟姜女说:

一、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殓。

“应你,第二件”二、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送葬。

秦一听,这怎么能行!

我堂堂皇帝,怎给一个小民送葬“不行,第三件”盂姜女说:

不行。

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耻笑。

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他说:

好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

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说:

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派人给范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

出殡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发丧完了,孟说:

游海去,游完成亲。

秦始皇乐坏了。

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秦始皇一见急了:

“快,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

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

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

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

原来,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一见她跳海,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

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

秦始皇幸亏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

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

最后传说,孟姜女死后化为银鱼。

后人唱道:

葫芦结籽生孟姜,喜结良缘遇范郎。

遇上昏君秦始皇,拆散一对好鸳鸯。

范郎修筑长城死,孟姜哭倒长城墙。

贞烈女子性情刚,为保全节跳了江。

五、从故事中看出的文化:

从孟姜女的出生和她的死,很明显人们将她神话了,她的出生是葫芦结籽,她的死后是化为银鱼,这都是一种图腾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热爱。

六、孟姜女传说的“地域的系统”:

分布的地区为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直隶”(今河北)、“京兆”(今北京)、“奉天”(今辽宁)、湖南、云南、广东、浙江、江苏等十五省市。

其中主要的为山东、河北、陕西、湖南、江苏(含上海),即此传说故事的雏形、成型、定型三个阶段的各自所在地及传承脉络较为清晰的主要“据点”。

可见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泛,是人们一种生活的体现。

 

第三讲

孟姜女哭长城中所蕴含的女性意义

——周炜

1,说明当时的女性依附于男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广大妇女在战争中丧夫失子,无所依靠。

她们悲愤莫名,泪流成河,崩城就是她们抒发的强烈情感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封建时代,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性别,哭成为这一性别面对男权制社会压力的无奈选择。

此外,封建伦理观念去解决,又不能奋起反抗社会制度的不公,于是哭就成了她们发泄情绪,表达对封建礼教不满的武器。

封建时代,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面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压力,自杀成为解决此种压力的对策之一。

因此孟姜女的自杀被说成是为了贞洁反抗君王,为了女人的尊严与权利,她用自杀来换取性别的平等和做人的清白。

表面上看来,杞梁妻投水是受了“从一而终”观念的影响,其实,通过查阅数据,我得知那时虽已提倡夫死不嫁,但并不严格。

所以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再嫁,并不责难。

杞梁妻只是少数不改适他人之一,她无依无靠,又不愿改嫁变节,在没有妄身立命之法的情况下,只好以死来维护她对爱情的贞洁。

并且她不为君王的富贵所动,以死捍卫纯洁的爱情,足见她的贞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或多或少的看出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以男子为中心,女性处于附庸地位。

多方面的压力和管制使她们举步艰难。

但在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对女性行为的规范“三从四德”。

“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言、妇德、妇容、妇功”,因此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远比男性来得低下。

男尊女卑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而不在于女性的先天素质差。

女性不是做不出可歌可泣的事业,而是她们根本没有受教育,展现才华的余地。

中国古代女性长期被剥夺了一个正常社会人的一切权利,长期压迫下聚集起了对于地位不平等,人格独立,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和要求,孟姜女变成了这股压力的突破口。

神话这一文学形式便给了她们表达意愿的机会,孟姜女便是这个敢爱敢恨,敢于反抗封建制度和权威的形象。

孟姜女拒绝齐侯的郊吊是女性抗争的第一步。

孟姜女万里跋涉,路途艰险,困难重重,但她始终没有动摇、后退,凭借一双小脚,硬是来到了长城底下,表现了古代女性对于突破身体局限,解放双足的渴望。

现实越黑暗越压迫人性,孟姜女便越是大胆。

梦江南出在爱情上也十分坚定,始终真诚热烈地表示自己的爱,更显大胆。

综上所述,孟姜女从知礼持重的妇女变成了一个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反对徭役迫害者,最终变成一位敢于直面厄运,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的反抗者。

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大劳动人民对其苦难的社会生活和外强中干的反动统治者的强烈抗争。

2,这个故事隐含了更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即在叙事的细节和幻想的因素中渗透着一个普通女子的成长历程。

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

在孟姜女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地阐明了长久以来中国女人的价值取向。

例如,女人的出生,遇见夫婿,嫁人,夫妇分离,寻夫,找到,哭倒长城。

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中国独特的对待女性的文化。

比如一个环节是遇到夫婿,孟姜女家的花园被闯之后,洗澡被男人看到了,就不得不嫁给他了,这是没法子。

按照中国文化的要求,嫁了之后就必须坚贞下去了。

如果这个情节不是洗澡被偷窥,而是邂逅相遇万梓良,那就是另一个中国文化故事了。

例如孟姜女邂逅万梓良后,主动求嫁,父母拗不过女儿或者也看好喜良的人品,婚姻遂成。

依照父母之命,这是孟姜女的自我探索和主动选择,也是她成长的标志。

这时候是幸福的,可是后来万梓良被抓去修长城,幸福生活成了泡影,孟姜女独守空房,思念征夫。

最后坚强起来,决定去寻夫,这也是中国文化对女性坚贞的要求。

这时候柔弱的闺中女子面对着自己的人生危机,面临着失落、孤独和绝望,但她在这种感伤的刺激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万里寻夫的道路,这是她成长的另一个标志(不知怎地,让我想起了丑小鸭的外出,呵呵)。

最后,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找到范喜良遗骸,这也是故事的标志性事件。

长城的耸立,是孟姜女世界的残缺;长城的坍塌,则可归还孟姜女的世界。

从某个意义上来讲,这完成了孟姜女的目标,由此她也重获生命成长的完整。

3,除了女性成长故事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涵义,那就是女性对男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这是根源,说白了,就是封建社会中的女人不满足男人控制着这个世界,想反抗。

现实中反抗不了,只能寄托于神话和想象了。

长城代表着男性社会的权力,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女性,被修长城的秦皇夺走了幸福。

所以反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以秦始皇为首的霸权,另一个是男性社会。

另外,女性这种心理又处处透漏着矛盾心理,比如说,一方面想反抗男性社会,另一个方面又离不开男性,只能一方面寻夫,一方面梦想着推翻象征男性权力的长城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所描述的主要是封建社会女性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长城的崩倒,一方面暗示了女人现实里和心目中的男性精神支持的坍塌与失落,另一方面折射了男性自我扩张的政治特权的颠覆。

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的压迫和统治是双重的,所以才有那么大地能量哭倒长城。

郭夏娟就曾指出,女性群体“既与被统治的男性群体一起接受文化霸权的统治,又由于控制文化霸权的通常是男性群体,不得不在性别层面上受男性价值的支配。

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的压迫和统治是双重的。

”因为蓄积了君权和夫权两种压迫的反击力量,所以才会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反抗力量,从哭倒长城可以看出,这种想象多么强烈呀!

这是在潜意识里的一种巨大的反抗力量。

;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我征服最大的是,这个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有一个非常严肃、巨大的人生命题,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

21世纪的作家都在探讨人的境遇、命运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发现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其实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在探索人和墙的冲突。

这背后最大的冲突,核心内容是眼泪和墙的冲突、眼泪和墙的对话,其背后所潜藏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认识到这是生存的问题。

这个故事的奇特之处,是它还显示了世态人心,因为所有神话的背后都有世态人心做支撑,民间传说更是如此。

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里,

我认为孟姜女其实是被人民大众推选出来的救世主。

当人们意识到人是无法对抗墙的,他们要寻找别的办法求得解脱,给自己寻找安慰。

结果很奇怪,找出来的救世主是个女的。

当人们意识到别的力量或者说男性无法摧毁长城的一堵墙的时候,他们奇特地寄希望于一个女性,更奇特的是寄希望于女性的眼泪。

第四讲

孟姜女传说的意义与艺术魅力

——高洁

意义

㈠、这一传说故事通过孟姜女与范喜良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繁重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的罪行

㈡、讴歌了孟姜女的威武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贞不渝的爱情;

㈢、鞭挞了封建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的草菅人命和荒淫无耻)

㈣、体现出进步的人们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愿望,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孟姜女传说的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突出的。

思考: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民怎样的感情与期望呢?

从人民群众来讲

反应了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暴政的勇气和思想。

也表现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幸福的憧憬、追求。

人们希望能废除苛政,过上安定平安的生活。

从爱情层面上讲

歌颂了孟姜女的坚贞,她不畏艰难,万里寻夫,只为见她一面。

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与忠诚。

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为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努力。

变现了人民群众对这样的爱情价值的追求和期望。

其中浪漫主义色彩是很浓郁的

一、葫芦生女。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

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

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

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二、花园邂逅喜结良缘。

有一个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

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

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

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

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

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

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万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

“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万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

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万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

万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

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

万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材,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

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

给万喜良一提,万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荒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

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

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

二、万里寻夫哭夫崩城滴血认骨。

在万喜良被带走后,孟姜女为他做了棉衣要为他送去,但她不知道万喜良在哪里,只好慢慢找。

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道道的山、越过一道道的水,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

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

您知道万喜良在哪里吗?

打听一个,人家说不知道。

再打听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听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

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在他的诉说下知道万喜良已经死了。

为了找到他的尸骨,便哭了起来。

她哭哇,哭哇。

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

正哭,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

那么多的白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

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

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

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

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

三、死化银鱼。

孟姜女在智斗秦始皇后让秦始皇答应她观海。

在观海时她纵身跃入海中,让秦始皇的人找不到她。

就在我们认为她死了的时候,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

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

秦始皇幸亏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在死后化为了银鱼,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体现

寒衣节

十月里鞭蓉十月一,

家家户户缝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换,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

《孟姜女》

正月个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喜盈盈

人家夫妻团圆聚

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

夏夜里银河飞流星

那是牛郎织女点燃的红灯笼

孟姜女望长空

泪眼雾蒙蒙

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

九月里来九重阳

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

落叶飘秋风凉

窗前月如霜

我给亲人做衣裳

线是相思针是情

针针线线密密缝

密密缝

再把心口一丝热

絮进寒衣伴君行

大雪纷飞北风急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从秋走到年关过

年关过

不知丈夫在哪里

在哪里

声声血泪声声唤

天也昏来地也暗

哭倒长城八百里

只见白骨满青山

 

第五讲

讨论环节

——李小芳

讨论《孟姜女哭长城》与《窦娥冤》有何相同之处?

相同点一:

从故事类型来看,它们都属于悲剧性人物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以孟姜女为中心人物展开了一系列感人的寻夫事迹,新婚燕尔,丈夫却被强征去修筑长城,挂念丈夫的孟姜女不惜远行千里,历尽苦难去给丈夫送寒衣,眼见就要找到丈夫了,却听闻了丈夫已死的消息,这便是故事悲剧性所在了;《窦娥冤》则以窦娥为中心人物叙写了关于窦娥被冤枉的故事的前因后果,善良贤惠的窦娥却被冤杀人,糊涂知县更是不分青红皂白草菅人命,这也便是窦娥的悲剧性所在了。

相同点二:

主人公都是女性。

孟姜女以及窦娥都是女人,而女人在封建社会中都是处于及其低下的地位的,故事的创造者(人民大众)为什么要选这样一种身份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呢?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由此便又延伸到“女性意识”了。

讨论总结:

作为在旧社会中身份低下的女人,以她们为主人公,更具有批判色彩,也更能揭露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戕害。

相同点三:

主题相同。

它们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和不畏强暴,不堪统治者的压迫而奋起反抗的主题。

相同点四:

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致命缺陷。

悲剧线索:

《孟姜女哭长城》:

丈夫因修筑长城而累死—孟姜女哭倒长城—见到丈夫的尸骨—重修长城导致更多死伤—元凶无碍

《窦娥冤》:

窦娥被诬杀人处死刑—起誓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证明个人冤情—天气恶劣,黎民百姓遭罪—元凶无碍

讨论总结:

在这两则故事传说中,主人公的个人意愿都得到了满足,然而黎民百姓、劳苦大众却都因此而受到牵连,遭受苦难。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故事的原始肇事者都丝毫没有受到损害。

这也就是它们共同的致命缺陷了。

 

第六讲

有关孟姜女的历史遗迹及习俗

——官露露

●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

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姜女庙景区是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孟姜女庙始建于宋代以前,整个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山门前有石阶直通庙内,长阶是通往姜女庙正门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随地势而逐渐增高,共108级。

庙院的左侧有一座钟楼,内悬古钟一口。

右侧为正殿和后殿。

正殿三间,中塑孟姜女彩像一尊,两侧面各塑有一童子,一个捧着包袱,一个提着雨伞。

塑像后的墙壁上绘有“姜坟雁阵”壁画。

塑像两侧悬有一付对联,据传为文天祥所作: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殿内悬有“万古留芳”匾和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姜女祠》等诗。

东面墙壁上嵌有从山海关东门楼临摹下来的“天下第一关”门额石刻。

西面墙壁上嵌有历代文人墨客所作诗文的刻石。

殿外的廊柱上,挂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望夫石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

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

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

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

●梳妆台、振衣亭

望夫石旁有一个小平台,这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的梳妆台。

相传孟姜女千里迢迢寻夫来到长城脚下,想到就要见到日夜思念的夫君范喜良,心里十分高兴。

她想找个地方梳洗一下,可这荒郊野外,哪有人家呢?

于是,她便在一块巨石上磨出一个小平台,又在旁边磨出一个小圆坑,捧来积雪,化成雪水梳洗打扮起来。

这个小平台,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梳妆台。

  望夫石旁有一个六角攒尖顶小凉亭,这就是振衣亭,相传为孟姜女被逼投身大海之前整理衣衫的地方。

振衣亭地势较高,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一处观长城览渤海的好地方。

●姜女坟

在姜女庙东南约5公里的海中,有两块礁石兀立,高者似碑,低者似坟,一高一矮,相傍相依,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姜女坟。

这几块陡峭的礁石是因常年冲刷,才形成高出地面10—12米的椭圆形堌堆,是海鸟的乐园,成群的海燕从海上飞来,在这里盘旋栖息景色优美而又独特,被称为“姜坟雁阵”,是渝关八景之一。

当地俗传为“姜女坟”,实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

考古界还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孟姜女坟即传说中的古碣石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古碣石地域沿海进行过大规模的入海求仙活动。

《史记》载: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正是由于秦始皇将为其歌功颂德的刻辞刻在了碣石门上,才使碣石门之名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昙花一现般出现了一次。

另一种是说孟姜女坟是北齐长城入海处。

●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