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5383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docx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4篇

金融调研报告范文

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难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

  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潮来袭,使全国上下尤其是对外出口企业经历了一次经济寒冬,对于**这个处于寒潮影响末端的内陆城市来说,受的波及究竟有多大?

对于生存、成长、壮大都非常不容易的女企业家来说,她们的企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她们目前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

为了最大化消解危机带来的影响,她们已经或准备采取哪些措施?

她们对于寒潮的耐受力、抵抗力如何?

能否乐观应对?

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她们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情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我们在全市45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营女企业家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涉及工业企业9家、建筑业1家、房地产业1家、批发零售业10家、住宿餐饮业7家、种养殖业2家、美容服饰等服务行业4家。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特点及表现

  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女企业家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缓慢波及。

由于**地处内陆,女性掌门的出口企业不多,受到的冲击不具有迅速性、正面性和毁灭性。

金融危机以慢慢渗透的方式产生影响,延迟了遭受影响的时间,削弱了损失强度。

表现在:

XX年,金融危机狂潮席卷全球,我国大部分对外出口企业遭重创,但我市接受调查的企业在XX年均有较好的业绩,有50%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有所增加,有35%的企业业务收入与上年持平;有32%的企业利润较上年增加,45%的企业利润与上年持平。

汉寿县一家工业生产企业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29.2%,利润较上年增长23.3%。

而到了XX年,女企业家普遍感到了生产经营的压力,有94%的女企业家普遍感觉生产困难,仅有2名女性认为生产不存在困难,仅占调查人数的6%;有91%的女性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了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9%。

XX年一季度业务收入下降的有29家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5%。

76%的女性预测XX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将减少或持平、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将变得更坏。

二是行业有别。

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企业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尤其是有对外出口订单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XX年一季度,9家接受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8家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4家企业一季度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武陵区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65.7%,澧县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为零。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企业受到的冲击次之,今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93%、13.3%、12.8%、8%。

种养殖业受到的冲击最小,发展态势平稳,桃源某农牧公司自XX年以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XX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

  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

一是极度短缺的资金。

表现为资金流转缓慢、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回笼困难。

越是与外界关联度大的企业,资金流转缓慢的问题表现得越明显。

如汉寿县一加工企业目前有近百万货款无法收回,导致不能满负荷生产;桃源县一种养殖企业目前有200万流动资金缺口。

由于资金流转缓慢,融资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97%的调查对象表示,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津市市一家企业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但因资金严重短缺而导致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

二是居高不下的成本。

税收、行政部门收费等政策性费用,宣传费,利息、工资、福利、原材料等生产成本费用,每一块支出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费用不降反升,极大地挤占了利润空间,使有限的利润不足以支持扩大再生产。

三是雾里看花的前景。

近45%的女企业家表示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认为前景很不明朗或是不够乐观,她们对金融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深深的担忧。

四是良莠不齐的队伍。

表现在企业尤其是县域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技术人才。

人才引不来,引来了没法留。

限制了企业向高端转型发展。

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员工信心不足,人心思变、生产效率不够高。

五是起点不一的竞争。

部分企业主对公务员经商提出了质疑声,她们认为公务员把本应用于公务服务的行政公权力资源用到经商办厂中,为自身攫取利益,对其他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形成了很大冲击,加剧了不公平竞争。

此外,无证无牌作坊由于门槛低、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对正规厂家也形成了一定冲击。

  以上瓶颈由来已久,它们形成的制约力量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呈几何级数增长,被放大若干倍,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一道,使企业市场萎缩、订单减少,最终可能裹足不前。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设想和打算

  面对危机,女企业家均表现出超强的耐受力和抗压性。

在这次危机前,大部分女性均把加大管理力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员工工资、增强内部凝聚力作为应对危机的首策,没有人提出减薪或裁员,充分体现出女性更重感情的特质。

她们具体设想有:

一是稳中求进。

有近45%的女企业家认为,在寒潮的冲击下,首先要站稳脚跟,存活下来,再择机发展。

82%的女企业家有2年内扩大投资的意向。

二是挖潜降耗。

100%的受访者表示,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节能降耗、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苦练内功。

增强员工服务意识,品质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宁可压缩利润空间,坚决不减薪、不裁员,以打造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员工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四是提升实力。

把这次危机作为一个契机和起点,改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创立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实力。

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家表示将加大融资力度(民间融资),争取产业扶助;部分企业表示将搞好信息调查,在国内拉动内需时扩大市场;部分对外出口企业表示将把市场重心转移到国内,面向城市发展的企业表示将会把重心转移到农村。

  看起来,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金融危机增强了女企业家们的危机意识,促使她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实现自我进步。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勇立潮头者、积极应对者、抢得先机者,总是会最终胜出,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择优淘劣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不乏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对市委市政府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建议

  调查显示,女企业家对国家推出的减负、减税、减息的实质性政策表示高度认同,同时,她们也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是搭建民营女企业家融资平台。

政府要出面搭建面向女性民营企业家的融资平台,如设立巾帼低息贷款等,降低民营企业融资的门槛;金融部门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息、简化贷款程序。

二是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部分女企业家感觉,较往年相比,今年的负担不降反升,建议不折不扣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减免相关税收。

在新型产品推出时,要给予切实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新产品的研发。

三是切实关心民营女企业家的生存状况。

建议市委市政府定期对民营女企业家的生存状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组织座谈,加强沟通与交流,出台具体的扶助措施。

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及时定期向她们提供经济走向的信息,使她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四是强化群众众消费信心。

为待业、下岗、返乡群众开展技能培训,鼓励他们大力创业;解决好就业问题,稳定群众收入,增强消费信心,刺激消费。

  女企业家还表示,应对危机,关键靠自己。

尽管经济寒潮逼人,但她们大多数心态良好,她们认为,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插曲,61%的女企业家对生产前景持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

我们期待着,这些会思考、能发现、有准备的优秀的女性能够在经济寒潮中化危为机、成功转型,很快地迎来经济的暖春。

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金融调研报告范文

(2)|返回目录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

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

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85.4%;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69.4%。

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

平均每0.6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

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XX]108号和陕金融发[XX]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

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XX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

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9家。

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

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XX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

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4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60.85亿元,增长29.41%。

储蓄存款余额为604.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1.08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329.10亿元,较年初增加98.19亿元。

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

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768.17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82.31%,定期存款余额为165.10亿元。

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

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651.8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84亿元,增长39.28%,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1.92个百分点,同比多增113.25亿元。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90.99亿元,较年初增加72.23亿元,增幅22.66%,同比增长13.99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25亿元,较年初增加62.5亿元,增幅48.54%,同比增长13.86个百分点。

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379.40亿元,较年初增加129.70亿元,同比多增74.34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4.79亿元,较年初增加60.08亿元,同比多增35.57亿元。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

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从贷款投向分布看,9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2.66亿元,较年初上升18.52亿元,同比多增11.74亿元,继续加大对煤、电、油、气、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农业贷款余额192.07亿元,较年初增加84.46亿元,同比多增38.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1.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34.64亿元,较年初增加23.11亿元,同比多增3.57亿元,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也在加大。

  3、不良贷款持续双降。

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1.89亿元,较年初减少1.25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1.96%,较年初下降了0.84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30.6%,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9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40.2%。

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机构,占全市不良贷款总额的88.22%。

从五级分类情况看,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分别为8.19亿元.2.99亿元和0.78亿元,其所占比率分别为1.35%、0.49%和0.13%。

比年初下降0.68、0.17和上升0.02%。

  4、经营效益继续攀升。

截至6月底,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多盈1.36亿元。

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7.84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利润6.09亿元(其中三家合行的利润占到了全市合作金融机构的78.66%)。

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利息收入仍是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主要来源。

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半年99.5%的收入来自贷款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仍然很少,但较以往有很大起色,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半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达1.26亿元。

  5、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所提升。

自去年市银监分局出台《榆林银监分局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各方共识。

今年银监分局进一步推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截至6月底,全市发放中型企业贷款118.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69亿元,增幅13.12%。

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9.5%。

全市发放小型企业贷款49.16亿元,比年初增加14.57亿元,增幅42.12%。

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12%。

  6、农户小额贷款的试点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缓解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我市加快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

XX年12月我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神木县惠民贷款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还有部分区县,如府谷、横山、榆阳正在积极筹建各自的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农村金融创新开启了良好的局面,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7、保险业的发展稳步提升。

XX年前三季度,我市保险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保险业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一是保险费收入增幅较快。

9月底,全市保险费总收入112667.2万元,其中财产险73039.77万元,寿险39627.43万元。

二是保险保障功能明显。

9月末,全市保险业为社会提供了851.3亿元的财产风险保障,共为171万人次提供了256亿元的人身保险保障,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36662.92万元,寿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1062.87万元。

三是扩大农村保险市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已在农村开办了农村房屋保险、农村各种车辆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借款人意外保险、农村干部综合保险、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学生平安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红枣种植保险等十几种保险业务,并逐步建立一批保险示范乡村,逐步建立农村保险体系和风险防范补偿机制。

四是税收贡献逐年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保险业上缴国家及地方税金5992.58万元,代地税局代收代缴车船税4592万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XX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支持证券公司提高证券交易量,另一方面积极组建以基金运作方式的能投公司,积极推动诚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推动榆天化、神木九江等公司上市工作。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受农村与城市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历史性原因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完善和健全,不仅体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更体现在农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发展不充分等软件方面。

这些不健全的表现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益突显,引发诸多矛盾。

具体表现在:

  

(一)需求多样性与金融机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以现代农业、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

目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是: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离县域农村地区,支农功能边缘化。

二是政策性银行机构职能难以发挥。

三是合作金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种资金需求。

目前农村金融阵地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经营局面,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三农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需求成长性与资金来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增量需求很大。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现实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从目前农村金融现状看,金融供给与资金需求矛盾突出。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供给逐年减少。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较弱。

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历史包袱较重、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三农的支持往往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县域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遍布于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更是存多贷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

  (三)需求时代性与金融服务传统性之间的矛盾。

从目前金融服务情况看,其服务的传统性与时代性需求矛盾。

主要表现在:

一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目前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缺少服务品种创新。

二是金融产品的适应性较差。

首先是贷款期限短,目前涉农银行业机构多沿用传统农业贷款方式发放办法,发放1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的特点不相适应。

其次为贷款额度偏小,目前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通常在550万元左右,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正常授信1万元以内,最高授信额度为5万元,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信贷交易成本过高。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市场退出,这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区域垄断定价能力得以增强,农村信贷供给价格不断提高。

  (四)需求新生性与金融服务功能落后性之间的矛盾。

一是农业产业保险支持空白。

农业生产对自然有着特殊的依赖性,产量风险远大于工业制造业。

因此,需要引入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

二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贷款担保难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是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缓慢。

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但目前金融对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投入很少。

四是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缺位。

农村劳动力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五)政策的不完善性与农村现实性之间的矛盾。

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根本的问题是土地问题。

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8倍,加各种补贴等隐性收入达6倍左右。

农民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只有土地和宅基地,而农民土地仍集体所有。

XX年9月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

国家为防止耕地流失,对农村宅基地审批使用权管理收紧。

同时,针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现在法律规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到无形限制。

所以,农村土地不流畅,土地流转形式处于自然流转状态,缺乏一些中介、服务、监管体系,导致流转过程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

现行政策与农民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的现状,致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缓解。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以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

  

(一)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

一是政策性金融缺位。

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

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涉足甚少,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

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

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

三是政府的涉农资金未能全部存入涉农银行。

四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机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取得贷款难。

一是为防范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

二是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

三是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较短,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四是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载的压力加大。

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三)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

一是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有效需求。

三是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四)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

一是民间借贷良莠不齐,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

二是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远远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是影响金融宏观调控。

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银监部门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信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吻合,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五)保险业发展不平衡,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

一是保险深度和密度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国际上通行衡量一个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