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研目录
第一章项目总论
1.1项目名称
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2组织领导和管理
该项目由某县县级各业务部门参与、协调,某县农发办具体组织实施。
1.3项目投资规模
该项目计划投资22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554万元,省级财政配套为41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为26万元,县级财政配套为77万元,自筹661万元,投工投劳2.5万个工日。
1.4项目范围、规模与内容
1.4.1项目建设规模
建设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35000亩,标准化温室大棚400座。
1.4.2建设内容
计划通过兴修机耕路,钻打深水井,增设变压器及输变电线路,埋设地埋输水管道,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等措施,建设35000亩蔬菜示范基地,400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等。
1.4.3建设地址
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拟选址于某县蔬菜主产区。
1.5开发效益
建设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3.5万亩,标准化温室大棚400座,以示范带动“华州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全县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次。
1.6编制原则
1.6.1详实调查,科学分析,客观论证。
1.6.2客观保守地进行经济核算,留足市场发展潜力。
1.6.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确保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1.7编制依据
1.7.1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1.7.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农办[2007]218号);
1.7.3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调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
1.7.4某县“十一五”发展规划。
1.7.5某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1.8可行性研究成果
1.8.1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某县作为西安市的菜篮子,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总产量超过30万吨,但规模优势不够明显,经济效益相对较差,该项目实施后,可以示范带动全县菜农发展优质高效蔬菜,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8.2项目技术方案
拟从陕西杨凌农科院及山东寿光等设施农业发达地区聘请技术人员,进行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的同时,根据某县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新品种开发研究。
1.8.3项目建设进度
建设工期:
2008年7月启动,12月底前竣工。
8月前完成项目规划设计;10月前完成大棚建设;11月前技术培训、品种引进育苗;12月完成示范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及相关检测设备的购置等。
1.9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该项目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中心建成3.5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同时采用先进、科学的技术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进行反季、名优果菜科学栽培,见效快、效益高、无污染,且可为某县“两高一优”农业起到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乡镇农民的果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可进一步促进某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且该项目属“三农”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上可行,市场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切实可行。
1.10存在问题及建议
该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资金限制,生产规模小,规模效益不明显,占据市场优势弱,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种植规模,把“华州蔬菜”的品牌做大做强,完成陕西东部最大的蔬菜基地建设。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拟选址于以某县蔬菜主产区——县城以西的瓜坡、辛庄、赤水、杏林、华州五个乡镇,涉及行政村35个。
2.1.2水文气象
根据某县气象局资料,该规划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5mm,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的38%以上,12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少,占全年的7.5%。
年平均蒸发量1250mm,平均干旱指数2.1。
多年平均气温13.4℃,元月份平均气温-1℃,七月份气温平均26.9℃,一年高于0℃的天数有305天,无霜期214天,平均207天,最大冻土层26cm,年日照时数为2219.8小时,适宜多种蔬菜的生长。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处县城以西,310国道以北,渭河大坝以南的平川地带,系渭河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属渭河一、二级阶地范围,高程一般在334—385米,地势平坦,南高北低。
表面堆积物为冲积相,由中粗砂、粉细砂、亚砂土组成,地表土质松散,种植土层深,利于耕作,宜于粮、棉、油、菜、果等农作物的生长,增产潜力较大。
2.1.4水资源状况
1984年,某县“农业区划报告”按某县的综合自然条件,将某县分了五个区。
本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地处于上述五区之一的“平川夹槽区”范围内。
在水文、地质分区中,该区隶属强富水的厚砂层(Q4),涌水量大于100立米/时·单井。
潜水广泛分布于第四纪地层中,砂砾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大,百米以上含水层厚40—70米,单层厚达31米,水位埋深10米左右,详见《某县水资源利用分区概述表》,本期开发范围内地下水埋深8—11米,据抽水试验:
降深3.2—8.5米,涌水量32—80立米/小时,稳定时间12—96小时以上,见《规划区井灌工程抽水试验成果表》。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14公里,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0000余亩,多为夹砂土,弱碱性,以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种植为主,有部分果园和其他种植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较好,但针对蔬菜种植来说又显得明显不足,相对滞后,由于资金紧缺难以尽快完善,同时蔬菜作物品种单一,近年来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改善该区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巨大。
2.1.6自然灾害
“03.8”洪水属某县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已全面完成了渭河大坝及6条南山支流堤坝的修复加固工程,同时综合运用其他方面的措施,已将发生自然灾害的几率降到了最低。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动力
某县3.5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包括瓜坡、辛庄、赤水、杏林、华州五个乡镇,涉及行政村35个,21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21万人,劳动力2.58人,其中富余劳动力2.16人,该区属某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大部分劳动力都掌握几项农业科技知识,或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完全满足该项目地实施和正常运营。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万余亩,以蔬菜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在7万亩左右,小麦、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常规作物为2万亩左右,大桃、酥梨等为主的多年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万亩,无宜农荒地及废弃耕地现象,土地利用率较高,属某县产业结构调整典型区,效益较好。
本项目设计建设蔬菜示范基地3.5万亩(五个乡镇个7000亩),建温室大棚400座(五个乡镇个80座)。
2.2.3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蔬菜在某县种植历史悠久,属老菜区,群众有一定的作务经验,种植积极性高。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生产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很快成为全县的又一主导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途径。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温室大棚已发展到7200座(亩),中棚3.5万亩,设施面积5.6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16万亩。
为陕西第一家农业部认定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有11种蔬菜免检进入西安市各大超市,产品已远销西安、咸阳乃至西北五省等地,市场前景广阔,群众收益明显增高。
大棚菜在某县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计划推广的主体技术已在生产实践中部分地得以应用,已得到菜农的广泛认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目前来看,某县以大棚菜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发展势头正好,若在全县切实推广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产量和质量水平,增加效益,提高农民收入,该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某县大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某县县级农技推广部门有从事蔬菜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中、初级技术人员50名,各乡(镇)、村、组也都配备了经过培训的技术推广人员计近百名;同时,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寿光等地高、中级技术人员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某县农业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农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2007年社会生产总值完成42.816亿元,人均产值超过1万元;农业总产值5.42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349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6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70.86元,比上年增加725.86元。
据第六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某县继06年之后,再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之列。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县级设有果菜局、农技中心、示范园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各乡镇也设有农技站,根据各区土壤、气候、水质等不同条件,通过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同时配合诸如芦笋协会、酥梨协会等行业社会组织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指导、服务,本期项目区地处灾区,更是县乡重点指导服务对象。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某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关中井灌区,该项目区属某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在较好,但针对蔬菜种植相对不足,计划实施的3.5万亩耕地中,有配套机井400多眼,目前经修复后可用机井数不足200眼。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平均单井控灌面积在80亩左右,小径明渠送水,经济方便,但单井出水能力差,水利用系数低,易于损坏,难以管护,为适应蔬菜产业的发展,急需全面改造,仅靠自身建设经济实力根本无法完成,在短期内难以满足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抗旱电力供给方式主要为裸铝线架空输送,难以管理,且严重不足,机耕路断断续续难以通行,虽经过整修,但很不彻底,难以满足蔬菜销售运输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背景
3.1.1国家及行业发展规划
蔬菜生产项目属“三农”项目,实施该项目,可以解决当地设施农业技术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带动全县菜农发展蔬菜产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活跃地方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充分发挥了某县的资源优势,符合某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
3.1.2项目提出的背景
目前,某县以设施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虽已颇具规模,但在棚体结构上,灌溉条件上,控温设施上等方面尚不够科学先进,温室大棚果菜的产量及其反季节性也就体现的不很明鲜;因信息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蔬菜品种单一化,低档化,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针对某县悄然兴起的名优水果产业,因产品的产量、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不很理想的发展现状,让果菜进大棚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由于目前的温室大棚绝大多数为农户自发性建设,具有独立性,乱用、滥用农药现象时有发生,产品残毒高,在绿色健康食品盛行的将来,进入大中城市的消费市场,销路将受到限制;受到诸如此类因素影响,也就大大降低了温室大棚果菜的生产效益。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办申请实施3.5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以带动全县的蔬菜产业向标准、绿色、规模化方向发展。
3.2实施该项目的目的意义
某县的名优果菜主要以西潼公路两边马路市场为主,销售市场近到华阴、潼关、渭南、西安,远到河南、山西、河北、甘肃等省份。
从某县实际情况来看,特别是在销售旺季,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节构的变化,新鲜果菜特别是名优特品种的消费量迅速提高,市场需求量大,关中地区的蔬菜生产又远远不足,大部分靠从南方省份长途运进,而某县的果菜生产历史悠久,土特产品种繁多,反季节温室果菜生产起步相对较早,温室草莓以其上市早、色味俱佳等特点,正好可以补充这一市场需求空缺。
项目实施后带动全县温室大棚建设,改变过去以粮为主的种植习惯,减少秸杆的焚烧,同时无公害果菜种植可节约化肥施用量,避免高毒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有机肥的大量施入,可大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实施后可极大的推进某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产水平,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3.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项目区土壤质地粗糙,耕层浅薄,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对土壤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机肥料施用量锐减,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其次,农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项目区电力设施严重不足,致使农业生产与基础设施不相适应,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一,林网建设滞后,水土保持能力下降。
近年来降雨量偏小,旱象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
四是农机设备老化,农技设施短缺,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推广较少,导致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
总之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及设施农业技术示范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该区内实施规模性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设施农业示范项目是非常必要的。
3.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改变该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成设施蔬菜示范区,实行科学种田,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上一个新台阶是十分可行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项目是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项目,是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使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扶贫项目。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资源
4.1.1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特征
一九八四年,某县“农业区划报告”按某县的综合自然条件,将全县分了五个区。
本期农业综合开发水毁项目区地处于上述五区之一的“平川夹槽区”范围内。
在水文、地质分区中,该区隶属强富水的厚砂层(Q4),涌水量大于100立米/时·单井。
潜水广泛分布于第四纪地层中,砂砾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大,百米以上含水层厚40—70米,单层厚达31米,水位埋深10米左右,详见《某县水资源利用分区概述表》,本期开发范围内地下水埋深8—11米,据抽水试验:
降深3.2—8.5米,涌水量32—80立米/小时,稳定时间12—96小时以上,见《规划区井灌工程抽水试验成果表》。
4.1.2水化学特征
据某县区划水质分析资料:
地下水一般属微碱性硬水,矿化度低,PH值为7—8,总硬度为5—65(德国度),矿化度0.18—2.85克/升。
水质一般良好,适宜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
4.2项目区地下水补给量
一九九三年“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按某县不同地貌单元和水文地质特征,划分成七个计算区,详见《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图》。
本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区位处“第一区”即“渭河一地阶地及漫滩区”。
渭河一级阶地及漫滩区总面积为186.75km2,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为4440.92万立方米/年,河洪水入渗补给量为2954.42万立方米/年,渠水入渗补给量891.92万立方米/年,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为869.6万立方米,合计综合补给量为9156.86万立米/年。
潜水蒸发量为2533.3万立方米/年。
净补给量为6623.5万立方米/年,该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净补给量为35.5万立方/年,本项目区涉及总面积为40.18平方公里,总补给量为1426.39万立方/年。
详见《某县地下水总补给量及净补给量计算成果表》。
4.3地下水可开采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在开采周期(一个水文年)不产生地下水的地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及环境生态破坏,适宜于农田灌溉、工业、人民生活用水需要的可以开采的水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用开采系数法计算,根据开发规划区的含水层特征及有关资料,选用可开采系数为0.8。
项目区总面积为40.18平方公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0.8×40.18×35.5万立米/年·km2=1141.112万立米/年
4.4地下水开采量
开发规划区内实际开采量只有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无工业开采。
A、农田灌溉用水量
根据《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中提供的资料,p=50%,保证率时,项目规划区综合灌溉定额为174.10立米/亩,p=75%,保证率时,项目规划区综合灌溉定额为214.76立米/亩(见:
某县2000年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表),实施低压暗管通水灌溉后水利系数由0.718提高到0.91(已成节水灌区经验数据),所以开发规划区农业灌溉毛需水量为
W农=3.5×174.10÷0.91=554.5万立米
B:
人畜用水量
按照农场总体规划,开发规划区内涉及总人口20000人,大小家畜共1000头,按照人畜用水标准,农村人口每人45升/日,牲畜平均每头40升/日。
W人畜=365×(0.045×2+0.04×0.1)=34.31万立米
C、开采量计算
W开=W农+W人畜=554.5+34.31=588.81万立米
4.5水资源评价
A、水量评价
经计算,在一个水文年内,开发规划区总补给量为1426.39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41.112万立方米,实际需开采量为588.81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51.6%,占总补给量的41.3%。
据此可以看出,开发规划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完全满足实际需开采量。
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农业生产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之后,地下水有效资源还会有所节省。
根据资料分析,开发规划区即使在多年干旱,水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只要遇到丰水年,地下水亏空能立即补上,也就是说,开发规划区地下水资源因水源丰富,可以自然调节,完全满足多年干旱用水量的需求。
4.6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A、农作物灌溉制度
根据某县“农业区划报告”提供的资料,拟定出开发规划区的灌溉制度,参见“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表。
B、需水量计算
开发规划区总需水量包括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人畜饮水需水量是直线用水,前面已计算结果为34.31万立方米。
农业灌溉用水分P=50%保证率和P=75%保证率两项。
P=50%保证率
W农毛=净灌溉定额÷灌溉水利用水系数×灌溉面积
=174.1÷0.91×3.5=554.5(万立米)
W毛总=W农毛+W人畜=554.5+34.31=588.81万立方米)
P=75%保证率
W农毛=214.76÷0.91×3.5=684.01(万立方米)
W毛总=W农毛+W人畜=684.01+34.31=718.32(万立方米)
注:
上式中“净灌溉定额”参见“某县2000年农业灌溉需水量计算表”,灌溉水利用系数0.91(参考已成节水灌区经验数据)。
结论:
当P=50%保证率时,开发规划区年总需水量为588.81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51.6%;当P=75%保证率时,该区年总需水量为718.32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95%,也就是说,开发规划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完全满足多年干旱用水量的需求。
第五章规划设计
5.1指导思想
本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宗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以综合开发、综合投入为重点,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规划设计。
5.2选项原则
坚持以水为龙头,路林跟水走;坚持在稳定蔬菜的基础上,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整体开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5.3建设标准
从节水节能、方便实惠、安全长效等方面出发,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对本期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使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基本上能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管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建成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5.4建设规模及规划布局
根据国家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原则,该项目计划在某县蔬菜主产区实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改造,实施规模3.5万亩。
5.5最佳方案选定
根据科学分析论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节水节资、安全高效的角度出发,决定实施机井取水、暗管输送的井灌模式。
井灌工程规划主要包括:
井型结构、机泵配套、井房、井台、井盖、田间工程(输水暗管、出水桩)、低压线、地埋线等。
5.5.1大路菜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通过分析总结前期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本期实行:
①低压线路地埋;②田间输水直接暗管;③使用机井一井一房;④出水桩平均50米一个,采用活动弯头向任意方向出水。
1、开采深度的确定
开发规划区地处“渭河一级阶地及漫滩区”,地下水埋深在8—11米之间,平均埋深9米。
含水层埋深在8—100米左右,富水条件好,该区无工业用水和过量开采,故井型为中深井,深度为50—90米不等。
2、单井控制面积和井距及井数的确定
①单井控制面积
QtTn
计算公式 F。
=
m
F。
——单井控制灌溉面积
Q——单井出水量(50立方米/小时)
t——灌溉期间开机时间(19小时)
T=轮灌周期(取夏灌周期7天)
n——灌溉水利用系数(0.91)
m——灌水定额,参考“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表”,选45立方米/亩次。
上述各指标代入公式得
50×17×7×0.91
计算公式 F。
==134.45亩
45
定单井控制面积为134亩。
②井距计算
新打井按方形布排
L。
=667×Fo=667×134=299(米)
L。
——井距(米)F。
——单井控制面积(亩)
③井数的确定
开发规划区现有设施面积3.5万亩,单井控制面积按130亩计,则井数为
F35000
V===280(眼)
F.130
由于该区水利设施基础条件较差,满足要求的机井很少,为了节约投资,合理利用水利基础设施,只能将一小部分旧井纳入规划范围,故新打井可减至80眼,利用井200眼,那么新打井井距可升定为400米左右。
3、井型规划概述
新打井孔深50—70米,孔径选700毫米,孔斜要求不大于1.5‰。
井壁管分实管、透水管两种。
实管又分密封管和沉淀两种,要求砼强度都在150#以上。
透水管分包棕管和无砂砼花管。
含人饮井须用包棕花管,纯灌溉可用无砂砼管,在实施中视具体情况而定,工艺要求环节实施中具体定。
滤料厚度定100毫米,滤料径为2—4毫米,要求不含杂质。
井房基础和井台要求高出地面0.4米以上,以防雨涝淹没,在建房时不考虑泵的起吊、高度,承重问题,仅作看护房。
地埋线、井盖、井台尺寸及在实施过程中,按有关设计标准详定。
4、井灌输水工程
井灌输水工程采用低压管道输水。
低压管道输水包括低压输水暗管及出水口桩。
暗管输水采用超薄型(PVC)塑料管送水,管径110毫米,允许工作压力0.2—0.3Mpa,爆破压力25kg/cm2,爆破环向应力779.2kg/cm2,接头形式为胶粘承插入。
管沟开挖深度800毫米,宽度600毫米,出水桩桩距50米,出水桩可用薄壳砼装配式或砖砌式,具体实施中定。
5、机泵的选型配套
①提水高度的确定
该区水位埋深8—11米。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分析,平均定降深为6米,水位变幅2米左右。
通水管长度320米(水平管300米,坚直管20米),由:
“轻工业部标准SG78—80—75”中提供的资料,DN110mmPVC管在单井含水量为50立方米/时的状况下,总水头损失为4.40米。
公式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