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0348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终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练习卷

2018.02

请考生注意: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6页,共15题。

全卷满分120分(含卷面书写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语文学习,就是一场旅行。

现在请你跟着本卷,完成一段中国之旅。

 

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已经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现在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文世界。

(34分)

1.名句默写。

(10分)

⑴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⑵▲,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李清照《渔家傲》)

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在《浣溪沙》中,晏殊既惆怅于春光流逝的不可抗拒,又欣慰于美好事物的重现,含蓄地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⑹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⑺春夏秋冬,树枯树荣,树总能引发古人别样的情思。

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树”字的诗句(连续的两句):

▲,▲。

2.古文积累。

(7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3分)

①吾欲入劳军。

(《周亚夫军细柳》)

②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文化传承。

(2分)

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如“河阳”“汉阴”等。

请问“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4.古诗阅读。

(4分)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①酒,千壶百瓮花门口②。

道旁榆荚③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①沽:

买或卖。

首句“沽”是卖的意思,末句“沽”是买的意思。

②花门:

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③榆荚:

榆树的果实,形状似钱而小,俗称榆钱。

⑴请写出诗中“戏问”的内容。

(1分)

⑵本诗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同写塞外,所呈现的氛围却截然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

5.古文阅读。

(11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二红饭

今年①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②奴婢舂以为饭。

嚼之,啧啧有声。

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

日中饥用浆水③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今日复令庖人④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

"此新样二红饭也。

"

【注释】①今年:

指元丰四年,此时苏轼被贬黄州。

②课: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③浆水:

米汤之类。

④庖人:

做饭的人。

——两文均选自《苏轼文集》

⑴请给下面句中加点的三个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3分)

序号

句子

《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

选项

月色入户

A.门B.住户

卖之价甚贱

A.什么,为什么B.很,非常。

小儿女相调

A.嘲笑,挑逗B.协调,调和

⑵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3处)(3分)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⑶乙文写的是“二红饭”,这“二红”指的是什么食物?

(2分)

⑷甲乙两文一雅一俗,苏轼的心境是否相同?

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分)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

为弘扬长征精神,某学校在10月11日至25日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现在请你认真完成下面四个活动任务。

(32分)

活动任务一读一本好书——《红星照耀中国》

6.语文社团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活动中进行了有奖知识竞答。

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下面描述的是哪个人物?

(3分)

⑴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他不计较个人财务——除了马匹。

他喜欢马。

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被敌军俘虏了,他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回来了!

“他”是▲

⑵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却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迟钝,但相当准确。

“他”是▲

⑶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

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

……“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

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

“他”是▲

活动任务二抒一段豪情——《白杨礼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选自八年级上册课文

7.引言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朗读的文章是《白杨礼赞》,作者▲,本文用象征手法,借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来赞美▲。

今天我要做朗读者,用这有声的文字向长征胜利81周年献礼!

(2分)

8.朗读设计:

请对上面选文进行朗读设计,可从重音、节奏、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处理。

(4分)

活动任务三荐一位红人——埃德加·斯诺

美国记者斯诺:

让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讨论稿)

【专刊引言】

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群关心中国抗战的外国记者,他们支身来到中国抗战的前线,记录炮火中真实的抗战厉程,用手中的笔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其中第一个扣开延安大门的外国记者是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

【人物介绍】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941年他对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道,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⑴1972年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创作经过】

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

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6个笔记本,拍摄了30个胶卷的鲜活照片。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终于诞生。

【选篇推送】

举国大迁移

①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

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

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②期间共打了九次大仗。

南京方面和地方军阀陈济棠、何键、白崇禧沿途一共动员了一百十一团的兵力。

在经过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的征途上,红军遭到了非常惨重的损失。

他们到达贵州边境时,人数已减少了三分之一。

③蒋介石为了防止红军过长江进入四川,每个渡口都有重兵设防,每只渡船都撤至长江北岸;所有道路都封锁起来;大批大批的地方清仓绝粮。

④贵州境内的作战占了红军四个月的时间。

他们一共消灭了五师敌军,攻占了王家烈省主席的司令部,占领了他在遵义的洋房,招了二万新战士入伍,到了省内大部分大小村镇,召开了群众大会,在青年中间培养了共产党干部。

他们的损失有限,但渡江仍有问题。

蒋介石在川桂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了去长江的捷径短道。

⑤长江在尽是荒山野岭的云南境内,流经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峡谷,长达一、二英里,两岸是悬崖峭壁。

少数的几个渡口早已为政府军所占领。

蒋介石感到很高兴。

他下令把所有渡船撤至北岸焚毁,然后他命自己的部队和龙云的军队开始包抄红军,希望在这条有历史意义的和险阻莫测的长江两岸一劳永逸地把红军消灭掉。

⑥红军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似的,仍继续向西面的龙街分三路急行军,那里的渡船已经焚毁,南京的飞行员报告,红军一支先锋部队在造一条竹桥。

蒋介石更加信心百倍了,造一条桥要好几星期时间。

但是有一天晚上,有一营红军突然悄悄地倒过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八十五英里,到傍晚时分到达附近其他一个唯一可以摆渡的地方——皎平渡。

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在黄昏时分到了镇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悄悄地解除了驻军的武装。

⑦渡船早已撤到北岸——但没有焚毁!

但是怎样才能弄一条船到南岸来呢?

到天黑后,红军押着一个村长到河边,大声喊叫对岸的哨兵,说是有政府军开到,需要一只渡船。

对岸没有起疑,派了一只渡船过来。

一只“南京”部队就鱼贯上了船,不久就在北岸登陆——终于到了四川境内。

他们不动声色地进了守军营地,发现守军正在高枕无忧地打麻将,枪支安然无事地靠在墙边。

红军叫他们“举起手来”,收了武器,他们只得张口瞠目地瞧着,过了好久才明白,自己成了原来以为还要三天才能到达的“土匪”的俘虏。

(有删节)

校文学社要制作纪念埃德加·斯诺的专刊。

以上文字只是初稿内容,现请你参加社内的文稿讨论会,并将下列会议纪要中的空格处补充完整。

会议时间

2017.10.23

会议地点

社团教室

会议主持

文学社社长

参会人员

全体社员

会议主题

有关“荐一位红人——埃德加·斯诺”专刊的讨论

 

9.讨论:

【专刊引言】中有三个错别字,需要马上改正。

(3分)

回答:

好!

“支身”改“▲身”;“厉程”改“▲程”;“扣开”改“▲开”。

10.讨论:

要体现出标题《让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需要在稿子里添加一段话: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这段话放在【人物介绍】的

(1)处,还是【创作经过】的

(2)处呢?

(3分)

回答:

放在▲处比较好,因为▲。

11.讨论: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关于长征的片段很多,为什么要推送《举国大迁移》这篇呢?

(4分)

回答:

因为斯诺在这篇文章中以大量真实的细节表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难,如红军在长征期间遭遇了九次大仗,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

又如▲,再如▲。

12.讨论:

《举国大迁移》一文中还隐含了作者对红军长征的情感和态度,文章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

(3分)

回答:

⑥⑦段中的画线句就能体现这一点,因为▲。

13.讨论:

校刊有“热点关注”和“名人启迪”两个栏目,把整篇稿子放到哪个栏目好呢?

(4分)

回答:

觉得放在▲栏目最合适,我是这么想的:

▲。

活动任务四写一则消息——报道系列活动

14.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你已经学习了消息的写法。

现在请你以校刊记者的的身份写一则消息,报道上面“活动任务三”的文稿讨论会。

要求:

新闻要素完整,语言得体通顺;150字左右。

(6分)

 

15.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对未来的中国有哪些美好的畅想呢?

请你以“未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下面的作文构思思维导图,看看你的思维能发散到哪里。

(50分)

 

要求: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九年级语文练习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01

古典中国(34分)

1.名句默写(10分)

⑴悠然见南山⑵山随平野尽⑶蓬舟吹取三山去⑷入则无法家拂士

⑸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⑹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含“树”的古诗词名句皆可)

(评分标准:

共10分。

每空1分,有错别字、漏字、增字不得分)

2.古文积累。

(7分)

⑴①慰问②同“慧”,聪明③犯错误

⑵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就像飞奔的马。

②富贵不能使他内心迷惑,贫贱不能使他气节动摇,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

(评分标准:

共7分。

加点词解释每个1分。

翻译每句2分,以“甚”、“奔”“淫”“移”、“屈”为关键字,意对即可)

3.文化传承。

D

(评分标准:

共2分)

4.古诗鉴赏。

(4分)

⑴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家,我把路旁白灿灿的榆荚摘下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评分标准:

意对即可。

共1分)

⑵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渲染了边塞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而本诗的字里行间展现出边塞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时代氛围。

(评分标准:

共3分,前者1分,后者2分)

5.古文阅读。

(11分)

⑴①A②B③A

(评分标准:

共3分,每空1分)

⑵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评分标准:

共3分,每处1分)

⑶“二红”指的是大麦、小豆。

(评分标准:

各1分,共2分)

⑷示例一:

相同的。

《记承天寺夜游》和《二红饭》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

甲文“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

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它,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样乙文中苏东坡一家虽生活贫寒,但是仍然能够自得其乐,也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不相同。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寻找与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月下漫步,心绪是微妙复杂的:

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寂寥、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二红饭》也写于黄州期间,此时苏轼生活极为困窘,但在他的笔下一家人自得其乐,充满了幽默、调侃的情调,他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寻觅到许多的生活乐趣。

所以乙文体现了东坡乐观豁达的心境。

两文是不同的。

(评分标准:

共3分,观点1分,能结合两文分析各得1分。

无论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有符合文意的分析即可)

红色中国(32分)

6.⑴贺龙⑵周恩来⑶毛泽东

(评分标准:

共3分,每空1分)

7.茅盾歌颂了当时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军民,更歌颂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评分标准:

共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要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8.这段话共有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反问句,它们组成一组排比句。

这四个句子一句比一句长,读的时候,节奏要逐句加快,读出气势来。

同时,既要读出反问句式独有的强烈语气,引发人们的深思,又要读出排比的层层递进,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还有。

这四句话中的四字成语,如“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纵横决荡”等,要用重音读,直抒赞美之情。

(4分)

(评分标准:

共4分,重音、节奏、语气、情感能分析出两方面,设计合理即可)

9.只身历程叩开

(评分标准:

共3分,每空1分)

10.放在

(2)处,因为这段话介绍的是《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和中国出版发行后的重大影响,表明斯诺用文字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红军的真实形象,放在【创作经历】中“书稿诞生”之后,衔接更自然。

(评分标准:

共3分,选择放在何处1分,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容1分,写到按“先后顺序自然衔接”之意1分。

放在

(1)处,表达合理最多1分)

11.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他们到达贵州边境时,人数已减少了三分之一;贵州境内的作战占了红军四个月的时间;蒋介石在川桂边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锁了去长江的捷径短道;长江在尽是荒山野岭的云南境内,流经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峡谷,长达一、二英里,两岸是悬崖峭壁;少数的几个渡口早已为政府军所占领。

(评分标准:

共4分,以上细节能写出其中两处即可,每处2分)

12.第⑥段中“八十五英里”这个数字充分展现了路程之远,红军行军速度之快,战斗力之强。

第⑦段“枪支安然无事地靠在墙边”,这个“安然无事”把“枪支”人格化,既表现了“守军”的麻痹大意,又从侧面衬托了红军的行军速度与英勇超乎预料。

作者在言语之间对红军的赞赏之情表露无遗!

(评分标准:

共3分,分析出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各得1分,答出对红军的赞赏之情1分)

13.示例一:

我觉得放在【名人启迪】更合适,因为整组稿件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斯诺。

【创作经历】版块,他为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选篇推送】稿件还让我们了解到他对红军及中国真实的情感。

几个版块相互补充,让我们感受到斯诺作为新闻工作者尊重客观事实和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新闻素养,以及不惧艰险、追求真理的品质与崇高的使命感的精神。

斯诺身上的这些素养和品质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因此,【名人启迪】更合适。

示例二:

放在【热点关注】版块,斯诺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见证者和记录者,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

现在正值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活动之际,全面推荐斯诺与此时的校园热点相关。

所以,我认为放在【热点关注】比较合适。

(评分标准:

选择【名人启迪】,结合斯诺的事迹分析其素养、品质、情感倾向中的两个方面,语言顺畅即可得4分,加至满分为止。

选择【热点关注】能自圆其说,最高得3分)

14.示例:

埃德加·斯诺专刊讨论会在我校举行

10月23日,纪念斯诺先生专刊讨论会在我校社团教室举行。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报道红军长征的西方记者。

校文学社准备刊登一期埃德加·斯诺的专刊。

专刊讨论会由我校文学社社长主持,全体社员参与了本次讨论会。

会上,大家就专刊的每一个板块提出了自己发表了意见,并展开了积极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

(评分标准:

标题能概括主要事件,1分;导语点明活动时间,活动主题2分;主体部分介绍活动的主要经过和内容,2分;语言表达得体,1分。

未来中国(50分)

满分50分,最后得分为评分

(一)与评分

(二)得分之和。

评分

(一)(8分)

评分标准

字形

2分

错别字满3个扣1分,不满三个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

标点

2分

标点使用错三处扣1分,不满三处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

词语

2分

词语使用错误满三处扣1分,不瞒三处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

句子

2分

语病满两处扣一分,不满两处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

评分

(二)(42分)

文章

一类

42~38分

符合题意;写作目的和对象明确;思考充分,立意深刻,感情真挚;选材精当,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表达清晰;表达准确,语言流畅。

二类

37~32分

符合题意;写作目的和对象较明确;思考较充分,立意清楚,感情真实,选材合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一定条理,语言通顺。

三类

31~26分

符合题意,有一定感情;内容较具体;层次较清楚,结构基本完整;表达较恰当,语言较通顺。

四类

25分以下

不符合题意,缺乏写作文目的和对象,内容空泛;结构混乱;语病较多;不成篇或字数不足300字。

卷面分(4分)

由专人评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说明:

⑴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清洁、规范,也可给满分。

⑵须拉开档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