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79188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 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浙江高考高三复习自然地理专题训练含答案

2020年浙江高考高三地理冲刺复习自然地理专题复习

一、单选题

图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g、f、h线为等高线。

读图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a<cB.从①引水灌溉比②有利C.d>eD.图中湖泊可能为淡水湖

2.若此时A地多云,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A.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B.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D.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A.6月B.7月C.8月D.10月

4.与其它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雨量大

②雨量小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5.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A.表层土壤干化B.径流量增大C.降水量增大D.下渗量减小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7.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A.春季的东南丘陵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D.冬季的天山山脉

圣托里尼岛(36°23′N,25°27′E附近)被认为是世界上观看最美落日的地方。

岛上遍布火山喷发产物的浮石矿,广泛用于建筑、园林、纺织、美容等行业,早年当地人曾开采出售,现在岛上所有浮石矿场已被关闭,不再开采出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岛欣赏日落的最佳季节是

A.春节B.夏季

C.秋季D.冬季

9.该岛浮石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变质作用B.岩浆活动

C.海水侵蚀D.海水堆积

10.该岛关闭浮石矿场是由于

A.浮石资源枯竭B.市场需求减弱

C.产品外运困难D.产业优化转型

高昌区绿洲(如下图)是典型的农业绿洲,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以河泉水、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方式联合灌溉。

近年来,绿洲东部扩张,西部缩减,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区域()

A.地势北高南低B.地处河口三角洲C.地势东高西低D.以山地丘陵为主

12.图中西部地区绿洲缩减区()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东部D.年降水量减少

13.为了使东西部绿洲区协调发展,应该()

A.西部植树造林B.东部发展灌溉农业

C.东西部禁止开采地下水D.东西部合理分配水资源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

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

现代气象研究将锋面气旋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如下图为锋面气旋发展4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图中阴影为云区,实线为等压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锋面气旋天气的发展过程为

A.I→Ⅱ→Ⅲ→ⅣB.Ⅳ→Ⅱ→Ⅰ→Ⅲ

C.Ⅱ→Ⅳ→Ⅰ→ⅢD.Ⅳ→Ⅱ→Ⅲ→Ⅰ

15.锋面气旋发展过程中,暖气团全部脱离地面被抬升到空中,低层全部被冷气团占据的是()

A.IB.llC.ⅢD.Ⅳ

16.锋面气旋天气在我国北方春季活跃,主要影响因素为()

A.地形B.气温C.植被D.水文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丝绸曾经是中国独有的特产。

因其纺织工艺复杂、文化底蕴深厚、手感光泽独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曾是价值昂贵的服饰用料,是西方各国很早就从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之一。

但随着殖民主义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各国输入丝绸量迅速减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桑树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江淮和珠江等流域。

可见桑树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18.近代以来从中国输往西方各国丝绸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A.丝绸生产技术广泛传播B.西方各国的贸易保护

C.服饰用料多元化D.丝绸之路因战乱而中断

19.过去丝绸上的装饰图案是用针线手工绣制,而目前多由数控机床进行批量生产。

导致这一变化根本原因()

A.劳动力成本上升B.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C.手工技艺缺乏传承D.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行

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类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形成的植被叫作自然植被,经人工作用形成的植被叫作人工植被。

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之间会产生竞争,为争夺生存空间,形成丰富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丰富的地区反映的环境特征为

A.气温高,降水少B.气温低,降水少

C.气温高,降水多D.气温低,降水多

21.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植被形态千姿百态。

有些植被具有茎花现象,亦称“老茎生花”(如下图所示)。

由此判断,该植被为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在横断山区贡嘎山的高山雪线之下,稠密连片的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片接近荒芜的地带。

这里充斥着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陡峭山坡緩慢滑动,人们称之为“流石难”。

在这片荒凉的流石之上,竟开出了花花世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形成贡嘎山流石滩物质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火山喷发B.冰川堆积C.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

23.贡嘎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且东坡低于西坡,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地势坡度

24.下列关于流石滩植被的形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硬叶多刺B.白毛披背C.根系发达D.植株低矮

下图中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5.该地形为(  )

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26.形成图示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等流时线是流域内的降雨汇流到该流域出口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

某科研团队在安徽黄山地区某流域进行了等流时线测定,将测定结果绘制径流等流时线图(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7.流域内6小时和9小时等流时线重合处的地貌是

A.河谷B.山脊

C.陡崖D.鞍部

28.调查发现甲地植被长势明显不如乙地,可能是因为甲地

A.降水稀少B.光照不足

C.土层较薄D.气温太低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

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壌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下列各题。

29.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中心B.荒漠中心

C.绿洲边缘的荒漠D.荒漠边缘的绿洲

30.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31.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加剧风力侵蚀D.导致降水增多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A.大体相等B.北坡较多

C.南坡较多D.难以判断

33.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

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

34.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A.南岭B.秦岭

C.台湾山脉D.天山山脉

图1为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图2为该地“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生态光伏模式。

通过生态治沙,当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完成下面小题。

35.甘草种植对改善土壤的作用有

①减少风蚀②增加矿物质含量③提高土壤湿度④增加有机质含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6.与传统光伏发电模式相比,生态光伏发电模式可

①增加生物多样性②提高发电量③集约利用土地④提高牧草成活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综合题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现存的古湖岸线有8~10道。

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

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718米。

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最大深度为33米。

但最近两年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120米.及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南面和东面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起伏较小藏北高原。

整个区域是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

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10毫米。

据计算,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1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43.34亿立方米/年,湖泊的换水期为34.15年。

下图示意纳木错位置及水系分布。

(1)分析纳木错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的原因。

(2)概括汇入纳木错河流的水系特点,并阐释其形成原因。

(3)说明纳木错水循环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

(4)分析纳木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远低于降水补给量的原因,并预测两大补给水源的变化趋势。

38.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调查发现.依据降水量气温、光照、风速与作物需水量的数据.甘肃小麦全育期缺水严重,其中春小麦全育期缺水471mm,冬小麦全有期缺水288mm。

2014年,甘肃推广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增产30%左右,亩产达350kg。

2014年至2018年,甘肃制种玉米种杭面积逐渐扩大并超过小麦种植面积。

2019年,甘肃继续实行国家休耕试点制度。

在干旱缺水、土壤沙化、盐渍化、生态严重退化的13个县区共30万亩耕地实施休耕试点,只种植油菜、红豆草、首蓿、燕麦草等绿肥和饲草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压还田。

每亩补贴500元。

(1)说明甘肃春小麦种植区缺水严重的自然原因。

(2)指出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小麦种植技术所发挥的作用。

(3)2014年后甘肃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超过小麦种植面积,试推测其原因。

(4)分析甘肃耕地休耕产生的环境效益。

39.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两地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3)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

参考答案

1.B2.C3.C4.D5.A6.C7.A8.B9.B10.D11.A12.C13.D14.B15.C16.B17.B18.C19.A20.C21.A22.D23.B24.A25.D26.A27.B28.C29.C30.B31.B32.B33.D34.D35.C36.C

37.

(1)地质史上,喜马拉雅运动使纳木错周边山地高原不断抬升,阻挡海洋气流,纳木错流域降水减少;纳木错面积渐次性减小,导致古湖岸线由湖泊边缘向湖泊中心推进。

(2)特点:

由周围山地高原流向纳木错,流程较短、落差较大、河流众多。

原因:

纳木错是凹陷湖盆,湖泊地势低,周围山地高原地势高,与周围山地高原距离较近,相对高度差异大,山地高原山谷山脊发育,河流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数量多。

(3)纳木错面积较大,湖泊较深,蓄水量较大。

但因属于内流湖,水量补给有限;流域封闭,蒸发为湖水主要排泄方式,因高海拔,气温低,湖泊蒸发微弱湖泊水更新周期较长。

(4)原因:

纳木错周围雪山海拔高,终年气温低,暖季短促,制约积雪冰川融化量;纳木错流域年降水量可达410毫米,除部分降水直接下到湖而外,因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部分降水转化为径流汇入纳木错。

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先是因纳木错流域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湖泊蒸发量增加,降水增多,两大水源补给量增加;随着冰雪大量融化,高山冰雪面积缩小,也使湖泊面积缩小,最终会使两大补给源水量减少。

38.

(1)春小麦种植区降水量较少,气候干旱;高山冰雪融水量有限,河流少.水量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春小麦生长期集中在春夏季节,需水量大,而此时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2)减少地面蒸发,增加降水渗入量;提高土壤墒情;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春、秋季保持地表湿度;抑制杂草生长。

(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答出三点)

(3)小麦产量低,亩产收益低;种植玉米产量高,亩产收益超过小麦,导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对玉米种子的需求量大增;制种玉米价格较高。

(4)减少灌溉用水消耗,提高地下水位;促进干旱区植被恢复,抑制风沙;绿肥种植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抑制病虫害.提高作物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土壤污染等。

(答出三点)

39.

(1)甲地以绿洲为主,乙地以沙漠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

盛行的西(北)风,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

(3)有利条件:

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

不利条件:

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