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687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docx

人卫八版基础化学知识点

1.物质的量浓度:

cB=nB/V

2.质量浓度:

ρB=mB/V

3.摩尔分数:

xB=nB/Σn

4.质量分数:

ΩB=mB/Σm

5.质量摩尔浓度:

bB=nB/mA

6.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7.分散相可分为均相分散相和非均相分散相两大类。

相指系统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同的组成部分。

分散相粒子大小(直径)

性质

分散相

<1nm

真溶液

分子、离子分散系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扩散快,能通过滤纸、半透膜

均相

1-100nm

胶体分散系

高分子溶液(蛋白质)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不透半透膜

缔合胶体(胶束)

均相,热力学稳定系统,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不透半透膜

溶胶(分子、离子、原子聚合体)

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扩散慢,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非均相

>100nm

粗粒分散系

乳状液、悬浮液

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扩散慢,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8.热力学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方便,把一部分物体与其余部分划分开来作为研究对象。

被划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称为系统。

系统以外与系统密切相关的部分是该系统的环境。

9.根据系统和环境之间交换物质和能量的不同情形可以分为:

开放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的交换,又有能量的传递。

封闭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而无物质的交换。

隔离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的交换也无能量的交换。

10.可逆过程体积功最大Wemax=-nRTln(V终/V初)

11.等温等压(理气)We=-p外△V=-△nRT

12.热力学能又称内能,它是系统内部一切形式的能量总和,用符号U表示。

△U=Q+W

Q:

系统从环境里吸收的热量

W:

环境对系统做功

13.等容热效应:

△U=QV

等压热效应:

△H=QP

△H=QP=QV+△nRT=△U+△nRT

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n=0)的反应或者是反应物与产物都在溶液或者固体中发生的反应,系统的体积变化极小,△V≈0,可以认为:

△U≈△H

14.定义热力学的标准态:

气体:

压力为100kPa及标准压力下的纯理想气体。

若为混合气体则是指各气体的分压为标准压力且均为理想气体的性质。

纯液体(或纯固体):

标准压力下的纯溶液(或纯固体)

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构成,溶质的标准态是指在标准压力溶质浓度(严格应为活度)为1mol/L或质量摩尔浓度为1mol/kg且具有理想溶液性质的溶质;溶剂的标准态则是指标准压力下的纯溶剂。

对于生物系统标准态的规定为温度37℃,氢离子的浓度为1*10-7mol/L。

15.△rHΘm=Σv△fHΘm(产物)-Σv△fHΘm(反应物)

=Σv△cHΘm(反应物)-Σv△cHΘm(产物)

16.△rSΘm=ΣvSΘm(产物)-ΣvSΘm(反应物)

17.△rGΘm=Σv△fGΘm(产物)-Σv△fGΘm(反应物)

18.△rGm=△rGΘm+RTlnQ

19.Q=(cD/cΘ)(cE/cΘ)/(cA/cΘ)(cB/cΘ)

=(pD/pΘ)(pE/pΘ)/(pA/pΘ)(pB/pΘ)

20.在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系统Gibbs自由能变△rGm=0,根据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此时反应商Q用KΘ表示:

0=△rGΘm+RTlnKΘ

即△rGΘm=-RTlnKΘ

21.KΘ=([D]/cΘ)([E]/cΘ)/([A]/cΘ)([B]/cΘ)

=[pD/pΘ][pE/pΘ]/[pA/pΘ][pB/pΘ]

22.△rGm=-RTlnKΘ+RTlnQ=RTln(Q/KΘ)

23.lnKΘ=-△rHΘm/RT+△rSΘm/R

ln(KΘ2/KΘ1)=(△rHΘm/R)*[(T2-T1)/T2*T1]

24.化学反应速率ν=*=*

25.速率方程v=k*cα(A)*cβ(B)

26.一级反应ln=ktk:

时间-1

二级反应-=ktk:

浓度-1*时间-1

零级反应Co(A)-C(A)=ktk:

浓度*时间-1

27.碰撞理论中,能发生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不能发生反应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有效碰撞发生条件:

反应物分子具有足够的动能;碰撞时有合适的方位(或恰当的取向)

28.反应物分子中具有较大动能并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具有最低能量E’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E平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用Ea表示,

即Ea=E’-E平

29.活化分子分数f=e-Ea/RT

30.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k=A*e-Ea/RTORlnk=-+lnA

31.ln=*()

32.凡是反应物分子经直接碰撞一步就能转化为产物的化学反应称为元反应,只由一步元反应就能完成的化学反应称为简单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经历一系列的步骤才完成,称为复合反应。

33.通常复合反应中慢反应步骤限制了整个反应的速率,故称该慢反应步骤为速率控制步骤。

34.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表示需要几个反应物分子微粒同时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35.当温度一定时,元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成正比,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相应计量数为指数。

36.复合反应速率方程浓度项幂指数α,β由实验确定。

37.对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薄溶液而言,与溶质本性无关,只取决于溶质在溶液中的质点数目的性质,具有一定共同性和规律性,称为稀薄溶液的依数性质。

38.气相和液相达到平衡时,蒸气密度不再改变,这是蒸气具有的压力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简称蒸气压力。

蒸气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39.无论固体还是液体,蒸气压力大者称为易挥发物质,蒸气压力小者称为难挥发物质。

40.含有难挥发性溶质溶液的蒸气压力总是低于同温度纯溶剂的蒸气压力。

41.蒸气压力下降△p=p0xBp0为纯溶剂蒸气压力,xB为溶质的摩尔分数。

△p=p0bB=KbBK为比例系数,取决于p0和溶剂的摩尔质量MA。

42.常见温度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液体沸点时,液体并没有沸腾的现象称为过热现象。

43.△Tb=Tb-Tb0=KbbBKb为溶剂的摩尔沸点升高常数。

44.与过热现象类似,过冷现象也广泛存在。

45.△Tf=Tf0-Tf=KfbBKf为溶剂的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

46.沸点升高法和凝固点降低法常用于测定溶质相对分子质量。

但由于多数溶剂的Kf值大于Kb值,同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比沸点升高值大,所以凝固点降低法灵敏度相对较高,实验误差相对较小。

特别是凝固点测定法常在低温下进行,一般不会引起生物样品的变性或破坏。

因此,在医学和生物科学实验中凝固点降低法的应用更为广泛。

47.电解质稀薄溶液与非电解质稀薄溶液类似

△Tb=iKbBb△Tf=iKfbB溶液越稀,i越趋近于电解质解离出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总数。

48.渗透压力:

将纯溶剂与溶液以半透膜隔开时,为维持渗透平衡所向溶液上方施加的最小

压力。

49.Π=cBRT,对稀薄溶液,Π=bBRT

对电解质溶液产生的渗透压力,计算公式校正为Π=icBRT

定义体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浓度表达可以使用渗透浓度,单位为mol/L,符号记作cos,渗透压力是稀薄溶液的依数性质,在一定温度下,稀薄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渗透浓度成正比,与溶质本性无关,Π=cosRT

50.晶体渗透压力:

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碳酸氢钠和葡萄糖、尿素等)形成的渗透压力称为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力,约705.6kpa。

胶体渗透压力:

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形成的渗透压力,其数值较小,约为2.93-4.00kpa。

51.电解质的解离程度可以定量地用解离度α来表示,α=已解离分子数/原有分子总数

52.实验测得的解离度并不代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实际解离度,故称为表现解离度

53.离子互吸理论:

1.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解离

2.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每一个离子都被周围电荷相反的粒子包围着,形成所谓离子氛

离子氛的存在,离子之间相互作用而互相制约,不能完全自由运动,因而不能100%发挥

离子应有的效能。

54.活度:

电解质溶液中实际上能起作用的离子浓度,也称有效浓度。

aB=γB*bB/bΘ

55.酸碱质子理论:

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酸释放一个质子后形成其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其共轭酸。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两对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56.Kw称为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常数,又称水的离子积。

Kw=[H3O+][OH-]

57.pH=-lga(H3O+),稀薄溶液中,浓度和活度的数值十分接近,可用浓度代替活度,有

pH=-lg[H3O+]

58.Ka=[Ac-][H3O+]/[HAc],Ka称为酸解离常数

Kb=[OH-][NH4+]/[NH3],Kb称为碱解离常数

59.弱酸的Ka和其共轭碱的Kb之间有确定的对应关系,Ka*Kb=Kw

多元酸和多元碱:

Kai*Kbn+1-i=Kw,n为可结合或可释放的质子总数

60.A.弱酸(碱)浓度减小,其解离度α增大,解离平衡向解离方向移动

B.在弱酸或弱碱的水溶液中,加入易溶强电解质,生成与弱酸或弱碱的解离相同的离子可使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度降低。

C.若在弱酸或弱碱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因离子强度增大,溶液中离子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大,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度略有增大。

D.产生同离子效应时,必然伴随盐效应,但同离子效应的影响比盐效应大得多,一般情况下不考虑盐效应的影响。

61.一般浓度下,对于强酸HA,[H3O+]=c(HA);对于强碱B,[OH-]=c(B)。

当强酸或强碱的浓度很稀,溶液的[H3O+]或[OH-]<10-6mol/L时,此时由H2O解离出的H3O+或OH-就不能忽略。

62.当Ka*ca≥20Kw,可以忽略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只需考虑弱酸(碱)的质子传递平衡。

当弱酸的α<5%,或ca/Ka≥500,Ka=ca*α2,α=,[H3O+]=,

反之Ka=(ca*α2)/(1-α)=[H3O+]2/(ca-[H3O+]),[H3O+]=

当弱碱的α<5%,或cb/Kb≥500,Kb=cb*α2,α=,[H3O+]=,

反之Kb=(cb*α2)/(1-α)=[OH-]2/(ca-[OH-]),[OH-]=

63.纯溶液中,多元酸[A2-]≈Ka2同理可适多元碱。

64.两性物质溶液,[H3O+]=,

对于负离子型和氨基酸型两性物质,[H3O+]=

若Ka接近Kw,不可忽略Kw,例如Na2HPO4溶液,

由质子守恒得[H3O+]+[H2PO4-]=[OH-]+[PO43-],

又∵Ka2=,Ka3=,

得[H3O+]≈≈

65.能够抵抗少量外来强酸、强碱,或在有限量稀释时,保持pH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或稀释的抵抗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66.缓冲溶液一般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额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系或缓冲对。

pH=pKa+lg

等浓度共轭酸和共轭碱可用体积比代替浓度比,pH=pKa+lg

67.缓冲容量β衡量缓冲溶液缓冲能力大小的尺度

定义式:

β=,V是缓冲溶液体积,dna(b)是缓冲溶液中加入的微小量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dpH|为缓冲溶液pH的微小改变量的绝对值。

推导式:

β=2.303*c总

68.缓冲比)直接影响溶液的缓冲能力,缓冲比等于1时,缓冲容量最大;缓冲比越偏离1,缓冲容量越小。

一般认为,当缓冲比小于1:

10或大于10:

1时,缓冲溶液已基本丧失了缓冲能力。

因此,缓冲比从1:

10到10:

1是保证缓冲溶液具有足够缓冲能力的变化区间。

即pH为pKa-1到pKa+1的取值范围定为缓冲作用的有效区间,称为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

69.缓冲溶液配制方法

1.选择合适的缓冲系。

所配缓冲溶液的pH值应在所选缓冲系的缓冲范围内,且尽量接近弱酸的pKa,所选缓冲系的物质必须对主反应无干扰,无沉淀、配合等副反应。

2.所配缓冲溶液的总浓度要适当。

通常使总浓度在0.05mol/L~0.2mol/L范围内为宜。

3.计算所需缓冲系的量。

通常使用相同浓度的弱酸及其共轭碱配制缓冲溶液。

4.校正。

加入强酸或强碱的方法,对所配缓冲溶液的pH加以校正。

70.标准缓冲溶液常用于校正pH计。

酒石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硼砂标准缓冲溶液,都是由单一化合物配制而成的。

情况一:

化合物溶于水,解离出大量两性离子

情况二:

溶液中化合物的组分就相当于一对缓冲对。

71.血浆中的CO2-HCO3-缓冲系的缓冲比等于20:

1,血浆正常pH为7.40.

若pH小于7.35,酸中毒;大于7.45,碱中毒

血浆pH小于6.8或大于7.8,导致死亡

72.在一定条件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等时,便达到固体难溶电解质与溶液中离子间的平衡,这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73.Ksp=[An+]a[Bm-]b,Ksp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74.溶解度:

每升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物质的量(或质量),S=

75.胶体分散系包括溶胶、高分子溶液和缔合胶体三类。

76.分散相在介质中分散的程度称为分散度,分散度常用比面积表示。

S0=S/V

77.表面层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出一部分能量,称为表面能。

液体表面有自动缩小表面积的趋势,小的液滴聚集变大,可以缩小表面积,降低表面能。

78.胶粒中的胶核(原子、离子或分子的聚集体)有吸附其他物质而降低界面能的趋势,常选择性地吸附分散系统中与其组成类似的离子作为稳定剂,而使其界面带有一定电荷。

固态胶核表面荷电后,以静电引力吸引介质中的电荷相反的离子(反离子)。

反离子有因热运动而扩散到整个溶液中的倾向,其结果是越靠近胶核表面反离子越多,离开胶核越远,反离子越少。

79.胶核表面荷电而结合大量水,且吸附的反离子也是水合离子,给胶粒周围覆盖了一层水合膜。

靠近胶核的水合膜层(包括存在于胶核表面的离子和被束缚的反离子)称为吸附层

其余反离子呈扩散状态分布在吸附层周围,形成与吸附层荷电性质相反的扩散层

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的电性相反的两层结构称为扩散双电层

胶核和吸附层合称胶粒,胶粒和扩散层合称胶团

83

 

80.溶胶的光学性质:

Tyndall效应

81.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溶胶的胶粒在介质中不停地作不规则的运动,称为Brown运动。

胶粒质量越小,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Brown运动越剧烈。

当溶胶中的胶粒存在浓度差时,胶粒从浓度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迁移,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温度越高,溶胶的黏度越小,越容易扩散。

重力场中,胶粒受重力的作用而下沉,这一现象称为沉降。

当沉降速度等于扩散速度,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这时,胶粒的浓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这种状态称为沉降平衡。

82.溶胶的电学性质: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的运动称为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的定向移动现象称为电渗。

83.溶胶的稳定因素:

胶粒带电带有相同电荷的两个胶粒间存在静电斥力,阻止两胶粒接近,合并变大。

胶粒表面水合膜的保护作用胶团的水合双电层犹如一层弹簧膜,阻碍胶粒相互碰撞合并变大。

水合膜越厚,胶粒越稳定。

胶粒的动力稳定性布朗运动使其不易沉降

84.当溶胶的稳定因素受到破坏,胶粒碰撞时会合并变大,从介质中析出而下沉,此现象称为聚沉。

85.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电解质聚沉能力大小常用临界聚沉浓度表示,即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聚沉所需电解质溶液的最小浓度,单位mmol/L。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同价离子聚沉能力(感胶离子序)

正离子:

H+>Cs+>Rb+>NH4+>K+>Na+>Li+

负离子:

F->Cl->Br->I->CNS-

一些有机物离子具有非常强的聚沉能力,especially表面活性剂

86.溶胶的相互聚沉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有相互聚沉能力

87.高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保护作用和敏化作用

溶胶中加入高分子溶液,高分子物质吸附于胶粒的表面包围住胶粒,使其对介质的亲和力加强,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

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高分子物质无法将胶体颗粒表面完全覆盖,胶粒附着在高分子物质上,质量变大引起聚沉。

88.高分子化合物在形成溶液时,与低分子量溶质明显不同之处是要经过溶胀过程,即溶剂分子慢慢进入卷曲成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链空隙中,导致高分子化合物舒展开来,体积成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

89.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往往以离子形式存在,常称之为高分子电解质。

蛋白质分子的特征是在每个分子链上有很多荷电基团,电荷密度大,对极性溶剂的亲和力强。

按照在极性溶剂中解离后所带电荷的不同,蛋白质可以分为阳离子、阴离子、两性离子三类。

90.使蛋白质所带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时溶液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处于等电点时的蛋白质,在外加电场中不发生泳动,也容易聚沉。

91.蛋白质的水合作用是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

92.因加入大量无机盐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的作用称为盐析。

除无机盐外,于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与水作用强烈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醇等)也能降低蛋白质的水合程度,蛋白质因脱水而沉淀。

93.温度变化,pH变化等也会破坏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

大多数蛋白质在等电点附近溶解度最小,利用这一性质,只要调节溶液的pH就容易使这些蛋白质沉淀。

94.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下降或溶解度减小时,不少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会逐渐变大,最后失去流动性,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半固态物质,这个过程为胶凝,所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物质叫凝胶。

95.凝胶可分为刚性凝胶和弹性凝胶两大类。

刚性凝胶粒子间的交联强,网状骨架坚固,若将其干燥,网孔中的分散介质可被驱出,而凝胶的体积和外形无明显变化,如硅胶、氢氧化铁凝胶等。

柔性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凝胶一定是弹性凝胶,如明胶、琼脂、聚丙烯酰胺胶等,这类胶经干燥后,体积明显缩小而变得有弹性,如将干凝胶再放到合适的分散介质中,又会溶胀变大,甚至完全溶解。

96.将弹性凝胶露置一段时间,一部分分散介质会自动从凝胶中分离出来,凝胶体积也逐渐缩小,这种现象称为脱液收缩或离浆。

97.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或表面活性剂。

98.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一般都含有两类基团,一类是疏水性或亲脂性非极性基团,另一类为亲水性极性基团。

99.进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达到一定量时,在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表面活性剂也逐渐聚集起来,互相把疏水基靠在一起,形成亲水基朝向水而疏水基在内的,直径在胶体分散相粒子大小范围内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开始形成胶束时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100.乳状液是以液体为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系,其中一个相是水,另一相统称为油(包括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101.要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使乳状液稳定的第三种物质存在,这种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作用称乳化作用。

常用乳化剂是一些表面活性剂。

102.氧化值是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表现荷电数,氧化值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值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103.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为还原剂,获得电子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104.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拆分成两个氧化还原半反应,通式写作:

Ox+ne-⇌Red

符号Ox表示氧化型物质,符号Red表示还原型物质。

同一元素的氧化型物质及对应的还原型物质称为氧化还原电对。

105.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半电池中的电子导体称为电极,输出电子是负极,输入电子是正极。

由正极反应和负极反应构成的总反应称为电池反应。

106.当将金属片插入水或金属盐溶液中时,金属表面晶格上的离子由于本身热运动以及受到极性水分子的吸引,有脱离金属表面进入溶液形成水合离子的趋势,这时,金属表面由于电子过剩而带负电而溶液带正电。

另一方面,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亦有由溶液进入金属相而使电极表面带正电的趋势。

金属离子的这种相间转移趋势取决于金属离子在两相中的电化学势的相对大小,即金属离子总是从电化学势较高的相转入电化学势较低的相中,最后由于受相间电化学势差的制约及静电引力的作用而达平衡。

金属片与溶液间存在电位差,称为金属在此溶液中的电位或电极电位。

金属越活泼,溶解趋势越大,平衡时金属表面负电荷越多,该金属电极的电极电位越低;金属越不活泼,溶解趋势越小,平衡时金属表面负电荷越少,该金属电极的电极电位越高。

107.电极电位用符号φOx/Red表示,单位是伏特(V).电极电位的大小除了和金属本性有关外,还与温度、金属离子的浓度(或活度)有关。

108.在标准状态下测得的某个氧化还原电对所形成电极的电极电位就是该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用符号φΘOx/Red表示,单位是伏特(V)。

109.A.电极电位越高,氧化还原电对中氧化型物质得电子能力越强,是较强的氧化剂;电极电位越低,氧化还原电对中还原型物质得电子能力越强,是较强的还原剂。

B.较强氧化剂其电对中对应的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较弱;较强还原剂其电对中对应的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较弱。

C.较强氧化剂和较强还原剂作用,生成较弱的还原剂和较弱的氧化剂,这是一个自发过程。

110.系统所做的非体积功全部为电功,系统对环境做功,功为负值,有:

△rGm=W电功,最大=-qE=-nFE

n是电池反应中所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配平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转移电子数)

E是原电池的电动势;F为法拉第常数,F=96485C/mol

当电池中各物质均处于标准态时,可表示为△rGΘm=-nFEΘ

111.△rGΘm=-nFEΘ又△rGΘm=-RTlnKΘ,得-nFEΘ=-RTlnKΘ或lgKΘ=

112.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有如下规律:

(1).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本性有关,即与电池的标准电动势有关,而与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或分压)无关。

(2).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KΘ与电子转移数(n)有关,即与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且lgKΘ与n成正比。

(3).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

(4).一般认为,当n=2,EΘ>0.2V,或n=1,EΘ>0.4V时,KΘ>106,此平衡常数已相当大,反应进行得比较完全。

113.△rGm=△rGΘm+RTlnQ,∴-nFE=-nFEΘ+RTlnQ,∴E=EΘ+

114.对于任意一个电极反应(半反应)pOx+ne-⇌qRed,其电极电位表达式的通式为

φ(Ox/Red)=φΘ(Ox/Red)+=φΘ(Ox/Red)--

115.

(1)电极电位不仅取决于电机的本性,还取决于反应时的温度和氧化型、还原型及相关介质的浓度(或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