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643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完整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单元石头与泥土

1.石头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即使是身边最不起眼的小石头也是有大用处的。

2.让小学生也来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从收集材料,观察,实验,记录,得出结果。

3.从不同的方面将石头分类。

课前准备:

准备几颗不同的石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与石头相关的游戏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石头能做什么游戏。

2.学生讲一讲石头还有什么用处。

3.补充说明石头的其他用处。

二、动手试一试

1.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见过石头的样子。

2.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的石头并说一说它的样子并记录下来。

3.同桌之间互换石头观察并说一说这两块石头有什么不同之处。

4.给石头分类,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石头有哪些用途

1.学生先说说教材中石头的用途。

2.你还知道石头有哪些用途。

3.一起讨论,你觉得石头还可以用来干嘛

四、小结。

2.玩泥巴

教学目标:

1.亲身体验身边的泥土,发现泥土也是有用的。

2.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材料,能够制作出不同的物品。

课前准备:

泥土,不同程度的筛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二、动手做一做

1.捡出不是泥土的东西。

2.把大的土块捻捻碎。

3.选择筛子

4.筛泥土

5.把筛出来的泥土加水和成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

6.成品展示。

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做的是什么,相互比较挑选出一个自己觉得最好的。

7.你知道吗?

把泥塑烧一烧就会变成陶瓷

四、小结

3.沙子与泥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不同。

2.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来比较出沙子与泥土的不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将沙子弄进眼睛里面。

课前准备:

沙子,黏土,器皿,放大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沙子,小朋友们也喜欢玩耍沙子,那同学们都是怎么玩耍沙子的呢?

2.拿出准备好的黏土让学生说这是什么?

——沙子,泥土告知他们这是黏土,说明什么是黏土:

把筛出的泥土放进瓶里,用铝箔纸封好,用极细的针扎孔;从这些孔里筛出的就是黏土。

二、实验:

比较干沙子与干黏土的不同

1.用放大镜观察看看有什么不同。

2.用手按一按

3用手捻一捻

4.实验过后。

根据实验将对比不同之处。

结合活动手册,选择合适的词来描述干沙子和干黏土

5.慢慢的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观察现象。

6.猜一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三、小结。

2、水

4、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

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

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

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

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

(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哪些是气体?

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5、玩转小水轮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2.能有意识地通过公平对比,来尝试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高低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3.通过看图片和相关视频,列举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生活中常见水力发电等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高低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在探究“让小水轮转得更快”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

人类对水力资源利用的相关图片视频学生材料:

2厘米左右厚胡萝卜块、铝片4片、长铅丝一根、水槽架子、漏斗2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管各2根、水杯、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组装一个小水轮,并让它转起来

1.上一节课认识了水,那么水来说说水有哪些特点?

(强调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这一点在生活中有非常大的应用。

2.(出示玩具水轮)老师买了一个小玩具,你会玩吗?

(用手拨、用嘴吹)但老师没带这么多,我们来做一个,行吗?

3.先让我们来观察它的结构。

这些都是流水线生产的,不容易找到,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到什么了?

(胡萝卜、铁丝、塑料片(或铁皮))通过这些材料你会制作小水轮吗?

4.观看介绍水轮做法的视频。

(铁丝、铁片很危险,制作时要注意安全。

5.分组利用胡萝卜、塑料片、铁丝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个小水轮,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分工、最安静、最快完成小水轮。

6.那你们的小水轮能灵活转动吗?

拿起来拨一拨。

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转起来吗?

你有没有办法让它转动得更灵活一些?

(在铁丝上加吸管。

)[设计意图:

组装小水轮活动,意在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快乐。

通过动手做,认识水轮的结构,并尝试自己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小难题。

二、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起来

1.老师带来了一杯水,还带来了一个漏斗,怎么使用这些器材了,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2.试一试谁能让小水轮灵活地转动起来了?

(提示:

只有一杯水噢。

下面可以用小盆接水)

3.成功的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秘诀:

漏斗不能挡住叶片,水流要落在叶片的外部。

4.在实验中感知并得出结论:

流动的水有力量。

[设计意图:

通过用水玩转小水轮活动,在认识水的流动性基础上,感知流动的水流有力量。

三、用水的力量让小水轮转的更快

1.刚才都转起来了,接下来我们要让小水轮转得更快一下,你们能吗?

那进入头脑风暴时间:

只动脑不动手。

2.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方法。

适当总结:

增加水量。

你觉得怎样看出来小水轮转得快?

(看水花)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了?

(只用一个漏斗行吗?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怎样比较才公平。

3.分组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水流量的大小对小水轮旋转快慢的影响。

4.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

水位高低对小水轮旋转快慢的影响。

5.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水塔,为什么水塔总建得高高的呢?

得出结论:

水流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水位越高,小水轮转得越快。

[设计意图:

通过两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流量的大小、水位的高低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初步建立公平实验的思想。

四、拓展

1.播放图片和视频,展示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利用及生活中常见水力方面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利用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水力资源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5.玩转小水轮

转起来流动的水有力量

使水轮转更快增加水量提高水位

1、身边的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

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

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观察画面告诉学生:

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

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找,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

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认识材料

材料的分类: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2、塑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

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

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

戴手套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

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3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

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

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

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板书设计3倾听声音寻找声音声音的产生:

现象: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

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

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

课桌

2、注意事项:

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

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

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

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

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板书设计4物体传声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5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

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

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

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

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

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

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

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学生得出结论:

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6声音与生活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

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

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

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

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

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

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

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

科学实验证明:

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

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

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10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斜坡、小球;学生准备:

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

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

师:

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

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3)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5)安全教育:

研究科学要注意安全,防雷电等。

三、总结本课师: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1.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

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你们认识工程师吗?

他们是做什么的?

(交流)师:

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第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

师:

请你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12.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意识到遵守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2.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的习惯。

教学准备:

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

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

交流。

生:

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列队做到快静齐,

参观途中不说话,

带好眼睛和耳朵。

二、学习新课

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

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交流。

学生看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

2.实验:

比较水

(1)思考:

怎么比较水的多少?

(2)交流。

(3)实验

3.回想:

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

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填写活动手册第3页)

三、总结本课

师:

怎样上好科学课?

教学反思:

13.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

一.先从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识。

二、认识感官

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

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的已有认识,明感觉器的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特别强调,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感官。

三、描述小动物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

做“找小动物”的活动,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四、描述物体的特征

用其他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的特征。

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其他感官观察。

三、总结本课

师:

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14.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能动用各种感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