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225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docx

经三路纬六路道路排水设计总说明最终

经三路、纬六路设计总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次设计的经三路南起义合路,北至纬七路,纬六路西起经三路,东至白象路,是大桥开发区新区白象绿洲小区(二期)内两条生活性道路,这两条路的建设,对于方便小区居民出行有着重要意义。

本院受到委托后,承担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设计组紧密结合现状,对这条路的建设做出设计。

本次设计的主要工程内容有道路设计、排水设计。

二设计依据及规范:

1、依据:

道路电子地形图

2、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三道路设计标准:

1、道路等级:

支路

2、设计时速:

30Km/h

3、标准轴载:

BZZ-100

4、地震设防烈度:

6度

5、设计年限:

12年

6、道路宽度:

道路红线宽18m

7、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

四平纵设计:

1、平面设计:

依据方案所确定的线型,经三路南起义合路,北至纬七路,纬六路西起经三路,东至白象路。

2、纵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纵断面设计标高为黄海高程系统。

(1)满足30km/h城市支路Ⅱ级的纵断面技术指标,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通畅和舒适;

(2)因地制宜的考虑与周围路网及两侧开发地坪标高的合理衔接;

(3)设计纵坡不小于0.3%,以利于路面排水。

2)纵断面设计

本次纵断面设计以城市支路Ⅱ级技术标准为依据,结合地块现状标高及用地标高以及规划水系情况确定本次纵断面设计,以尽量减少土方量,节约投资为原则。

拉坡时,路面高程依据地势情况控制在6.730~7.700m。

全线全线坡度很缓,竖曲线半径较大,所以线形平顺美观另外,以求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行车的安全舒适。

3、横断面设计:

经三路路幅宽度为18m,其中车行道6.0m,人行道两侧各3.0m。

五路基、路面设计:

1、路基设计

路基施工应避开雨季,施工前应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及防渗措施,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拦截并排除道路基范围外。

路基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得有积水,必须有2%~4%排水横坡。

1)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

 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床填料要求均匀、密实、强度,填料最小强度、压实度及最大粒径符合规范要求。

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控制路基填土的质量及含水量,填土时必须逐层填筑和碾压,在下层填土层未达到设计压实度时,不得继续填上层土。

各类土的最大密实度、最佳含水量和虚铺系数,均需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施工时应据此进行现场检验控制。

路基土最小强度、压实度和最大粒径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

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

填料最大粒径(mm)

填方路基

0~0.3

6

95

<100

0.3~0.8

4

95

<100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

6

95

<100

0.3~0.8

4

95

<100

上路堤

0.8~1.5

3

94

<150

下路堤

1.5以下

2

92

<150

2)一般路基设计

  设计要求在路基填筑前,必须全部清除表面耕植土。

3)软基处理

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对报告所揭示软土路段采取抛片石处理,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先清除完表层耕植土及部分淤泥质土至抛片设计标高,抛片石80cm,碾压稳定后铺50cm碎石砂到路床顶,碾压后在层顶铺设一层钢塑格栅,人行道部分采用黄土回填至结构底面,其上再做路面结构层

路基填料及压实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且同时满足路面对路基顶面弯沉的要求。

4)路基防护

 为确保路基的稳定性,路基边坡采用放坡处理,其中填方段放坡坡度采用1:

1.5,挖方段放坡坡度采用1:

1。

2、路面设计

1)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

2)设计参数:

标准轴载:

BZZ-100

设计年限:

12年

3)车行道结构型式:

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AC-13C)

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18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4%~5%)

18cm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3%~4%)

20cm级配碎石

4)人行道结构型式:

6cm预制全色亚光砖

3cm1:

3水泥砂浆

10cmC15混凝土

10cm级配碎石垫层

注:

车行道基层顶面和各沥青层面之间应分别喷洒透层油、粘层油。

透层油采用PC-2乳化沥青,用量0.6~1.5L/m2;粘层油采用PCR改性乳化沥青,用量0.3~0.6L/m2。

3、路面材料

1)面层结构型式及设计参数

路面各层材料设计参数表

层位

材料名称

级配类型

最大粒径

添加量

抗压模量(Mpa)

劈裂强度

(%)

20℃

15℃

(Mpa)

上面层

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

AC-13(C)

16.0

沥青4.5~6.5

1400

2000

1.4

下面层

中粒式沥青砼

AC-20(C)

26.5

沥青4.0~6.0

1200

1800

1.0

2)沥青面层结构材料组成设计及施工要求

(1)沥青:

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气候分区为1-3-1,沥青采用标号70号,沥青等级:

A级沥青。

其技术要求见表1。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1

试验项目

单位

等级

AH-70

针入度(25℃,100g,5s)

O.1mm

A

60-80

针入度指数PI

A

一1.5-+1.0

软化点(R&B)不小于

A

4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

Pa·s

A

180

10℃延度不小于

Cm

A

15

15℃延度不小于

Cm

A、B

100

闪点不小于

A

26O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A

2.2

密度(15℃)

g/cm3

A

实测记录

溶解度不小于

A

99.5

TFOT(RTFOT)后

质量变化不大于

A

±0.8

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

A

61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Cm

A

6

残留延度(15℃)不小于

Cm

A

15

(2)改性沥青:

改性沥青可单独或复合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及其他改性

材料制作。

各类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2的技术要求。

聚合物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2

技术指标

单位

SBS(I)

I—D

针入度(25℃,1OOg,5s)最小

0.1mm

40~60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0

廷度5cm/min,5℃不小于

Cm

20

软化点Tna。

不小于

60

运动粘度135℃不大于

Pa.s

3

闪点不小于

230

溶解度不小于

99

弹性恢复25℃不小于

75

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

2.5

RTFOT

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不大于

±1.0

针入度比25℃不小于

65

延度(5℃)不小于

Cm

15

(3)面层用的粗集料:

行车道面层集料应石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耗的性能,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近立方体颗粒),应选用反击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不应使用颚式破碎机轧制的碎石。

其中上面层粗集料宜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性好的玄武岩,不得使用筛选砾石、矿渣及软质集料,应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以确保粗集料的质量,粗集料技术要求见表3。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3

指标

单位

要求值

上面层

其他层次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6

28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28

30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6

2.5

吸水率不大于

2.O

3.0

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5

4

坚固性不大于

12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15

18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12

15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18

2O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1

软石含量不大于

3

5

石料磨光值不小于

BPN

42

4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1

(4)沥青面层用的细集料:

应采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的机制砂,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用花岗岩、石英岩等酸性石料破碎的机制砂或石屑不得使用,细集料的质量要求及规格见表4、表5及表6。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要求表4

指标

单位

要求值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5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

12

砂当量不小于

60

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

25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

30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3

沥青合料用机制砂规格表5

规格

公称粒径

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15

0-5

100

90-100

60-90

40-75

20-55

7-40

2-20

0-10

S16

0-3

100

80-100

50-80

25-60

8-45

0-25

0-15

(5)填料:

宜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拌和机回收的粉尘不准使用。

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见表6:

沥青面层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表6

指标

单位

质量技术要求

表观密度不小于

t/m3

2.5

含水量不大于

1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100

90—100

75—100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塑性指数

<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6)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

密级配沥青砼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见表7;

沥青各结构层的矿料级配要求应按照施工单位选定的材料,在施工前进行配合比设计,其工程设计级配范围一般不超过表8。

粗型密级配沥青砼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表7

混合料类型

公称最大粒径

(mm)

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

(mm)

粗型密级配

名称

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mn])

AC-13

13.2

2.36

AC-13(C)

<40

AC-20

19

4.75

AC-20(C)

<45

AC-25

26.5

4.75

AC-25(C)

40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表8

级配

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13(C)

1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AC-20(C)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AC-25

100

90-100

75-90

65-83

57-76

45-65

24-52

16-42

12-33

8-24

5-17

4-13

3-7

(7)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

本次设计的沥青面层采用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其技术标准见表9: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技术指标表9

试验项目

单位

沥青混凝土

击实次数

双面各75

试件尺寸

mm

φ101.6mmX63.5mm

空隙率VV

深约9Omm以内

4~6

深约90mm以下

3—6

稳定度Ms不小于

KN

8

流值FL

mm

1.5—4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80

改性沥青混合料

85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次/mm

1000

改性沥青混合料

次/mm

2800

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

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75

改性沥青混合料

8O

弯曲试验破坏应变

不小于

普通沥青混合料

με

2000

改性沥青混合料

με

2500

渗水系数不大于

ML/min

12O

矿料间隙率

VMA(%)

不小于

设计空隙率

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及VFA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

26.5

19

16

13.2

9.5

4.75

2

1O

11

11.5

12

13

15

3

11

12

12.5

13

14

16

4

12

13

13.5

14

15

17

5

13

14

14.5

15

16

18

6

14

15

15.5

16

17

19

沥青饱和率VFA

51~70

65~75

70—85

(8)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控制:

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控制范围见表10及表11。

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表10

沥青加热温度

155—165

矿料温度

间隙式拌和机

集料加热温度165-195

连续式拌和机

矿料加热温度160-175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45—165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

l95

运输至

现场温度

不低于145

混合料摊铺温度

正常施工不低于135

低温施工不低于150

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

正常施工不低于130

低温施工不低于145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

钢轮压路机不低于70

轮胎压路机不低于80

振动压路机不低于70

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

不高于50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表11

沥青加热温度

160—165

改性沥青现场制作温度

165—170

成品改性沥青加热温度,不大于

175

集料加热温度

l90-220

改性沥青SMA混合料出厂温度

70-185

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

195

混合料储存温度

拌和出料后降低不超过10

混合料摊铺温度

不低于160

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

不低于150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

不低于90

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

不高于50

(9)混合料拌制:

①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

a、拌和厂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

b、拌和厂与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确保混合料的温度下降不超过要求,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

c、拌和厂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

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场应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

②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或连续式拌和机拌制。

本次赤铸山路(东一路~沿江高速)为城市主干道,宜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制。

连续式拌和机使用的集料必须稳定不变,一个工程从多处进料、料源或质量不稳定时,不得采用连续式拌和机。

③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必须定期检定,周期不少于每年一次。

冷料供料装置需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

④间歇式拌和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a、总拌和能力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拌和机除尘设备完好,能达到环保的要求;

b、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

具有添加纤维、消石灰等外掺剂的设备。

⑤集料与沥青混合料取样应符合现行试验规程的要求。

从沥青混合料运料车上取样时必须在设置取样台分几处采集一定深度下的样品。

⑥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铲运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

⑦间歇式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和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

每个台班结束时打印出一个台班的统计量,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

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

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应符合要求。

烘干集料的残余含水量不得大于1%。

每天开始几盘集料应提高加热温度,并干拌几锅集料废弃,再正式加沥青拌和混合料。

⑨拌和机的矿粉仓应配备振动装置以防止矿粉起拱。

添加消石灰、水泥等外掺剂时,宜增加粉料仓,也可由专用管线和螺旋升送器直接加入拌和锅,若与矿粉混合使用时应注意二者因密度不同发生离析。

⑩拌和机必须有二级除尘装置,经一级除尘部分可直接回收使用,二级除尘部分可进入回收粉仓使用(或废弃)。

对因除尘造成的粉料损失应补充等量的新矿粉。

⑾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

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45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s)。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应适当延长。

⑿间歇式拌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置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并尽量使热料仓大体均衡,不同级配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

⒀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

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

⒁生产添加纤维的沥青混合料时,纤维必须在混合料中充分分散,拌和均匀。

拌和机应配备同步添加投料装置,松散的絮状纤维可在喷入沥青的同时或稍后采用凤送设备喷入拌和锅,拌和时间宜延长5s以上。

颗粒纤维可在粗集料投入的同时自动加入,经5~10s的干拌后,再投入矿粉。

工程量很小时也可分装成塑料小包或由人工量取直接投入拌和锅。

⒂使用改性沥青时应随时检查沥青泵、管道、计量器是否受堵,堵塞时应及时清洗。

⒃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逐车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重量和温度,记录出厂时间,签发运料单。

(10)混合料运输

①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一屯位的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或急刹车、急弯掉头使透层、封层造成损伤。

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宜待等候的运料车多于5辆后开始摊铺。

②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防止沥青粘结的隔离剂或防粘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装料时,应多次挪运汽车位置,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

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

③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若混合料不符合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铺筑。

④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0~300mm处停住,空挡等候,由摊铺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

运料车每次卸料必须倒净,如有剩余,应及时清除,防止硬结。

(11)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①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

摊铺机的受料斗应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

②采用两台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躲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

③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问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宜放慢到1~3m/min。

当发现混合料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④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撬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

直接接触式平衡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

铺筑改性沥青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

⑤摊铺机遇雨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

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卸入摊铺机摊铺。

(12)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①压实成型的沥青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应≥97%及平整度(δ≤1.2mm,IRI≤2.0m/km)的要求。

②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

③路面应以缓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适宜碾压速度随初压、复压、终压及压路机的类型而别,可参考表12选用。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表12

压路机类型

初压

复压

终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筒式压路机

2—3

4

3—5

6

3-6

6

轮胎压路机

2—3

4

3—5

6

4—6

8

振动压路面

2—3(静压或振动)

(静压或振动)

3-4.5(振动)

(振动)

3-6(静压)

O(静压)

④避免碾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拥包,碾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

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死角、边缘、接头等,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振动夯趁热压实,压路机折回不应处在同一横断面上。

⑤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

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

(13)施工接缝的处理

①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

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开1m以上。

接缝施工应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

②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应采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100~200m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续部分的基准面,然后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

③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

④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

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

⑤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刨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

当采用切割机制作平接缝时,宜在铺设当天混合料冷却但尚未结硬进行。

刨除或切割不得损伤下层路面。

切割时留下的泥水必须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涂刷粘层油。

铺筑新混合料接头应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