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993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docx

学科分析结果汇报体例基本要求

第35期

宜宾市教科所编印二〇一七年七月

2017年春期六年级数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一、总体评价

(一)试卷概要

本次检测题检测的内容涵盖了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考查了拓展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对数学模型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精神。

(二)试题评价

本套试题试卷的制定注重细节,覆盖面广,题量合适,难易适中,充分考虑了试题的区分度,试题与时俱进,结合本地人文素材,体现地方特色。

无偏题、怪题,无知识性和科学性错误,具有一定量的原创试题。

试卷具有创新性、拓展性、覆盖性。

二、试题分析

(一)填空题

1.第3题一个整数,百万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万位上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千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其余数位上是0,这个数是(),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万。

分析:

此题综合性非常强,既考查了数位顺序表又考查了近似数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了质数合数知识点,覆盖知识点比较多,拓宽了学生的思考面。

2.第5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公路长6cm,一辆汽车以每小时90km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小时能到达。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比例尺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7题把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135cm记作0cm,华华身高130cm记作()。

分析:

此题是六年级上册教材第90页第3题的改编题,考查教师是否重视对教材的把握,结合生活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第10题一个高31.4cm的圆柱体,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cm。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立体图形中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的知识,综合性较强,体现学生空间观念、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具体一定的挑战性。

(二)选择题

1.第17题在一个比例中,已知两个内项的积是1,那么两个外项()。

A.互为倒数    B.和是1  C.差是1

分析:

此题考查了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时涵盖了前面的倒数知识。

2.第20题梨树棵数的

等于桃树的棵数,()的棵数多一些。

A.桃树B.梨树C.同样多

分析:

此题考虑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

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用计算,通过观察、比较,利用分数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规律来判断;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举例计算的方法来比较。

(三)计算题

解方程共4道题,包括了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涵盖了解方程、解比例知识,非常全面,综合性强。

(四)操作题

1.第26题先在方格图中画一个面积是6cm²的长方形,然后把这个长方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分析:

此题检测了学生平面图形的知识和图形变化的知识,以及图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特别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

2.第28题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与1号面相对的是4号面,与2号面相对的是5号面,与3号面相对的是6号面。

请在图中标出4号、5号、6号面。

分析:

此题是对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4页第6题的创新设计,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条件进行几何体与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3.第29题以小明家为参照点,根据题中的信息,在图中标出相应地点的位置。

分析:

此题检测了学生利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方位知识和作图能力,综合性强。

(四)问题解决

第31题一堆货物,如果用一辆货车拉走7.2吨,剩下的货物与这堆货物的比是3:

5,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

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第32题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占地面积是20m²,高是6m。

如果把这堆沙铺在宽4m的路上,要求铺的高度是5cm厚,这堆沙能铺多少米长?

分析:

此题是立体图形中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圆锥体积、长方体体积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等积变化:

根据体积不变求长方体的长,既有顺序思维又有逆向思维,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答卷分析

(一)数据分析

1.试题平均分、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数据分析

项目

备注

考生人数:

62220

 

 

 

 

 

 

alf信度在0.8左右,基本达到测量理论的要求。

效度是反映一份试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是各题区分度的平均值。

 

   

平均分:

79.17

 

 

标准差:

21.79

 

 

最高分:

100

 

 

最低分:

0

 

 

信度:

0.93

 

 

效度:

0.74

 

 

难度

难题

中等

容易

 

0

0.24

0.76

区分度

不理想

优秀

 

0

0

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套期末检测试题是优秀的。

2.10分段人数统计图

分数段

人数

比例%

累计人数

累计比例%

100-100

3,668

5.90

3,668

5.90

90-99

22,937

36.86

26,605

42.76

80-89

12,825

20.61

39,430

63.37

70-79

8,022

12.89

47,452

76.26

60-69

4,879

7.84

52,331

84.11

50-59

3,001

4.82

55,332

88.93

40-49

2,050

3.29

57,382

92.22

30-39

1,511

2.43

58,893

94.65

20-29

1,393

2.24

60,286

96.89

10-19

1,278

2.05

61,564

98.95

0-9

656

1.05

62,220

100.00

从统计中看出,满分学生仅点参考学生总人数的5.9%,90~99分人数占参考学生总人数的36.86%,不及格人数占参考学生总人数的15.89%。

3.各题质量统计表

题目

满分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第1-2题

5.00

0.87

47,676

0.77

4.08

5.00

0.00

第3-4题

6.00

0.85

42,238

0.68

4.83

6.00

0.00

第5-8题

5.00

0.83

45,519

0.73

3.89

5.00

0.00

第9-11题

4.00

0.87

36,403

0.59

3.42

4.00

0.00

第12-16题

5.00

0.94

50,488

0.81

4.23

5.00

0.00

第17-21题

5.00

0.94

53,363

0.86

4.42

5.00

0.00

第22题

8.00

0.94

55,128

0.89

7.41

8.00

0.00

第23题

8.00

0.83

37,094

0.60

6.42

8.00

0.00

第24题

12.00

0.76

36,805

0.59

9.15

12.00

0.00

第25题

12.00

0.84

44,978

0.72

10.02

12.00

0.00

第26-27题

4.00

0.86

48,750

0.78

3.56

4.00

0.00

第28-29

6.00

0.75

39,073

0.63

4.75

6.00

0.00

第30题

4.00

0.49

30,007

0.48

2.32

4.00

0.00

第31题

4.00

0.52

31,694

0.51

2.10

4.00

0.00

第32题

4.00

0.48

29,171

0.47

2.21

4.00

0.00

第33题

4.00

0.64

30,708

0.49

2.81

4.00

0.00

第34题

4.00

0.86

49,375

0.79

3.54

4.00

0.00

主观题

100.00

0.84

39,431

0.63

79.17

100.00

0.00

总体

100.00

0.84

39,430

0.63

79.17

100.00

0.00

4.分区县区域质量统计

区域

考生人数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高县

5,688

86.12

100.00

4.00

5,279

0.93

4,367

0.77

翠屏区

9,960

85.53

100.00

1.00

9,180

0.92

7,587

0.76

南溪区

4,353

84.22

100.00

3.00

3,921

0.90

3,253

0.75

江安县

5,022

81.73

100.00

3.50

4,441

0.88

3,316

0.66

长宁县

4,841

80.12

100.00

2.00

4,127

0.85

3,108

0.64

宜宾县

11,318

78.15

100.00

0.50

9,379

0.83

6,934

0.61

珙县

4,620

76.58

100.00

1.00

3,718

0.80

2,723

0.59

兴文县

6,982

75.30

100.00

1.00

5,558

0.80

3,841

0.55

屏山县

3,288

72.82

100.00

4.00

2,498

0.76

1,672

0.51

筠连县

6,010

69.12

100.00

1.00

4,230

0.70

2,629

0.44

全体

62,082

79.34

100.00

0.50

52,331

0.84

39,430

0.6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高县平均分最高,高于全市平均分6.78分,筠连县平均分最低,低于全市平均分10.22分。

平均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高县、翠屏区、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等区县,平均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宜宾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筠连县等区县。

(二)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分析

1.基础知识版块学生答题分析

(1)在填空题中

①第1题——第4题,得分率较高。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审题不细致。

进率掌握不牢,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混淆,时间单位换算时计算错误明显。

第3题,学生对合数、质数概念的理解不准,错得多。

②第5题,考察了学生对比列尺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正确率约为86%,失分的学生主要是计算错误。

③第6题,考察了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正确率约为84%,失分的学生主要是没化解,或则化解错误。

④第7题,考察了学生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正确率约为94%,失分的学生主要是对正负数的意义了解不到位。

⑤第8题,考察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及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正确率约为92%,失分的学生主要是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错误。

⑥第9题,考察了学生对钟表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意义的理解,正确率约为94%,失分的学生主要是对正负数的意义了解不够。

⑦第10题,考察了学生对圆柱的特征及侧面积计算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正确率约为94%,失分的学生主要是对圆柱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

⑧第11题,考察了学生对可能性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及运用,正确率约为94%,失分的学生主要是对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没掌握。

(2)判断题中

第12题——第16题,本大题得分率高。

失分的学生主要是错在第15、16题,有些学生√、×分不清楚,书写很糟糕。

(3)选择题中

第17题——第21题,本大题得分率高。

但是第20题涉及量与分率以及等量关系部分学生没能理解透彻,第21题有些孩子选择了第一个答案,没有搞清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少数学生字母写得不规范。

2.知识运用及能力检测版块学生答题分析

(1)在计算题中

本大题得分率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①第23题,学生答题情况整体好,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发散性地思考和作答。

失分学生的主要问题:

第1题,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了然于胸,但都忽略了交换因数后的结合(就是打小括号),导致错误较多;第2题,主要错误的地方在于算12.3+27.7的结果等于4;第3题,学生看到题中有99,就立马想到将77×99变为77×(100-1),就这样利用乘法分配律越算越复杂,导致错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不出怎么做,干脆依序计算;第4题主要是计算时出错。

②第24题,总体来看丢分比较严重,全对的同学比较少。

失分学生主要表现在:

解方程的格式不对,步骤不完整;基本计算错误比较多,对加减乘除计算掌握不够熟练。

③第25题,得分率较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书写乱,随意在试卷上乱写乱画。

所改的约40%的试卷均反映出学生书写脏、乱、随意,没有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是计算错误,运算顺序错误。

所改试卷约有20%的学生运算能力极差。

三是任意添加括号,企图改变运算顺序。

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计算题中任意添加自己认为可以使计算简便的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导致计算错误。

四是做题格式错误,有的学生只写结果。

部分学生只在脱式计算的题目下面写结果,而部分学生用竖式计算的格式进行计算。

(2)在操作题中

①第26题,正确率约为94%,失分学生对图形放大缩小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不准确,或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不能正确运用。

②第27题,正确率约为94%,失分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知识掌握不够。

③第28题,失分学生的空间观念差,从平面展开图中想象不出它所代表的立体图形,从而导致相对面标示错误多;卷面涂改现象严重。

④第29题,由方向、距离确定位置,需要结合比例尺知识完成。

部分学生方向判断不准或方向判明但按比例确定距离错误。

不少学生忘记写出位置点物体名称。

(3)在问题解答题中

①第30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未理清等量关系,将第二天所行路程当作了两天共行路程,所以出错。

二是少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列方程解答。

②第31题,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

如,用份数来解决:

拉走的货物占2份,剩下的货物占3份,这堆货物占5份。

7.2÷(5-2)×5。

用分数的知识解决:

拉走的货物是这堆货物的(1-2/5)。

列式为7.2÷(1-2/5)。

用分数的知识列方程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比与分数的关系没有正确理解。

二是不能理解题意,综合运用分数(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三是解答书写不整洁规范。

③第32题,得分率低。

一部分学生认真审题,答题思路清晰,书写工整,学生们用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基本功扎实,思维敏捷,让改卷的老师们感到很欣慰。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混淆不清,没有认真审题,对立体图形表面积及体积理解不够,圆锥、圆柱体积公式混淆不清,死记公式不会运用公式,二是计算能力差。

丢分严重,甚至有很多学生得0分。

 

 

④第33题,学生解题思维灵活。

如,大部分学生明白这是比较问题,先算出“方式1”需要的钱,再算出“方式2”需要的钱,最后进行比较。

个别学生用“枚举法”理解“买三本送一本”,分别算出两种方式需要的钱,再进行比较。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买三本送一本”不能正确理解,解决问题思路不清。

二是计算的正确率不高。

 

⑤第34题,大部分学生书写规范、整洁,赏心悦目。

在求平均数时有学生巧妙地用先找标准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部分学生完全不认识折线统计图、不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数学信息,没做或乱做的学生比率还不少。

二是部分学生在对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的描述不规范。

三是求平均数的式子书写不规范,如列综合算式没加括号、无分步过程等。

四、教学建议

1.在充分发挥区县教研员引领作用,组织好期末复习研讨会、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培训会、教学专项课题的研讨会等。

同时组织学校广泛开展校本研修,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的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骨干教师的数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从而在区域内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以区县为单位开展教学难点问题的现场课展示活动,四个知识领域的专题现场课展示活动,各类课型的专题现场课展示活动等,从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加强对学校数学教研组长的引领和管理,充分发挥这一团体在教学中的具体组织、管理、引领作用,要带领这支队伍成长并走向优秀。

3.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

有意义的学习不是“学会求知”中的“知”,而是“求”。

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手段和一个机会或者过程,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求”的方法,激发“求”的欲望,数学课堂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

4.教师要重视课时练习和单元、学期的整理与复习,特别是毕业复习工作。

教师要设计好练习内容,要强调学生的主动练习,重视学生练习后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并做好练习后的反馈总结。

在切实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重视教学时的板书设计,示范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从阅卷场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规范书写的训练还应加强,从数字与符号的书写到脱式计算中等号的位置与对齐、使用铅笔、作图工具规范作图等都有待规范。

6.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有好的审题习惯的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高分。

相信每位教师在考前都作了强调,但是仍有不少学生看错题、做漏题、抄错运算符号等。

应将仔细审题的习惯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执笔: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