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785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精编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

五经指:

《诗》《书》(《尚书》)《礼》《易》《春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zēng]子曰:

“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3、子曰: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为政》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①曰②:

“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yuè)乎④?

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⑥而不愠(yùn)⑦,不亦君子⑧乎?

”(《学而》⑨)  

①子:

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②曰:

动词,说。

③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习:

动词,温习,复习。

④不亦说(yuè)乎:

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说,通“悦”,愉快,高兴。

⑤朋:

文章中指同一师门志同道合的师兄弟。

⑥知:

了解

⑦愠(yùn):

生气,发怒。

⑧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⑨学而:

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译文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要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讲的是修身做人和学习的乐趣:

学友间要互相激励,探讨。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的是修身做人、为人态度,为人要有有君子的风度,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zēng]子曰:

“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修身做人)”《学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曾[zēng]子①曰:

“吾[wú]②日③三省[xǐng]④吾身:

为[wèi]⑤人谋⑥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

传⑧不习⑨乎?

”(《学而》)  

①曾[zēng]子:

即曾[zēng]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yú],春秋战国间鲁国蓝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wú]:

人称代词,我。

③日:

每天。

④三省[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

替、帮。

⑥谋:

考虑事情、办事。

⑦信:

真诚,诚实。

⑧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⑨习:

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曾[zēng]子曰:

“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

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不习乎?

(修身做人)”《学而》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知识是不是复习了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修身做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修身做人)”《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吾十有(yòu)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欲,不逾(yú)⑦矩(jú)⑧。

”(《为政》)

①十有[yòu]五:

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

迷惑,疑惑。

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

指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遵从的意思;

⑦逾[yú]:

越过,超过。

矩:

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规范。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修身做人)”《为政》

孔子说:

“我童年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能自立(有所成就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知识,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遇事就不致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懂得了自然规律和法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才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法度规矩。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mào]耋[dié]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五、【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6、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雍也》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温故而知新①,可以②为③师矣④。

”(《为政》)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

动词,温习。

故:

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

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可以:

可以凭借。

可:

可以;以:

凭借

③为:

动词,做。

④矣:

相当于“了”。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为政》

孔子说:

“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习方法)”《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①,思而不学则殆(dài)②。

”(《为政》)

①罔[wǎng]:

通“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从所适从。

②殆[dài]:

疑惑。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习方法)”《为政》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到头来等于白学;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陷入困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学习态度)贤哉,回也!

”《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dān)①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④。

贤哉,回也!

”(《雍也》)

①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③堪:

能忍受。

④乐:

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学习态度)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贤德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清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贤德高尚啊!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学习态度)”《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知①之②者③不如好(hào)④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⑤(lè)之者。

”(《雍也》) 

①知:

懂得、了解。

②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习,学问和事业。

③者:

代词,……的人。

④好[hào]:

喜欢,爱好。

⑤乐[lè]:

愉快,快乐。

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趣。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学习态度)”《雍也》

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态度,即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修身做人)”《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饭疏食饮水①,曲肱(gōng)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②肱[gōng]:

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③于:

对,对于。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修身做人)”《述而》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他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所以,这一章强调的是修身做人,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

饭蔬饮水:

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三①人行,必有我师焉②。

择其③善者④而从⑤之,其不善者⑥而改之。

”(《述而》)

①三:

几个人,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②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③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

④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⑤从:

采纳,听从。

⑥不善者:

不好的方面,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人生哲理)”《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在川①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子罕》)

①川:

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人生哲理)”《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这一章既讲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又阐述了人生哲理。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

“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①三军:

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②匹夫:

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普通的人,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子罕》

孔子说: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所以这一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

“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子张》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夏曰:

“博①学而笃(dǔ)②志③,切问而近思④,仁⑤在其中矣。

”(《子张》)

①博:

广也。

②笃(dǔ):

忠实,坚守。

③志:

志向。

④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⑤仁:

仁德。

2.小组合作翻译

子夏曰:

“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子张》

子夏说:

“一个人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而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德就在其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强调了学习方法,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修德进学的门径:

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dǔ)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这十二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

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

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孔子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等方面有哪些主张?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6章)

学习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7章)

态度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9章)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10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第1章)

《论语》学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4章)

十二章方法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5章)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12章)

①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第1章)

修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第2章)

做人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第3章)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8章)

2、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明确: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

3、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请把它们找出来。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4、“而”字的用法

而:

连词。

①表承接,如“学而时习之”。

②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学而时习之而:

连词,表承接。

B人不知而不愠而:

连词,表转折,却。

C温故而知新而:

连词,表承接。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

连词,表转折,却。

E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

连词,表承接。

F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

连词,表承接。

五、课堂小结

《论语》十二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地谈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

唐代画家吴道子曾经根据史料画过孔子的画像,画像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

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六、结束语: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