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746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docx

博士研究生英语精读教案资料翻译46课中科院

第四课科学的事实:

如何与基督徒的信仰协调?

ScientificFacts:

CompatiblewithChristianFaith?

有人会认为,科学与基督教之间不必要的争斗已在很久之前完满结束。

然而,科学家及神学家近年的言论显示他们并不认同这看法。

例如,RichardDawkins——一位敢言的无神论者——认为「达尔文使成为知性上完满的无神论者变得可能」。

在神学界方面,一个基要派的基督徒组织InstituteofCreationResearch(ICR)不断出版反进化论的刊物,其中提及「……爬虫类动物进化成哺乳类动物,是科学上不能接纳的主张」。

有趣的是,正如ICR过去的出版物都有瑕疵一样,这些言论在科学界比起反基督教的科学家在神学界更广为人知。

科学与基督教争斗的原因可追溯至三个错误。

首先,双方的支持者都无法介定「进化」一词。

此外,双方都不能接受科学是基督徒世界观的一种产物。

最后,双方对科学与神学的限制都产生混淆。

甚么是进化?

TheAmericanScientificAffiliation出版了一本超卓的著作,名为TeachingScienceinaClimateofControversy,对象是任教高中科学的老师。

书中对「进化」有五个解释。

微观进化(即在繁殖项目中产生杂交品种,或因适应环境而产生轻微变化的品种)经常发生。

宏观进化(即假设人类从单细胞或无机混合物进化而来)的学说并不明显,争议性亦较高。

最后,「进化」有时被视为自然主义者的富宗教色彩的信念,认为「人类是无目的及自然过程中的产物」。

只有少数人(如果有的话)会否认,随着时间的过去,植物界及动物界会有轻微的变化。

相反地,只有少数人会认为人类(以及宇宙中其余的生物)只是随机而来的产物。

当一些生物学家把宏观进化论的假设指为「事实」时,他们会歪曲证据或掩饰事情的真相。

生物学家与古生物学家之间,正掀起有关宏观进化论的机制及可能性的辩论。

结果是,过份强调宏观进化论反倒成为基要派基督徒群起反对的目标。

基于这群基督徒对生物进化学的攻击,生物学家不能专注其理性的研究,反而联盟起来以应付共同敌人。

正如接着下来会讨论的一样,在科学化的伪装下,把科学的假设延伸至神学(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亳无理由的。

不论生物进化学家主张甚么假设,只要是在生物学范围以内的,都不会说是谁开始或延续生物过程。

同样地,视圣经为科学化文章的神学家正处于错误的诠释之内。

现时已有论据指出在创世记创造宇宙的描述中,丝毫没有提及上帝以甚么机制创造宇宙。

现代科学的起源

很多人或会惊讶现代科学其实基本上是基督徒世界观的产物。

HerbertBetterfield是剑桥著名的的历史学家,他在其著作TheOriginsofModernScience中有力地指出,16世纪及之后产生的科学,大都不是新发现,而是思维的转变。

正当其它文化对人类历史作出贡献,如印度教引入「零」,以及伊斯兰教教引入「代数」的概念,西方的基督教为科学提供了一套独特的假设。

现代科学的三个假设为:

宇宙(世界)是有秩序的;

有秩序的宇宙可以为人所知;

[科学]有发掘这个秩序的动机。

希腊及罗马文化没有这些假设。

它们的神都是无常的,而且无法预测。

谁会知道他们的意图?

数学及哲学本身就是终结,并不是发掘充满理性的宇宙的方法。

传统的印度文化视宇宙为周期性的,它们的神也是反复无常的。

谁会知道Kali及Shiva的脑海中想着甚么?

因此,人们没有意欲证明这些神正掌管着整个有秩序的宇宙。

伊斯兰教采纳犹太基督教有关创造主的概念,因此,它相信世界是井然有序的。

然而,亚拉超越得基督徒无法明白,甚至世界上无人能知。

在这情况下,人们亦难有意欲证明宇宙的秩序。

经典的无神论主义必须坚持严格的形而上的自由主义。

在这个主义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随机的。

对很多人来说,这世界观要求人对创造主有「信心」多于信念。

不管怎样,这观念在16世纪都难以表明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

如果世界不合逻辑,我们怎能明白它?

如果所有事情都是随机发生的话,人们还有甚么动机发掘秩序?

当然,我们知道科学及技术的理解大大改善我们生活的质素,但这是发现事实之后的启发,亦实在是从基督徒文化的前设而来的。

只有基督徒的世界观乎合三个要求。

被造宇宙的逻辑性可从无数的经文中引证,例如「……那使太阳白日发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发光……」(杰里迈亚书31章35节中)。

宇宙可被知道,因为创造主亦向我们启示祂自己,正如保罗在罗马书1章19至20中宣称:

「神的事……原显明在人心里……神的永能和神性……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最后的一个动机在创世纪中神的一个命令可见,祂说「……要创造世界」。

因此,人类不单管理,更是掌管神的创造。

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很多现代科学的创始人都不单是基督徒,更是致力证明我们生存在井然有序的宇宙的科学家。

他们相信,这个证明将提供有力的证据,表明宇宙是由有秩序,而且可被认识的神创造。

举例说,Copernicus(1463—1543年)是其中一位最先质疑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以及地心论的科学家。

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对改革持宽容的态度。

Bacon(1561—1626年),另一位敢言的基督徒,创立了「科学的方法」,为科学带来更量化的方法。

罗马天主教教会与Galileo(1564—1642年)的冲突,曾被用作支持基督徒反科学的偏见。

然而,任何一个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见Hummel的著作:

TheGalileoConnection),Galileo的支持者中也有很多位高权重的天主教徒,其中包括CardinalBaronius,其名句为「[圣经教导]人如何上天堂,不是天堂如何运作」。

Galileo不算得上是机智的典范,他宁愿与其身旁的教授保持疏远的距离,因为他们都是亚里士多德派学者,相信太阳系以地球为中心。

就是他们使教宗谴责Galileo的教导,但Galileo其它的天主教支持者都有协助抗辩。

不幸地,教授们至今都有不理性行为的记录。

基于Kepler(1571—1630年)的发现,我们才有今天的太空计划。

他希望成为传道人,却被别人说服发展其数学及天文的才能。

在他的写作中,经常引用诗篇,将其发现的次序与神合理的创造拉上关系。

Pascal(1625—1662年)无疑是与他同期的(科学)奠基者中最出色的一位。

他有概率论、hydrostatics、masstransit、现代法国散文、计算机以及基督教护教学之父的美誉。

Pensees(说明如何捍卫基督徒信心的笔记)是其经典之作。

Newton(1642—1662年)视其神学著作比科学著作更重要。

Harvey(1578—1657年)、Boyle(1627—1691年)、Faraday(1791—1867年)以及Maxwell(1831—1879年),虽是冰山一角,但全都是虔诚的教徒。

Boyle,首位分辨混合物与元素的科学家,同时是一位布道家。

Faraday发明电磁感应,有一次他阅毕圣经的其中一篇讲章,感叹自己的说话不能像神的话一般完满。

Maxwell,发现magneticflux者,写道:

「主啊!

生与死不是我所关心的。

我只知道爱你、事奉你是我的福份,

你的保护亦常与我同在。

有趣的历史问题是:

为何科学融合于基督教文化中,却渐渐成为基督教的敌人,而基督徒又容许它发生?

我需要对以Thomas(1825—1895)为首的Huxleys表示欣赏。

他们与很多人一样,视科学,特别是生物学,为直接解答与神有关的问题。

基督徒非但不以为科学的发明正与他们对峙,更进一步视科学本身,而不是科学的误用为问题所在。

主因及次因之间曾经(及一直)存在混淆。

自然科学关乎次因,而神学则研究主因。

举例说,要解释雨的形成,我们可以说是空气中的水份因冷却,导致其分子与尘的粒子一同凝固,于是从天上降下来。

这是次因,主因很简单:

「神创造雨水」。

换言之,创造整个物质系统的神,是可观察的原因背后的原因。

有些人尝试将自然界中未知的原因解释为神的直接干预,将神称为「鸿沟的神」。

虽然神绝对有能力干预自然的过程(称为神迹),但将所有自然现象都与神扯上关系,只代表在科学发明能解释自然现象的情况下,神的干预已不再成立。

当知识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少,鸿沟的神亦愈来愈少。

抱持这种观念的人视科学为他们信心的威胁。

显然地,若现代科学的创始人都持这种观念,人们便再没有动力为自然现象寻找答案。

把这些自然现象理解为次因,并将神放在它们之上,以更大的力量解释它们如何发生,非但不会「亏缺」神的荣耀,反使其创造更显奇妙。

科学与神学的领域是甚么?

讨论过现代科学及一些冲突的历史起源后,现今的战场可从对科学及神学范围的理解而得到解决。

下表显示神学领域与科学领域的不同:

两者不但没有冲突,反而互相补足。

要留意的是,大自然是两个差不多完全无关的栏目的唯一交汇点。

因此,视科学及神学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会遗忘了这点。

历史上,本质的交汇导致「目的论」的产生。

换言之,宇宙的秩序指向一位井然有序的神。

这与很多现代科学的创始人的论点相同。

科学家或可研究这个机械性的宇宙,陶醉其中,但要明白这位创造者,就必须走出时间与空间的四维,否则只会阻碍他们的研究。

神学家或会研究创造秩序的创造主,但他们受衪的启示(圣经)所限制,不能由此推断出科学性的公告。

科学与神学的领域

项目

神学

科学

假设

神是主因,连同耶稣及圣经

有秩序的宇宙、因果等等

主题

神、人类、灵界、绝对真理、大自然

大自然、力量、物质的宇宙

来源

圣经、圣灵

自然宇宙、事件

目的

谁,以及形而上的为何

怎样,以及实时的为何

语言

质量的、主观的

数量的、客观的

方法

圣经研究、讲求经验、研究人员有个人投入

观察、研究人员保持抽离态度

结果

应该的、知道神

甚么是

验证

圣经的原则、个人经验

内在的一致、以实际经验为依据的测试

限制

没有解释「如何」

没有解释「谁」以及形而上的「为何」

当我们知道秩序包含信息,而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大自然摧毁秩序(信息),我们便不难发现宇宙的奇妙。

换言之,当水从山上流下来的时候,宇宙的能量亦下降。

加上某些干预,太阳与星宿的能量会耗尽,剩下来的只是低水平的幅射。

RobertGange在其书OriginsandDestiny指出,一个最简单的细菌细胞的信息量是七兆位(不是计算机的位,是信息的位)。

试把这数字想象为一个指数,问题便成为,假若宇宙中的信息都被破坏,最初的信息来自哪里?

而且,宇宙好像是为支持生命而设计的,其定律与这目的很配合,有科学家更称这定律为「人择原理」。

例如,若宇宙扩张率的分别大于10-14,它将会崩溃,或再无星宿。

这秩序似乎影响理论物理学家多于生物学家。

理论物理学家PaulDavies的著作TheMindofGod便为宇宙的创造者提供有力的证据。

结论

以下两则带启发性的引文关乎科学的限制。

BoardofMIT的前主席VannevarBush写道:

「科学不能绝对证明甚么。

在最重要的问题上,它甚至不能提供任何证据。

「在我们身处的年代,科学的本质愈来愈不明朗……其实科学家反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能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找到完满的解决方法。

」(哈佛大学脊椎动物化石学教授GeorgeGaylordSimpson)

以下两则关乎神学限制的引文来自不大可能写出如此文字之手。

St.Augustine在公元五世纪写道:

「解释圣经时,若过份以科学左证,或与科学对抗,我们都要提高警觉。

面对非信徒的嘲讽,我们更应如是。

他亦写道:

「圣灵透过他们(圣经的作者)说话的时候,并不是向人类解释有关天堂的事,因为这与拯救毫无关系。

必须注意的是,科学家明白科学的限制,而神学家则明白神学的局限。

最后,科学家及神学家应采用「两书」模式,返回Galileo时代的CardinalBaronius,它指出圣经显明神的话,而大自然显明神的工作。

换言之,圣经告诉我们如何到天堂,而不是天堂是甚么一回事。

科学及神学互相补足,而不是互相对抗。

科学给神学发展的层面,而神学使科学有涵义。

双方是时候停战了。

第5课科学、谎言和终极真理

Science,LiesandtheUltimateTruth

如果有比一位通奸的传教士品质还低的人,那一定是一位可疑科学家。

放荡传教士只是背叛了上帝,但是科学家把不成熟的成果发表,伪造数据把整个真理推翻了。

在茶杯里面能进行核聚变?

然而作为生物学家的DAVIDBaltimore和TherezaImanishi-Kari1986年在一个有争议的文章声称,老鼠的基因能神奇的“模仿”其他老鼠的基因。

这个发现已经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认定是造假。

如果那样的结论成立,那平行线就有可能在某处相交,或者说掉地上的苹果可以跳回树上。

Baltimore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且从1990开始担任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

他已经勉强为他涉嫌参与造假道歉,很多人认为此事就到此为止吧。

Baltimore自己毕竟没有伪造数据,只是在Imanishi-Kari不光彩的“发现”上署一个高级科学家的名字。

但是当年轻的博士后Margot试图进行反驳时,Baltimore对Margot的证据嗤之以鼻,直到让她丢掉工作。

随后,当官方介入时,他又进行了关于的大胆,误导科学神圣的辩护。

一个谎言又有什么呢?

政治家会失言,然后被他的支持者原谅。

流行歌手为获得更好的音效进行假唱已经是公开秘密了。

文学解构学家认为世上没有任何真理,只有一时形态和观念。

你可能说谎言是我们生活的润滑剂。

谎言可以让增加产品销售,可以阿谀权贵,安抚选民和逃避税收。

Imanishi-Kari的谎言并没有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没有一座桥因此倒塌,没有一个病人因此死亡。

然而科学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就是科学的神圣。

尽管科学被认为是人类最普遍精神。

但是科学在精神方面却很少为人了解,科学是有其严格的道德含义。

我们通过研究去认识对象。

为了听起来不是那么乏味和沮丧称这种对象为自然吧,或者让人感觉没有承载过多的期望和迷信称之为上帝。

更中立的观点把科学看作是如此多难以形容的运动着的东西,就如“它(天气)在下雨”中的“它”一样。

某种外在的东西,和我们自身存在非常大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大到让我们无法知道到“它”的行为方式

当我还是洛克菲勒大学的生物学研究生的时候,我曾因为那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过退缩的想法。

研究者的精神非常谦逊和有耐心。

假如实验没有成功,你就必须重复做,摸摸自己的脑袋,想办法尝试新的方法。

错误是存在的,但是错误可以不断的得到更正。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如实报道你一步一步如何做的,那样其他人就可以证明你的是对的还是错误的。

有时候只是因为取整,一个异常的发现就会被忽略。

伪造数据却是超出了人类的基本道德。

作为一个科学家至少要做到严格记录吓所观察到的东西(用钢笔记录再实验室的固定记录本上)。

科学家最多能所做的就是安排好实验环境诱使那个难以琢磨的“它”并让“它”表现出来:

这就是酶,和蛋白质折叠,基因表现其信息的作用原理。

但是常常是不管对“它“做什么,“它”却很少表现,当“它”表现出的时候就是你的收获的时候了。

正如我的一个教授经常说的:

为“它”逻辑的巧妙和和设计的完美而“夜晚醒来尖叫”。

不管怎么样,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

但是,重大的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金钱,并产生出更为世俗的,可计算的前途。

运行一个配有电子显微镜、超高速离心机和氨基酸分析仪等高级设备,拥有许多博士和技师的现代生物实验室,每年都需要几十上百万美元的经费。

而这样的大的经费只有象Baltimore这样能够大量产出科研成果的的大人物才能得到。

过去20年来,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已经减少所造成的压力和拿到世界大奖就可以拿到大量的奖金并拥有巨大的权威和名声的诱惑都成为欺骗产生的潜在原因。

Imanishi-Kari为了名利在研究中造假,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更令人不思其解的是Baltimore也造假。

Baltimore他已经拥有年轻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名声、资源和权力。

他恰恰忘记了人们尊重名声、资源和权力,而真理却不是这样。

在这个造假的胜利中,他没看到的是,真理是不会尊重等级和名声的,它只会出自于勇敢、坚毅的O’Toole勇士口中。

就算没人因此(Baltimore学术造假)受到物质上的伤害,但是它还是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全球的科学家简单地相信他们这个伪造的“发现”并为此改变他们的观点,跟随这个错误的引导去做研究,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此外,还有谎言暴露时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损失。

当人们读到这样的丑闻时,都会感到深深的讽刺。

如果一个Nobel科学奖得主在道德上堕落到象MilliVanili和白宫的游医那样,那么也许结构分解主义者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理,有的只是被客观事实包围的自我利益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Baltimore必须为此事发表完整的道歉,并为他的所谓的首次欺骗负责。

然后他必须好好地反思一到两个星期,并考虑辞去Rockefeller大学校长职位和学术权威桂冠。

给他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工作,也许可以安排他到Rocefeller大学旧大楼那个很多微生物研究者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实验室。

我用河流的观点描绘事物,在那里人们不会忘记Manhattan是一个岛屿,地球是一颗行星,在此之外还有比我们更强大,甚至更聪明的人存在。

第六课如何判断自己能否搞科学研究?

HowCanITellIfIAmCutouttoBeaResearchWorker?

有些人认定自已是搞科学研究的材料。

不过,他们有时会因此而沮丧。

其原因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大自然是如此扑朔迷离,真理是如此深藏不露,事实是如此模棱两可,实验是如此煞费苦心,原因是如此闪烁不明,精力是如此难以持久,皆可使因失望而不复振奋者返巡不前。

梦寐以求地向往献身于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否就能使初出茅庐者受得住目睹自己实验失败时的烦恼,经得起发现自己痴迷的观点竟成无稽之谈时的懊丧呢?

这很难预料。

在我的生涯中,曾有两次为了给自己一心宠爱的假说寻找支点而搞得身心交瘁,结果只是无端地耗费了两年时光,到头来却发现这些假说原来是不着边际的东西,于科学上一无所获。

对科学家来说,这种日子真是不好过,就像终日生活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总是感到一种阴惨惨的沮丧和不适。

正是因为难以忘怀这样的悲惨时光,我才真心诚意地向青年科学家进言,希望他们不要单打一,不要一条胡同走到黑,而要能在有否定证据出现时,接受一个“错”字。

还有一点对新手是尤其重要的,就是切不要为那些陈旧而失实的有关科学生涯的描述所蒙蔽。

无论它可能被煞有介事地说成什么样子,事实上大家要记住的是:

科学生涯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充满激情的体验;就其占去的时间而言,它还是十分拖累人的,有时简直是累死人的活动。

对于科学家的家属来说,还可以说从事科学研究是个狠心的生涯。

科学家的家属不得不和中了魔的人一起生活,但自己却不能享受到一起人迷的补偿。

(参见第五章中“科学家的家庭会不会不美满?

”一节。

新手都要这样熬上一段时间,直至看出科学生涯给他带来的酬报和补偿是否抵得上它所造成的失望和辛苦为止。

不过,一旦科学家体验到了做出某个发现的欣喜,领略到了巧妙地实现某个实验的满足;这就是说,一旦他感受到了弗洛伊德称之为“海洋般的情感”这一更为深切、更为辽阔的激情——这是一切为真知的真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所能得到的报偿。

就会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其它的一切都会黯然失色。

动机

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

当科学家的动机是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应该由心理学家来回答。

世俗之见多半认为,好奇心乃是科学家身上最有力的发条。

我一向认为,这并不是正常的动机。

““好奇”是针对娃娃们说的。

有句老掉牙的俗话说:

“因为好奇,死了猫咪”——其实,好奇这个东西,有时固然会要命,但有时也能救命哩。

在我所知道的有才能的科学家中,大多数都具备这样一种品质,把这种品质称之为“进行探究的冲动”也许并不过分。

康德也提到过一种“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

当然,他的论证却不那么令人信服。

他认为,大自然既然已将这种雄心壮志放入人类的灵魂之中,人类当然就能实现自己的这一抱负。

知道存在着知识上的欠缺,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与不满足。

就连门外汉也都是如此。

当他们听到别人提起,某个奇特而搅扰人心的现象已能得到解释时,心里也会生出一种如释重负之感。

对这一现象,恐怕只有用上述理由才能说得通。

具体的解释未必会使他们释然——这一过程太容易使人陷入专业细节,因而难于达到为人普遍理解的水平。

所以,使他们满意的倒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得知知识已被人们获得这一事实。

在培根和夸美纽斯这两位现代科学哲学奠基人的大作中——下面我常要援引他们的大作——有关光的比喻比比皆是。

我提到的人们对存在着未知事物的无休止的不安,正相当于孩子对黑暗的惧怕。

而培根就说过,驱走黑暗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点燃起思想上的火炬。

时常有人问我:

“是什么原因使你决定要当个科学家呢?

”可惜我不能旁观者清地给出真正能令人满意的回答。

我似乎始终认为,当科学家是最最令人激动的职业。

少年时代里,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作品使我怦然心动,我有幸一睹的百科全书这一堂皇巨著使我心驰神往。

(诚然,对于酷爱读书、锲而不舍的少年来说,能有百科全书可看,自然是很幸运的。

但并不是非得拜读不可。

)科普作品也对我起过很大作用。

那种化上几枚硬币就能买来的小册子,对我谈星星,讲原子,说地球,道海洋,真是海阔天空。

再有一点就是——如果我在前面一段话中提到的内容称得上正确的话——我这个人也“怕黑”。

要当科学家,我的脑子够用吗?

有些新人,特别是一部分女性,或许会怀有一种妄自菲薄的心理。

这就是担心自己的头脑不能胜任科学研究工作。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纠正。

请放心。

莫忧虑。

当一名好科学家,不一定非得有出类拔萃的头脑不可。

诚然,对能使大脑有所活动的工作毫无兴趣,甚至十分憎恶,认为抽象概念简直不能容忍,这当然不能说是有利于科学工作的因素。

不过,实验科学并不要求什么高深的三段论论证,也无须什么令人叹为观止的演绎过程。

当然,基本的识见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最好还能具备若干种老派的品行——它们目前的名声似乎已经不那么响亮了。

这几种品行是:

用功、勤勉、有目的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以及逆境难挫。

这里所说的逆境,是指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劳动后,到头来却发现自已心爱的假说原来竟是一错到底的。

一项智力测验

为了充分说明间题,我这里给出一个智力测验题目。

由于这个题目可以区分出基本识见和有些人心目中的唯科学家才具有或应该具有的“高等脑力”:

在很多人看来,格列科画笔下的许多人物(特别是宗教人物)都被画成又高又瘦的古怪相。

据一位眼科医生——这里且不披露他的姓名——的解释,这些人物被画成这副样子,是因为格列科本人有视觉缺陷,因此。

看到的就是这种模样的人。

看到的既然是这样,画出来自然便也如此了。

这一解释说得通吗?

我在向别人——有时是向做学问的人——提出这个测验时,又加上这样一句话:

“谁能一下子看出这种解释纯属胡扯,而且是属于科学上的而非美学上的胡扯,他就是个聪明人;另一方面,如果有谁听了说这种解释纯属胡扯的理由之后,仍然闹不清子午卯酉,就该算是不开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