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710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赵鼎①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注释】①起鼎:

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

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

“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

“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

(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故选D。

(2)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不以剪裁工巧取胜,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按时间顺序叙述,以行动、心理描写推进,精细、鲜明、轻巧,含而不露。

上片重点写了三个生活细节——独酌、悲吟、孤卧。

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共同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日子的难以打发的感情。

下片集中描写他独卧孤衾中的所闻和所感,并且向更深的心理层次开掘。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而且是整片意脉的枢纽。

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风吹得飒飒作响,撩人愁思,于是有下面“奈此九回肠”的感叹。

“九回肠”,言愁怨极多。

此外亦言心中装满苦恨,致使愁肠百结,其可最主要的就是自己梦寐所求的人远天那边,同时也是暗诉自己被远抛闲置遥远的天这边。

前面总冠以一个“奈”字,赵鼎本人面对这些打击与迫害无可奈何,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苦闷与不平。

词的结处又从悲怆的叹息,一转而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

这几句说的是纵然有奸邪当道阻挡我回到朝廷,总不能不许我到梦中去寻求归路。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赋”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学生要掌握其内涵。

这首词中运用了手法“赋”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

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

(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②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作。

②旂(qi):

古代的一种旗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直抒胸臆,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

B. 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恢宏大气,令人震撼,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戎戈动”,而今“宇宙平”,与首联呼应,语气显得刚毅果绝。

D.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熔为一炉;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D

(2)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解析】【分析】

(1)D项,“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分析错误,本诗语言慷慨激昂,算不得优美。

故选D。

(2)①“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写战斗场面。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附诗歌赏析】

   《还陕述怀》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全诗分三层。

首联一层: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

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

“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还陕述怀》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

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①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 时代                                     B. 韵脚                                     C. 句数                                     D. 平仄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 “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 “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答案】

(1)B

(2)C

(3)要点:

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

整首诗寄托遥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

从时代、句数、平仄方面看,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古体诗。

(2)C项,错误。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神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而不是仅仅写其“现实习性”。

(3)“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双翮”两句以“临”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面,写出了鸿鹄的高洁品质。

诗的前六句通过对鸿鹄相随相伴,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神高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逃遁世俗、超凡高标,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志向。

“抗身”二句语气强烈,运用反语,收束了前面六句对鸿鹄描绘。

结尾“岂与”两句,从描写“鸿鹄”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表达了对谄媚之人为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

本诗是借物咏怀诗,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借鸿鹄抒发诗人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对“乡曲士”的极大蔑视。

整首诗寄意深远。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要点:

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

整首诗寄托遥深。

【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的基本能力。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古体诗: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近体诗: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基本能力。

首先要读懂全诗,指出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

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 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 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 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

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

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

故选B。

(2)结合注释③内容“凌烟像: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

“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

形容年轻时的容貌。

运用借代。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

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

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

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①

(元)张可久②

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

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

唐代美女。

④打:

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拟人

(2)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

“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

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

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

“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是第二层。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

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

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

全篇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

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故答案为:

⑴比喻;拟人;

⑵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