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9623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_精品文档.doc

申报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00年4月修订)

一、为了规范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以下简称成果效益)的计量口径和方法,便于成果效益的界定、测算、汇总和比较,并通过管理成果效益的计算逐步把管理劳动创造的效益,从企业的总体效益中分离并相对独立地量化出来,以展示管理是一种资源和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事业的提高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发布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制定本计算方法。

二、向国家申报、推荐成果必须符合《办法》中规定的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三方面的条件,其中,效益性是指成果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三、凡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成果,在申报时应依据本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难以或不能计算经济效益的成果,可采用定性方法评价。

如采用本计算方法难以表达成果效益时,可根据其原则另用别的公式测算,但申报时必须附详细资料。

四、成果效益是指企业实施该项成果产出的有效价值量与投入量之比值,用减法则表示产出价值量减投入价值量应大于零才有经济效益;用除法则表示投入价值量除产出价值量的系数应大于1才有经济效益。

五、成果效益必须是该成果功能作用所创造的直接效益。

不能把非成果作用而产生的效益计入成果效益,也不能重复计算,必须是经过科学测算真实反映的成果效益量。

计算成果效益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单项因素直接测定法(按英语缩写为MTP);

2、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按英语缩写为PCP);

3、复合因素分离计算法(按英语缩写为CSP);

六、单项因素直接测定法(MTP)。

“MTP”是以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实测效益(效率)数据与成果计算年度上一年(未实施本成果)的实际或定额进行对比的差量,折算为价值量,再扣减成果实施所需费用后而得出的成果效益。

“MTP”适用于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单项成果,如节约投入资源项目的工、料、管理费、资金、工程费等;增加产出项目的产值、销售收入等;提高市场占有率项目的新增利润数等。

“MTP”的通用计算公式为:

n

Em=(Q1-Q0)·L·M·V-F-(ΣCa+I)

a=1

Em:

按“MTP”方法计算出的单项成果经济效益,以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量表示。

Q1:

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实际完成数。

Q0:

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实际数。

Q1-Q0:

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与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量的差额。

Q1与Q0在公式中是一个代表符号,可以代表定额、标准、实测数等等;可以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可能是劳动量或实物量或价值量。

Q1-Q0差量根据其表现有计量单位类别再选乘公式中所列的劳动量或实物量或价值量,最终必须换算为以现行价格计量的价值量。

L:

劳动量。

V:

价值量。

M:

实物量。

C:

成果实施费。

I:

实施成果损失费。

F:

非本成果的效益。

七、相关因素合成计算法(PCP)

“PCP”是按综合性成果的构成因素先分别计算出单项效益,然后再合成为总效益,并从中减去非成果创造的效益和实施费,即得成果创造的效益。

“PCP”适用于成果本身具有相关而又可分离的构成因素,并能按本身构成因素分别计算效益的综合性管理创新成果。

“PCP”计算公式如下:

nn

Ep=ΣSa―F―H―(ΣCb+I)

a=1b=1

Ep:

“PCP”计算的各相关多因素的合成效益,以现行价格计算的价值量表示。

Sa:

第a种因素的经济效益(a、b、c……,n).

F:

非本成果因素效益。

C:

在单因素价值量中未包含的综合性实施费。

I:

在单因素价值量中未包含的综合性损失费。

H:

因素之间重复计算的效益。

八、复合因素分离计算法(CSP)

“CSP”是以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与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企业实现利润的差数为基础,逐项分离并相应扣减与本成果无关因素所创造的效益,最终得出成果效益。

这是一种从企业总体利润按构成因素反算的计算法。

一般由企业总效益差数、非本成果因素效益、成果实施费等部分组成计算公式。

“CSP”适用于不易看出构成因素的综合性管理创新成果效益的计算。

这种综合性成果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成果作用的范围具有全局性,涉及企业总系统和大部分分系统,或涉及企业总体管理和大部分专项管理领域;成果的多种功能同时作用于某个管理对象;成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交叉性,成果作用的时空界线很难在构成因素间作明确划分。

“CSP”的计算公式如下:

nnnn

Ec=(P1-P0)-(N±ΣTa±ΣRb±ΣFc)-(ΣCd+I)

a=1b=1c=1d=1

Ec:

“CSP”方法计算出的综合管理成果效益,以企业实现利润表示。

P1:

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企业总效益。

P0:

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上一年度(未实施本成果)企业总效益。

N:

成果效益计算年度之前未实施本成果时的正常年景下自然增长的经济效益。

通常采用成果效益计算年度的前三年(未实施本成果)的平均值。

Ta:

第a项投入效益(a、b、c、……n)。

投入效益是指新投入固定资产(包括基建、技改)而扩大生产能力或提高产品水平而取得的效益。

Rb:

第b项外因效益(b、c、d、……n)。

外因效益是指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效益,而是因外部条件而获取的效益。

Fc:

第c项非管理效益(c、d、e、……n)。

非管理效益是指非管理因素而获取的效益。

Cd:

成果实施费。

I:

实施成果损失费。

注:

以上是三种成果效益计算方法的简述,如需详细说明,可参看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与效益计算手册》。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