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实验班
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实验班)语文
命题人: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马丁·路德·金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时,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
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上“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
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
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
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
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
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1.对下列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比喻为“灯塔的光芒……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充分肯定该宣言的历史意义。
B.“黑人……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一句意思是说,黑人们从非洲的故土家园流亡出来后,一直没有找到安居之所。
C.“美国……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退了回来”一句意思是说,美国尚未对黑人兑现其在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承诺。
D.“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一句意思是说,美国黑人不能够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而仇视美国白人。
2.下列表述,不属于马丁·路德·金本次集会的目的的一项是()
A.把在“解放黑奴宣言”颁布一百年之后黑人仍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情况公之于众。
B.要求美国对黑人兑现其在宪法和独立宣言中的诺言,使黑人拥有与白人一样的基本人生权利。
C.要让白人们明白,他们的自由与黑人的自由息息相关,他们应当支持、参与黑人争取权利的行动。
D.提醒美国,黑人对自由平等的要求十分强烈,十分迫切,对此,国家不能安之若素,不能拖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马丁·路德·金看来,黑人民权运动有法可依,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宪法和独立宣言的相关条文,正是美国黑人争取获得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法律依据。
B.不能拥有与白人同等的基本人生权利,长期遭受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生活贫穷,这些正是美国黑人参与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根本原因。
C.在马丁·路德·金看来,美国已经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对黑人而言是福音,对美国社会而言也是福音。
D.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并不主张黑人们用暴力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主要是因为部分白人也支持黑人民权运动,一些白人还参加了本次集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i}x,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间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间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忧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限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
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私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间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泪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泪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间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泪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泪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
请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
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
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
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
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
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运动量不够。
而且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认为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
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运动量,占用了运动时间。
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
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
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
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
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不愿听孩子说话。
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
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14版)
材料二:
图表:
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摘自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14版)
材料三: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而且快乐程度超过美国同龄人。
这项调查是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
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
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
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吸食大麻,或与伴侣发生不安全的性关系。
5年前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
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少生病,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改编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赶超美国同龄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儿快乐的理念和实况,并指出了人际关系因素的重要性。
B.材料二与材料一,材料三相比,以图表的形式,用数据说话,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C.提高未成年人的快乐指数,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
D.根据对欧美国家的调查,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E.亲友关系融洽,国家繁荣富裕,社会注重公平,都能直接促进青少年变得更快乐。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能够帮助青少年和儿童提高快乐指数的有益做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
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
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
丹曰:
“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
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
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
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
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宪宗褒美。
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
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
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
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
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
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
“吏岂自费邪?
”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若恃权取于仓,罪也。
与若期一月还之。
”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
会卒,年五十八。
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
刻石纪功,不报。
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
“元和时治民孰第一?
”周墀对:
“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
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
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
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
约定时间。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
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集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①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②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名篇名句默写
(1)《雨霖铃》中表达恋人在离别之际,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说出口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觉得将来生活仍然可以挽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以声声哀鸣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身世和孤寂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
xīchì水鸟名。
15.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6.本诗八句诗中,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当春节回乡探亲,我发现农村打麻将现象蔚然成风,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②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③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④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在“一六事件”发生后,不顾心劳力拙,立即赶赴现场,安抚民心,在冷天里守了一夜,让人感动。
⑤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⑥对方既然让我们签证入境,我们礼尚往来,当然也开放对方国民免签证入境。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⑤⑥D.②③④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尽管古印度人的历史观念极为淡薄,没能留下多少料,。
。
,,如《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经》等。
,但源出佛世的传述,其中叙述的佛陀事迹尽管不无出入,而大体轮廓基本一致。
①在众多佛经和记述佛教戒律制定原委的“律藏”中,有多处关于佛陀身世的自述和佛陀言行的记录
②这些文字写成于佛陀逝世后几百年间,难免经过后人润饰
③但佛陀的生平,还是有不少文字记载,可以说是他同时代的世界伟人中生平事迹记载最为详悉者
④(英)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说,佛陀“有力的人格在印度文学中留下了比任何其他导师或君王更鲜明的形象”
⑤佛典中有一类专门记述佛陀生平事迹、被称为“佛传文学”的经典
A.③④①②⑤B.⑤①③④②C.③④①⑤②D.⑤①④③②
19.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
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
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
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
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20.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
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①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
②推荐理由:
(不超过50字)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③这句古训警示人们 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锻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
2.C
3.D
4.B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丁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山)。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6.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7.D
8.B,C
9.①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②经常运动;③保持亲密的朋友关系;④社会公平正义;⑤国家繁荣富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C
11.D
12.C
13.①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早年就成了孤儿,跟随外祖父颜真卿学习。
②查验差役所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明显。
14.执手先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1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