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991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docx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

第二讲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心理学的方法来对环境进行探讨,在人与环境之间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研究环境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产生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环境心理学含义与基本研究内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关系,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重视生活在人工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倾向问题,着重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如何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如何体验和评价环境;

5.在特定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就室内设计而言,在考虑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各要素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上述各项问题,使设计出的室内环境符合人们的行为特点,能够与人们的心愿相符合。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个人空间、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1、个人空间: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这一气泡会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与不安。

2、领域性: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3、人际距离

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的不同层次,将其分为:

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四大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近区与远区。

由于受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际距离的表现也会有些差异。

(1)嗅觉距离

1m以内,能闻到衣服和头发所发出的较弱的气味。

2-3m以内,能闻到香水或较强的气味。

3m以外,只能闻到很浓烈的气味。

(2)听觉距离

7m以内,可进行一般交谈。

30m以内,可听清楚讲演。

超过35m,能听见叫喊,但很难听清楚语言。

应用扬声器,但也只能一问一答的交流。

(3)视觉距离

500-1000m,根据背景、照明和动感可分辨出人群。

70-100m,可分辨出个人的性别、大概年龄和行为内容(足球场最远的观众席到球场中心不超过20m)。

30m以内,能看清楚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发型和年龄。

1-3m,可进行一般交谈。

(二)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讨论的是有关空间范围的问题,那么私密性更多涉及的是在相应的空间范围内人的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私密性在居住类的室内空间中要求尤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

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的话,他们总是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而不愿意选择离门近的床铺,这可能是出于生活、就寝时能相对较少地受干扰的考虑。

同样的情况也可见于餐厅中就餐者对餐桌座位的挑选。

相对来说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以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

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

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受干扰较少的“尽端”,更符合客人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所以很受客人欢迎。

(三)依托的安全感

在室内空间中活动的人们,从心理感受上来说,并不是空间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靠近能让人感觉有所“依托”的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没有休息座位的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更愿意待在柱子边上,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候车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

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四)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商场、车站等)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的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而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

当火警发生,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识及文字的内容,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形成整个人群的流向。

上述情况即属于从众心理。

另外,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音的提示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这些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要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识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发生紧急情况时人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更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五)好奇心理与室内设计

好奇心理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相应的行为,尤其是其中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如果室内环境设计能够别出心裁,诱发人们的好奇心,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能加深人们对该室内环境的印象。

心理学家柏立纳(Berlyne)通过大量实验及分析指出:

不规则性、重复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新奇性等五个因素比较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1.不规则性

不规则性主要指的是空间布局的不规则。

设计者试图用不规则的布局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一般用对结构没有影响的物体(如柜台、绿化、家具、织物等)来进行不规则的布置,以打破结构构件的规则布局,造成活泼感。

2.重复性

重复性指建筑材料或装饰材料数目的增多,也指事物本身重复出现的次数。

室内设计师常常利用大量相同的构件(如柜台、货架、桌椅、照明灯具、地面铺地等)来加强吸引力。

3.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形状或形体的多样性,另外也指处理方式的多种多样。

加拿大蒙特利尔ComplexeLesAiles购物中心的室内中庭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多样性。

透明的垂直升降梯和错位分布的多部自动扶梯统一布置在巨大的椭圆形玻璃天棚下,椭圆形回廊内分布着诸多立面各异的商店,加上多种形式色彩的灯光照明,构成了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室内形象,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引起浓厚的观光兴趣。

4.复杂性

运用事物的复杂性来增加人们的好奇心理是设计的一种常见手法。

复杂性可以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况:

(1)复杂的平面和空间形式。

(2)运用隔断、家具等对空间进行再次限定,形成一种复杂的空间效果。

(3)通过某一母题在平面和立体上的巧妙运用,再配以绿化、家具等的布置从而产生复杂的空间效果。

(4)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东西罗列在一起,引起人们的好奇。

5.新奇性

新奇性指的是新颖奇特、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在室内设计中,为了达到新奇性的效果,常常运用三种表现手法:

(1)室内环境的整个空间造型或空间效果与众不同。

(2)把一些日常事物的尺寸放大或缩小,使人觉得新鲜好奇。

(3)运用一些形状比较奇特新颖的雕塑、装饰品、图像和景物等来诱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外,诸如光线、照明、镜面、特殊装饰材料甚至特有的声音和气味等,也都常常被用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

在室内设计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好奇心理的作用,不但有助于吸引人流,而且可以使人产生心理满足感。

这对于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室内环境来说,具有相当重要和普遍的意义,值得设计者重视。

6.空间形状给人的心理感受

室内空间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在介绍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时有这样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不同类型的室内环境设计应该针对人们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合理的构思,以适合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例如:

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考虑到顾客的消费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包括饮食)——娱乐——信息(获得商品的新信息)——服务(问讯、兑币、送货、邮寄……)等综合行为,人们在购物时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因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应运而生,而且还结合了咖啡吧、快餐厅、游戏厅甚至电影院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二)环境认知模式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人们依靠感觉器官从环境中接受初始刺激,再由大脑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并且对环境作出评价,因此,可以说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完成的。

对人们认知环境模式的了解,结合对前文所述心理行为模式种种表现的理解,能够使设计者在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彩的时候,拥有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更为深刻的提示。

(三)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既从总体上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又十分重视作为环境使用者的人对环境设计提出的特殊要求,提倡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具体环境时对此予以充分尊重。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根据实际需要掌握合理的分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