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5793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docx

刑法练习题集含答案解析

刑法分类练习题

◆◆刑法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

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

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

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判断题

1.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

2.我国刑法的整体框架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

3.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某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作为刑法的修订说明,属于宪法解释。

()

4.文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

5.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宪法解释。

()

6.刑法第94条规定:

“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

7.扩X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

 一、单项选择题

1.D;2.D;

二、判断题

1.对;2.对;3.错;4.错;5.错;6.对;7.对;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2.甲某在打时无意中发现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

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

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

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B、甲某构成包庇罪

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D、甲某不构成犯罪

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甲在新刑法生效以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的刑法规X认为是犯罪,而旧的法律认为不是犯罪,此时法院宣告甲无罪,这在本质上坚持了()。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二、判断题

1.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出以下原则:

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明确性原则;严格解释原则;实体的正当程序原则。

()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贯彻和体现。

()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就是在形式上坚持绝对的平等。

()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B;

二、判断题

1.对;2.对;3.对;4.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万某于1996年12月2日,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万某未上诉。

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后,万某以新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依新刑法改判其无罪,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万某的申诉法院应支持,因按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万某应无罪。

B、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但可以对其减刑。

C、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因新刑法对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

D、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还应撤销其缓刑,改判实刑,因其不服管理

2.韩国公民金某曾在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多次进行国际贩毒犯罪活动,并曾被其所属国韩国通缉。

某日,金某到我国境内旅游被拘捕,金某即以非中华人民某国公民,也未在中华人民某国境内犯罪为由提出抗议。

我国依法可以对李某采取下列措施:

(C)。

A、无权进行刑事追诉,应当立即驱逐出境

B、因其是国际犯罪,应交国际法院制裁

C、可以对其进行刑事追诉,依据是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

D、可以对其进行追诉,但审判要有韩国、印度、缅甸、泰国等国的共同参与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

A、国刑法B、国刑法

C、国刑法D、我国刑法

4.某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甲在乘坐中国民航至美国旧金山的航班上与我国留日学生乙接头,收买我国国家秘密,对甲应当:

(A)。

A、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刑事责任

C、由日本有关方面处理

D、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5.下列哪些行为实施后,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A、中国公民甲在日本故意杀人的

B、某省教育厅厅长在美国收受他人财物的

C、某军人在国外泄漏国家军事秘密

D、某中国公民在美国盗窃300美金

6.X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与邻座一乘客发生口角,争执中X某掏出一三角刮刀,猛地向该乘客刺去,遂将邻座刺死,X某的行为()。

A、适用新加坡刑法B、适用中国刑法

C、可适用中国刑法,也可适用新加坡刑法

D、适用第三国刑法

7.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实施犯罪时,我国有限制地对其行使管辖权,所根据的原则是()。

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

C、普遍管辖原则D、保护原则

 8.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

A、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9.关于我国《刑法》的适用X围,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所有在我国船舶、航空器、国际列车上发生的犯罪

B、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的犯罪

C、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构成犯罪的

D、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犯罪

 10.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B、某外国

C、甲国D、中国或甲国

11.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适用我国刑法,必须是()。

A、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B、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

C、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

D、犯罪地国家未对其处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某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这里的“特别规定”包括()。

A、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

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

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

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附属刑法所作的特别规定

2.现行刑法对下列哪种情形有溯及力()。

A、1997年9月30日以前(现行刑法生效前)发生的犯罪,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对

该犯罪行为的规定是完全相同的

B、犯罪行为由现行刑法生效前继续到生效后,而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但现行刑法处罚较重的

C、犯罪行为由现行刑法生效前连续到现行刑法生效后,而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都认为

是犯罪,但新法处罚较重的

D、行为发生在1997年1月6日,法院在1997年5月3日判决有罪,处有期徒刑10年。

该案件在1997年12月6日提起再审

 3.某甲5月到中国旅游。

美国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报中国警方,请求中国警方将甲逮捕。

经查甲某从未向中国贩卖过毒品,也未在中国贩卖过毒品。

我国依法可以对甲采取下列措施:

()

A、实行逮捕B、立即驱逐出境

C、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D、应美国请某行引渡 

4.在中华人民某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处罚。

A、从轻B、从重

C、减轻D、免除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B;5.D;6.B;7.D;8.C;9.B;10.A;11.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BC;3.ACD;4.CD;

◆◆犯罪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

2.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而欲杀夫另嫁。

一日,甲听信巫婆某,将一X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

奸情败露后,甲交待此事而案发。

甲的行为()。

A、属于故意犯罪

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意外事件

 二、判断题

1.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

法律以违警罚所处罚之犯罪,为违警罪。

法律以惩治刑所罚之犯罪,称轻罪。

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罚之犯罪,称重罪。

以这种形式规定的犯罪概念,学理上称之为形式概念。

()

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属于犯罪的实质概念。

()

3.各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主要有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和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

4.如果一个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国家就不能将之作为规定为犯罪而加以惩罚。

()

5.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

6.刑事某性既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某行为的基本界限。

()

7.刑事某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

8.行为的刑事某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基础。

()

9.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

一、单项选择题

1.C;2.C;

二、判断题

1.对;2.错;3.对;4.对;5.对;6.错;7.错;8.错;9.对;

◆◆犯罪客体

一、判断题

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X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

3.犯罪直接客体又分为一般客体和复杂客体。

()

4.犯罪的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者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整体。

()

5.研究犯罪的一般客体,就是把刑法保护的所有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

()

6.我国刑法将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大类。

()

7.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

一、判断题

1.对;2.错;3.错;4.对;5.对;6.对;7.错;

◆◆犯罪客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甲、乙均为成年人,甲会游泳,乙不会。

甲提出愿意教乙游泳,并保证乙的安全。

在学游泳的过程中,甲因上班原因,提出中止教学,要乙上岸一同回去。

乙因游兴正浓,不愿上岸,要甲先回。

结果甲离去后,乙溺水身亡。

对此,甲的行为()。

A、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B、已构成玩忽职守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C、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D、不构成犯罪,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条件

2.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3.犯罪行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

即()。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

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

4.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是()。

A、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

B、行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

C、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而不履行该职务

D、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特定义务,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5.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

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

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

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不作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X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X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

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

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

 2.某乙在黑暗中误入某甲的院内,某甲的猛犬向某乙进行攻击。

某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

后来,某乙被咬伤要害死亡。

某甲的行为:

()

A、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D、纯正的不作为犯

3.甲某与乙某(女)结婚多年,甲与丙有外遇,随向乙提出离婚。

乙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你要继续和丙来往就自杀。

争吵后,乙某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一瓶农药,又走进了甲某房间。

此时,甲某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

甲某走后很长时间,乙某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

关于本案:

()

A、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B、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如果甲某构成遗弃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D、甲某不构成遗弃罪

 4.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5.下列哪些情况可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

A、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

B、甲为了替自己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在罪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砍死。

C、甲遭遇乙某抢劫,在乙某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摔死。

D、甲用刀扎伤乙某,当时地处深山,甲背乙走两天两夜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到医院之后,乙才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三、判断题

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

2.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X的危害行为。

()

3.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

4.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

5.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

6.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

7.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

()

8.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

9.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

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

10.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

11.实行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而只会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

1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C;4.D;5.D;

二、多项选择题

1.AD;2.AC;3.ACD;4.ABC;5.BCD

三、判断题

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错;8.对;9.错;10.错;11..错;12.对;13..对;

◆◆犯罪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

A、杀人罪、伤害罪、抢劫罪、强奸罪

B、贩卖毒品罪、制造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

C、故意杀人罪、爆炸罪、贩卖毒品罪

D、故意伤害罪、绑架罪、抢劫罪、强奸罪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刑事责任,()。

A、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B、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并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D、视同正常人犯罪,并无特别的刑事责任规定

 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D、意识和意志能力

 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判断题

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指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的精神病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

()

2.根据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形成方式,身份可以分为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

3.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4.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有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

5.并非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即每个自然人都能够成为犯罪主体,而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因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

()

6.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人中不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7.虽然不满14周岁,但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16周岁的人,在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

8.病理性醉酒的人犯罪也属于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

9.刑法典第291条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法律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因此,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

10.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16周岁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其犯罪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就和成年人没有区别。

()

11.我国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划分为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四种。

()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5.C;4.D;

二、判断题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错;8.错;9.错;10.错;11.对。

◆◆犯罪主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

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2.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X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下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问,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意外事件

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3.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领导家里将其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X三当作校领导杀死,吴某该行为应属于()

A、行为性质错误

B、工具错误

C、行为对象错误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4.司机某甲,平日酒量为白酒一斤。

某日,甲喝了半斤白酒,自认为没事,就驾车出去办事,途中因头晕刹车不及,将一行人撞死。

对某甲主观方面认定正确的是( )。

A、某甲明知自己饮酒,还要驾车,其主观上对于交通肇事结果是犯罪故意

B、某甲没有超过他平时的酒量,对于交通肇事在主观上是意外事件

C、某甲明知自己饮酒,但认为没事,在主观方面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D、某甲自认酒量大,应该没事,结果驾车肇事,在主观方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5.某甲一直想杀死自己的妻子乙,但苦于没有机会。

某日,某甲与某丙约定上山打猎。

某甲在出发前擦枪时,在与乙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并不慎触动了扳机,枪支走火,击中乙的腿部,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某甲的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A、某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B、某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C、某甲在主观上过于自信的过失

D、某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6.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7.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

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幻觉犯,不构成强奸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8.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

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

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

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

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二、判断题

1.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

2.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

3.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

4.刑罚轻重的认识错误不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

5.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

6.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

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

7.甲平时小偷小摸,听说开始严打后到司法机关自首;甲引诱不到14周岁的少女与之发生性关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些都属于法律认识错误。

()

8.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

9.我国刑法对故意的规定是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到其行为及结果的某性。

()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C;4.D;5.B;6.B;7.B;8.C;

二、判断题

1.对;2..对;3.对;4.错;5.错;6.对;7.对;8.错;9.错

◆◆刑法中的正当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