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442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6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讲义宏观部分习题答案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导论

〖复习思考题〗

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B

二、判断题:

1、×;2、√;3、√

三、简答题:

略。

第二篇国民收入的核算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

三、单项选择题:

1.A.2.B.3.D.4.A.5B.6.B.7.B.8.A.9.C.10.D.11.B.12.C.13.C.14.C.15.B.16.D.17.D.18.D.19.C20.B.21.D.22.A.23.C.24.D.25.B.26.B.27.D.28.B29.B

四、多项选择题

1.AB2.BCD3.AD4.BCD5.CD6.ABCD7.ABCD8.ABCD

五、辨析题:

1.错误

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越快,说明其经济运行状况越好。

但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并不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

这种贫富的衡量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的对比。

反映一国贫富状况的指标是人均GDP,人均占有的劳务数量和产品,其数值越大,说明越富有。

比如我国,GDP的总量很大,但人均GDP的数量很小,我们还是个贫穷的国家。

2.对,因为按照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原理,一个经济在一定时间内的经济绩效是新增的价值总额,但严格的说,并不全是新价值,还包括固定资本的转移价值。

可是为什么要把它计算在内呢,是因为附加值总额恰好等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

出于核算的方便,用支出法核算出来的GDP中就包含了折旧的价值,真正反映经济绩效的指标应该是国内生产净值。

在按收入法核算GDP时,计入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折旧并不是生产要素的报酬,为了使收入法核算出的结果与支出法一致,必须把折旧计入,况且,收入法又称为成本法,从成本的角度看,折旧的弥补资本损耗的成本。

3.错。

转移支付是单方面的支出,并不发生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从而转移支付的大小,不反映产品市场的生产情况,所以在按收入法计算国民收入时,只能计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国外净购买,而不包括转移支付。

在按收入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当计算个人收入时,政府的转移支付使个人的收入增加,不计入转移支付就不能正确的计算个人收入。

从另一层面看,政府转移支付的来源是政府的税收,政府税收是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理所当然是GDP的一部分,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取之于民的新价值还之于民的一部分。

4.错。

名义GDP是按报告期价格计算的GDP,导致名义GDP增加的因素就是各种产品的价格和产量。

当名义GDP增加时,意味着三种情况:

产量不变,价格提高了;价格不变,产量提高了;可能价格和产量均提高了。

5、错。

该公司对GDP的作用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

6、错。

购买新机器属于投资行为,不管这种购买使资本存量增加还是不变。

六、简答题

1.在计算GDP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产品的价值以货币来衡量。

它等于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产量,第二,GDP以最终产品价值计量,不计入中间产品价值。

第三,GDP只计算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第四,GDP一般指市场活动所产生的价值。

家务劳动,地下经济等不计入。

2.

(1)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2)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3)个人收入=国民收入—企业方面的收入+各种渠道的转移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

3、名义GDP是指一定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造成不同年份名义GDP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产量的变化,二是市场价格的变化。

因此,如果我们将不同年份名义GDP进行比较时就不能确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产量增长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

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

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它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能准确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答案:

相同点:

都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新价值。

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不同点:

GDP是按照“国土原则”计算国民经济的生产成果。

即不论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是否为本国的国民,只要在本国领土的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

GNP是按照“国民原则”计算国民经济的生产成果。

即本国的国民不管居住在哪儿,其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果都要计算在内。

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5.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

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

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

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6.

(1)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因为越来越细的分工会使得包含中间产品的总产值越来越大,为了能真实反映附加在产品上的新价值,故要将中间产品剔除在外。

(2)增加值=总产值—中间产品(生产角度:

国民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

7、

(1)这个企业为经理买这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讲稿GDP,而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这辆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要作为消费讲入GDP.

(2)假若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计入GDP,若购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

其余略。

七、论述

1.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有两种,一是收入法,二是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产品的最终使用的角度出发,将一定时期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GDP。

即从居民户,厂商,政府,国外购买最终产品支出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价值。

用支出法计算GDP,则等于C+I+G+(X-M)。

其中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X-M代表净出口。

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提供者所得到的收入加总起来计算。

即把劳动所得的工资,土地得到的地租,资本得到的利息,企业家的才能所得到的利润全部加起来,一般表示为,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资本折旧。

2.国民收入的计算存在一些缺陷,使它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一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是无法计入的。

例如,非法经济活动(毒品的生产和贩卖,投机活动等),非市场经济活动(自给性生产活动,物物交易等),偷税漏税不向政府申报的经济活动(地下工厂的生产,私人之间的交易)这些都无法计入GDP,在具体统计时,有些项目也很难准确计算(如家庭主妇的劳动),有时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很难正确区分。

有些项目容易被重复计算。

(2)政府的公共物品不能进入市场。

也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正确估算其价值。

(3)国民收入不能反映出福利变动的情况。

(4)在运用国民收入的各项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其余略。

八、计算题:

1.总增加值是1500

2.

3.净出口NX=4800-800-3000-960=40

4.S=YD-C=4100-3800=300

I=SP+SG+SR=300+(-200)+100=200

GDP=C+I+G+(X-M),G=5000-3800-200-(-100)=1100亿美元

5.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业主收入

=1866.3+264.9+34.1+164.8+120.3

=2450.4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2450.4+266.3=2716.7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资本损耗补偿

=2716.7+356.4=3073.1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2450.4-(164.8+253)+105.1+347.5+66.4=2551.7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2551.7-402.1=2149.6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消费者支付的利息

2149.6-1991.9-64.4=93.3

6.

(1)2000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25×1.5+50×7.5+40×6+30×5+60×2=922.5

2004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30×1.6+60×8+50×7+35×5.5+70×2.5=1245.5

(2)2004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30×1.5+60×7.5+50×6+35×5+70×2=1110

价格指数=1245.5/1110=112.2%

7.I+G+NX=S+T

T-G=I+NX-S

-50=I-200-10

I=160

8.答案:

A.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B.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10=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C.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5(万美元),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收入法、增值法和最终产品法计的得的GDP是相同的。

9、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而折旧等于800-300=500

所以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

(2)从GDP=C+I+G+NX,可知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

(3)政府预算盈余=政府税收减政府的收入-政府购买,所以政府税收减政府的收入=政府预算盈余+政府购买=300+960=990

(4)Yd=国民生产净值-税收=4300-990=3310

(5)个人储蓄=Yd-C=3310-3000=310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章消费理论

〖复习思考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三、单项选择题

1.C2.D3.D4.A5.D6.B7.A8.D9.D10.A11.C12.C13.D14.B15.B16.B17.B18.C19.A20.A21.B

22.C23.C24.D25.C26.B27.C28.C29.B30.C31.B32.B

四、多项选择题:

1.AC2.BCD3.ABC4.AD

五、辨析题:

1.对,由线性消费函数可得,APC=MPC+a/YD,APC>MPC。

2.对,按照凯恩斯的的绝对收入理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增加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的增加量。

3.对。

4.错。

按照凯恩斯的的绝对收入理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所以,0

5.对。

6.对。

7.对,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与持久收入相联系,经济的衰退与繁荣,只会影响人们的暂时性收入,对长期收入影响不大。

8.错,APC+APS=1,但两者不一定相等。

9.错,根据凯恩斯的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都是正数。

10.错,MPC+MPS=1

11.错,APC+APS=1

12.错,社会消费函数是描述社会总消费与社会总的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由居民消费函数简单加总求得,必须考虑到国民收入分配程度,税收政策,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在税后利润中的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13.错,有关。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14.错。

生命同期理论认为,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不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个人一生的预期收入,因此一个暂时性的收入增加,不会对当前的消费产生多大的影响。

六、简答题

1.答:

当计划投资等于储蓄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销量,这正是企业愿意保持的产量水平,企业生产稳定下来,此时计划投资不是零,而非计划投资则必然等于等于零。

用收入支出分析法来说明。

假设投资函数

,总需求AD=c+i,如图所示。

在图中,c线为没有计划投资的需求线。

总需求线AD=c+i与c线之间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的450线表示收入恒等式。

450线与c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0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

除E0点以外,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5.6所示;而在E0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答:

(1)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

(2)社会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大于0但小于1的正数,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递减规律。

(3)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4)当家庭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却不为0,这时的消费称为自发性消费。

3.答:

消费函数为C=a+bYD,MPC=b,APC=b+a/YD。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到,如果边际消费倾向b递减,则APC一定递减(假定YD不变)。

但是不能反过来说,APC递减,MPC也一定递减,因为即使MPC(即b)不变,APC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大而减小。

4.答: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往往不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计划,而是取决于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从而消费本身也就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类似工资刚性)。

尤其是在短期中,暂时性收入的减少并不会使消费减少相应的量,这种不可逆性就是“棘轮效应”。

其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下降而减少消费。

5.

(1)消费者在一生中的消费水平将保持平衡,为了老年的消费,消费者常常节省日常的消费,民期获得更多的储蓄,供老年消费使用。

(2)消费支出的来源等于消费者一生中可获得的收入加上最初的财富。

(3)现期消费支出取决于现期的财富善和一生中预期的收入状况。

6.答: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率。

一般而言,消费者收入增加后,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

平均消费倾向则有所不同,它指的是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不会总大于0而小于1,因为当人们收人很低甚至是0时,就算举债也必须维持一定的基本生活消费,此时,消费会高于收入,即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

七、论述题:

1.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变会随之提高。

2.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经济萧条。

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

节约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好事,但是会减少国民收入,使之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坏事,但是会增加国民收入,使之引起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约的悖论”。

任何经济模型都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构筑理论体系,此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再想化的抽象,简化,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

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

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

凯恩斯的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

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剌激作用。

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

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们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其原因如下:

(1)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短期现象。

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

(2)各国情况不同,因而不能将之到处照搬。

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用。

第二章投资理论

〖复习思考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二、单项选择题:

1.B;2.D;3.A;4.B;D

三、多项选择题:

1.BD;2.CD.

四、简答题:

1.影响投资的因素有:

预期收益;风险;新资本品的成本;创新和技术;投资及其收益的税收等

2.①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边际效率。

MEI曲线与MEC曲线一样,都表现出了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由于MEI<MEC,故MEI曲线比MEC曲线陡峭,由MEI曲线表示的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小于MEC曲线表示的利率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

②西方学者认为,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间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这是因为,投资边际效率考虑了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资本边际效率的分析更符合经济的现实。

所以,更准确地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是MEI曲线。

以后,所涉及到的投资曲线,一般指MEI曲线。

3.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资本品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项资本的重置价格,它与资本品的重置价格负相关,与资本的预期收益正相关。

随着社会上各项投资的增加,一方面引起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使资本的重置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降低,使资本的预期收益减少,故资本的边际效率具有递减的趋势。

第三章货币市场理论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二、单项选择题:

1.B;2.B;3C;.4B;.5C;6.A;7.B;8.B;9.B;10.C;11.C;

三、多项选择题:

1.BD;2.BCD;3.AB;4.AB;5.ABD

四、判断题

1.√;2.√;3.√;

五、简答题:

1.人们的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一是对货币的交易动机,交易需求是指为应付日常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

二是预防动机,指为了防备意外支出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它根源于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这两种动机都是收入的增函数,常总称为交易需求。

三是货币的投机动机,是指为了购买有利可图的债券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它根源于对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是利率的减函数。

2.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与有价证券的持有结构,改变货币需求量,从而进一步改变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直至形成新的均衡利率。

具体而言:

如果市场利率r1低于均衡利率r0,说明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人们感到手持货币量少,此时,人们就会售出手中的有价证券。

随着证券供给量的增加,证券价格就会下降,利率相应就会上升,货币需求也会逐步减少。

货币需求的减少、证券价格的下降与利率的上升一直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形成均衡利率r0为止。

反之,如果市场利率r2高于均衡利率r0,说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人们认为手持货币量太多,此时,人们就会利用手中多余的货币购买有价证券。

随着证券需求量的增加,证券价格就会上升,利率也就会下降,货币需求会逐步增加。

货币需求的增加、证券价格的上升与利率的下降会一直持续到货币供求相等、形成均衡利率r0为止。

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会相对静止不变。

第四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二、判断题

1.×;2.×3.×4.√5.√6.√

二、单项选择题

1.C2.D3.C4.D5.D6.B7.B8.B9.B10.B

11.D12.B13.D14.B15.A16.B17.D

18.C19.A20.B21.C22.C23.A24.C25.D26.D

27.B28.D29.C30.D31.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2.BCD3.AD4.ACD15.AC

6.ABC7.AB8.AB9.ABCD.10.CD

五、辨析题:

1.均衡的国民收入是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而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指一个经济社会所有经济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国民收入。

当一个经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国民收入实现均衡,但此时不一定实现了充分就业,故两者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2.错,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就越大。

3.错,边际储蓄倾向越大,即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就越小。

4.错,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有足够多的闲置资源,如果经济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自发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增加的结果只能是提高价格,不能增加供给,另外,乘数效应要发挥作用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5.对,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出)是与意愿总支出(计划总支出)相等的收入。

6.错,核算时有实际投资=实际储蓄,均衡时是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7.错。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所以等量增加税收和政府购买支出会使国民收入增加。

8.错,在三部门中,投资乘数=1/[1-b(1-t)],税收乘数=-b/[1-b(1-t)],投资乘数与税收乘数的符号相反。

9.错,自发性消费支出与政府购买支出都是直接作用于总需求,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增加的效果一样。

10.错。

11.错。

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投资乘数就越小。

六、简答题

1.答:

当计划投资等于储蓄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销量,这正是企业愿意保持的产量水平,企业生产稳定下来,此时计划投资不是零,而非计划投资则必然等于等于零。

用收入支出分析法来说明。

假设投资函数

,总需求AD=c+i,如图所示。

在图中,c线为没有计划投资的需求线。

总需求线AD=c+i与c线之间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的4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