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339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docx

学年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教案

第二单元 金秋时节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根据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介绍作者。

1.教师介绍《山行》的创作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座山是什么山?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

岳麓山)

3.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tánɡ)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作品在晚唐成就颇高。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诗文收录在《樊川文集》中。

代表作品有《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听配乐范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径(jìng√ jìn) 霜(shuāng√ shāng)]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为什么是“寒山”?

“生”“坐”“于”各是什么意思?

4.结合画面,学生讨论交流疑难字词,教师释疑。

课件出示: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生:

产生,生出。

坐:

因为。

于:

比。

三、再读古诗,品味诗意。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自由发言)

2.学生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爱)

(课件出示:

秋天的枫树林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边欣赏枫树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

(红)诗人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

(二月花)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

你认为诗人赞美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请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

)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深秋时节,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白云缭绕的山林深处,隐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之所以禁不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太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春花还要红艳。

四、精读古诗,疑难探究。

“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片红色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从中感受到了秋天胜于春天的生命力。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板书:

热爱秋天)

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能背诵。

六、课外作业。

根据《山行》画一幅画。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更是美的,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认识作者。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清新豪放,善用夸张和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苏轼很欣赏一位叫刘景文的诗人,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以表达对他的支持与鼓励。

诗中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表现菊花傲霜凌寒的气节。

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听教师读,要求:

听准字音。

2.学生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教师正音:

赠(zèng√ zhèng) 擎(qíng√ qín) 残(cán√ chán) 橙(chéng√ chén)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尽:

完毕,这里指凋谢。

擎:

举,向上托。

残:

残败、枯萎。

犹:

还,尚且。

5.师生交流。

划分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再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3.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理解古诗,疑难探究。

1.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

什么是荷尽?

(尽:

完毕,这里指凋谢。

)什么是“擎雨盖”?

(遮雨的盖子,这里指荷叶。

)(出示图片)

由此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季节?

(秋)所以作者说:

荷尽已无擎雨盖。

2.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天的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

(凋谢的菊花)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霜:

秋冬季节,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才会结霜,天越冷霜越厚。

早上起来,能看见地上有白白的一层。

(看课文插图)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

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

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

(齐读两句)(板书:

歌颂气节)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橙子、橘子都成熟了。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虽然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傲骨,挺立于霜雪中。

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却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板书:

充满乐观)

橙、橘经受住秋末冬初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荷花凋谢,连那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霜凌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5.师:

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前两句写残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的景象;后两句议好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暂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对处于窘境中的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第三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秋天的图片请学生欣赏,提问:

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师: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

宋代有位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天夜里,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3.介绍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

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教师正音:

萧(xiāo√ xāo) 挑促织(tiǎo√ tiāo)

2.课件出示,指导古诗朗读,读好停顿。

3.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书:

写。

挑: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2.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四、精读古诗,疑难探究。

1.认真读前两句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诗的前两句写景,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来衬托诗人客居心境的凄凉。

(板书:

凄凉)

2.请大家默读后两句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

这些情景有什么作用?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在这深夜里,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亮着,料想是有孩子们在捉蟋蟀。

儿童这般无忧无虑、天真自在,更加反衬了“客”的孤寂与无奈。

这样的情景让人忍不住想问,诗人是否想起了他的童年生活呢?

(板书:

孤寂)

3.诗的后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无奈。

眼前儿童夜挑促织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段,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思乡之情。

(板书:

思乡)

4.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该诗以动衬静,以景衬情:

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以儿童夜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行

热爱秋天

赠刘景文

赞赏 勉励

夜书所见

凄凉、孤寂、思乡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但是表达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三年级的古诗教学,本应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而且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无法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绿色)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

2.出示课题: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水泥道为什么铺满金色的巴掌?

金色的巴掌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画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教师正音:

印(yìn√ yìng) 凌(líng√ lín) 棕(zōng√ zhōng)

2.检查字词。

(1)出示本课会写的字。

师重点指导“泥、印、规”。

(2)出示新词。

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指导。

3.自由练读。

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

指名读。

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

师:

本文先写“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接着写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最后“我”发出“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的赞叹。

3.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1—2):

写一夜秋风、秋雨后“我”背着书包去上学。

第二部分(3—9):

写“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0—11):

照应开头,写“我”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1.在朗读语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圈画出“我”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

(天放晴了、明朗的天空、潮湿的地面、亮晶晶的水洼)

2.学生小组交流,说说是怎么理解“明朗的天空”中“明朗”一词的。

预设:

生1: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明朗——晴朗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

理解“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

生2:

“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也解释了“明朗”的意思。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想象画面,读好句子和语段,体会秋天的美景。

此后,通过回顾交流“是怎么理解明朗这个词语的”,提炼总结“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总结方法:

“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3.教师再引导学生聚焦第5至7自然段,在初步读懂几段话描写的画面的基础上,找出难以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理解。

例如:

“凌乱”可以联系上文的“并不规则”来理解,文中是指落叶在水泥道上排列得并不整齐,没有秩序。

“熨帖”可以结合上文“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以及本段中的“平展”来理解,意思就是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回顾、盘点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二)读悟结合,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描写生动、画面感强的特点。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第1、2自然段,交代夜雨后“我”出门上学去,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第3自然段是“我”的赞叹,语气可以强烈一些。

第四、五自然段写了“我”对地面和落叶的初次印象,也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2.师:

第6至8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几个画面有什么不一样?

第6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7自然段具体描写水泥道上的树叶,第8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不同画面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好语段。

如读描写水泥道和落叶的语句时,语速要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读描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感受时,则要读得轻快些,读出“我”愉悦的心情。

3.第9至11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和感受,朗读的语气可以强烈一些,以强调“我”对这美景的喜爱。

4.师:

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先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体会: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把落叶比作印在地毯上的图案。

(板书:

水泥道彩色的地毯)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体会: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颜色和外形上的特点。

(板书:

叶子金色的小巴掌)

(3)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体会: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靴比作小鸟,形象地写出了小雨靴在落叶间行走的样子。

拟人化写法突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板书:

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5.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首尾呼应。

可以借助“夜”字理解句子写出了刮风下雨的持续时间之长,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

(三)借助“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引入“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同样是写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想一想。

预设:

生:

《自报家门》中“我”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景物,与课文描写落叶的语段作对比,可以从中发现《自报家门》的片段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作坊、店铺及师傅工作的场景,用较少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课文是围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进行细致的描写。

教师相机点拨:

写上学、放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铺满了落叶,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

赞美)

五、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

       像       。

 

2.结合课文及“阅读链接”,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赞美

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通过课件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让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句子: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感受水泥道的美。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

另外本课重点指导了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等13个字,会写“清凉、留意”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能发挥想象,依照例句写句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秋天来了,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起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看,请同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看到了什么。

这些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你们能说说秋天有什么特点吗?

2.秋天的天蓝蓝的,叶子红红的,漫山遍野都是果实。

那秋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大家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

(板书课题:

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1)检查字词的认读。

教师正音:

钥匙(yàoshi√ yuèchì) 争(zhēng√ zēng)

(2)鼓励学生说说识字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指导书写。

“料”左部最后一笔是点;“争”第四笔右边出头。

(4)自读课文,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试着自己想办法去理解。

同学交流。

预设:

“颜料”“你挤我碰”“五彩缤纷”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2.找一找,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标出相关的句子。

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3)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3.理清课文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部分

(1):

写秋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第二部分(2—4):

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特点——颜色是五彩缤纷的,气味是非常好闻的,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来了。

第三部分(5):

概括秋雨的作用——带给大地丰收,带给小朋友欢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课文从颜色、气味和动植物准备过冬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作者是怎么细致描写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

(秋雨是秋天到来的标志,秋雨过后,大自然就呈现出秋天的景色,所以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秋天这扇大门。

(3)想象画面:

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一说秋天都有哪些色彩。

(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

颜色五彩缤纷)

预设: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写了颜色;都写了树;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出示银杏叶和枫树叶,看看像什么?

(小扇子、小巴掌)

③读一读,感受秋雨的色彩。

提示:

把重音落在“扇”和“飘”上,读出扇走炎热和邮来凉爽的美妙感觉。

④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色彩分给谁呢?

仿照例句写一写。

它把    给了    ,      像      。

 

(3)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3、4自然段。

(1)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闻的气味,读一读,它都藏着什么气味?

(水果的香味)(板书:

气味好闻)

(2)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气味,还很会关心人呢!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会对一些好朋友说些什么?

(冬天快要来了)(板书:

吹起小喇叭)

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秋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带来了凉爽和舒适;田野里五彩缤纷,果树上果实累累,所以说“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孩子们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秋景,又可以吃到香甜的果实,所以说“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板书:

丰收、欢乐)

三、积累表达,语言训练。

1.师引导:

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篇课文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让学生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美丽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快去秋天里畅游一番吧!

秋天的雨

喜爱 赞美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朗读教学,让学生们多读,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感受文字的优美。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世界,去听听秋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正音:

蟋蟀(xīshuài) 吟(yín√ yíng)

2.找出表示声音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听准字音,想象画面。

(2)说一说,文中具体写了哪些声音?

(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3.秋的声音只有这些吗?

还藏在哪儿了?

(引导读第5节)

(板书:

叶子里、小花上、汗水里、谷粒里)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各自仿写:

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节诗写。

2.当堂展示:

把自己写的一节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

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4.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听听,秋的声音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拓展延伸。

通过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

写 日 记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

你们现在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出示日记本:

认识这是什么吗?

虽然大家都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