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建筑摄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289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建筑摄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漫谈建筑摄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漫谈建筑摄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漫谈建筑摄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漫谈建筑摄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谈建筑摄影.docx

《漫谈建筑摄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建筑摄影.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谈建筑摄影.docx

漫谈建筑摄影

何惟增先生是一不小心进入摄影圈的建筑界人士。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在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以图纸形式来构思三维空间的建筑设计。

9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何惟增迷恋上了用照片形式来表现建筑。

   他对建筑摄影有自己不同于单纯摄影师和单纯建筑师的看法。

他认为对于建筑这一拍摄主题的理解和表现,建筑师具有优越的条件,但如何通过摄影来表现建筑师设计建筑时的初衷和想要表达的内容,需要同时了解建筑和摄影两方面的知识,并熟练掌握摄影的技巧。

   建筑摄影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建筑的专题摄影,在拍摄选题、器材选用、构图用光、捕捉瞬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一幅优秀的、能被摄影界和建筑界所共同认可的作品不仅仅可被用作观赏,而且在新闻、商业上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在建筑学术领域更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国内外的建筑界,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学生都习惯于通过专业书刊杂志上的建筑照片来交流、学习、并借以启迪自己的设计水准。

因此,如何使建筑摄影能和我国的建筑事业同步繁荣发展,就需要建筑界和摄影界来共同努力。

一、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和照片的用途

1、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

   建筑摄影的拍摄主题范围很广,可以是一栋建筑,也可以是建筑的群体或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可以是建筑的整体,也可以是建筑的局部;可以是室外,也可以是室内。

摄影师应善于根据照片的用途去发现富有代表性的拍摄主题,这类拍摄主题一般表现为:

·反映城乡地区特征的鸟瞰全景图;

·反映城乡地区轮廓线的大景观;

·街景或广场公共空间;

·建筑群体;

·标志性建筑。

·富有个性的建筑,这种个性可以表现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形体,也可以表现在材料的质感和色彩,还可以表现在具体的构件,如屋顶、柱廊、门窗、花坛、踏步等等;

·造型优美(外部环境优美)的建筑;

·重点保护的历史性文物建筑;

·环境小品,包含雕塑小品、园林绿化等等。

2、建筑照片的用途

   对建筑照片的用途有所了解会有助于提高照片的拍摄质量。

对于不同用途的照片,选择的拍摄主题、运用的摄影语言、使用的拍摄器材、乃至胶片的幅面要求都会有所不同。

建筑照片的用途一般可分为:

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包括参赛参展的照片)、商业广告用片(包括房地产经营和旅游开发)、新闻报道图片以及资料档案照片等等。

上述用途中供建筑专业和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在选题、器材、拍摄的技巧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上有着极大的差异。

   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 拍摄这类用途的照片,摄影师要学一点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对拍摄对象要有所了解,并尽可能养成按建筑师的视角来观察建筑的习惯,要通过自己拍摄的作品,把该建筑的设计精华传递给读者,久而久之就容易得到建筑界的认可。

建筑专业使用的照片,其构图十分讲究、调焦精细清晰、用光适度合理,特别是摄影中的“透视失真”都应予以避免或用器材校正,以便真实地把建筑的三维空间传递给读者。

4×5英寸的散页片型相机和120片幅的透视调整相机是拍摄这类照片的首选器材,如使用35mm相机拍摄则应配置透视调整镜头,以保证所摄影像透视失真。

   摄影专业使用的照片 建筑摄影虽然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但就创作而言,摄影师既可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记录建筑;也可在光影构图上标新立意、抽象地表现建筑;或通过暗房技术对建筑进行再加工,探索一种纯几何图形的表现手法;甚至还可用超广角镜头的透视变形来追求视觉的冲击,强调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完全不顾原有建筑的空间比例,以达到通过拍摄建筑来传达摄影者自身的某种信息。

这种创作风格多元化的作品特别适合参加影赛和影展。

风格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比试问题,只存在是否适合为我所用、是否有利于表现创作意图相吻合的问题。

二、建筑的透视“失真”和常用的控制方法

1、建筑的透视“失真”

   建筑师或画家一般采用一点、两点或三点的透视原理绘制建筑透视图,其中一点和两点的透视原理使用广泛,因为绘制者不但可以在画面上任意的高度设定视平线的高低,而且原本垂直地面的直线(如建筑的墙体和柱子)在画面中仍保持垂直。

但在用三点透视原理绘图时,原本垂直地面的线却会向上汇聚(即向第三个消失点消失),构图时稍不留神就会使建筑产生一种倾斜、不稳定的感觉,特别是在表现群体透视时,因而一般很少被采用。

          

   摄影是通过相机来表现三维空间的透视关系,有别于绘画的透视原理。

当摄影师用普通相机取景时,只有当相机保持水平,建筑的垂直线才会在照片中保持垂直,其透视关系才会有绘画中的一点或二点的透视效果。

这就限制了用普通相机拍摄建筑的灵活性,特别是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时,画面下半部的地面往往会显得过多,而建筑的顶部又无法被摄入画面,如果相机向上仰拍,虽然建筑的顶部被摄进了画面,但原本垂直地面的线条确会向上汇聚,形成绘画中的三点透视效果,摄影中把它俗称为“透视失真”。

在接受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的照片时,除对于那类刻意用倾斜线来表达视觉的冲击或追求戏剧性构图的作品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接受绘画中一点或二点透视的效果,即建筑在照片中仍保持垂直,因为这是常人看待建筑、看待世界最常用的视角。

2、控制建筑透视“失真”的常用方法

   保持相机水平 相机在保持水平时,画面中的建筑不会产生透视失真的现象。

但随着城市高楼大厦越建越高,楼宇的相对间距也越来越窄,建筑的外部环境又不甚理想,仅仅使用普通相机保持水平在地面拍摄高层建筑,在技术上就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此可换上一支视角更广的镜头。

在第一次成像的画面中,建筑前面的地面肯定显得过大,但在印放的过程中可以把多余的地面部分裁剪掉,使建筑在画面中的位置得到重新安排。

这种裁剪画面的代价是损失了底片的有效面积。

   提高拍摄点高度  在拍摄高层建筑时,把拍摄点选在附近的多层建筑的楼顶或高层建筑的裙楼屋顶上可避免被摄建筑在画面中产生透视失真。

但拍摄点也不能选得太高,以免在平视取景时拍摄不到建筑的底部,或向下俯拍而使建筑中原本垂直地面的直线向下倾斜汇聚,产生反向的透视失真。

   使用透视调整相机或透视调整镜头  相对普通相机而言,透视调整相机的主要特点是其镜头与安装胶片的后背能通过软性联接体(如皮腔)进行位移或扭转来改变影像的透视效果和清晰度范围。

有了这项透视调整功能,摄影师在取景构图时就可以调整摄影镜头光轴与胶片平面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在镜头的焦距能拍到完整建筑的前提下把建筑的顶部(地面拍摄)或底部(高处拍摄)按构图需要移到画面中合适的位置,而建筑的垂直线在照片中能始终保持垂直,从而避免了用普通相机仰视或俯瞰而形成垂直线倾斜的透视失真现象。

   透视调整镜头的工作原理与透视调整相机类似,但这种透视调整是在镜头的内部进行,即透视调整前镜头光学系统的主光轴与画面的中心同轴(此时视作普通镜头),当摄影师按构图需要进行移动调整时就变成不同轴(即透视调整),把这种可透视调整的镜头安装在普通相机上就成了一台简易但十分有效的“透视调整相机”。

如果说透视调整相机的特点是可以在一群不同焦距的镜头中挑选合适的镜头安装在可透视调整的机身上,实现对影像透视效果和清晰度范围的全面控制,那么使用透视调整镜头的特点就是可以把它安装在普通的相机机身上,实现与其它普通镜头共享统一的机身。

三、合理配置摄影器材

   就器材而言,建筑摄影与其它摄影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器材应该能对照片中的透视失真现象予以校正。

目前,在众多品牌的35mm、120相机的生产厂家中,已有相当部分都开发生产了能对照片中的透视失真现象予以校正的透视调整镜头或透视调整相机。

1、透视调整相机的透视调整性能

平移量  

   即镜头的像平面中心相对胶片平面中心所作移位的几何量,以毫米计,它是反映相机透视调整性能的最基本数据。

对于同一片幅的相机,平移量越大则相机的透视调整性能就越好。

但对于不同片幅的相机,就不能用单一的平移量来比较它们的透视调整性能。

平移量与片幅尺寸的比值  

   比值越大透视调整效果也就越佳。

对于不同片幅的相机,由于底片尺寸不同,判断它们的透视调整性能时就不能单看该机的平移量,还应看看它们的比值。

一般而言,任何片幅的相机,当其比值达到0.46(参照尼柯尔PC28透镜调整镜头横拍时的比值)时就应该能满足各种场合的建筑摄影。

镜头的像角  

   普通相机镜头光学系统的光轴与胶片画面中心轴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镜头的基准像场可按胶片画面的对角线尺寸设计。

但对透视调整相机来说,镜头的基准像场必须比胶片画面的对角线尺寸大得多,否则在透视调整时胶片的画面就会移到镜头的基准像场以外。

因此,透视调整相机的镜头需要有一个大像角来与相机的透视调整量相匹配,这对能否有效发挥机身的透视调整功能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在透视调整相机所配套的镜头群中一定有与机身平移量完全匹配的镜头。

 

2、透视调整相机简介

35mm相机及其透视调整镜头  

   如果对胶片的片幅没有刻意的要求,配有透视调整镜头的35mm单反相机应是很好的选择,它不但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易,而且一般都拥有可互换的、丰富的镜头群。

目前尼康、佳能、徕卡、美能达等相机厂均生产透视调整镜头,如佳能相机的TS-E24mm、45mm和90mm透视调整镜头,徕卡R系列相机的28mm透视调整镜头,美能达相机的35mm透视调整镜头,尼康相机的28mm、35mm和85mm透视调整镜头。

120型透视调整相机   

   这种相机是指通过曝光窗处磨砂玻璃屏取景的相机,对影像可作透视控制调整,镜头和胶片后背均可更换。

120型透视调整相机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散页片型相机的大部分基本功能而又可以在日光下方便更换120胶卷,同时在价格、体积、重量、可操作性,以及胶片的后期制作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散页片型相机,因而在建筑摄影中应用十分广泛。

骑士VH-R69、Arca-SwissF69、Plaubel69Wproshift、林哈夫SuperTechnika23以及哈苏FlexBody和ArcBody等机型都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120型透视调整相机。

散页片型相机  

   散页片型相机是指那些能拍摄4×5英寸、5×7英寸、8×10英寸胶片的相机,其中4×5英寸是使用最广泛的机型。

尽管该类相机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方便,操作复杂,每次拍摄又都使用散装页片,但大底片能获得颗粒细腻、质感真实的效果,并能通过调节镜头板和后背的仰俯、平移、升降来控制影像的景深和全方位的透视校正,因而在建筑摄影(特别是商业摄影)中仍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散页片型相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便携式(折合型)和单轨式。

前者镜头板的升降和仰俯摆动虽不如后者的幅度大,但因其重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

林哈夫Technika45、骑士(Horseman)45FA是便携式的代表,而瑞士仙哪(Sinar)、荷兰金宝(Cambo)45SF和骑士LX机型则是单轨式的代表。

(编者注:

关于大片幅相机摄影可参考本刊2001年第10期的“大片幅摄影”专题)

四、建筑的视觉要素和光对其影响

1、建筑的视觉要素

   建筑的形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要素的主要成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要素并不是以相同的地位在画面上同时出现,特别是当摄影师需要突出表现建筑的某一特征时更是如此。

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那些视觉要素取决于照片的用途,也取决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

形体 

   它能让人感觉出建筑空间的深度,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真实世界。

当用平面形式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时,其表现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运用视觉透视和利用阴影来提高建筑的空间感。

轮廓 

   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在人的视觉中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出现,其最典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

当建筑处在背光面时,光线从建筑的背面射来,在强光的烘托下,轮廓剪影成了建筑的主要视觉要素,而空间、质感、色彩等等其它要素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

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视角、光影,把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加以利用和强调,使其能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

线条 

   线条在建筑的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摄影中,线条的概念常常不是在被摄体上直接以“线条”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构件的外形特征在画面上显示出来,如建筑的柱子、墙体、屋顶、楼梯、栏杆等等构件在照片上都可能会以各种线条的形式出现。

尺度比例 

   建筑有其自身的几何尺寸,建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比例把无论有多么高大或矮小的建筑都画在统一规格的图纸上,读者可以通过比例来计算出建筑的实际尺寸。

摄影则不同,建筑的尺寸并未也不可能在照片的画面中标注出来,读者主要通过对比来感觉建筑的大小。

因此,拍摄时应注意主体建筑与周围相邻建筑、与尺寸相对固定的参照物的尺度对比关系,以使读者对建筑的尺度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质感 

   主要指被摄建筑的表面材料在照片上再现的真实感。

质感的基础是把被摄体表现得十分逼真,使读者能从照片上真实地感受到材料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是密实的还是疏松的。

色彩 

   它是构成彩色摄影作品的要素之一。

不同的色彩构成作品的色调,而色调是构成景物形象的基本要素,在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光对建筑视觉要素的影响

   了解光对建筑视觉要素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用二维平面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

光能直接影响建筑的空间形体、尺度比例、质感色彩的表现,并能直接影响画面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光对上述方面的表现既能强化,也能削弱,甚至消除。

一般来说,光对物体视觉影响的要素主要包括光的方向、光的品质和光的色彩。

     

光的方向 

   它指光源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

由于建筑的位置是固定的、因而光的方向对建筑摄影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不同方向的光源的作用下,建筑会产生不同的阴影效果。

摄影中的光源可来自各个方向,而每一个方向的光都会影响到建筑的外部特征。

就户外建筑摄影而言,光源主要指太阳,光的方向主要分为正面光、侧向光、逆光、顶光和漫射光。

光的品质  

   主要指光的强烈和柔化程度。

晴天的阳光十分强烈,方向感强。

在直射光照射下的建筑色彩浓艳,并能产生浓重的阴影,强化了建筑的立体感。

直射光产生的阴影位置会随太阳与被摄建筑的相对位置的改变而移动,或者随拍摄点位置的移动而变化。

使用直射光表现的建筑显得简洁、粗犷,但往往不够细腻,尤其是处在阴影中的细部节点。

经过反射产生的散射光(如阴天的光线)比较柔和,通常无明确的方向感,照射在建筑上也几乎没有阴影,立体感较差,但被摄体确会表现得十分细腻自然,拍摄时也不用考虑光照角度对画面的影响。

光的色彩  

   光的色彩取决于光线的光谱成分,即光的波长。

阳光是由波长为400~700毫微米的连续光波混合而成。

阳光的色彩会随着时间、气候、季节、纬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人对景物的色彩感觉也随之而变。

如在太阳刚刚升起时大气中含有很厚的雾气,而在夕阳西下时大气中又含有较多的尘埃,因而在清晨和傍晚,穿透大气层的光波中红橙光波较多,使清晨和傍晚的光线具有独特的色彩。

五、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一幅以建筑为拍摄题材的作品,如果建筑主体被表现得模模糊糊,没有足够的清晰度,那么无论它的构图有多么创意,用光是如何讲究,视觉有多么的冲击,也只能是一幅现代创意派或其它流派的作品,而不能成为一幅专业水准的建筑摄影作品。

   就拍摄静态的建筑而言,下列措施将会有效地提高照片的影像清晰度:

1、精确调焦、控制景深。

   由于建筑专业的读者一般都要求照片能有全面清晰的影像,而摄影的拍摄对象又是如此庞大,因而一般都采用缩小光圈、加大景深的办法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它仅需要画面中获得局部清晰的摄影相比,建筑摄影的景深控制就显得简单得多。

在拍摄空间层次复杂、前后距离拉得较开的建筑,如何选择最佳调焦物平面是精确调焦的首要问题。

2、使用高分辨率的镜头。

   获取影像高清晰度的基础是首先要拍摄出一张分辨率极高的底片,而镜头的分辨率在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当底片(反转片)需要被制作成大型广告灯箱片时,使用高分辨率的镜头就显得更为重要。

3、使用感光度低的胶片。

   底片的清晰度和颗粒度直接与底片的感光度有关,而影像的清晰度又受底片的清晰度和颗粒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感光度低的胶片颗粒细腻,感光度高的胶片颗粒较粗。

使用低感光度底片时快门时间将会相对延长。

   

4、使用三脚架拍摄。

   对于需要经常运用小光圈(长快门时间)来提高影像清晰度的建筑摄影不宜采用手持拍摄,而防止相机震动的最有效措施是将相机固定在稳固的三脚架上拍摄。

5、使用大片幅胶片。

   镜头和胶片的分辨率相同时,底片的尺寸大小直接影响用此底片所制成的照片的清晰度,放大倍率越高,影响也就越明显。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上述各种提高影像清晰度的措施中,使用大片幅胶片是所有需要采取的措施中慎之又慎的措施。

因为大片幅胶片需要使用散页片型相机,与具有透视调整功能的中、小片幅相机相比,虽然会因为片幅的加大而提高了影像的清晰度,但散页片型相机的装片、取景、调焦、拍摄都远比中、小片幅的相机复杂,而且体积大、重量重,不利于轻装携带拍摄建筑。

当然,对于商业化的建筑摄影而言,由于不同片幅的底片卖价差距极大,上面提到的散页片型相机的种种不利因素,与价位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6、运用沙依姆弗勒(Scheimflug)定律。

   其含义是当被摄体主平面、镜头板平面、胶片平面被调至三个平面的延长面相交于一线时,被摄体主平面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在底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再加上适当地缩小光圈就可获得极限景深。

该定律不但在广告摄影中使用频繁,在建筑摄影中也受到一定的重视。

使用沙依姆弗勒定律的实际意义在于无论使用多大光圈,影像均可获得全面清晰,这对于因控制快门时间而不得不采用大光圈时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但沙依姆弗勒定律只适用于被摄体的一个面在影像上得到全面清晰,不管这个平面是垂直的还是水平的,或者是倾斜方向的,而对于要同时提高被摄体多个面的影像清晰度,则还需要缩小光圈来加以配合。

反之,利用反沙依姆弗勒定律则可以使处在同一平面的被摄体一部分实、一部分虚,这只有使用了透视调整相机并应用反沙依姆弗勒定律才能出现这种效果。

六、表现建筑质感

   影像的质感在建筑摄影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筑摄影不但需要表现建筑的空间形体、还要把建筑的材料质感丝毫毕露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单凭视觉就能感觉出建筑材料表面的质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建筑摄影来说,表现质感的基础是把建筑拍摄得清晰细腻,因而对被摄体进行精确聚焦,提高影像的清晰度是表现建筑质感的基础。

        

   正确用光是表现建筑材料质感的一个重要技术条件。

正确用光就是正确控制光的方向、光的品质(指光的强烈和柔化程度)。

光可以来自各个方向,如直射光(包括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散射光、反射光等。

直射光中的正面光(俗称大平光)、顶光和逆光一般都不利于表现建筑的质感,而侧光(特别是斜侧光)能较好的表现建筑表面的纹理质感:

当建筑物的质感为表面粗糙型时(如砖墙、毛石墙面等),拍摄时对斜侧光的方向要求相对来说并不十分苛刻,只要有足够强度的光线从侧面照射,凹凸不平的表面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受光面和阴影区,建筑材料的质感就会得到突出表现,特别是当建筑的色彩并不丰富时,斜侧光对表现建筑的质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拍摄外墙表面为光滑型的建筑时,对斜侧光的方向和强度就要求十分严格。

从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来讲,当你在拍摄玻璃幕墙的大厦时一定要注意光照的角度、拍摄点的位置、光的强度、光的柔化程度,寻找最佳组合来表现其材料的质感。

 

   正确控制了光的方向,进行了精确的调焦后,能否合理、准确地曝光将直接影响表现质感。

准确、合理曝光是指根据建筑的体型、色彩(同时出现各种不同的色彩)、材料质感(同时出现光滑的和粗糙的材料)、受光面和背光面(阴影区)的亮度对比来采取相应的曝光值。

这个曝光值对于被摄建筑的某一部分来说可能会是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但对于需要重点表现的那一部分一定是准确的曝光。

由于胶片宽容度(可允许曝光误差的能力)的局限性,拍摄者是无法做到让高反差的被摄体在各个部位都获得准确的曝光。

准确曝光只是一种客观的概念,它是按测光表测取景物中的中灰亮度部位为依据来尽可能地在照片上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

因此,在拍摄前一般应有一个构思,即需要重点表现的部位做到曝光准确,但就整体而言追求的是合理曝光,只有合理曝光才能正确地表现你想要表现的那一部分的材料质感,而不重要的部位处于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有时反而会使作品更有个性。

   根据经验,建筑受强光照射时的各部位的明亮度会出现很大的反差,拍摄前先要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判断,确定要重点表现的部位,然后把它的灰度与心目中18%灰度作一个比较,如果是一个明亮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增加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明亮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灰暗。

反之,如果是一个黑暗的表面,则应在测光表显示的读数上减少一至一挡半的曝光量,否则黑暗的物体会在照片上表现得过于明亮。

   不同的胶片会有不同的曝光宽容度:

允许曝光过度的能力要比允许曝光不足的能力大,彩色负片的宽容度要比彩色反转片大,因此使用彩色反转片拍摄时曝光应更为准确。

七、认真观察精心构图

   摄影构图就是运用镜头的各种成像特征和摄影的各种造型手段来构成照片的画面,掌握好它的一些基本常识是出好作品的基础。

我们在取景时只要稍微移动一下相机的位置就会发现主体建筑与其它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随之改变,更不用说离建筑主体远一点或近一点,高一点或低一点时的影响。

因此,拍摄前我们最好先在建筑四周走上一圈,认真观察一下建筑的外形特征,寻找合适的拍摄点,然后再选择相应焦距的镜头,在取景器里精心构图,把能起到突出建筑主体、增加画面空间感的前景和背景组织在画面之中,把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景物排除在外。

1、选择拍摄点

   主题确定后,拍摄点的位置就成为影响画面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拍摄的方向、高度和距离: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方位,对表现画面中建筑的空间感十分重要。

改变拍摄方向不但会使画面中建筑的透视形象发生显著变化,还会使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对位置在画面上发生变化。

在建筑正面方向拍摄,画面会产生透视原理中的一点透视效果,适合表现对称、庄重的建筑,但建筑会因缺少侧立面而立体感较差。

侧向,特别是在建筑的前侧向拍摄是建筑摄影中最常用的拍摄方位,建筑有二点透视效果,建筑的水平线会在画面中产生具有透视效果的汇聚斜线,因而有助于表现建筑的立体感。

与正向和侧向相比,建筑的背面往往不是设计的重点,因而在摄影中也较少被人重点拍摄,但不包括无正立面设计的建筑;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相对被摄建筑的距离,改变拍摄距离会直接影响画面的构图,如果有条件时不妨走近一点或离远一些看看,也许走近后的画面更精炼,也许离远一点后的画面更开阔、更能表达拍摄的主题。

一般来说,远距离拍摄能表现景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气势,中距离拍摄的景物范围小于远距离拍摄,而近距离拍摄的景物常常是建筑的一个局部。

当然,站在同一个拍摄点不动,我们采用变换镜头焦距的办法也同样能使取景的范围缩小或放大;

   拍摄高度是指相机相对被摄建筑的水平高度,在摄影中我们把它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但对于相机总是保持水平状态的建筑摄影而言,可理解为低视点、半高视点和高视点拍摄。

低视点拍摄一般指在地面拍摄,是最常见的拍摄高度。

低视点拍摄会使建筑显得高大,但在拍摄高层建筑时就需要使用透视调整相机(或镜头),否则很难摄入建筑的顶部,或者即使摄入也会使地面部分在照片中显得过大;半高视点拍摄即在接近被摄建筑中心高度的附近楼宇上拍摄,具有最接近常人视觉的画面,因而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高视点拍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