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5261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x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细胞呼吸的概念(c理解)

(2)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理解)

(3)细胞呼吸的意义(c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细胞呼吸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通过学习细胞呼吸的意义,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树立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创造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2)细胞呼吸的意义

2.分析:

细胞呼吸实质是将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

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要初步分解,即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之后因外界条件氧气是否参与,内在条件哪种酶系参与,因而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逐步分解。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因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是有机物逐步分解的,所以有机物中的能量也随之逐步释放。

并在逐步释放中将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另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或维持动物的体温。

细胞呼吸的意义: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供能,因此,ATP要不断分解,那么,ATP的合成在生物体中重要途径是细胞呼吸了。

三大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的枢纽即是细胞呼吸(例如枢纽物质:

丙酮酸),可见细胞呼吸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思考,归纳、讨论、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

利用图表比较,利用智慧园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着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

2.几点说明

(1)精心设计课件,实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知识宏观化。

借助课件的直观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刻意编排栏目,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讨论栏、智慧园等栏目中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组织学生课外预习本课知识,查询并收集本课的相关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利用图表对比,总结归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讨论分析智慧园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STS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模式:

观察归纳→讨论比较→实践探究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电脑动画课件及相关图表、栏目显能测试题等

(2)印发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图表,知识衔接,相关资料。

学生:

(1)预习教科书本节内容,书写预习纲要。

(2)阅读教师提供的知识衔接,相关资料。

(3)利用上网查询,翻阅书籍,报刊等收集细胞呼吸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问题:

我们在前面学习过ATP,那么ATP在生物体中是通过哪些途径形成的呢?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学习新课

问题:

在第二章我们学习过细胞器线粒体,那其功能是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课呼吸类型)

(一)细胞呼吸的类型

1.有氧呼吸

学生观看有氧呼吸三阶段电脑动画课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

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师生互动总结归纳有氧呼吸三阶段,同时教师特别点拨以下内容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②元素示踪

③过程:

第一阶段:

1摩尔葡萄糖分解成2摩尔丙酮酸,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尔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彻底水解生成6摩尔二氧化碳,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尔ATP。

第三阶段:

氧气是氢的受体,生成水的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34摩尔ATP。

④能量去路

1摩尔葡萄糖有氧呼吸可释放2870KJ能量,其中1161KJ可转移并合成38摩尔ATP,其他以热能形式释放。

问题:

有丝分裂实验若培养根尖不换水会有什么现象?

人体剧烈运动后,有何感觉?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另一呼吸类型:

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

(1)学生观看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电脑动画课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

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3)师生互动总结归纳无氧呼吸二阶段,同时教师特别点拨以下内容:

①生物体内因酶的种类不同,故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常见植物细胞、苹果细胞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毒害细胞,所以会有烂根﹑苹果腐烂现象。

动物肌肉细胞、马铃薯等块茎﹑块根等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乳酸使肌肉具有酸痛感觉。

②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

丙酮酸是[H]的受体。

当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并不释放能量。

③能量去路:

1摩尔葡萄糖无氧呼吸(生成乳酸)释放196.65KJ的能量,其中61.08KJ可转移并生成2摩尔ATP,其他从热能形式散失。

④由于最初地球的原始大气无氧气,那时的微生物因缺乏氧化酶进行无氧呼吸。

后因蓝藻、绿色植物的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于是有了有氧呼吸酶的好氧微生物,。

有氧呼吸以其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为地球生物的主要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

但是,在特殊条件下,有氧呼吸的生物仍保留了无氧呼吸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归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细胞呼吸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概念(略)

学生观看大屏幕讨论栏,引出课题: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

__________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__讨论栏__2是不是有氧呼吸只适用于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

__________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只发生在晚上吗?

(三)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

问题:

细胞为什么要呼吸?

通过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细胞呼吸的意义。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学生观看大屏幕知识衔接的内容

__________1、生物界的能量转化

_知识衔接_光合作用:

太阳能ATP有机物

(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__________呼吸作用:

有机物ATP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呼吸)(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

2、有机物之间转化

学生观看大屏幕知识衔接栏目的内容后,讨论归纳细胞呼吸的意义。

第一为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第二为其他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学生观看大屏幕智慧园栏目,引入实践探究课题。

三.实践探究

__________作物增产种子贮藏

__智慧园__果蔬贮存酵母酿酒

__________种子萌发运动减肥

学生展开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归纳。

四显能测试(习题)

五小结略

六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2

杂交育种

1、原理:

2、举例:

有两个不同的番茄品种,一个是抗病、黄果肉(ssrr),另一个是易感病、红果肉的品种(SSRR),目标是培育出一个能稳定遗传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

写出育种过程。

3、方法过程:

4、优点——最简捷、常规

5、缺点——育种年限长,进程缓慢

一、诱变育种

1、原理:

2、方法:

(1)

(2)

3、实例:

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

4、优点:

(1)能提高变异的频率;

(2)短时间内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5、缺点:

有利个体不多,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二、单倍体育种

1、原理:

(染色体组成倍减少)

2、方法过程:

杂交→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

3、优点:

(1)

(2)

4、缺点:

技术难度高,不能独立进行

5、实例:

现有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目标是培育宽叶、抗病(AABB)的新品种。

写出育种过程。

三、多倍体育种

1、原理: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方法过程:

选材→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新品种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实例:

三倍体无子西瓜

写出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

五、转基因技术

1、原理:

2、方法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

3、优点:

定向改造遗传物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目的性强,针对性高。

4、缺点:

技术性高,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3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之前的序。

新教材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对传统教科书绪论的突破。

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访谈的是我国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邹承鲁教授。

邹承鲁院士的研究领域是生物大分子,其研究工作与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时起着新课导入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

教材通过介绍邹承鲁院士的工作,比较了天然蛋白质和人工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了学习、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意义,解决了“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这些是本课时的重点。

“访谈”既涉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涉及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给学生多方面的启迪,尽量让他们领悟应该“怎样学”科学是本课时的难点。

学情分析

因为本地区初三一年无生物课,所以高一上生物课,学生感觉有点陌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所以高一首堂生物课至关重要。

本课时一是内容少,二是具有较高的抽象性。

鉴于这些原因,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既通过穿插课前资料收集、课堂设置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和归纳,来渗透新课程基本理念,又设计有漂亮的多媒体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第一印象,未来更好调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邹承鲁院士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比较天然蛋白质和人工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人工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意义。

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以及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记住邹承鲁院士最想对高中生说的话。

能力目标

通过布置课前资料收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搜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和归纳,让学生熟悉他们自己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邹承鲁院士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的热情,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志向。

通过课程中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的践行,进一步体会科学家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一)教法设计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一年未学生物学的实际,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熟悉他们自己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

许久未学生物学,所以导入新课是关键的第一步设计。

既要有跨越式的承上启下的知识设问,又要有引起兴趣的多媒体动画。

我提问,万物苍生之生命精彩最早源于什么环境(有动画)?

能表现出生命特征的最小结构单位是什么?

其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什么?

这些提问起到了良好的导入作用,自然而然地将话题转到蛋白质等知识点上了,也就和邹承鲁院士的工作挂上了钩。

为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和梳理的能力,我采用先阅读,后归纳的设计,将天然蛋白质和人工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得一清二楚。

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我对“访谈”中的多个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为了讨论有的放矢,我事先列出了阅读和讨论提纲。

而事先布置的课前资料收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搜索资料的能力。

同时,又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至此,学生对常规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就意谓着有一个成功的开始。

(二)学法设计

本课时通过师生提问对答导入新课。

采用先出示阅读和讨论提纲,后阅读,比较,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访谈”,即学生全体得到了自主学习的锻炼。

分组讨论的时候,有辨析,有争论,有研讨,学生在参与意识和合作及探究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强大的锻炼。

而事先布置的课前资料收集,又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搜索资料的能力又有了提升。

另外,关于科学家的创新、团队合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比较抽象,学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深入理解。

但是,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多多体会。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再次强化“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这些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也得到了全面地渗透。

(三)媒体选择

1、多媒体课件

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内有原始生命起源的动画)

2、结晶牛胰岛素的模型一个

教学程序

利用课件,全新视觉动画展示,引入新课。

引出所学的知识和所要“访谈”的人物。

(一)流程图

教师事先拟好讨论提纲,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中心发言人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

部分学生介绍生命科学最新进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事先收集汇总的相关总资料,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结,强化“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_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_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

模拟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_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_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_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_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设疑:

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

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_而非有丝_。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_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

减数_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之后继续设疑:

精原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

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学生根据有丝_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

减数_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

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

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_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

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

减数次_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

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

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

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

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

一个精原细胞_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_,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

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

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

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_?

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

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_。

6.动画演示:

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

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

精子还能再_吗?

总结:

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_,因此减数_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_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_过程:

提问:

减数两次_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

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_全过程,加深对减数_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

什么是减数_?

学生分析进行减数_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_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_(减数_)的过程与特点。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5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

姓名班级组别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什么是伴性遗传;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遗传;③一般为隔代遗传;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伴X隐性、显性遗传病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本,划出知识点。

掌握基础知识,红笔标出重、难点以及疑点。

2.小组或者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学习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使用说明】:

本节的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

学习时应结合实际问题,从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随性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将这些特点迁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与基因在常染色体的遗传进行对比。

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应用到实际中去。

【自主学习】

一、基本概念:

性别决定: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二、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

有对,与性别决定无关。

性染色体:

有对,男性为,女性为,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三、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

①雄性:

常染色体+;雌性:

常染色体+。

如:

人的红绿色盲。

2、ZW型:

①雄性:

常染色体+;雌性:

常染色体+。

如:

鸡的性别。

3、色盲由隐形致病基因控制,该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没有。

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遗传现象。

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性遗传,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

特点:

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

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体上遗传病的特点是:

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传,子传孙。

如:

外耳道多毛症。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用遗传图解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⑴色觉正常女性纯合子与红绿色盲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当堂检测】

(C级)1、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

请你预测,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几率是()A.1B.1/2C.1/4D.1/8

(B级)2、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

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D.祖母→父亲→男孩

3、在右图所示的人类系谱图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D.X染色体隐性遗传

(A级)4、决定猫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bb、BB和Bb的猫分别为黄、黑和虎斑色。

现有虎斑色的雌猫和黄色雄猫交配,问:

(1)能否生出虎斑色的雄猫?

为什么?

(2)假设交配后生下三只虎斑色的小猫和一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分别是()

A.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B.全为雄猫或三雄一雌

C.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D.雌雄各半

(3)假设生出的后代中出现一只虎斑色雄猫,那么,这只猫的基因型(包括性染色体)应为。

试解释产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