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252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docx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

小课题研究是推进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泰安市教研室许兴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质量增长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提高教学质量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作为推进改革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抓手,科研兴教的魅力体现为把教科研的重心转移到教学问题化、课题微型化、成果实践化上来。

小课题研究作为撬动教育科研转型的一个支点,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进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一、小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小学科研范式转型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改革的新动力,这也正是“科研兴教”和“科研兴校”的魅力所在。

素质教育背景下,广大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

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改革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一提教育科研,就是搞课题、写论文,作为学校装点门面的摆设和教师晋级评优的资本。

正是这种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导致了基层教育科研好高骛远、贪大求洋、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现象,造成了基层教育科研的行为浮噪和价值功能的异化。

笔者就曾听到一位教育管理人员讲:

基层学校搞什么教育科研,那是上层科研专家的事,抓好教学质量就行了——这恰恰反映了基层教科研功能异化的后果,也反映出基层教育管理者和基层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的误区。

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对基层教育科研作出正确的定位,准确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和任务。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的领导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拿起教育科研这一武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让教育实践变成教育科研,让教育科研回归朴实,才能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诚如上海教科院顾冷沅教授所说,教育科研要从光滑的冰面回到粗的地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此,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科研要重心下移——从理论到实践、从专家到教师、中心转移——从研究到服务(服务决策、服务基层、服务改革)、课题前移——从宏观到微观。

因而,以“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解决即成果”为特点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必然选择。

(二)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基于课标的教学改革

从全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看,正处于新旧冲突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已成为众矢之的,不流心革面难以见天日;另一方面,以能力为中心的课改课堂形式泛滥,表演盛行,含金量不足,不抽茧剥丝难以走出异化“怪圈”。

比如语文课堂,以“串问”代替“串讲”,课堂上缺少独到深刻的体悟和发现,学生收益不大;再比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但没有高人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等。

注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而忽视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深入探究,导致课堂含金量不高,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和真味。

这是导致课改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

诚如上海教科院顾冷沅教授所说“百年课堂出新招,解放学生有奇效。

教育价值须深思,教师作用不可少。

”2011年修订后的课标,特别强调“能力为重,知行统一”,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

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强调不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观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主张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深度推进课堂改革,如何不仅要关注“识记”能力,更应培养“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和推理力(应用力),这是落实修订后新课标“能力为重、知行统一”这一要求的需要,也是小课题研究的时代选择。

(三)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

专业精神(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实质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近年来,有两个教师专业成长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一是上海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三次备课二次反思成名师”现象,即: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

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

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两次反思:

一次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另一次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

这种以教案的设计、反思与再研究为主线的成长模式,无一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二是浙江省淳安县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实践的“淳安现象”。

过去,淳安县的教科研工作一直是其教育发展的瓶颈,教科研薄弱,教师不会做研究、不想做研究,高级职称教师相比兄弟县市人数甚微。

小课题研究的县域推进,有效激发了教师的自主研究热情,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及行为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了区域师资整体水平,淳安县的整体教育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

在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该县18位小学教师金榜题名(全省平均每县区为8位),创造了“淳安现象”。

“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确立“教师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信念,循着“学习型教师——发展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轨迹成长,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和总结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捷径。

二、小课题研究的内涵特点及评价标准

上世纪九十年代,布鲁姆的目标教学实验在齐鲁大地风靡一时、如火如荼,揭开了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唤醒了众多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创生力,掀起了全省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热潮。

做课题、写论文成为一种教育时尚。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做了一个为期多年的跟进式行动研究——初中语文下水作文教学实验。

为什么要做这一课题?

起因是学校的要求,但主要的是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

当时,我与大多农村青年语文教师一样,遇到了作文教学的两大难——学生作文难和批改难问题。

在思考解决办法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教师下水》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

叶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倡导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为文,以给学生有益的启示和成功的经验”。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教师的文章,学生最想读、最爱读。

古往今来的名师,无一不是学生言传身教的典范。

教师下水为文,与学生同题作文,给学生以有益启示和成功经验,未尝不是解决学生作文难的一种有效途径。

正是基于这一思考,我就自定课题——“初中下水文作文教学实验”,制定了实验计划并启动实施,主要是从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的。

一是作前下水,主要是写作思路的下水指导,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二是作中下水,主要是在学生行文中,教师同题作文,并根据学生要求适时指导;三是作后下水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并读自己的下水文,将自己的写作思路和体验和盘托出,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实验进行了一学期后,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写作有了热情和兴趣,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县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随后,不仅在全县初中语文学科活动中举办公开课和作经验介绍,而且,多次应邀到其他学校作课和介绍经验。

当初,在贪大求洋的教育科研背景下,作为实验者的我也没有想到,这种常态化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竟然能够以显著的实效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现在来看,这正是小课题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恰是基层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正途。

(一)小课题研究的内涵特点

小课题研究也称“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草根”研究的寓意为教师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行动-领悟”式的研究,是根植于教学“田野”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

简单地说,所谓小课题是与大课题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

具体来说,小课题研究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调研、实验、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或解决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各种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或围绕寻求提高本学科或本区域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认知、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一种科学的应用研究。

“小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体化。

与“大课题”的团队研究性质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的,由教师个体独自承担申报、研究、结题等工作。

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

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个体是研究的主角,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

第二,微观性。

与“大课题”研究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

选题从小处着手,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切入。

同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灵活的,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的。

第三,周期短。

“大课题”研究往往有一张明确的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时间表,一般需要一年或几年时间,而小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慢则半年,快则数十天便可完成。

第四,常态化。

小课题申报不受教师职务、职称、教龄等限制,是面向全体教师的。

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进行研究。

小课题研究消除了课题研究的“专利权”,彻底实现了研究的常态化,使“教师即研究者”成为现实。

(二)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标准

基于小课题研究的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体现“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解决即成果”这一基本要求,既要强调课题研究的规范开展,以确保研究思路正确、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成效明显;更要强调实践研究成果,突出课题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及教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具体来说,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可包含“承担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效果”、“成果推广”四项内容。

其一,课题选择方面,要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这一主题,承担实施草根式小课题,课题的确立要针对中小学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其二,研究过程方面,实验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明确,实验假设科学、富有创造性;研究步骤清晰、任务具体、措施得力;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研究阶段划分合理,学校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实验教师要结合研究内容,利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课题研究要有阶段性总结或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逻辑性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其三,研究成果方面,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验班教学成绩明显提升,尤其是合格率和优秀率明显提升。

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其四,成果推广方面。

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部门认可并推介。

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

A

B

C级指标

 

100

 

B1

承担

课题

10分

C1承担校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5分)

C2研究课题能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5分)

 

B2

研究

过程

30分

 

C3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明确,实验假设科学、富有创造性;研究步骤清晰、任务具体、措施得力;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研究阶段划分合理,学校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10分)

C4结合研究内容,利用各种方法,收集有关研究材料,档案资料齐全。

(10分)

C5课题研究有阶段性总结或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逻辑性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10分)

B3

研究效果40分

C6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30分)

C7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10分)

B4

成果推广20分

C8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学校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科研部门推介或在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

(20分)

三、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求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是:

用事实说话——基于实践问题,基于行动实施,基于事实分析,要达到用数据分析结论,以事实验证有效性。

具体来说,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要达到以下要求:

(一)以小见大,精心选择研究课题

选题必须符合最基本的科学原理与客观实际,以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托,使所选的课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或以一定的经验事实为依据,使课题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

所选的课题应具体明确,不能空泛、笼统、模糊。

避免凭空臆想、胡编乱造,避免虚假问题、不是问题的问题。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五做”:

小题真做、小题实做、小题长做、小题合作、小题大作。

“小题真做”,即:

要遵循研究规律,扎实实实地观察、调查、研究、总结,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逐步探索到教育教学的真义与奥秘。

“小题实做”,即:

研究真问题,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研究有实效。

“小题长做”,即:

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奏效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凝聚及提升,不苛求毕其功于一役,更要注重跟进研究。

“小题合作”,即:

“没有人是一个孤岛”,小课题研究也需要合作攻关。

“小题大作”,即:

小课题研究也做深做透,要做到“钻之弥深、仰之弥高、愈探愈深、精益求精”。

选题的基本要求:

“小、实、新、行”。

“小”——范围小、内容少、周期短、人员少、难度小。

“实”——实际问题、实用价值、实效性。

“新”——创新,在认识与实践上有所突破。

“行”——可行,用自己的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

小课题研究要做到“小题实做,以小见大”。

(二)缜密完善,科学设计研究计划

如果说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施工蓝图”,那么,研究计划就是课题研究的进程表和操作细化要领,研究计划主要是解决在具体行动过程中的研究设想、解决策略及实施步骤及措施,要易于操作,力求有效。

可以将研究方案与研究计划整合,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研究计划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标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重点、研究设想、研究策略及方法、研究过程、预期成果等。

一是课题名称表述要规范。

课题名称要准确体现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不能模糊不清。

课题名称表述必须由问题的提问式(怎样、如何)变成课题的论证式(研究、探究)。

如:

有的课题名称为“做好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是论文标题方式,研究问题也不明确,应改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有的课题名称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均不明确,应改为“(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

二是研究目标要明确具体,包括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

理论上,在现在研究基础上,要建构一种方法或模式,有理论突破和创新,有推广价值;在实践上,研究对象即学生要有质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学习素养的变化,要有事实和数据证明。

当然,教师自身的变化,如观念的更新与专业能力的提高等,也要有事实证明,用事实说话。

三是研究内容要体现研究的思路,说明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内容要明确。

确定研究内容要考虑:

(1)该研究内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哪些需要继续深入挖掘;

(2)研究者在此方面有无较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及研究者有无更多的环境条件优势。

就是研究问题的细化,比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可以细化为“基础知识目标设计的研究”、“理解性阅读目标设计研究”、“欣赏性阅读目标设计研究”、“比较性阅读目标设计研究”等。

四是研究设想,即,你怎样来解决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比如,前面的课题,可以提出这样的设想“只要准确把握课标、文本和学情,阅读目标设计就有效。

”五是关于研究策略和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还要有测量法(前测与后测)和经验总结法等。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可大而化之,不可模糊,要严谨细致缜密,才能有实效。

六是研究过程,即研究步骤,不能停于“准备——实验——总结”三个阶段,要对实验阶段细化,制定进程表,设计具体的研究活动,如读书活动、研讨活动、检测活动等,细化到月到周,什么时间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越具体越好。

这是研究计划的关键和重点。

七是研究预期成果。

小课题研究成果是多元的。

除了常规的研究报告、论文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还有教育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

(三)严谨细致,扎实开展行动研究

研究计划制定后,小课题研究进入了实施阶段,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

要召开一次开题会,请相关专家或学科骨干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论证会要有结论。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验是盲目的,必然会劳而无功。

尤其是在课题研究中遇到问题或困惑,必须借助先进的理论,以开拓思路,突破瓶颈。

可采取“读—思—悟—行”的学习方式,即:

带着问题读有关杂志或名著,然后,反思自身课题研究问题,寻求和感悟解决办法或策略。

实验教师必须建立读书笔记,以不断内化与提高。

三要注重实验检测与验证,即研究效果考察。

综合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后的效果进行考察,检测实验效果,用事实说话,以确保研究实效。

四是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内化成果,提升理论,改进实践。

实验总结反思的过程,就是成果总结与提升的过程。

实验教师要及时写出实验手记,写出教学心得,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总结实验成果。

五是建立《小课题研究手册》,主要包括:

申请课题、研究方案或计划、开题论证、行动研究、考察验证(结论)、总结反思(实验总结、体会与随笔)、研究成果(学生)、研究报告等,追踪研究过程,清晰记录研究轨迹。

(四)优化管理,确保研究成效

为避免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小课题研究应当建立四个机制。

一是专业引领机制。

包括专家引领、骨干引领和基地引领。

其中,专家引领是聘请专家对课题方案设计、课题研究理论、中期研究检查、结题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指导;骨干引领是通过发挥本土科研骨干的作用,理顺县、片、校之间的导向引领程序;基地引领是通过基地学校的帮扶引导,促进周边学校的课题研究。

二是合作交流机制,包括校际合作交流制度和教师合作交流制度。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既强调个体化,更强调合作性。

要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成果的研讨与交流,如展示课、研讨沙龙、成果交流会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化群体智慧为个体优势,推进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开展。

三是检查调控机制。

学校要建立小课题研究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

在管理规范方面,要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意见,明确操作过程和要求,强化过程检查,如每周一查等。

四是评价激励机制。

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

展示性激励,即通过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教师体验到研究的收获和乐趣。

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于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评优领域:

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组织小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先进教研组评审的重要内容,将小课题研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和职称评定,并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选拔和考核的重要条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课题研究必将以其植根实践的基础性和推进质量转型发展的先导性成为基层教育科研的常态,真正展现出科研兴教的无穷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