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155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城郊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

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

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

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

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

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

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

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

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

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

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

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

出为益州录事参军。

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

景俭谓曰:

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

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嗣业益怒。

景俭又曰:

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

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

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景俭由是稍知名。

入为司宾主簿,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

遏徐、杜者必生,遇采、侯者必死。

累迁洛州司马。

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

是何祥也?

诸宰臣曰:

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景俭独曰:

谨按《洪范五行传》:

‘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

’又《春秋》云: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

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

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

后累除司刑卿。

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

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道病率,赠相州刺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B.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C.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D.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5.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D.《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D.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三峡》一文中表现三峡春冬之水清澈异常的句子是:

(2)《氓》一诗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3)《论语》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

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

出啥事啦?

三孬说:

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

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

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

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

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

钱呢?

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

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

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

你有完没完?

不就六百块钱吗?

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

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

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

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

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

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

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事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

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

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

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文革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

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杨绛还有过壮举。

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文革’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

后来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获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

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

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

就是不符合事实!

就是不符合事实!

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

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

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

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

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绎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文革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众打成一片。

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

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

照顾人,男不如女。

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

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

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大了!

我们仨失散了。

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

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着重选取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全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现了杨绛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在信阳的口子,畅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文革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E.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

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人生就是这样令人感慨:

毕业分手的时候,大家是

的青年;而今再见,大家都已华发苍颜。

(2)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强调,打造一支

的作家队伍是中国作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3)换届后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可谓

,相信他们应该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

A.年轻有为风华正茂

年富力强

B.年富力强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C.风华正茂年富力强

年轻有为

D.风华正茂年轻有为

年富力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三年困难时期,在我们到文化俱乐部吃饭时,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等残渣回去喂包弟。

B.在波兰南方,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C.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故事。

D.她们抢一般地一窝蜂地盛了一碗粥,歪着头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或门口。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

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

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

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无用的阅读给人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A.

B.

C.

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此举引发网民热议。

乍一听,把使用广泛的筷子,

,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应该说,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

,却很有遗产价值。

古老东方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筷子就是一项很好的介质。

17.请认真研读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主旨。

(不超过150字)(6分)

六、写作【下面两道作文题目,任选一题作答】(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

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

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企业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小云经过反复酝酿,确定了创意主题和设计方案,并邀请小宏、小腾两位同学参与相关事务。

最终,小云领衔设计的参赛作品荣获了特等奖,获得3万元高额奖金。

某报记者就奖金分配问题采访了他们。

小云认为荣誉是三人集体合作的结果,表示要一起协商,合理分配奖金;小宏已决定把自己的那部分奖金让给小腾,帮助小腾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小腾则建议大家把奖金都拿出来,设立创新驱动基金,以便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创新活动。

对于三人的不同想法,如果你是老师、企业家或家长,你倾向于哪一种?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3分)B(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

2.(3分)C(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

3.(3分)B(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处因果倒置)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B(根据大意断句,这段文字主要叙述杜景俭议事和做官的经历,其议事内容共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