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995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docx

语文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童年梦痕

1.第一单元童年梦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文章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表面上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实际上作者是将这毫不相干的两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那里的生活丰富多彩,无拘无束;三味书屋虽看似枯燥、呆板、压抑,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可感受另一番乐趣。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乐观的心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体会课文抒写的童趣,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相关人和事的亲切怀念。

3.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教学重点】

1.领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笔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三味书屋部分的理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

新课伊始,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百草园”图,激发学生兴趣,或者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这样的导语开头。

2.由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教师明确课文选自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整体把握。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顺势导入。

教师可以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本课时,引起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欲。

2.问题探究。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教学时可以撇开各种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

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3.布置作业。

教师可以参考以下问题进行布置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

比如百草园图像、三味书屋图像、鲁迅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感受到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形貌,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准确、生动。

2.配乐朗诵课文中描写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精彩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优美,激起学习兴趣。

3.作者鲁迅以及课文中提及的动植物的简介

课件使《雪地贺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2、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多一份热情和幻想。

3、感受作者朴实自然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2、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下雪了,美丽的六角形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像一个个精灵,又像白衣天使下凡,使大地银装素裹。

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儿时下雪天的情境,是在雪中奔跑、跳跃、欢呼、爬着、滚着;打着雪仗、滚着雪球、堆着雪人。

可是有一个小朋友在一个下雪的冬天里收到了一封“雪人”给她的贺卡,这个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就是:

板题:

《雪地贺卡》

二、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鲍尔吉•原野,请同学们读一读作者的简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你想知道故事的情节吗?

请同学们把课文速读一遍,并思考:

1、本文分几个部分,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给老师和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点拨: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能收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

主要写“我”无意中发现雪人怀里的贺卡,被写贺卡孩子的这种行为深深打动。

第二部分,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在长大成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张贺卡的奇遇。

主要写“我”替雪人回复贺卡和保护孩子的“梦”。

第三部分,最后一句。

感叹有秘密的童年最幸福。

四、诵读想象体会情感:

提问:

1、文中有几张贺卡?

都是谁给谁写的呢?

点拨:

三张贺卡。

两张是李小屹写给雪人的,一张是“我”替雪人写给李小屹的。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文中的三张贺卡,体会一下李小屹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分角色朗读课文。

讨论: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①李小屹的两张贺卡,体现了李小屹怎样的情感?

②“我”替雪人写给李小屹的贺卡,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点拨:

童趣:

赞美雪人;

李小屹的童年:

童心:

同情、关心、祝愿;纯真、美好的心灵

童真:

等待回复;

“我”—对童心的呵护和珍爱,真心的祝福

五、研读课文释疑解惑:

有感情朗读““我”把贺卡放回去……………跟自己的男友讲这张贺卡的奇遇”

思考:

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我”为什么这样做?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这样做矛盾吗?

思考:

第一次“我”为什么替雪人给李小屹回贺卡?

第二次“我”为什么不给李小屹回贺卡?

点拨:

第一次回复贺卡,是被李小屹的行为所感动,为使李小屹童心得到呵护和关怀。

第二次不回复贺卡是不忍心破坏她童年的梦,使她仍然感到神奇和幸福。

五、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主旨,把本文和自己的童年生活结合起来想一想。

布置作业:

阅读练习•探究二、三题

板书设计:

1、发现雪人怀中贺卡,被深深打动

珍惜童年

雪地贺卡:

2、替雪人回复贺卡,小心保护孩子的“梦”

珍爱童心

3、感叹有秘密的童年最幸福

阿长与《山海经》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

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在文中,作者叙写了家中女工保姆长妈妈与自己儿时的一些往事趣事,重点写了长妈妈为自己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能体察孩子心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类似长妈妈的劳动妇女的命运的关切。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把握阿长的形象,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敬意”。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关联性导入。

教师可以由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起本课内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谁讲的?

保姆阿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写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2.检查预习,订正读音。

教师可以重点检测以下字词: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骇()

3.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大家共同讨论问题的方式,达到深入理解本文主题的作用。

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归纳。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

重点写哪些事情?

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事件的次序划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回顾上节课内容,在思考中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既回顾了上课内容,又巧妙地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3)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

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这些事件可以划分成两部分:

抑一部分;扬一部分。

根据这些事件的划分,又可以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

开头部分,介绍阿长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然后是“抑”的部分。

再就是“扬”的部分。

最后是结尾部分补叙她的身世,并抒发怀念之情。

让学生自己归纳段意及层意。

2.精读课文重点段落。

教师可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并设计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艺术特色的体会。

最后由学生讨论,老师归纳,共同解决问题。

可参考以下问题来设计、解决: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

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画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3.小结。

启迪学生由重点段落(课文第三部分)内容归纳出这部主题,教师最后明确。

首先明确(第三部分内容):

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然后明确(本文主题):

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

比如阿长图像、鲁迅故居图片、鲁迅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阿长和鲁迅两个人物以及两人生活的环境,从而尽快进入文本。

2.配乐朗诵《大堰河,我的保姆》;课文最后两小段。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同样是对保姆的爱,两种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本课思想情感的理解。

3.课堂需要研读品析的问题。

课件使用目的: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文章内容,从而深入理解文中人物、揭示本文主题。

童年絮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

(学生自由回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板题:

童年絮味

二、作者简介:

舒婷: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

主要著作: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明理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2、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3、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4、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四、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

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五、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

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

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

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对他今后有何影响?

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点拨:

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

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童年絮味》教学设计[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张晓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

(学生自由回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板题:

童年絮味

二、作者简介:

舒婷:

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

主要著作: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散读课文。

(阅读过程中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讲明理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都讲了哪些童年往事?

3、试着概括一下这一幕幕趣味盎然的童年故事,并给它们加上小标题。

4、作者想我们展示她的童年生活,蕴含着什么思想感情?

5、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抽学生汇报。

明确:

1、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和表妹比唱歌、洗地板、帮妹妹退敌、夏天度假、春天怕梅雨……

2、玩具风波、多彩童年、可爱玩伴、四季感受

3、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四、重难点探究:

(一)对比手法的的理解

1、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有今昔对比,有自己感受与他人态度的对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分析一下。

2、明确:

(1)第1段与第3段,鲜明的对比留给人不尽的深思。

(2)第4段与第7段,作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单调枯燥形成鲜明的对比。

(3)第11段与第3段,写自己童年没有雨鞋而在梅雨季节的痛苦状况与今天的儿子给他买雨鞋进行“撅嘴跺脚”对比。

(4)第5段,刚识几个字的我读精装英汉大字典的自我陶醉与行人的捂嘴而校;自己梳妆打扮觉得漂亮极了与妈妈等人的“前俯后仰”“差点背过气去”。

这里将自己的感受与旁观者的反应对比,更突出我的稚憨可爱。

(二)幽默生动的语言

1、本文语调诙谐,真切地写出了童年心情,充满童趣,请从文中找出来。

2、结合课本38页练习分析。

五、思路拓展: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

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

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

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

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对他今后有何影响?

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点拨:

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

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作业布置】:

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玩耍的乐趣

二、自豪的往事

三、可爱的玩伴

四、四季的感受

拣麦穗》教学设计

(一)爱的姿势,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片段,引出“爱”的话题。

然后设悬:

爱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但只需我们用心,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那大家是否知道“爱也有姿势”?

简述有关“爱的姿势”的感人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二)“爱”字初探——整体感知

(1)自由组合而成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作短时间的心得汇总、整合,由小组代言人陈述组员见解。

(2)教师抓住学生见解中的共同点作点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创见。

(3)展示时人理解,供学生作多元参照。

(4)在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请他们谈阅读的方法。

(5)教师在学生意见基础上把一些阅读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学生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

借此整理,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重点所在。

(三)“爱”意读、赏——融情入文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2)按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一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

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

你为什么最欣赏它?

(3)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进行欣赏。

(四)爱的询问——问题征集

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师的构想:

同学们,你们认为课堂这一舞台的主角是谁?

其实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舞台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

那么大家是否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