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745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docx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轻工系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课程。

它的任务是:

在系统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即化学平衡、物质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等基本分析方法。

使学生较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等知识。

(2)理解滴定反应的条件及方式、标准溶液的配制及表示、滴定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3)掌握四大平衡及四种滴定分析方法。

(4)掌握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运用化学科学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化学

(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4)具有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熟练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用其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

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

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与考核

一、课程进行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学时72学时。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6学时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述4学时第三章酸碱滴定法10学时第四章配位滴定法10学时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8学时第六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6学时第七章吸光光度法6学时第八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学时第九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简介4学时

分析化学

第十章电位分析法4学时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4学时第十二章物质的定量分析过程4学时总复习2学时三、考核:

平时占30%、理论考试占70%。

第三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概述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分析化学的分类

3.分析化学的发展第二节定量分析的误差

1.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误差的表示3.误差的分类4.误差的减免第三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及位数2.数字修约规则

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第四节定量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数据集中趋势的表示方法2.数据分散程度的表示方法3.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4.可疑数据的取舍第五节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分析方法的分类,有效数字的概念、记录、修约、运算规则及应用;2.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的一般表示方法;

3.熟悉分析化学任务和作用,熟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产生原因和表示方法;4.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理解准确度、精密度概念并会进行有关计算;5.会进行可疑测量值的取舍。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述

分析化学

第一节滴定反应的条件和滴定方式

1.滴定反应的条件2.滴定方式

第二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基准物质

2.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物质的量浓度3.滴定度

第四节滴定分析法计算

1.待测物的物质的量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的关系2.待测物含量的计算

教学要求:

1.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2.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配制及标定;3.掌握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4.熟悉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及滴定方式。

5.了解常用基准物质。

第三章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1.酸碱质子理论2.酸碱解离平衡

第二节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

1.一元弱酸的分布2.二元弱酸的分布3.三元弱酸的分布第三节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1.质子条件

2.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第四节缓冲溶液第五节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3.混合指示剂第六节一元酸碱的滴定

1.强碱滴定强酸2.强健滴定弱酸3.强酸滴定弱减第七节多元酸碱的滴定

1.多元酸的滴定2.多元碱的滴定

分析化学

第八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第九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2.工业纯碱中总碱度的测定3.混合碱的分析

4.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5.硼酸的测定

6.硅酸盐中二氧化硅的测定7.酯类的测定8.醛酮的测定

第十节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第十一节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溶剂的分类及其作用2.非水溶液滴定条件的选择3.非水溶液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的理论;

2.掌握一元酸碱PH值的计算;

3.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4.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并能正确选用指示剂。

5.熟悉各种类型酸碱滴定的pH变化规律和选指示剂依据。

6.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

6.了解非水溶液的酸碱滴定。

第四章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1.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2.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第三节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1.EDTA与金属离子的主反应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3.条件稳定常数第四节配位滴定法原理

1.滴定曲线

2.酸效应曲线和滴定金属离子的最小PH值第五节金属指示剂

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使用金属指示剂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分析化学

4.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六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控制溶液的酸度2.掩蔽和解蔽的方法3.化学分离法

4.选用其他配位滴定剂第七节配位滴定的应用

1.滴定方式

2.配位滴定法应用事例

教学要求:

1.以EDTA配位滴定剂为例,掌握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指示剂的选择以及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3.掌握EDTA配位滴定剂的配制。

4.熟悉配位滴定原理与酸度在配位滴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5.熟悉配位滴定的应用。

6.了解配位滴定对配位反应的要求。

7.掌握分析结果计算。

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氧化还原平衡

1.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极电位2.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确定

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1.进行预处理的必要性2.常用的预处理试剂

第五节常用的氧化还原测定方法1.高锰酸钾法2.重铬酸钾法3.碘法

4.其它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六节氧化还原滴定法计算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氧化还原平衡;

2.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原理;

分析化学

3.4.5.6.7.8.

掌握各种滴定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掌握电极电位的计算方法。

熟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分类方法及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

理解条件电位、条件平衡常数的意义

能用条件电位、条件平衡常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的程度。

第六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重量分析法概述1.重量分析法简介

2.重量分析法的主要操作过程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同离子效应2.盐效应3.配位效应4.酸效应

第三节沉淀的形成与玷污

1.沉淀的形成2.沉淀的玷污第四节沉淀的条件

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均相沉淀法

第五节重量分析法应用示例第六节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第七节沉淀滴定法

1.摩尔法2.佛尔哈德法3.法扬司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沉淀的溶解性;

2.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的原理以及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熟悉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和应用。

4.了解沉淀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第七章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物质的颜色及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分析化学

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3.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第三节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1.对显色反应的要求2.显色条件的选择3.显色剂4.三元配合物第四节测量条件的选择

1.入射光波长的选择2.参比溶液的选择3.吸光度范围的选择第五节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

1.目视比色法2.分光光度计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示差分光光度法2.溶液中多组分分析3.应用示例

5.分析结果计算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光度和透光度、朗伯—比耳定律及摩尔吸光系数等知识;

2.了解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各部件的作用;3.学习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4.理解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第八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共振线和吸收线

2.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基础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光源——空心阴极灯5.原子化系统6.分光系统7.检测系统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2.标准加入法3.浓度直读法4.工作条件的选择

分析化学

5.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和检出极限第五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干扰及抑制

1.化学干扰及其抑制2光谱干扰及其抑制3.应用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和使用4.知道工作条件的选择5.了解他的干扰因素

第九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简介

第一节概述

1.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第二节发射光谱分析仪器1.光源2.分光系统3.检测系统

第三节发射光谱分析的应用1.光谱的定性分析2.光谱的定量分析3.光谱的半定量分析第四节火焰光度分析法

1.火焰光度分析法的基本过程2.火焰光度分析仪器3.火焰光度定量分析方法4.火焰光度分析法应用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掌握发射光谱分的分析方法3.熟悉发射光谱分析仪器4.掌握火焰光度定量分析方法5.了解火焰光度分析法应用

第十章电位分析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参比电极

分析化学

1.甘汞电极

2.银-氯化银电极第三节指示电极1.惰性金属电极

2.金属-金属离子电极3.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4.汞电极5.玻璃电极

6.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第四节直接电位法1.PH的电位法测定

2.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第五节电位滴定法

1.电位滴定法的仪器装置及测定原理2.电位滴定的终点确定方法3.电位滴定法的应用4.自动电位滴定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电位分析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位滴定法的测定原理及终点确定方法3.熟悉常用的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4.熟悉直接电位法5.了解自动电位滴定法6.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十一章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概述1.分类

2.气相色谱的分析流程3.气相色谱的分离原理4.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第二节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及其选择原则1.气固色谱的固定相2.气液色谱的固定相3.新型合成固定相

第三节气相色谱法理论基础1.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2.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3.分离度

第四节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分析化学

1.载气及其线速度的选择2.柱温的选择

3.柱长和柱内径的选择4.进样量和进样时间的选择5.气化温度的选择

第五节气相色谱检测器1.热导池检测器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第六节气相色谱分析方法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

第七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简介第八节色谱分析法的应用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的分离原理和特点2.掌握气相色谱定性分析、定量分析3.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

4.熟悉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及其选择原则5.熟悉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6.了解气相色谱检测器7.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第十二章物质的定量分析过程

第一节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1.组成分布比较均匀的试样采取2.组成分布不均匀的试样采取3.分析试样的制备

4.采取与制备试样应注意的事项第二节试样的分解1.无机物的分解方法2.有机物的分解方法3.试样分解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干扰组分的分离方法1.沉淀分离法

2.液-液萃取分离法3.层析分离法4.离子交换分离法

第四节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第五节复杂物质分离示例——硅酸盐的分析

教学要求

分析化学

1.掌握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2.掌握试样的分解方法3.掌握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4.熟悉干扰组分的分离方法5.了解复杂物质分离

1、《分析化学》刘建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分析化学》于世林,苗凤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分析化学》陶增宁,白桂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5、《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6、《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7、《仪器分析》,赵藻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制定:

陈新华执笔:

丁明洁

审订:

李五聚

《分析化学》实验大纲

一、实验目的:

1、实验中,自己动手,实际训练,可正确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术,并培养具备灵活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观察、推理能力,以及由实验素材总结系统理论的思维方法。

二、实验目标

分析化学

1.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巩固理论教学成果。

2.掌握分析化学实验常用方法及设备。

3.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常见问题。

三、作业1、问题思考2.对产品进行评定。

四、考核方法:

打破只有教师参与而学生不参与的传统的打分方式,采用先由同组同学相互打分,再由各组同学交叉打分的方法,最后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同学的平时表现、实验态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最终完成产品的品质档次(按照行业标准,作出应有的评价)为每位参与综合实验的学生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五、打分比例:

平时(包括出勤、态度、合作精神)20%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50%综合报告30%六、实验内容:

(共2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分析天平的基本操作。

实验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

实验三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基本操作和方法。

实验四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基本操作和方法。

实验五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基本操作和方法。

实验六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基本操作和方法。

实验一分析天平的使用练习(6学时)

分析化学

实验七碘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学时)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要求掌握碘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标定基本操作和方法。

实验八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4学时)目的要求:

掌握721分光光度计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实验实训(操作)项目数:

6

一、实训(操作)目的与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实验是后继实验课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巩固、加深基本理

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求实、求真、存疑、勤奋不懈、谦虚好学和乐于协作的精神。

分析化学

以钙红为指示剂,滴定至终点。

碘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与滴定单项训练碘和硫代硫酸钠在碘量法中都可做标准溶液,但市售的均含有杂质。

两者的配制均应提前且贮存在棕色瓶中。

硫代硫

酸钠的标定以重铬酸钾为基准物,淀粉作指示剂。

碘的标定以淀粉作指示剂、硫代硫酸钠标准为溶液滴定至终点。

采用碘量法测定具有烯醇式结构的有机化合物Vc。

以淀粉为指示剂,I2为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草木灰是农业上常用的钾肥,其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法。

首先将准确称量的草木灰处理为可测成分,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为自身指示剂)滴定至终点。

采用银量法(莫尔法)测定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首先以氯化钠为基准物标定AgNO3标准溶液,然后以5%K2CrO4为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利用分光光度计,以邻二氮菲为显色剂,测定微量铁的含量。

先在相同条件下配制一系列含铁的标准溶液和待测铁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采用标准曲

终点计算待测含量的方法。

掌握碘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方法,以及标定掌握碘和硫代硫酸钠的原理和方法。

会进行数据处理。

4

3

维生素C的测定(碘量法)5

单项训练

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碘量法的操作方法,会进行数据处理。

掌握高锰酸钾法测定钾的原理和方法,了解草木灰的处理方法,掌握数据处理方法。

3

草木灰中钾的测定(高锰酸钾法)6

单项训练

3

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银量法)7单项训练

掌握银量法测定氯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银量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据处理方法。

3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8

单项训练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原理和方法,了解721(722)型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学会标准曲线的绘制与使用。

3

分析化学

实验内容依据课程及专业要求从中选用6个。

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教材:

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参考书:

1.马春花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实验室编.《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3.

3.黄尚勋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农业出版社,1994.四、考核方式与标准

以6个实验的总评作为实验的总成绩,不做单独考核。

2022年4月10日

审核人(教研室主任或系(部、院)主管领导):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