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4745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docx

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

来宾市兴宾区桥巩一中张宏敏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认知目标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⑤国有企业的改革。

2、能力训练目标

①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与推广过程,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初步形成用历史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读图,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③引导学生以经济特区的业绩进行讨论,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③通过对我国以公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讲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重点、难点及教材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特点及相应对策:

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资料和演示改革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农村是改革的突破口,国企是改革的攻坚战,开放是时代的潮流。

2、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

特点及相应对策:

通过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3、教材内容分析:

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框目,这三个框目是按改革开放的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

但在教学中我认为按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内容格局来划分上课比较有益学生的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两目所讲的内容都是讲我国为了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而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是一个是从农村开始,冲破人民公社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个是从国有企业入手,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了政企分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深圳待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目的为了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

1984年,国家又开放了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接着,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成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对外开放区。

这样逐步向内地发展。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应对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两目,可以把它划归对内改革的教学内容,联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则;而对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目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探讨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特点:

教材上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理论性较强,而动手实践的能力体现不出来,情感体验可能不充分。

同时,由于学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出生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自己大脑里没有改革开放前的印象,自然无法让他们自行去比较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变化,再加上他们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在理论上去理解改革开放的内容和枯燥的历史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

对策及学法研究:

我想从两个面来进行,一是利用多媒体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真实的情感体验,积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用历史原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因为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更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体会和接受,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旧习惯。

所以我采取了学生探究式和示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显示、视频等进行展示和改革开放的一些过程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动脑、动口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这样使得历史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文稿演示,贯穿于整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边听MP3《春天的故事》,一边欣赏组图“家乡改革开放的春天”,展现改革开放后,家乡(来宾市兴宾区)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完毕,教师陈述,“通过这些图片,我们了解到家乡的巨大变化。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的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做出的伟大决策。

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改革开放。

[讲授新课]

展示整课的知识框架图

(教师声情并茂地)改革开放即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

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的情况。

[提问题]

展示“改革前农村为什么会受穷呢?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2页第一段小字部分,让学生作简短讨论,自由发言后,教师展示“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缺少自主权,积极性不高→说明人民公社体制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提问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才能促进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呢?

[交流展示]

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予点评,直接展示课件农村改革的尝试过程。

边播放边进行提问式交流讲解。

(师:

知道最早对土地包产到户进行尝试的是哪里的农民吗?

生:

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们。

师:

安徽风阳小岗村的农民是怎么做的呢?

生:

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展示课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

(师:

为什么说这份契约,是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呢?

生:

因为他们获得了丰收,摆脱了贫困。

)展示课件(三年三大步图表):

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 

事实证明小岗村的做法是正确的,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加以宣传和推广。

我们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干)的?

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和农村收入渠道的变化去谈。

教师延伸并用课件展示:

请你比较一下改革前与改革后的两种体制,说说为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呢?

[讲授新课]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的改革也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

展示课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问题一:

改革前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

有何弊端?

演示讲解: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

没自主权,积极性不高。

问题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有何利?

演示讲解:

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政企分开→扩大自主权;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

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职工积极性。

[教师过渡]

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出示对外开放格局图)让学生找出五个经济特区,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3页“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的内容,(教师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可小声和学生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发现很多同学对“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经济特区?

”这个问题有些不理解,哪位同学可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加以强调:

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吸收外资,引进发大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最后为我所用,加快社会主现代化建设。

现在我们接着读图。

(出示全图,演示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并用文字图表现出开放的格局。

)要求学生认识沿海开放城市及沿海经济区。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通过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增强了活力;同时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这样,农村富了,城市美了,我们的生活好了,这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则的。

[欣赏纪实片]

《百年中国》第三十九集 改革年代②开放之路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组图,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进行对比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听觉、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讲授使学生了解历史基本知识: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做出的伟大决策;顺势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课题的印象。

 

展现全局,局部突破

“改革开放”的解释,为教学结构做安排。

提出改革从农村开始。

 

找出穷根,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找出致富之路——改革开放。

 

展示改革过程,掌握教学重点。

 

知识交流、深化,达到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目标。

 

感受历史的真实性,体验改革的艰辛。

 

在问题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由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掌握“生产关系一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的能力目标,突破难点。

 

过渡

展示国企业改革的前因后果,帮助学生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问——思——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能力目标,有加深理解,训练掌握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动手能力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突破“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这个教学难点。

 

培养识图、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把知识归纳起来,用线条连结起来,并用幻灯片展示出来,有利于对学生对整课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理解“生关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原则”的教学总目的。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树立爱国人生观。

七、版书设计

第9课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

2、农村改革的探索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改革前国企的情况

2、国企改革的内容

三、对外开放

1、深圳特区等特区的建立

2、对外开放的格局

八、练习设计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掀起于

A.城镇B.农村

C.沿海D.西部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人民公社稠B.农业互助组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合作社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集体企业B.国营企业

C.个体企业D.合资企业

4、改革开放初期,被誉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

A.珠海B.广州C.上海D.深圳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吸收外资B.引进技术

C.扩大出D.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

音乐与家园图片

 

本课知识框架图

改革前农村情况分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尝试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

国有企业改革内容改革前后的比较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识图、讨论归纳本课知识点

 

情感目标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