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635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8卷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对皇权的制约。

根据“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可知内阁的票拟权要由皇帝的批红权来决定,所以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D项错误;明代内阁是封建专制加强的产物,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2.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的是()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九品中正制的废除D.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提到,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即嫡长子不一定具备君主所需素质却因血缘关系而继承王位,故D项正确。

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项排除。

君主专制与君主无能并无直接关系,故A项排除。

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度,故C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

……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

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德主才辅的人才观逐渐形成

B.选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

D.选官考试内容日趋经世致用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

……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

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

”,可见科举科举从学术研究转为选才手段,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的变化,而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是作战失败。

芬利坦言:

“如果这样的事情能发生在伯利克里身上,其他人还有谁能幸免呢?

”这意味着()

A.民主政治有效运转需要高素质的参政者

B.讨论战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重要议题

C.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D.审判政治家的做法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能力。

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因作战失败而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惩罚,说明参政者素质影响决策方式,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故A项正确。

讨论战争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议题之一,故B项不正确;政治家并不都是正确的,审判政治家的做法违背了雅典民主原则说法不正确,故D项不正确;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鼎盛表现在公民享有充分权利与自由,故C项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

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罚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D正确。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

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C排除。

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A排除。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6、《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

“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

”这表明光荣革命()

A.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B.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和所学史实说明光荣革命改变的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故B项正确。

A和C项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故应排除;D项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也应排除。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7、“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

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D项正确。

ABC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8.“资本主义国家侵入落后民族,掠夺天然财富、农业原料,倾销商品,落后民族的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终于被资本主义势力所破坏,旧的生产方式解体,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发展新式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西方列强入侵带给落后民族最深远的社会影响()        

A.造成了民族灾难   B.发展了社会经济 

C.转变了文明形态     D.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落后民族的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代之以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发展新式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反映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造成了落后民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故C项正确,A项错误;BD项包含在C项之中。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9.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的“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贫民失望”与“行为的凶暴”,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场代表贫民利益的暴力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次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与“平等的许诺”无关,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民众,与“贫民失望”无关,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故A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10.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C.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夏商周以来不是官僚政治,由于当时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所以应该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应该是从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始,最终取代了贵族政治,所以C的说法正好与史实相反,故是错误的说法,符合题意;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11.1931年纵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

C.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据材料“1931年”、“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悬殊,这反映了“左”倾激进主义错误,故D正确。

“左”倾激进主义不可能正确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故A错误。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但中共中央部分领导人没有认识,故B错误。

当时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被打击,故C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左”倾激进主义错误

12.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中的敌后战场抗战

B.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不对,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题干中蒋介石下令“加强敌后游击战”说明C不对,因此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3.马克思在1871年4月17日致顾格曼的信曾说过: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因巴黎的斗争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其直接的结果如何,一个有世界历史重要性的新出发点是已经取得了。

”这里的“新的阶段”是指()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阶段B.无产阶级暴力斗争阶段

C.无产阶级合法斗争阶段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巴黎公社性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新阶段”和所学史实应该是指巴黎公社力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想,为世界争取民族民主运动的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D项是十月革命后,因此D项错误;C项是在19世纪90年代;B项说法有一定的道路,但是不是最佳选项。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

14.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获得土地和和平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建立人民委员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解。

由“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得知是获得“面包”与“和平”,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选A。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15、“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

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与题干信息“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

向务实”相符,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

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

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D.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

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更倾向于与美国改善关系,故D项正确。

A项错误,与美国关系缓和是在尼克松访问中国后;B项错误,开始改变一边倒的方针是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C项错误,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材料并未体现。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

17.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

“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

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指出,二战结束后初期这个“演讲”,会导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据此可判断该演讲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在C项的影响下发生的;朝鲜战争则直接导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紧张,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

18.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                  B.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C.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北宋初年南方户数的增多是由于自唐朝中期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北民南迁,南迁之民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户数也随之增加,故B项正确。

丝绸之路的受阻是由于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导致的,故A项错误。

政治中心的南移是由于宋战败,故C项错误。

人地矛盾的加剧是由于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格局的变动

19.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洋务企业:

“这些兵工厂和造船局设立时好像商业组织,可是它们没有相对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

他们为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他们也无从编制预算,因为政府本身尚无预算可言。

”此观点旨在说明()

A.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B.洋务企业的运行缺乏社会组织机制

C.洋务企业不能进行成本预算D.洋务企业不面向市场,缺少竞争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通过材料“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由此判断该类企业应该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也反映了洋务企业的运行缺乏社会组织机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创办的近代企业;C项错误,错在“不能”;D项错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就面向市场。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0.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人数达300万。

……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

A.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

B.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

C.各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日本国内市场

D.日本国内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题干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31年,二是范围“世界经济联系”,由此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故B项正确。

A、D两项不是世界经济联系角度的原因,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

21.1951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

“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份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

”据此可知我国当时()

A.致力于解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以此完成民主革命

B.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以适应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D.党内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左倾”冒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1951年这个时间,这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是调整扶植的政策,即团结资本家进行经济建设,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是1956年底建立的;D项是指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合理调整工商业

22.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

材料中的信息“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现象,根据所学可知它与政治统一的趋势是同步的,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B项错误,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

23.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知识即美德B.理性的行为方式

C.反对宗教权威D.认识你自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故B项正确;AD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是启蒙思想。

所以应选B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24.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B、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D、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题干材料中“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项。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5.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

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B项理解片面化;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故D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