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307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docx

《茶树育种学》知识点

第一章种质资源

一、茶树染色体:

以x=15为基数,染色体在体细胞中为30条,性细胞中为15条。

二、茶树的变异(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物候期、理化等特性)

1.营养器官的变异

(1)树型:

分乔木、小乔木、灌木三种,树型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对其影响不大。

(2)树姿:

分开、半开展和直立三种。

(3)芽形:

分细长、细短、长肥和短肥。

(如大叶种的芽较长肥)

(4)芽茸毛:

分少、中、多,是比较稳定的性状。

(5)叶形:

叶形根据叶长与叶宽之比分为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近圆形。

(6)叶片大小:

叶长、叶宽或叶面积来表示。

品种间叶片大小差异显著,

(7)叶色:

有黄绿、绿、浓绿、紫绿之分,品种间差异显著

2.生殖器官变异

(1)花:

花冠(大、中和小花);萼片数(4~7);花瓣数(5~16);雄蕊数(70~320);花色(乳白、淡黄、白带微绿和粉红);柱头数(2~7、个别不分裂);柱头分裂部位(上、中和基部);子房(有毛和无毛)等。

(2)果形:

形状随果实种子数目而异。

球形1、肾形2、三角形3、四方形4、梅花形5。

(3)果室数:

以3室为多。

(4)种子形状:

可分球形、半球形、肾形、锥形和不规则形。

3.花粉:

花粉粒表面分外壁和壁2层。

萌发孔类型是花粉系统发育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4.物候期变异(茶多酚、儿茶素含量:

中芽>迟芽>早芽,氨基酸含量:

中芽>早芽>迟芽)

5.生理、生化等特性变异(多酚类:

20~45%、氨基酸:

1~6%、咖啡碱:

1~5%)

三、茶树的进化和植物学分类

1.茶树的进化

茶树原产地:

原产中国说、原产印度说、原产东南亚说、二元说

茶树进化主要表现:

由乔木型演化为小乔木、灌木型,叶片由大叶演化为中、小叶,花冠由大到小,酚氨比由大到小等。

2.植物学分类

(1)茶树的拉丁学名Camelliasinensis(L.)O.Kuntze。

(2)虞富莲:

我国绝大多数栽培品种可以归属于茶种及普洱茶变种和白毛茶变种,特征如下:

茶[Camelliasinensis(L.)O.Kuntze]:

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长江南北各产茶省及闽、粤乌龙茶产区。

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s)Kitamara]:

乔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大叶红茶生产区。

白毛茶(Camelliasinensisvar.pubilimbaChang):

小乔木或乔木,主要分布在广西及的东南部

(3)福鼎大白茶品种Camelliasinensiscv.Fuding-dabaicha

四、种植资源的概念及类别

1.种植资源的概念

种质(Germplasm):

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种质库(基因库):

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全部遗传物质,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

种质资源(Germplasmresources):

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

包括品种、类型、野生种及近缘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也称遗传资源。

2.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别

(1)根据来源划分:

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2)根据亲缘关系划分:

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

五、种植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

1.广泛发掘和收集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原因:

(1)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才能完成。

(2)不少宝贵资源大量流失,急待发掘保护。

(3)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的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种质资源。

2.种植资源考察围:

茶树起源中心、栽培中心和遗传中心进行。

3.种质保存(Germplasmconservation)

(1)概念:

利用天然或人工创造的适宜环境保存种质资源,使个体中所含有遗传物质保持其遗传完整性,有高的活力,能通过繁殖将其遗传特性传递下去

(2)保存的方式分为种植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和基因文库。

a)种质保存:

就地种植保存,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异地种植保存,种质圃中,采取集中与分散保存的原则。

b)种子保存:

木本植物种子分为正常型(脱水耐受)、中间型(脱水中度耐受)和顽拗型(脱水不耐受)三大类。

c)离体保存:

用离体的分生组织、花粉、休眠枝条等保存种质资源。

试管保存,必须作定期的继代培养和重复转移,增加了工作量,易产生遗传变异。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多酚类含量高,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平台还未完善。

d)基因文库:

分为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4.种质资源的利用:

直接利用、间接利用、潜在利用

六、品种

1.概念:

指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和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茶树群体。

2.茶树品种的属性: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时间性

3.良种的作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茶叶品质、增强适应性和抗性

七、四大茶区及特点(根据生态环境、行政和茶类划分为四大茶区):

华南茶区:

种质资源丰富,大多为乔木或小乔型的大叶种,野生茶树几乎各省都有;

西南茶区:

种质资源丰富,、等地有乔木或小乔木型野生大茶树;

江南茶区:

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少部分为小乔木叶种;

江北茶区:

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种。

八、主要育种目标:

高产稳产、品质优良、不同发芽期、抗性强。

九、特异优茶树资源(指具有一般茶树资源不具备的一些特异性状)

氨基酸>6%、茶多酚>45%、咖啡碱<1%或>5%,或发芽期特早(大于标准种10d)

第二章引种

一、引种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将茶树从现有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

2.引种驯化的意义:

(1)是栽培茶树起源与演化的基础

(2)丰富和改变了茶树品种类型,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3)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二、引种驯化的原理

1.遗传学原理:

G+E=P(G是基因型、E是环境、P是表现型)

2.生态学原理:

气候相似论、限制茶树引种驯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1)温度:

(主导因子)低温及极限最低温度往往是茶树品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

低温和极限低温及持续时间;影响气温变化的地理位置、纬度及海拔高度;寒冷地区引种应注意茶树抗寒性和采取有效栽培措施。

2)降水:

≤700mm/年,生长季节≤100mm/月,不利于茶树生长。

3)土壤pH:

茶园土壤pH4.5~6.5,pH>5.5生长缓慢,对茶树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南茶北引的性状变异

1.树型:

植株矮化,最低分枝部位降低。

2.叶片:

叶片变小增厚,叶色加深。

上表皮增厚,栅状组织层次增多。

3.生长期:

随着降低的不同程度,发芽期相应推迟,年生长期相应缩短。

4.开花结实:

日照和气温的影响,花期缩短,结实率减少。

5.抗寒性:

易受冻。

6.化学成分:

茶多酚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

四、引种驯化的工作程序和措施

1.明确引种目标和要求

(1)生态条件;

(2)市场的需求:

市场需动态的,茶树一经种植,很难换种;

(3)品种适制性:

当地生产、消费什么茶类,品种适制什么茶类;

(4)品种搭配:

茶类搭配;早、中、晚生搭配;不同品质搭配;抗性搭配。

2.先试后引

(1)一个品种的数量可少些,但引入品种个数,应尽可能多些;

(2)多点进行小规模试验。

证明可以引种直接利用时,再较大量地引种或就地建立母穗园。

3.与栽培试验相结合

4.与繁殖相结合

5.防止病虫传播

6.引入的品种选择

7.

第三章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

从茶树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作用:

优中选优,简便有效(利用自然变异材料选择。

优良个体个别性状发生了变化,一般保持原品种优点。

);连续选优,不断提高(变异→选择→变异→选择)

二、选择与选择育种(遗传是选择的保证,只有通过选择、繁殖,将有利的变异性状遗传下去,选择才有意义)

1.出现自然变异的主要原因:

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2.遗传力:

表明某一性状受到遗传控制的程度,分为广义遗传和狭义遗传。

H2=VG/VP。

遗传力介于0~1之间,遗传力大的性状选择效果好。

3.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1)增加群体的性状变异幅度:

变异幅度越大,选择潜力越大,选择效果越明显。

(2)提高性状的遗传力:

群体所处环境比较一致时,遗传变异方差较大,则选择效果好。

(3)降低入选率以增大选择强度:

降低入选率也就是提高选择标准,增加选择差。

三、选择的类别:

一次选择和多次选择;单株选择、集团选择和混合选择;独立淘汰选择和性状加权选择

单株选择法:

从原始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繁殖,各单株单独种植成一小区,根据各株系表现进行鉴定。

集团选择法:

是根据不同性状(如发芽期、叶形等)从群体中选出单株,把性状相似的单株归并到一起形成若干集团,不同集团分别采种或无性繁殖,分别种植于小区,以便集团间及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选出优良集团。

混合选择法:

是从原始混杂的群体中按育种目标选出若干优良单株,混合繁殖,种植于同一块圃地,与同龄对照种及原始群体(即未经选择的群体品种)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

四、茶树经济性状的鉴定

1.鉴定方法有:

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本地鉴定和异地鉴定、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鉴定等。

直接鉴定(Directevaluation):

根据目标性状的直接表现进行鉴定。

间接鉴定(Indirectinvaluation):

根据与目标性状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评定该目标性状。

2.经济性状的鉴定:

产量鉴定、品质鉴定、抗性鉴定(寒、旱、病虫)、生物学特性鉴定、品种纯度和繁殖力鉴定。

(1)产量鉴定:

根据采摘标准(红茶和绿茶品种采摘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乌龙茶品种采摘小到中开面叶),分批适时采摘,统计单位面积鲜叶产量。

全年采摘计算法:

统计春、夏、秋三季产量,这是工作量最大,但是最精确的方法

季节采摘计算法:

采摘一季或两季鲜叶,根据各季产量推算全年产量

高峰期采摘计算法:

采摘高峰期鲜叶,一般高峰期产量占各季产量的60%以上,根据高峰期产量推测全年产量。

新品种鉴定采取定植后第四年开始计产,统计全年产量,连续三年。

统计数据用二因子(品种间、年度间)方差分析,计算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间绝对产量的差异性显著程度。

(2)品质鉴定:

按照标准采摘鲜叶,并加工成干茶,进行感官审评。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他干扰因素,使某品种的特有品质得到表现,绿茶用春茶采首批一芽二叶制烘青绿茶,乌龙茶采春茶首批小到中开面新梢,夏季首批制红碎茶,机械加工,每一个品种的茶样不少于100g,妥善保存。

茶样由专职审评师按NY/T787进行感官审评来确定,品质总分是感官审评时的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和叶底5项因子加权后的总分。

3.早期鉴定(Earlyappraisal)是指育种初期对育种材料的主要性状进行的鉴定。

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是茶树育种的基本目标,是鉴定茶树品种好坏的标准。

五、系统选种的基本方法:

1.系统选种的一般原则

(1)选择标准的制定:

自然条件,品种现状,生产茶类和今后发展

(2)有适当且丰富的原始材料

(3)在适宜的季节和树龄中进行选择

(4)根据综合性状并有重点的进行选择

(5)实行选择、鉴定、繁殖与推广相结合

2.无性系系统选种程序和方法

(1)根据育种目标选拔优良单株

(2)优良单株的修剪与繁殖

(3)品系比较试验(品系:

起源于同一单株或同类植株,遗传性状相对一致,已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尚未进行区域试验或未经审定的一群同类个体。

株系(Line):

经初步观察鉴定、无性繁殖,具有一定数量的同类个体)

(4)品种区域性试验

(5)繁育推广

3.有性系系统选种程序和方法

(1)选拔优良单株:

需调查开花期和结实率。

(2)采种与育苗:

采种、分家系播种于苗圃

(3)家系比较试验:

定植、鉴定各家系、从中选出优良家系。

(4)种子生产试验:

鉴定种子生产能力

(5)家系适应性试验:

入选的优良单株无性后代的种子,在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种植。

(6)繁育推广:

入选家系建立采种园

第四章有性杂交育种

一、茶树有性杂交育种(Sexualcrossbreeding):

以基因型不同的配子进行交配或结合形成杂种,通过对后代杂种比较、鉴定、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二、有性杂交育种的类别

根据参与杂交亲本亲缘关系远近,分近缘杂交和远缘杂交育种;按杂交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有性杂交和无性杂交育种(体细胞融合);还可分为自然杂交和人工杂交。

三、有性杂交育种的意义:

1.是创造新品种新类型的重要手段(杂交、选择和无性繁殖相结合:

杂交产生基因重组,创造变异;选择将优良变异个体或类型从杂种后代中分离出来;无性繁殖能迅速增加后代数量,并使优良单株的基因不再分离。

2.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式:

打破了生殖隔离。

3.是研究遗传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自由分离和独立分配规律、遗传连锁现象等。

四、杂交方式:

两亲杂交、多亲杂交(添加杂交、合成杂交、多父本授粉、回交)

1.添加杂交:

多个亲本逐个参与杂交的方式,如(AxB)×C。

添加的亲本越多,杂种综合优良性状也越多,育种年限延长。

2.多父本授粉:

一个以上父本的混合花粉授给一个母本。

3.回交:

杂交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

五、有性杂交亲本的选择和选配的概念与原则

亲本选择:

指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类型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选配:

从入选的亲本中选用哪些亲本配组杂交,确定父母本及先后顺序。

亲本的选择原则

亲本的选配原则

(1)广泛搜集,精选亲本

(1)双亲应具有较多的优点,其优缺点能互补

(2)亲本应尽可能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

(2)选用不同生态型的亲本配组

(3)明确亲本的目标性状,分清目标性状主次

(3)以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作母本

(4)重视选用地方品种

(4)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

(5)亲本一般配合力要高

(5)注意父母本的开花期

六、杂交技术

1.杂交过程:

准备(如制作计划等)→花粉采集与贮藏→隔离→去雄→授粉→后期管理

2.测定发芽率方法:

(1)形态法:

显微镜下观测,正常呈球形。

(2)培养法:

5%蔗糖溶液,25℃培养数小时。

(3)染色法:

过氧化物酶是花粉在发芽过程中呼吸时所必须的,在该酶的作用下,将多元酚氧化而释放出活性氧,有生活力的花粉染成红色,无生活力的花粉染成黄色或无色。

第五章杂种优势的利用

一、杂种优势(Heterosis)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

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2.度量杂种优势的强弱:

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杂种优势指数

3.杂种优势检测

(1)性状观察:

性状比较和分析,简单方便。

(2)生化分析:

如同功酶和蛋白质电泳等方法。

(3)细胞遗传学鉴定:

进行细胞和染色体水平的鉴定。

(4)分子遗传学鉴定:

主要方法有RAPD、RFLP、STS、SSR、AFLP等。

4.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的效果:

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逆性、发芽期早

二、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

显性假说、超显性假、其他假说(生活力假说、遗传平衡假说、上位性假说、基因组互补假说、基因多态性假说、基因网络系统假说)

三、茶树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

1.茶树是多年生的植物:

只要亲本选配得当并将其相互交叉种植,每年都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第一代种子。

2.茶树是异花授粉的植物:

(1)自花结实率极低,不必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器官退化,自交不结实,雌性器官正常)。

(2)为选择杂交亲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3)遗传组成杂合,杂种第一代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现象。

(4)须采取隔离措施。

3.茶树是叶用作物:

植物营养体的杂种优势最强。

4.茶树具有无性繁殖能力:

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固定杂种优势。

四、远缘杂交(widecross或distanthybridization)

概念:

近缘杂交:

同种不同品种或类型之间的杂交。

远缘杂交:

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亚远缘杂交:

地理上相距甚远、生态条件极不相同和系统上长期隔离的种不同类型或亚种间的杂交。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原因:

双亲亲缘关系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不相同,生理上不协调。

(可区分为种间杂交、属间杂交等)

1.远缘杂交的作用

(1)引入异种(属)植物的有利基因:

人为地促进不同物种的基因渐渗和交流。

(2)创造新物种和异染色体体系:

导入不同种、属的染色体组;导入异源染色体或片段。

(3)诱导单倍体:

诱导孤雌生殖。

(4)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

核基因和核质之间的互作。

(5)用于研究生物的进化:

使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中间类型重现。

2.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注意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2)染色体预先加倍:

将染色体数目少的亲本加倍后再杂交。

(3)桥梁法:

亲本之一与桥梁品种杂交,杂种加倍后,再和另一亲本杂交。

(4)特殊授粉:

如混合花粉授粉、重复授粉、提前或延迟授粉等。

(5)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柱头手术、子房受精、雌蕊离体培养、试管受精、体细胞融合)

3.克服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方法

(1)幼胚离体培养:

解决胚乳败育、胚和胚乳不协调造成的杂种天亡。

(2)杂种染色体加倍:

解决双亲的染色体组或染色体数目不同而缺少同源性,不能形成具生活力的配子而造成的杂种不育。

(3)回交法:

杂种产生的雌、雄配子并不是都是无效的,用杂种与亲本之一回交。

(4)嫁接等无性繁殖:

把不育的杂种嫁接在可育株上。

5.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培育和选择

(1)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

分离无规律性,性状难以预测;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2)远缘杂种后代的培育:

分别采收,单粒播种,单株定植,以行株距150x75cm为宜。

(3)远缘杂种后代的选择:

采用单株选择,淘汰要慎重。

根据远缘杂种后代分离复杂的特点,适当增加杂种后代的选株数量和选育代数。

发现有利变异,无性繁殖。

第六章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发生物产生遗传变异,根据育种目标对变异体进行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培育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实质是通过诱变DNA发生结构变化(包含染色体畸变、易位及碱基序列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的变异。

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是利用自然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一、诱变育种的特点:

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

突变提高100~1000倍,变异围广。

2.适于品种个别性状的改良:

诱发点突变,只改变原品种个别缺点。

3.变异的方向和性质难以掌握:

生物是经历长期进化的,它们的遗传物质及代过程已达到协调状态,某一基因被诱发产生突变,这种状态就遭到破坏。

了解、预测和控制变异,定向地改良品种性状。

4.与其他育种方法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获得的突变体,可通过其它手段转移到别的品种上。

二、辐射诱变育种

1.常用的辐射种类:

β粒子、中子、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

2.辐射的剂量测定:

(1)放射性强度:

放射性核素特征的物理量。

国际制单位是贝可(Bq),专用单位是居里。

(2)照射量:

只用于X和y射线。

国际制单位是库(伦)每千克(C/kg),专用单位是伦琴(R)。

(3)吸收剂量:

辐射的生物效应与吸收剂量的关系。

国际制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专用单位是戈瑞(Gy)。

剂量率:

单位时间被照射材料所接受的剂量。

(4)中子流量:

以每平方厘米上通过的中子总数。

3.适宜剂量和剂量率的选择

(1)辐射剂量围与诱变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照射剂量过低,不易获得理想的诱变效果;若照射剂量过高,易使被照植株大量死亡。

(2)一般照射剂量选择在临界剂量(LD40)附近,或半致死剂量(LD50)。

4.辐射诱变的机理(电离辐射引起有机体变异分为四个阶段)

(1)物理阶段:

发生电离和激发;

(2)物理化学阶段:

产生活泼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

(3)生物化学阶段:

原子和自由基与核酸和蛋白质发生反应,引起分子结构的变化;

(4)生物学阶段: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及其组成发生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畸变和基因突变。

辐射诱变主要是细胞水平上的染色体畸变和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突变。

5.辐射处理方法:

种子照射(干、湿或萌动种子)、营养器官照射(扦插苗)、花粉照射

三、化学诱变育种

采用化学诱变剂处理植物材料,诱发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然后根据育种目标,对变异进行鉴定、培育和选择,最后育成新品种的途径。

1.常用化学诱变剂及作用机理

(1)烷化剂类

(2)核酸碱基类似物:

胸腺嘧啶类似物、腺嘌呤类似物。

(3)简单有机化合物:

乙酸、甲醛等。

(4)简单无机化合物:

氨、双氧水等。

(5)抗生素:

链霉素等。

(6)生物碱:

秋水仙素、高级酚类等。

2.化学诱变的方法:

浸渍法、注入法、涂抹法和滴液法、熏蒸法和施入法。

四、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1.材料的选择

(1)育种目标:

综合性状优良,只是一二个不好的性状需要改进。

(2)不同品种或类型:

对诱变因素的敏感性不同。

(3)处理部位:

有利于物理或化学诱变剂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诱变剂量的确定

参比同种植物或相近植物(如同属、同科植物等)的同类器官诱变剂量。

为了减少多发性突变,处理剂量要稍低些;如果期望产生多类型的突变体,应采取较高的剂量。

3.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及后代选择

剂量、品种的敏感性,繁殖系数,育种目标和人办、物力,茶籽用量为1-2kg。

扦插苗所发生的突变是体细胞,由它长成的变异枝条,当代选择,无性繁殖。

五、多倍体育种

1.概念:

在有性世代或无性世代的某一阶段,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染色体倍数增加,然后经过选择培育而育成新品种的途径

多倍体:

具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茶树统称为多倍体,如水仙、政和大白茶

2.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1)巨大性:

各组织和器官变大。

(2)生化成分:

新代旺盛,生化成分含量提高。

(3)育性:

三倍体高度不育;同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或分离;异源多倍体有一定程度的不育性,但高于同源多倍体。

(4)克服远缘杂交不孕性和远缘杂种不实性:

将杂交的亲本之一的染色体加倍后杂交,有可能杂交成功;将F1植物染色体加倍,育性增加。

3.人工获得多倍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物理因素、杂交途径、胚乳培养等途径)

秋水仙素作用机制:

秋水仙素与正在分裂的细胞接触后,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丝形成,使已正常分裂的染色体停留在赤道板上,不能拉向两极,同时又抑制细胞板的形成,使分裂的染色体留在一个细胞核中,从而造成染色体数目加倍。

(1)化学试剂诱变多倍体:

处理萌动的种子、处理新梢、处理黄化枝条。

(2)物理因素诱变多倍体:

温度激变、机械损伤、电离射线及离心力。

第七章生物技术育种

一、基本概念

1.细胞全能性:

外植体细胞经过脱分化,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