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系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4269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法系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法系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法系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法系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法系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法系心理学.docx

《政法系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法系心理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法系心理学.docx

政法系心理学

1、名词解释4*3;2、填空18*1:

3、单项选择10*1;4,、不定项10*1;

5、心理现象解释2*6;6、简答5*5;7、论述(二选一)13*1

一.心理学一般是从两个方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1、个体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动力、心理特征和心理行为等

1)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

3)心理动力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

心理状态:

注意、意识、无意识

心理现象{心理动力: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动力:

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能力

2、社会心理现象

二.心理本质

“灵魂说”、“心脏说”、“颅相说”

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本质的区别。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与脑

1)什么是“反射”?

a)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b)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反射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一种反射,是后天学习“经验”、积累“经验”的反射活动。

2)大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3)两种信号系统P8了解

2、心理与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包括:

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

1)客观现实是人心理的源泉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和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2、解释;3、预测;4、运用和控制

四、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879年冯特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一)、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简单了解)

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自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接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行为主义

人物:

华生;斯金纳

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联结

3、精神分析心理学

人物:

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压抑情结童年的阴影催眠联想

2)、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是健康的;当三者产生敌对关系时,产生心理疾病。

自由联想揭示潜意识内容,使病人回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

3)、梦的解析释梦:

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

4、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

人不是由强大的本能力量驱动,不是由环境因素操纵,人是先天良好、具有选择能力的能动性动物,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贡献:

进一步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文学、历史、艺术

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了解每种方法的大致意思)

1、观察法2、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转门的实验设备,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的方法。

3、调查法4、心理测量法

一、注意

1、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2、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外部表现(掌握)

(1)、适应性运动——感觉器官的朝向反应。

如“侧耳倾听”、“举目凝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紧张注意的一个特征。

如“鸦雀无声”、“呆了”。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如紧张注意时会出现“屏息”现象。

二、注意的种类(三种的影响因素,原因)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客观因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运动与变化、刺激物的对比关系等。

2、主观因素(个体状态)——对事物的需要与兴趣、期待,情绪、精神与身体状态,过去的经验等。

(二)、有意注意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地组织活动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三)、有意后注意

概念:

事前有预定的、自觉、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

发展对活动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根本条件。

有无兴趣

二、意识P30

概念:

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三、无意识P36

(一)、什么是无意识?

概念

(二)、无意识学说(无意识=潜意识)(大致了解P39)

1、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

第一层为本我,第二层是自我,第三层是“超我”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3、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一、感觉和直觉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信息加工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它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要了解P44)

(三)1、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2)内部感觉:

肌肉运动感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2、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

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

3)错误知觉

二、感知觉

(一)概念

a)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b)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c)绝对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e)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二)公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关系——著名的韦伯定律:

K=△I/I反比

(I为原刺激量,△I为刺激物的变化量,K为常数)

(三)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吧——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理解P48)

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补偿

(四)知觉的特征和规律(知道四个特点,理解)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二、记忆

(一)概念:

记忆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类型分为(了解类型/掌握四个概念)

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语词-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指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三)记忆的三种系统(特点影响因素)

Important:

P52记忆系统模式图

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等级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保持时间短暂(图像记忆在1秒左右,声像记忆不长于4秒);

3)记忆信息完全依据刺激所具有的物理特征

4)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5)时间:

0.25秒到2秒左右。

6)容量:

比较大

7)编码:

感觉痕迹

8)特点:

保持时间短,保持量大,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果瞬时记忆的信息能够被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急速消失。

2、短时记忆

特点:

1)容量有限,7±2个组块。

组块是记忆单位

2)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3、长时记忆:

有组织的加工,按忆进行编码,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

(四)记忆的基本过程

1、识记: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

(1)、保持: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B、内容更加完整、合理C、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

(2)遗忘(简单关于以往的4种主要的假说)

A.小腿说B.干扰说:

收到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影响。

C.压抑说D.同化说

艾宾浩斯遗忘路线P55理解,含义——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遗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习材料的意义。

第二、人的动机水平和情绪因素。

(3)再认和回忆(区别概念)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的过程。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

三、思维

(一)1、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高级的认识活动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2、两个特征:

1)间接性是指人们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以其他食物为媒介去理解和掌握那些不能直接被人们所感知的内容或者是不在面前出现的内容。

2)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联系。

(二)思维的种类(掌握概念3个)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

动作思维,也称操作思维、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

也称为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也称为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或记忆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也称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知道即可)

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三个特点)

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意识分类(知道即可)

1)、直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2)、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三)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四)1、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2)动机水平3)定势的影响

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6)个性特点

一、情感与情绪

1、概念:

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同时,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P74

1)、区别表现在:

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

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

2)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情感以来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

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

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二、情绪情感的作用(理解,简单知道)P75

1、适应环境。

2.调控认知和行为。

3、传递信息。

4、影响身心。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概念)

(一)按典型状态划分,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1、心境含义:

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影响因素P77)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激情含义: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爆怒。

(了解,概念掌握P78)

3、应激含义:

由出乎意料的紧张状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二)情感的种类(了解,理解意思P79)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豪、得意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种类⑴自然美感⑵社会美感⑶艺术美感

四、情绪识别

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可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大概了解三种的意思)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面部、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2.体态表情姿态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指情感发生时个体在语言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

五.不良情绪的调控P93-97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2、改变认知角度3、转移注意力

4、合理的发泄情绪5、学会制怒6、消除紧张

六、P98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图

七、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

(二)、意志的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品质有: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知道意思,能判断)

1、自觉性——与之相反的是:

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坚定性——与之相反的是:

动摇性和刚愎、执拗

3、果断性——与之相反的是: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4、自制力——与之相反的是:

冲动性

八、意志的结构与活动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抱负水平

影响因素:

1、成败经验。

2、自信心。

3、团体的成败经验。

(二)意志的基本过程(整体掌握)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1、心理冲突(或动机冲突)

可分为几类:

双趋冲突:

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

(掌握概念)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称为双趋冲突。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此类矛盾

双避冲突:

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完全避开时的心理

矛盾称为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的两种相反的动机时的心里矛盾称为趋避冲突。

对己有利则想趋之,对己不利则想避之,想要又害怕想要

2、目的的确定性3、选择行动的方法

执行决定阶段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2客服内外困难3经受成败的考验

(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1概念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只是个人抱负不能实现、

需要不能满足时的紧张状态和情绪状态。

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挫折情景,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景。

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

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这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挫折可能引发的个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理解)—1)攻击2)固着3)冷漠4)退化

3挫折的适应

消极适应——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至少掌握4个)

(1)合理化作用

(2)投射作用(3)压抑作用(4)否定作用(5)反向作用(6)认同作用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

(1)理智的压抑

(2)升华(3)补偿(4)幽默(5)合理宣泄(6)认知改组

一、能力

概念: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心理活动的心理条件。

包括现实成就水平(ability)和潜在的可能性(capacity)。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一)能力的结构学说

1、能力的二因素论斯皮尔曼提出的2、能力的群因素论塞斯顿提出的

3、智力的三维结构说吉尔福特提出的4、多元智力论加德纳提出的

5、智力型态说卡特尔将智力分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掌握两概念)

1)流体智力:

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

大部分是先天的,依赖于大脑神经解剖结构。

它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较少受文化和知识的影响,一般人20岁以后,液态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晶体智力:

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

它通过文化经验而获得,主要取决于后天学习,如语言的词汇量和数学能力。

晶体能力一生中不断发展,只有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6、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认为完备的智力理论应包括:

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的内部结构成分)、智力情境亚理论(内部结构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的外部应用)

7、成功智力论斯坦伯格提出的

(二)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各指什么)

一般能力:

是指在很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智力。

感知觉能力和管擦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都包括在智力的范围,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的某些特殊方面的独特发展。

例如,数学、音乐、文学、艺术表演等等。

2、按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了解)

3、按能力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创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了解)

(三)能力的测试

1、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为了鉴定低能儿童的需要,编制了一套智力测试工具,称为“比奈—西蒙量表”,当其值为100时,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计算公式为:

智商(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消除小数点)

2、韦氏量表—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

反之智商低。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公式中的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1、一般能力的差异主要指人的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的差异。

P124图

2、特殊能力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五)、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1、天生素质是能力所形成的自然条件。

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了解P126)

二、人格

(一)人格(人格的含义是什么?

人格有哪些特征?

1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人格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性格/能做出解释P130)

第一,人格具有整体性。

第二,人格具有独特性和共同性。

第三,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四,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二)卡特尔的人格理论(知道分类)

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P132

特质因素

高分者特征

低分者特征

A乐群性

乐群外向

缄默孤独

B智慧性

聪慧有才识

迟钝学识浅

C稳定性

情绪稳定

情绪激动

E好强性

好强顽固

谦虚顺从

F乐观性

轻松兴奋

严肃审慎

G有恒性

有恒负责

权益敷衍

H敢为性

冒险敢为

畏缩退却

I敏感性

敏感、感情用事

理智、注重实际

L怀疑性

怀疑、刚愎

信赖、随和

M幻想性

幻想、狂放不羁

现实、合乎成规

N世故性

精明能干、世故

坦白直率、天真

O忧虑性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Q1实验性

自由、批评、激进

保守、随从传统

Q2独立性

自主、当机立断

依赖、随群附众

Q3控制性

自律、谨严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Q4紧张性

紧张困扰

心平气和

三、气质和性格

(一)气质概念:

心理学中的气质: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更接近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性子”等概念。

气质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格中受先天影响因素较大的部分,一些生来就有的人格特质。

1、ImportantP135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表。

神经活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气质类型

不可遏止型

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平衡

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平衡

不灵活

粘液质

弱型

抑郁质

2、通常心理学用以区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有6项: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

3、气质类型

(1)胆汁质:

反应快、但往往粗心大意。

脾气暴躁、冲动时不可遏制、但情绪也容易平息。

意志坚强、做事果断、易冒失、胆大、爱冒险;外向、为人热情、但过于直率、易于人发生冲突,但有事后即忘的特点。

胆汁质——自制性——以柔克刚

(2)多血质:

反应快、灵活、活泼好动、健谈、兴趣广泛、但兴趣与注意力均容易转移;情绪发生快面多变、但情绪强度低、脾气温和;外向、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好交际、对新环境适应快。

多血质——稳定性——刚柔相济

(3)粘液质:

反应慢、刻板、思维、言语及动作均迟缓;安静、沉稳、不善言谈、兴趣不广但专一、注意的稳定性好但转移能力差;情绪发生得慢、强度低、脾气温和、感情比较淡漠;内向、内心活动很少外露、不喜欢过多的交往活动、对新环境适应得慢;自我控制能力强、做事执着。

粘液质——主动性——热情引导

(4)抑郁质:

感受性高、观察细腻、善于察觉常人不易注意的细微末节,反应慢,动作迟缓;情绪的敏感性极高、常表现出多愁善感和敏感多疑的特点、而且情绪反应强烈、体验深刻且持久,但情感内抑、很少表露于外;严重内向、极不善交际、性情孤僻;为人处事极谨慎、对挫折及困难易产生畏惧心理。

抑郁质——耐受性——关心帮助鼓励引导

(二)性格

1、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极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性格结构及其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知道,理解)第一,是对社会、他人和集体的态度;第二,是对自己的态度;第三,对生活、学习、工作或劳动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简单知道)

(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荣格

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露、活泼、开朗、好交际、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不拘小节、社会适应能力强。

内向型的人沉静、孤僻、不善于交际、处事谨慎、思想和情绪不易外露。

社会适应能力弱。

(3)按照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划分性格的类型。

A独立性:

独立性强,有主见,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独立的完成任务

B顺从型:

独立性弱,缺乏主见,依赖他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封权威,在没有权威的影响时,则顺从多数人的观点。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P138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P139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理解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

1、认识一个一体化的正题,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的、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

马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