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3930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docx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手册v稿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技术手册

(试行稿,V)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二〇一五年九月

前言1

第一部分分等参数调查监测2

1.1目标任务2

1.2工作原则2

1.3工作依据2

1.4术语及相关说明3

1.4.1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3

1.4.2分等因素指标区3

1.5调查监测内容3

1.5.1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二级区补充调查3

1.5.2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础参数补充调查5

1.5.3县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补充调查5

1.5.4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调查6

1.6调查监测成果6

第二部分等别渐变耕地抽样监测7

2.1目标任务7

2.2工作依据7

2.3术语和定义7

2.4基本原则8

2.5程序与方法9

2.5.1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9

2.5.2确定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9

2.5.3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10

2.5.5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10

2.5.6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12

2.5.7编制县级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12

2.5.8省(区、市)监测评价成果汇总13

2.6成果内容与要求14

2.6.2矢量图层成果14

2.6.3图件成果15

2.6.4表格成果15

2.6.5报告成果15

2.6.6影像成果16

2.6.7存放管理16

附件2.1文字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17

附件2.2成果存放管理示例19

前言

为规范全国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的技术方法,根据《耕地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发〔2012〕60号)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手册。

年度监测评价内容包括:

一是开展分等参数调查监测,服务于规程修订和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工作;二是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等别变化,评价区域渐变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变化强度及分布规律等。

本技术手册中的等别和等别指数均特指国家利用等和国家利用等指数。

第一部分分等参数调查监测

1.1目标任务

(1)在两轮分等工作中,认为规程中标准耕作制度、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与地方实际有出入的,以及规程没有提供的,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调查监测,为规程修订做好数据支撑。

(2)对现有分等参数体系(分等因素指标区及其分等因素、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进行梳理,认为不符合地方实际需要调整的,提出调整建议及相关证据,服务下一轮耕地等别全面更新评价工作。

(3)根据全国分等成果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的需要,部分省份要逐步调整解决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过分细化、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过多的问题,为规程修订和全面更新评价服务。

1.2工作原则

规程中分等参数调整和修订的总体要求为:

依据科学、论据充分、程序完备,即要有区域内农林水气象等方面长期稳定的三年以上的实验或观测数据支持,要经过县、省专家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充分论证。

在规程修订后方可使用。

1.3工作依据

分等参数调查监测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相关要求开展。

1.4术语及相关说明

1.4.1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是各省分区确定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最大单产、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的基础。

各省的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与规程不一致的,提出调整建议及相关证据;认为规程中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需要细化或在省内已经细化为省三级区的,提出细化建议及相关证据。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调整建议和细化建议经论证合理的会在规程修订中予以采纳。

在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中,不再允许使用省三级区概念。

1.4.2分等因素指标区

分等因素指标区是指在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内,因素分级、赋分和因素权重完全一致的区域。

分等因素指标区由各省技术组统一组织,在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内细化,县统一采用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结果。

在下一轮分等更新评价中不再允许各县单独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1.5调查监测内容

1.5.1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二级区补充调查

对照规程核查各县标准耕作制度。

若有变化,以县为单位填写标准耕作制度调查表(表1.1,每县一表),汇总形成省级标准耕作制度变更表(表1.2)和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一级区和二级区划分表(表1.3),并提供变更原因及依据。

表1.1**县标准耕作制度变更调查表

1.耕作制度调查

按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二年三熟和一年一熟4种类型统计主要耕作制度;多熟种植可用符号表示,“—”表示年内复种,如小麦-玉米;“/”表示套作,“小麦/玉米”表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但在生长期有重叠;“→”表示两年三熟的隔年,如玉米→小麦/玉米。

主要耕作制度

在本地所占比例(%)

2.种植作物调查

耕作制度中包含的主要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按近三年实际情况统计

作物名称

播种面积(公顷)

播种/收获日期(日/月)

平均产量(斤/亩)

灌溉比例(%)

3.灾害与受灾

如旱、涝、霜冻、病虫害等,按近3年实际发生情况统计

主要受灾类型

受灾类型1:

受灾类型2:

3个主要受灾作物

该作物受灾面积(公顷)

灾损量(公斤/公顷)

表1.2**省标准耕作制度变更表

县名

规程中标准耕作制度

建议标准耕作制度

更改原因

表1.3**省一级区和二级区划分表

一级区名称

二级区名称

包括市、县

更改原因

1.5.2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础参数补充调查

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最大产量(用于计算土地利用系数)、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用于计算经济系数)需要调整的,以省为单位开展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础参数体系的补充调查,包括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平均单产、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以上参数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分区确定(表1.4),并提供更改原因及相关的证据性数据资料。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

二级区名称

基准作物/

指定作物名称

平均单产

最大产量

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更改原因

表1.4省(区、市)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基础参数调查表

1.5.3县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补充调查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需要更新的,省农用地分等技术组要组织本省专家对调查获得各县主要作物播种日期和收获日期、主要作物实际最高产量等资料(表1.5)进行分析、论证,然后上报国家技术组用于潜力测算。

表1.5省(自治区、直辖市)作物播种/收获日期资料调查表

县(区)名

地形区

耕地平

均海拔

大宗粮食

作物种类

播种

日期

收获

日期

最高单产

公斤/亩

说明:

1)地形区:

对于地形条件复杂的县,在不同地形区同一种作物的播种日期、收获日期有明显的差异(?

10天),甚至大宗粮食作物种类也不同,则请分区提供资料;

2)耕地平均海拔:

指各地形区内大多数耕地所处海拔位置;

3)作物种类:

根据当地大宗粮食作物,各地形区内的作物种类可能不止一种,请按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早稻、晚稻、一季稻、谷子、马铃薯、甘薯、花生、大豆、油菜、棉花、甘蔗、青稞等种类分别提供资料;

4)作物日期资料上报前请注意根据作物的生长期进行校验。

1.5.4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调查

各省结合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开展以来的工作实际,全面梳理各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内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分等因素,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情况,结合参数体系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拟采取的调整情况,形成下一轮全面更新评价时拟采用的分等因素指标区分级赋分和权重规则表(表1.6)。

表1.6省(区、市)二级区内各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因素分级赋分和权重表

二级区名称

指标区名称

分等因素名称

分等因素权重

分等因素分级和赋分标准

1.6调查监测成果

以省为单位形成分等参数调查监测报告(含表格1.1-1.6),在报告中重点说明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和分等因素指标区的调整情况和调整依据。

要在2016-2018年应用拟调整的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和分等因素指标区在全省范围内选择部分分等单元进行试算,提供调整前后耕地等别升降的最高等和平均等状况,确保分等成果在全面更新评价前后有机衔接。

第二部分等别渐变耕地抽样监测

2.1目标任务

工作目标:

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工作任务:

在县域内划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每个等别的耕地上选择监测单元,基于监测单元对耕地等别与产能进行监测评价,估算县域内耕地质量渐变耕地的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

2.2工作依据

渐变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工作依据下列标准和文件开展: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报批稿)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2.3术语和定义

2.3.1等别渐变耕地

指县域内耕地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质量等别及产能渐变的耕地。

2.3.2耕地等别渐变类型

由于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变化导致耕地等别存在一定变化趋势,每种特定的变化趋势称作耕地等别渐变类型。

2.3.3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具体是指一定数量的分等单元。

2.3.4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

决定耕地等别渐变趋势或渐变程度的,起主要作用的分等因素。

2.3.5监测单元

在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选定的各耕地等别在空间上具有代表性的耕地分等单元。

2.4基本原则

2.4.1分级监测原则

省(区、市)负责建立全省质量渐变耕地等别监测框架,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提出县(市、区)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划定方法、监测单元选择要求等工作,指导县(市、区)日常监测及成果汇总等工作,并负责建立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网络体系;县(市、区)负责在省(区、市)耕地等别渐变监测框架下开展工作,完成对监测单元的观测与评价等工作;国家负责全国耕地等别渐变监测评价成果的汇总、论证。

2.4.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以定量计算为主,对难以定量监测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分析。

2.4.3年度渐变监测与年度更新互补原则

年度监测主要是解决质量渐变型耕地的监测评价;年度更新主要是解决工程导致的质量突变型耕地的监测评价,二者都是耕地等别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组织实施中要相互衔接。

2.5程序与方法

2.5.1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

省(区、市)技术指导组,在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并建立省域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并结合县级质量渐变耕地等别监测工作的具体实践逐步更新完善。

在全国范围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集可初步归纳为:

逐步干旱型、逐步渍涝型、黑土层变薄型、肥力提升型、肥力衰退型、沙化型、酸化型、盐化碱化型、脱盐脱碱型、水土流失型,各省(区、市)根据情况可以增加类型,并反馈到部土地整治中心技术指导组。

2.5.2确定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

省(区、市)技术指导组,依据各期耕地等别数据,全面分析区域内耕地资源本底分布情况,揭示区域耕地质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农业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和农业调查等资料,结合省(区、市)内初步建立的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初步确定区域内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供县(市、区)开展工作时参考。

各耕地等别渐变类型的主导因素建议如下:

表2.1耕地质量渐变类型与主导因素对照表

渐变类型

渐变类型代码

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代码

逐步干旱型

ZBGHX

灌溉保证率

GGBZL

逐步渍涝型

ZBZLX

排水条件

PSTJ

黑土层变薄型

HTCBBX

有效土层厚度

YXTCHD

水土流失型

STLSX

肥力提升型

FLTSX

土壤有机质含量

TRYJZHL

肥力衰退型

FLSTX

沙化型

SHX

表层土壤质地

BCTRZD

酸化型

SHX

土壤pH值

TRPHZ

盐化碱化型

YHJHX

盐渍化程度

YZHCD

脱盐脱碱型

TYTJX

2.5.3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结合县级农用地分等更新工作和耕地等别渐变主导因素,确定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可以包含主导因素一致耕地等别不同的农用地分等单元。

2.5.4选取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

(1)数量要求。

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各等别上都至少有一个监测单元,优先选择农用地分等中布设的标准样地。

(2)代表性要求。

监测单元要分布在该类型分布范围该等别的典型部位上,要远离城市、道路。

2.5.5调查与评价监测单元质量变化信息

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别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长期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等别渐变做出定量评价。

整理县域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数据,按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和监测单元图层属性格式要求,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属性结构参考表2.2)和监测单元图层(属性结构参考表2.3)。

表2.2县级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属性结构描述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值域

约束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编号

FBFWBH

Char

10

非空

M

见本表注1

3

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名称

FBFWMC

Char

60

非空

M

根据具体情况选填

4

渐变类型

JBLX

Char

10

非空

M

见本表注2

5

渐变主导因素

ZDYS1

Char

10

非空

M

见本表注3

注1:

以大写字母“FB”开头的10位定长编码,其中3-8位为县级行政代码,9-10位为流水编号;

注2:

填写渐变类型的代码;

注3:

填写与渐变类型相对应的主导因素的代码。

表2.3县级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属性结构描述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值域

约束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监测单元编号

JCDYBH

Char

10

M

见本表注1

3

单元编号

DYBH

Char

19

非空

M

见本表注2

4

年初等别

NCDB

Int

3

>0

M

渐变类型

JBLX

Char

16

非空

M

见本表注3

4

代表面积

DBMJ

Float

16

2

>0

M

见本表注4

6

主导因素

ZDYS1

Char

10

非空

M

根据具体情况选填

7

景观照片编号

JGZP

Char

70

非空

M

见本表注5

注1:

以大写字母“DY”开头的10位定长编码,其中3-8位为县级行政代码,9-10位为从01开始的序号;

注2:

与县级耕地等别数据库中的分等单元图层保持一致;

注3:

填写渐变类型代码;

注4:

监测单元所代表的监测面积,为耕地的净面积,单位:

公顷;

注5:

监测单元编号+"JG"+序列号(1位),每个监测单元最多允许5张景观照片,景观照片编号之间用空格分隔。

2.5.6生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

提取耕地等别渐变区的分等单元,完善其属性信息,形成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属性结构参考表2.4)。

表2.4县级年度耕地等别渐变图层属性结构描述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

代码

字段

类型

字段

长度

小数

位数

值域

约束

条件

备注

1

标识码

BSM

Int

10

≥0

M

2

单元编号

DYBH

Char

19

非空

M

见本表注1

3

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编号

FBFWBH

Char

10

非空

见本表注2

4

国家利用等指数变化

GJLYDZSBH

Int

6

>0

M

5

国家利用等别变化

GJLYDBH

Int

2

>0

M

注1:

参见《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

注2:

该分等单元所处的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编号。

2.5.7编制县级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

依据《规程》和监测单元所在地的分等指标体系,评价监测主导因素变化对耕地等别的影响。

结合区域内各耕地等别类型等别的升降和面积的消长,对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别和耕地产能变化做出评价(表2.5、表2.6)。

表2.5县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数据表

监测单元编号

年初等别

渐变类型

代表面积

监测等别

等别变化

表2.6县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结果表

等别渐变

类型

基期

年初

年末

变化值

等别

面积

平均等

面积

平均等

面积

平均等

面积

“7等酸化”

注1:

表中统计县域内各渐变类型耕地的等别和面积;

注2:

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2位小数,等别值保留1位小数;

注3:

基期数据为耕地等别完善成果数据,年初值表示上一年度的监测值,年末值表示本年度的监测值,变化值表示年末与年初的差值;

注4:

平均等数值保留1位小数,等别质量降低的用负值表示。

2.5.8省(区、市)监测评价成果汇总

省(区、市)对各县级成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省级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

表2.7省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数据表

监测单元编号

年初等别

渐变类型

代表面积

监测等别

等别变化

表2.8省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结果表

等别渐变

类型

基期

年初

年末

变化值

等别

面积

平均等

面积

平均等

面积

平均等

面积

“7等酸化”

注1:

表中统计县域内各渐变类型耕地的等别和面积;

注2:

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2位小数,等别值保留1位小数;

注3:

基期数据为耕地等别完善成果数据,年初值表示上一年度的监测值,年末值表示本年度的监测值,变化值表示年末与年初的差值;

注4:

平均等数值保留1位小数,等别质量降低的用负值表示。

2.6成果内容与要求

2.6.1成果体系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成果包括:

矢量图层成果、图件成果、表格成果、报告成果和影像成果5个部分,成果体系如表2.9所示。

表2.9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成果体系

成果

分级

成果

分类

县级成果

省级成果

矢量图层成果

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表2.2)

——

监测单元图层(表2.3)

——

耕地等别渐变图层(表2.4)

——

图件成果

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及监测单元分布图

——

耕地等别渐变图

——

表格成果

县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数据表(表2.5)

省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数据表(表2.7)

县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结果表(表2.6)

省耕地质量渐变监测结果表(表2.8)

报告成果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要求见附件2.1)

省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

(要求见附件2.1)

影像成果

监测单元景观照片

——

2.6.2矢量图层成果

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的空间数据格式为shapefile格式,空间投影和坐标系与农用地年度分等更新评价成果相一致。

数据库中非空间数据表统一采用ArcGIS兼容的dbf格式。

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数据图层命名为:

FBFW+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年度(4位)。

如FBFW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图层数据。

监测单元数据图层命名为: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年度(4位)+JCDYJCDY,表示黑龙江海伦市2014年度监测单元图层数据。

耕地等别渐变图层命名为:

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年度(4位)+DBDBJB,表示黑龙江海伦市2014年度渐变耕地图层数据。

2.6.3图件成果

图件成果包括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及监测单元分布图、耕地等别渐变图。

要求提供MXD格式和JPG格式。

图件命名规则为:

县行政代码(6位)+县(市、区)名+20XX年度+图名。

2.6.4表格成果

县级表格成果包括:

县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数据表(表2.5)、县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结果表。

省级表格成果包括:

省耕地等别渐变监测单元数据表、省耕地等别渐变监测结果表。

数据表格的格式为Excel2003。

县级数据表的命名规则为:

县行政代码(6位)+县(市、区)名+20XX年度+表名;省级数据表的命名规则为:

省行政代码(2位)+省(区,市)名+20XX年度+表名。

2.6.5报告成果

报告成果包括:

县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省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

报告成果为Word格式,报告命名规则为:

XX省(区、市)+县(市、区)名+20XX年度+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XX省(区、市)+20XX年度+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报告。

文字报告格式及内容参照附件2.1。

2.6.6影像成果

影像成果主要为监测单元的景观照片,JPG格式。

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形成其他影像成果。

监测单元景观照片命名规则为:

监测单元编号+20XX年度+JGZP。

2.6.7存放管理

为便于成果使用,将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成果存放在1个文件下,命名为“2位省代码+省(区、市)名称+耕地等别年度监测评价成果(20XX年)”。

具体存放位置及命名规则参照附件2.2。

附件:

2.1文字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

2.2成果存放管理示例

附件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