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8726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docx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太阳系

①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共面性、共圆性。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可分为: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普通性:

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存在高级生命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海拔

(3)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它是维持地表的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目前人类多使用的能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

2、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周期11年

影响地球气候

色球层

耀斑、日珥

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现象

日冕层

太阳风

作用与两极上空的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三、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④某地全年的情况: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内部圈层:

①地壳:

是从地面到莫霍面的部分;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约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②地幔:

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的部分。

地幔上部有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

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

③地核:

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两部分

地质与地貌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浆岩:

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

花岗岩;喷出岩:

玄武岩

1、三大岩石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

二、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并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边界类型

地形类型

典型实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

大洋板块—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⑴、褶皱:

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形式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貌

原因

形成地貌

原因

褶皱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成山

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⑵、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断层

地垒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

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

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⑶、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成洼地,地表水汇集

道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流水

侵蚀

侵蚀

黄土高原的沟壑、南方“红色沙漠”、河床加宽加深、瀑布、峡谷、V形沟谷

溶蚀

喀斯特地貌如:

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垅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薄:

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全球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近地面风:

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

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四、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

向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

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

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

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2、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六、气候类型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