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
《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
政府失灵:
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
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达到最佳的情景。
市场失灵:
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到达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公共产品:
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这就是说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消费量的
增加,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外部性(效应):
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财政:
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
1.
2.
3.
4.
5.
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2、试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作用。
答:
1.提供法治制度
2.保持和保护市场竞争
3.克服市场无效
4.促进社会公平
5.保持经济稳定第二章财政的本质
1.简述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答: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奴隶制国家财政是奴隶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剥削、压迫奴隶及其他劳动者的一种手
段,它反映了奴隶制国家与奴隶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
分配采用实物形式。
封建制国家财政是封建主阶级维持其统治,压迫和剥削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
反映了封建制国家与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
分配采用实物形式和价
值形式。
政府预算的出现是新的范畴。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形式是税收,此外也通过公债和通货膨胀等手段获得一部分收入。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是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它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
财政主要采用价值形式。
社会主义财政主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产生: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
(2)私有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发展:
奴隶制财政
封建制财政
资本主义财政社会主义财政
(1)形式:
实物、力役——实物、力役、货币——货币为主,实物、力役仍存在
(2)规模:
小——大——小
(3)性质的发展:
国家性质决定财政性质>
2.简述财政的要素。
答:
财政的四个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
(通常是一年)所生
<部分社会产品或
财政主体:
国家分配论强调,国家或政府是财政分配活动的主体。
财政客体:
是一部分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
国民收入>
财政形式:
财政分配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
财政目的: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什么是财政?
什么是财政的本质?
答: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和价值形式),
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国家性质决定财政性质。
具体来说,财
政在本质上隐含着两种基本分配关系:
一是经济体系中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
尤其是个人与国家之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政府机构系统内政府部门之间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4、试述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答:
财政的公共性指的是财政具有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属性,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具有的共性。
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的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
互动关系,这就是财政的利益集团性财政或阶级性。
由于国家一般反映着在经济政治上占统
治地位的那一集团的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从根本上说,财政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三章公共产品
1.
1.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
混合产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性质的物品。
完全,不充分的产品,2.具有外部性的物品。
2.免费搭车: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1.为什么公共产品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非排他性7免费搭车7虚假的个人需求曲线7虚假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7无法确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量;
非竞争性:
MC=7效率原则要求零价格7零价格意味着公共产品提供者无法获得成本补偿7公共产品无法有效提供。
既然消费者能够从公共产品中获益,为什么不自己提供?
原因:
“囚徒困境”
非合作均衡:
每个人都希望搭便车,而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第四章财政支出增长
1.瓦格纳法则(政府扩张论):
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
原因:
1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7经济交往复杂化7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7要求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2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7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7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
等服务的需求增加7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3政府需直接介入某些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
3.梯度渐进理论(皮科克和怀斯曼):
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
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激变(如战争等)的出现,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进行的,在这一时期内稳定增长和突发性增长是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时间型态理论”
<1、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
2、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时,人们才会审视过去,在心理上接受一个更
高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审视效应),容忍政府支出更多地替代私人支出(置换效
应)
3、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促使政府支出上新台阶_4、在冲击消失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因惯性而持续存在。
3.非均衡增长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也称鲍莫尔法则。
公共部门的活动为劳动密集型,私人部门的活动为资本密集型7私人部门劳动生产率
较高7私人部门工资水平上升7为提供足够服务,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须与私人部门
保持同步7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上升7公共服务的相对价格上升7公共支出增长
4收入再分配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
政府支出增长源于低收入者利用政治制度进行有利于他们的收入再分配;另一观点认为:
收入再分配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而非低收入阶层。
2.如何看待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但从长期和整体看,政府支出的
答:
尽管有些国家在有的时期出现政府支出负增长的情况,
不断增长构成了发展的总趋势。
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
政府活动扩张论,偶然事件论。
非均衡增长论,收入再分配
论可以分别解释为:
(1)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公众对政府扩张有着潜在的需求;
(2)偶然事件(如战争)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又阻止其返回以前的水平;(3)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
间的非均衡增长导致政府的增长;(4)某些集团利用政府使收入再分配向自己倾斜。
3、哪些制度安排可用于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
「
(1)预算监管制度
财政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的计划。
主要体
现在监督和审批两个环节上。
要坚持的准则:
1.完整性2.可靠性3.公开性4.年度性。
预算程序:
编制7审批7执行7决策
(2)政府采购制度
2.选择采购方式3.审查供应商资
指政府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
政府采购程序1.确定采购需求
格4签订采购合同5履行采购合同6.验收与结算
第五章社会救助支出
1.
2,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其
3,医疗救助支出4,城市居民最低生
我国当前主要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答:
1,农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发展资金,扶贫计划)中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和农村五保供养支出等活保障支出5,自然灾害救济支出(1993.6.1上海开始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如何看待我国的贫困人口规模?
答:
识别穷人最常用的标准就是贫困线。
贫困线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
贫困线每年
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并且取决于家庭规模。
确定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贫困人口数量的多少取决于贫困线的取值,而我国的农村贫困线和城镇贫困线相差很
大,比如1988年,农村贫困线635元/年?
人,城镇贫困线大约为1800元/年?
人。
因此,调高贫困标准,尤其是调高农村的贫困线很有必要。
第二,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在计算
整个国家的贫困人口规模时,不仅要计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这两个社会群体模块中的贫困人口数量,而且还要计算形式上具有农民身份而事实上属于城镇居民的“农民工”这一大群
体中的贫困人口数量。
第六章社会保险支出
商业保险:
个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社会保险:
政府开设一些项目可以部分补充因不确定或不可控制事件所造成的收入损失。
<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
试述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理由?
(1)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残缺问题。
1.
4.
1.
答:
(2)政府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缺陷。
(3)社会保险是一种优值品,人们对它的评价低于它实际能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政府介入体现了父爱主义的观念。
(4)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政府介入社会保险还具有其他的优势①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决策成本。
②更有利于分散风险。
③社会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
4.简述养老金保险的经济效益答:
(1)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
负效应:
财产替代效应
正效应:
退休效应;遗产效应
由于三种效应作用方向不同,仅靠理论无法弄清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储蓄,验分析。
(2)
这有赖于经
正效应:
养老金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影响途径:
负效应:
征税(或缴费)7收入减少7降低当期消费7抑制劳动供给征税(或缴费)7收入减少7增加劳动供给,以使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影响程度:
与筹资模式和给付结构密切相关
养老金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个人收入再分配
i.完全积累制:
效应明显
ii.现收现付制:
效应较间接
代际间收入再分配
i.现收现付制
同代间收入再分配
i.体现为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
a)
b)
c)
第八章
1.国有资产收入:
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股息、红利、产权转让等形式取得的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和以资产占用费、租金、使用费等形式取得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收入。
财政收入概述
2.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表示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纵坐标表示税率,
横轴表示政府的税收收入。
在税率为0
时,政府税收收入也为0;如果税率升
高100%,则意味着人们要把全部收入用来纳税,也就无人愿意工作或投资,因而政府的收入也为0.如果税率从100%降到a点,则生产开始恢复,政府也有少许收入;进一步降低c点,生产将进一步扩大,政府的税收也有较多增加。
同样,如果税率从0升至b和d点,政府收入逐渐增加却不影响生产。
税率可产生最大限度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m点(不可认为是50%),超过m点,生产量和政
府收入都会下降,因此,m线以上是税收“禁区”,政府税率不应高于直线。
但在m线以下
各点,税率又明显过低,纳税人固然会得到一些好处,但政府收入不足,从而入不敷出。
1.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有哪些?
列举三种主要的财政收入取得的形式,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答:
(1)税收:
税收是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是指政府为了发展社会保险事业而设立的。
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征收取得的专项资金收入。
主要包括:
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
险基金收入。
(3)国有资产收入:
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股
息、红利、产权转让等形式取得的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和以资产占用费、租金、使用费等形式
取得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收入。
主要包括从国有企业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权转让取得的产权转让收入;从国有资源行资产有偿使用取得的国有资源收入。
(4)债务收入:
指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身份,采取信用的形式通过举债的方式,取得债务所形成的收入。
(5)非税收入:
指除税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
政府型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
(6)转移性收入:
指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上解制度下形成的下级、同级、财政收入或上级财政收入
答:
税收: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依据:
基本依据:
1,交换税——主体国家,提供保障
2.义务税——主体公民,有义务为所在国家服务。
2.税收有哪些特征?
如何区别税收与公债、收费等其他的财政收入形式?
答:
特征:
(1)强制性:
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
是一种强制的课征。
(2)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3)固定性:
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税法所规定的这些征收标准,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
税收的固定性实际上不是税法的确定性,不能把固定性误解为永久不变。
区别:
第一,从强制性特征看:
国家发行公债,国家与认购公债者之间是一种信用关系,是自愿认购,不能强迫推销。
至于税收则是一种强制征收,不管纳税人是否自愿,都必须依国家法律规定纳税,违法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从无偿性特征看:
国家发行公债,它与公债认购者是一种债务与债权的关系,国家作为债务人,到期要偿还本息,公债认购者作为债权人,以到期后能收回本息为认购条件,到期要收回本息。
而税收则是一种无偿征收,根本不存在需要偿还的问题。
第三,从固定性特征看:
国家发行公债,一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发行,不是经常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同时,公债以有偿、自愿为原则,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协商办事,发行与认购多少,很难固定。
而税收则在法律上规定了征收标准或数额,具有法律固定性特征。
此外,公债和税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间也各不相同。
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
公债则是到中世纪才在欧洲出现的。
通过以上比较。
可以看出公债不具有“三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债虽然可以作为财政收入形式,但不宜作为经常性的财政手段,只能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补充手段。
国家在发行国内公债、国库券,向外借款时,要慎重考虑还本付息。
尤其是向国外借款,必须注意经济效益,要和偿还能力相适应。
税与费的区别,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看征收主体是谁。
属于代表政府所得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收取的一般是税;由经济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的一般是费。
2.看是否具有无偿性。
无偿课征的是税,有偿收取的是费,这是两间的主要不同之处。
当然从强制性和固定性上看,也是不同的。
3.看款项是否专款专用。
税款一般是由国家通过预算统一支出,用于全社会的需要,不采取专项专用的原则;而各项收费亦多用于满足本身业务支出的需要,一般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
3.什么是税收的公平、效率和财政收入原则?
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些原则?
答:
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建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
1.财政收入原则:
一,正面思路:
从国家支出需要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它认为财政收入原则就是税收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的原则,二。
负面思路:
从税收征收的约束条件出发的,它认为,税收的征收要有一个合适的界限,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
税收收入原则可概括为一,充分稳定,即税收收入必须充分,稳定的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
二,弹性,即税收收入不仅要对财政收入保持充分的弹性,更要与经济增长保持灵活的弹性。
适度,即税收收入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界限内
2.
效率原则:
指的是以尽量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行政效率原则二经济效率原则
3.
公平原则: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税收负担的公平,包括税收的横向公平一一相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相同的税和纵向的公平一一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
二,税收的经济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实现起点的公平。
三,税收的社会公平,即通过税收机制对社会成员各人的收入进行调节以征税和补贴方式实现社会成员间利益的相对平等,实现结果的公平。
(2)财政原则并不意味着就是税率越高,税收收入就越大。
税收的经济公平,是与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经济的发展使公司、企业成为重要的纳税主体,它们与个人相比,要求经济
方面的公平比社会公平更迫切、更现实。
而且,经济公平也是税收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
税
收效率原则也是税收的重要原则之一,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经济公平是以效
率为目标的,要使税收有效率,就需要经济公平。
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
税收行政效率,可以税收成本率即税收的行政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有效率就是要
求以尽可能少的税收行政成本征收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即税收成本率越低越好。
从税收经
济效率的不同层次可以看出,税收是否有效率,必须结合经济运行本身的效率来考察。
如果
经济运转本身是高效率的,则应以税收不干扰或少干扰经济运行视为有效率,即以税收的经
济成本最小作为判断税收效率的依据;而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状态,则税收效
率应反映在对经济运行的有效干预。
遵循行政效率是征税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而追求
经济效率,则是税收的高层次要求,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税收调控作用的认识的提高。
4.税收转嫁有哪些类型?
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如何理解税负转嫁对微观经济主体实际税收负担的影响?
类型:
前转:
也称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购买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稼。
是税收转
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
后转:
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或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税收转嫁之所以表现为后转,一般是因为市场供求
条件不允许纳税人以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向前转移税收负担。
特例:
税收资本化。
混转(逆转):
前后转兼有。
税收资本化:
这是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
即应税物品交易时,买主将物品可预见
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
消转:
又称转化,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影响因素:
税收转嫁的程度取决于征税后的价格变动,如果征税后价格上升幅度与税额相等,
税负就全部转嫁,价格上升幅度小于税额,税负就发生部分转嫁,价格上升幅度大于税额,税负全部转嫁,且卖方可获得额外利润。
转嫁的幅度取决于供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来说,哪方弹性小,税负就向哪方转嫁。
对微观经济主体实际税收负担的影响:
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对企业税收负担来说,
由于流转税存在转嫁的问题,纳税人不一定是最后负税人,所以企业流转税负担率只能反映
企业名义的流转负担率。
对个人税收负担来说个人在购买消费品时,还负担被转嫁的流转
税,根据税负转嫁的大小等难以统计,所以个人真实的税收负担率无法计算。
5.简述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格局,分析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及其对税制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
基本格局: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以所得税、财产税等为辅助税种的税制结构模式,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则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以流转税等为辅助税种
的税制结构模式。
适当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地位,并通效率以及财政收入等目标,为国
为缓解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
影响:
今后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任务是,
过有关具体税种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家财政支出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调节工具。
第十章税收制度
1.
内容包括税种的设置、
税收制度:
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等。
2.增值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业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
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3.消费税:
是以某些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4.营业税:
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5.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内、外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
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简述税制的要素:
答:
(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是课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
征税对象是税收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2)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4)起征点是指征税对象数额所达到的应当征税的界限。
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
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
征税对象小于免征额时,不征税;超出免征额时,只对超过的部
分征税。
(5)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
税务违章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属于税收征管制度方面的违章行为,如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记账凭证,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等。
b属于税收制度法规方面的违章行为,如偷税、抗税、骗税、欠税等。
c拖欠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2.试述佃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
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
(1)流转税的改革:
主要是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由仅对部分工业品在生产环节征收增值税到对全部商品和部分劳务征税),规范增值税的征收制度(多档次税率一一比较单一的税
率;价内税一一价外税;按账簿扣税一一按发票扣税),实行消费税,统一流转税。
(2)所得税改革:
主要是统一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扩大税基、
控制减免税优惠
(3)其他税种的改革:
主要对资源税、财政税以及行为目的税进行改革。
3.1994年以来,我国税制进行了哪些局部重大改革?
答:
(1)关税改革:
降低关税水平;调整出口关税税率。
(2)农村税费改革:
第一阶段是从2000—2003,改革内容是取消针对农民的一切收费
项目,调整农业税税率,实行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的政策;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国
家决定5年内取消农业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