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8920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docx

财政学考试整理资料

财政学复习材料(有错误的请大家指正哈)

第一章

1、实证分析旨在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

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

2、规范分析是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它能够提出实现何种经济目标的政策建议;它基于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非客观的方法;较多受到人们的立场、感情、信念等因素的影响。

3、混合经济的运行

混合经济循环图

混合经济?

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经济共同组成;由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共同作用。

公共部门:

(1)政府

(2)公共企业(3)非营利组织(4)国际组织

私人部门:

(1)个人

(2)家庭(3)私人企业(厂商)

第二章

1、帕累托效率:

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2、交换效率:

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被最合理地为各个人所利用。

几何含义:

埃奇沃斯框图中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3、产品组合效率:

在产出给定的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要求和愿望的产品组合。

几何含义:

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

4、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产品转换曲线):

反映具有生产效率的产量组合的曲线。

5、生产效率:

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使产出最大的不同资源组合

6、生产契约曲线:

将埃奇沃斯框图中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帕累托效率点。

7、交换契约曲线:

在埃奇沃斯框图中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连结而成的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均符合交换效率。

8、关于社会福利函数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

(1)简单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边沁主义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

表达式:

政策主张:

应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以增进社会福利。

(2)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

表达式:

政策主张:

最小最大化原则

采取收入再分配行动,使境况最差成员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章

1、公共产品:

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也即,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2、外部性:

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3、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完美的竞争市场模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市场势力:

垄断、自然垄断等

(2)市场残缺:

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3)市场功能不足:

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4、用模型解释垄断产生的效率损失?

(画图说明)

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

第四章

1、公共选择:

政治过程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2、投票悖论:

在多数票规则下,即使每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社会偏好可能不一致。

3、单峰偏好:

选民偏离其最偏好的结果时,效用随之下降。

4、中间投票人:

指的是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5、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个人理性条件;无限制领域条件;帕累托条件;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非独裁性等条件下,如果不违背至少一个所列的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就不可能将个人偏好转换为集体偏好,即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6、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财政政策机制呈现出什么特点?

p56

答:

与私人产品不同,财政决策机制不仅在偏好显示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还面临偏好加总这一特殊问题。

7、什么是投票悖论?

出现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图投票悖论的成因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投票均衡存在。

更确切地说,多峰偏好是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第五章

1、竞争性:

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2、排他性:

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3、公共地的悲剧:

指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的现象。

4、试从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角度,区分产品的不同类型?

答:

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巧克力;衣服;拥挤的收费道路)

自然垄断——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学校;有线电话;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共资源——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鱼类;野生动物;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纯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路灯;国防;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5、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三人社区保安服务需求曲线的确定

保安人数

MBA(元)

MBB(元)

MBC(元)

∑MB(元)

1

600

500

400

1500

2

500

400

300

1200

3

400

300

200

900

4

300

200

100

600

当保安服务的供求实现均衡时,满足:

MB甲+MB乙+MB丙=MSB=MSC

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条件

所有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收益之和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

6、为什么公共产品无法由市场有效提供?

p82

答:

原因:

“囚徒困境”

非合作均衡:

每个人都希望搭便车,而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合作均衡:

在这一状态下,搭便车的行为可以得到解决。

第六章

1、分别分析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答:

(1)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

负外部性:

经济行为产生的边际总成本超出私人承担的边际私人成本,即边际外部成本,如:

化工厂排污

边际外部成本指新增单位产品生产所导致的由第三方承担的额外成本。

社会成本MSC=MPC+MEC

资源配置效率要求:

MSC=MPC+MEC=MB

(2)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边际外部收益

社会收益MSB=MPB+MEB

资源配置效率要求:

MSB=MPB+MEB=MC

外部性无法达成市场有效配置的表现:

经济行为存在负外部性时市场供给过剩,而经济行为存在正外部性时市场供给不足。

2、什么是科斯定理?

其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p102

答:

假设资源所有者能够分清对其财产损害的来源,并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同时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调,那么,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

通过这一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

条件:

假设前提——外部性来源清楚;谈判成本为零适用范围——当事人很少;外部性来源清楚

补充章节

1、双重结构财政:

是指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的财政模式

2、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以公共权力行使者身份,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收支活动或分配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

3、国有资本财政:

国有资本财政是指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进行价值管理和收益分配而形成的政府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

4、公共财政特征

答:

(1)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财政。

(4)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5、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的比较

                                

公共财政

国有资本财政

  本  质

都是国家分配活动,都反映着一定的财政分配关系

分配主体

国家

国家

分配主体基本身份

作为政治权力行使者

全民资产所有者的代表

分配依据

政治权力

财产所有权

分配目的

弥补市场失效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宏观经营

分配内容

收入方面

以税收形式筹措收入

主要来自国企利润上交、国有资源收益及公债收入

分配对象

包括社会产品价值中的v和m

主要是社会产品价值中的m

支出方面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需经费

支出是投资性的,用于国企投资、投资性贷款、贴息等

分配性质

供给型财政

经营型财政

基本职能

保证由于市场失效而难以满足的公共需要

对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

调节职能

如对外部性的纠正,对宏观经济总量的间接调控

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节

监管职能

建立健全制度法规,依法监管社会经济活动

对国有资产和资源的价值实施监管

  活动范围

市场失效的领域

市场有效的领域

  自身性质

非生产性和非盈利性

市场性和盈利性

6、双重结构财政在我国的理论依据

答: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起着基本的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在竞争性的领域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非竞争性和不完全竞争的领域,其中主要的如公共产品,外溢性、规模报酬递增等活动,以及社会分配公平、宏观经济稳定等领域,则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的。

这类市场失效的领域,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以克服和纠正市场失效状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收入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这样,作为政权组织和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为弥补和纠正市场失效,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分配活动,就是公共财政活动。

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它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点在于,它存在着盈利性的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而西方的国有经济从整体上看,其基本特征是非盈利性的。

这样,我国的国有经济必须按等价交换的方式,通过在市场领域内的竞争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去获得平均及其以上的利润率。

为此,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所有者,它必须参与国有经济税后利润的分配,并直接集中一部分用于再投资。

这种仅以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基本依据而形成的政府分配活动,就是国有资产财政。

第七章

1、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有哪些?

答:

(1)政府活动扩张论:

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Wagner,A.)提出,故称“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断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

(2)偶然事件论:

也称时间型态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怀斯曼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3)非均衡增长论: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从公共部门生产函数中投入品价格的角度,对政府支出增长现象加以解释。

鲍莫尔认为,公共部门的活动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于资本密集型的私人部门来说,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相对较缓。

(4)经济发展阶段论:

该模型主要是由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来的。

他们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的增长原因。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仍然需要较高的财政支出,且以财政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为主。

中期阶段政府公共性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此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经济进入“成熟”阶段:

公共净投资的份额会上升,但会略微减缓,财政转移性支出比例继续不断加大。

(5)公共选择增长论:

这是公共选择理论对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解释,它试图从财政支出决策方式的角度来解释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即财政支出的政治性扩张。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和官僚角度来进行解释。

第九章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一种制度。

2、比较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答:

(1)现收现付制以短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2)现收现付制的特点是,缴费率的调整是依据保险支出的规模而确定,如果保险支出规模扩大,缴费率也随之提高。

完全积累制的特点是,受益者在享受保险津贴之前就为自己积累基金,可以增强其社会保障意识。

缴费率不受人口结构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

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稳定不变。

3、如何看待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其改革?

答:

(1)保险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己经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城镇个体户的帮工,都必须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称为基本养老保险。

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也可以参加养老社会保险。

到2003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5506万人。

(2)运行模式

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养老保险不足的由财政负责弥补。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实施养老新政后,企业缴费比例全部计入社会统筹账户。

(3)针对“养老新政”的过渡,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式来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第十一章

1、国有财产收入:

指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价款等收入。

2、公共企业收入:

指政府从以法人资格经营的企业所取得的收入。

3、边际税率:

指应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之比,也即最后一个单位税基所适用的税率。

4、累进税率:

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5、如何理解税收的形式特征?

答:

(1)强制性:

指税收是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因而构成纳税人的应尽义务。

(2)固定性:

指政府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等税制要素,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的规定征税和缴税。

(3)无偿性:

从表面上看,政府在课税之后,既无须向纳税人付出任何报酬,也不需要直接偿还给纳税人。

(在市场经济中,税收事实上是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

也即,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从而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私人部门享有消费公共产品的权利,因而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可见,在现代财政理论中,将无偿性视为税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恰当的。

第十二章

1、总额税:

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2、什么是税收公平?

如何在税制中实现公平?

答:

税收公平包括:

(1)公平的受益原则:

指纳税人的负担取决于其在政府支出中的受益情况

(2)公平的支付能力原则:

指纳税人的负担取决于其缴纳税收的能力。

包括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者缴纳相同的税收)和纵向公平(纳税能力较高者缴纳较多的税收)

如何实现:

(1)实现横向公平:

为使所得税实现横向公平,应尽可能将应税收入界定得宽一些。

税基宽的商品税收有助于实现横向公平。

(2)实现纵向公平:

实行累进所得税制——规定免征额,而高于数量界限的所有收入都以固定税率征税;实行负所得税制累进税;实行税率分级,收入级次越高,适用的税率越高。

3、什么是税收的超额负担?

怎样减少税制的超额负担?

(图形解释)

答:

税收的超额负担是指因课税而带来的净损失或额外负担,是无法用税收的收益来弥补的,因而对经济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称之为税收的无谓损失或超额负担。

(如图税收的超额负担)p187-188

如何减少税制的超额负担:

(1)拓宽税基,即广泛对物品和服务征税

(2)抵消税收扭曲的影响。

第十三章

1、什么是税收转嫁?

税收转嫁的形式有哪些?

答:

税收转嫁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基本形式

(1)前转:

也称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购买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稼。

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

(2)后转:

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或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3)混转或散转:

对纳税人来说,前转和后转的形式可以兼而用之。

也即,纳税人一方面通过提高售价的方式将一部分税负向前转嫁给买方,另一方面通过压低进价的方式将一部分税负向后转嫁给卖方。

这一情形称为混转或散转。

2、试述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答:

对商品税归宿的分析

(1)从量税:

从量税又称单位税,指按销售商品的数量课征固定的税额。

(图1:

课于需求方的从量税的归宿)

(图2:

课于供给方的从量税的归宿)

在课征从量税时,税收最终由谁负担,和名义上由谁纳税无关。

税收转嫁和归宿的具体情况实际上是由税后的均衡价格决定的。

供求弹性对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需求弹性越大,消费者负担的税收越少。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供给弹性越大,生产者负担的税收越少。

在图2中,消费者承担了从量税的主要部分,因为他们多支付的数额比销售者少收到的数额要多些。

极端情形

商品的供给完全无弹性,厂商承担了全部税负。

(图3)

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消费者承担了全部税负。

(图4)

(2)从价税

如图:

从价税的归宿分析

从价税是指以商品价格为税基,按一定的比例征税。

对从价税归宿的分析:

如图所示

税收由消费者和厂商共同负担,负担的比例因线斜率的变化而变化。

第十八章

1、扩张性财政政策:

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

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适应,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

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利用财政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以平衡社会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

又称平衡性财政政策或“中性”的财政政策。

它是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收支大体均等,以保持社会总供求同步增长,维持社会供求基本平衡的政策。

4、什么是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答:

(1)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2)挤出效应

因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利率的调节问题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新的课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5、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在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阻止利率上升,抵消或减少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此会使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对经济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这种组合适于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时使用,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限制消费和投资,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紧缩银根,减少货币的供给,刺激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导致总需求下降。

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使总需求迅速收缩,能够有效遏制恶性通货膨胀,但会导致经济增长缓慢,甚至陷于衰退的境地。

这种组合主要在总需求极度膨胀,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目标时采用。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对财政支出严加控制,同时采用增税措施,抑制总需求;同时中央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促使利率下降,以刺激私人投资。

这种组合适于财政赤字较大、但经济处于轻度衰退时采用。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在这种政策组合中,政府适当扩大财政支出和减税,同时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促使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使总需求不会大幅度上升。

这种组合主要在经济比较繁荣、但公共投资不足时采用。

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