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3845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docx

中考时政题答题注意事项

答题注意事项:

一、时政填空:

不能写错别字;

二、单选题:

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三、不定项选择题:

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答案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做不定项选择题应注意:

选项一般有两种情况:

1、选项说法本身错误,立即排除;

2、选项说法正确,但是与题目要求无关,也应排除;

四、改错题:

如果该题说法正确,则直接打勾,如该题说法错误,则除了打叉外,还要在错误内容下部划线,并将其改正。

五、简答题:

直接回答题目所提问题,注意写“答”字,并要求分要点,且每个要点都应是单独的一个段落。

六、辨析题:

写“答”字,并且分为三个步骤:

1、判断;

2、分析(此部分是重点,应根据书上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分析如涉及不同的知识点则每个知识点都要独立分段)

3、小结:

概括地说说题目中的说法为什么正确或是为什么错误,格式通常是:

“这种说法认识到了……,因此正确。

”或是“这种说法没有认识到……,因此错误。

七、材料分析题:

1、写“答”字;

2、每个知识点都是根据材料得出的,因此,在些知识点时应先总结材料。

格式通常是:

“……(材料中内容)说明了:

……(知识点)”

3、每涉及一个知识点,就要单独分一个段落;知识点都应有所展开。

4、知识点应尽量全面,一般一个材料分析题至少要找出三个知识点。

第一课:

我的祖国为你自豪

一、民族精神的含义:

(P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P7)为国家尽责、为民族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三、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P9)

1、革命战争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

四、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用/意义)(P9)

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十分珍惜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并不断加以弘扬,使之发扬光大。

五、百年巨变:

(P10_11)

从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到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总体上进入小康,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第一次巨变:

辛亥革命(1911)领导者:

孙中山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第二次巨变:

新中国成立(1949)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领导者:

毛泽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3、第三次巨变:

改革开放(1978)领导者:

邓小平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注目。

六、百年巨变的结论:

(P12)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只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的三次历史性变革:

(P11)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978年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历史性变革是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12)

1、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2、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4、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5、锻造了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6、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爱国主义的含义:

(P13)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十、爱国主义的作用(P13):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正是这样一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千百万人为了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

十一、爱国主义的丰富内容:

(P13)

1、热爱生我养我的那一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

2、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

3、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5、竭尽全力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十二、为什么说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P15)

1、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是同促进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我们生长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祖国更繁荣、更富强、前途更光辉灿烂。

3、因此,在当代,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十三、怎样将热爱祖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P15)

1、要关心祖国的发展和进步。

原因:

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不可分的,国家富强了,人民才可能安居乐业。

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成才,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要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原因:

(1)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各族人民互相交流、融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国家。

(2)文化的繁荣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真正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华文化必须保留和弘扬自身的特色。

(3)传承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任务,更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只有学好祖国的历史,学好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才能真正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

3、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要落实在行动中,必须重视爱国行为规范的培养。

爱国行为规范在各种日常行为规范中是公民首要的行为规范:

(1)在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中,对基本的爱国行为规范已有明确的规定(法定爱国行为规范,如兵役法、税法、国旗法、银行法等)

(2)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讲爱国行为规范更加具体化。

(生活中的爱国行为规范)

第二课:

立足国情强国富民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的成就(P20_22)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

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3、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乡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处于世界后列,仍属于发展中国家(P23_25)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表现在:

1、人口多,底子薄。

由于人口基数大,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还相当严峻,列在100位之后。

2、生产力不发达。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

3、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三、基本国情的含义(P27):

所谓基本国情,是对一个国家国情的总体性的概括。

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27)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1、从社会性质来看: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

2、从发展程度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

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分开理解:

“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两大任务:

(P27)

1、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2、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P27_28)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起点:

20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

终点:

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2056年)。

至少需要100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奋斗目标):

(P28)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八、为实现奋斗目标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步骤:

(P29)

1、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九、上海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P29):

根据党和国家作出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战略决策。

上海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30)

1、基本路线是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

2、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一、基本路线核心内容及其分析(P31_33)

1、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核心内容分析:

(1)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原因: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

(3)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②改革开放的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③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整个国家焕发了勃勃生机。

④改革开放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十二、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路线:

(P34)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十三、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P36_38)

1、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

2、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①低水平:

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

②不全面:

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③发展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新的使命。

十四、在本世纪头二十年(2000—2020)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P38_40)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更加全面的小康、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1)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约为5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会明显增强。

(2)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2020年实现)

(1)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2)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3)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4)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5)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十五、艰苦奋斗精神的含义:

(P41)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十六、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

(P41)

1、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

2、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3、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

十七、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

(P40_43)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比较落后,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除了长期艰苦奋斗外,别无他途。

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

4、我们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

艰苦奋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但是,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品德。

我们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和作风。

5、对青少年:

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每个人在学业上、今后在事业上要有所建树,都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在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中自觉进行磨练,把艰苦、困难、挫折、失败都当作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精神的磨刀石。

第三课:

协调发展社会和谐

一、什么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P47)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P47_49)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各有侧重。

①经济发展表现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增加、产值的增长等。

②社会发展表现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环境保护、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法制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和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降低犯罪率等等。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①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发展的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②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

我国的经济发展,讲到底,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全体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文明。

3、经济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发展。

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涉及的面更广,要解决的矛盾也复杂得多,它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三、如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p49_50)

1、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但是仅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还一定要有社会发展。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社会发展。

2、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只有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维护、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就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两者关系):

(P50_52)

1、推动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有全面的小康生活。

2、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3、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五、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的根本:

(P52_53)

1、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民族素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综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良好的民族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因素。

3、青少年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民族素质,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就是按照“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民族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争取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六、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及其分析:

(P54_57)

1、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分析:

(1)社会和谐要求发扬民主,实行法治。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决策。

实行法治要求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要求人人学法、知法、守法、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实行法治,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和谐。

(2)社会和谐要求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各种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标志着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正义主要指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人们行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

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具有公平的意识,遵循正义的准侧。

(3)社会和谐要求大力倡导诚信和友爱。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种基本规范,就是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誉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与信任。

有爱也是公民道德的一种基本规范、友爱的基本内容就是相互关爱,融洽和睦,知礼守礼。

诚信和友爱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

(4)社会和谐要求社会充满活力。

社会活力指的是一种推动社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永不停顿的力量,它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5)社会和谐要求安定有序。

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稳状态,有序是指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实现社会和谐,要防止出现社会动荡、无序,避免产生社会混乱。

只有人人讲规则、守秩序,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6)社会和谐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人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成为自然的朋友。

这样才能获得自然持续、有效的回报。

七、社会和谐共建共享(p58_60)

1、社会和谐需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社会和谐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

社会和谐是关系到十三亿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和谐的受益者,任何人都不是局外人。

因此,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份责任,从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开始,以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2、社会和谐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就是要让人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公平的发展权利。

所以,应让每一个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过贡献的社会成员,共享发展的成果。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就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