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3841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docx

d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全解

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目标解读:

借助地形地球仪,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

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目标解读:

通过观察地形图片,能够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比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并能从地势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

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目标解读:

参考教材呈现的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

通过制作活动,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

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重点

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认识两种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地球仪,即地球的模型。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设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

地球仪按用途可分为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教学地球仪等。

2.摸两种地球仪,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政区地球仪:

世界分为七大洲,其中除南极洲外,共分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

政区地球仪就是平常我们经常使用的地球仪,它详细记录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行政划分,它的特点主要是球面光滑,利用颜色区分表现区域行政划分。

(2)地形地球仪:

它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凹凸不平的,我们可以根据地球仪上的颜色或高低起伏来判断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3)二者的不同: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起伏,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活动二一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活动手册

 

上图中大部分呈现的是陆地,右下角是海洋。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那么不同的地形又有哪些特点呢?

1.高原:

地势高,地表起伏小。

高原最本质的特征是海拔较高,通常是指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世界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

我国的高原主要有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高原原和黄土高原等。

 

2.山地:

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

地球陆地的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魏峨奇特的群山。

这些群山层峦叠嶂,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布。

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山地是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

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天山山脉等。

3.丘陵:

地势中等,地表起伏不大。

丘陵与山地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丘陵在陆地上分布很广,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

丘陵一般没有明丘陵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4.平原:

地势低,地表起伏小。

平原海拔一般在0~500米,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平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全部分布在中国东部。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海拔200米左右,平原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

华北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

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有"水乡泽国"之称。

5.盆地:

四周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盆地地貌在全球分布广泛,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非洲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

中国有五个十分有名的盆地,分别为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盆地分为大陆盆地和海洋盆地两大类型。

6.峡谷:

两侧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布大峡谷被证实为世界最深的峡谷。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一个峽谷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峭的谷地。

1994年中国的雅鲁藏布峡谷。

7.海洋与岛屿:

海洋表面平坦,岛屿地势高,海底起伏不平。

岛屿是指散布在海洋中的四面环水、涨潮时仍高于水面、自然形大岛,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海岛。

海底与陆地表面相似,起伏不平。

成的陆地。

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

名师点拨地形的种类有很多,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教材主要选用了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幅实景照片,可先整体观察四幅照片,思考这四种地形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然后从地势高低和地面起伏大小方面来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原的地形特点地势高,起伏小,看起来和山地一样。

要知道,形成年代较近的高原一般比较平坦,而年代较远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变得比较低矮。

海洋虽然表面看上去较平坦,但海底地形起伏不平,海面也会有岛屿出现。

活动三制作地形模型

1.认识地形模型。

地形模型是以微缩实体的方式来表示地形地貌特征,并在模型中体现山体、水体、道路等物,主要表现的是地形数据,使人们能从微观的角度来了解宏观的事物。

地形模型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具有立体感强、形象直观、制作简便、经济实用等特点。

2.制作地形模型。

活动手册

准备材料:

纸板、旧衣服或石膏塑形布、旧报纸或泡沫塑料、丙烯颜料等。

画示意图:

以线条表示地形轮廓和高低起伏,用色彩表示岩石、植被和水体,用文字注明地形名称。

制作步骤:

(1)依据绘制的地形示意图。

用旧报纸、泡沫塑料等在纸板上堆出自己想要的大致形状,并用胶带等固定。

(2)将石膏塑形布用水浸泡之后取出,盖在做好的模型轮廓上,在石膏塑形布没有干燥之前可以调整山体局部形状,完全凝固之后与下面的材料结合在一起。

(3)石膏塑形布凝固之后,用丙烯颜料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山体上涂白乳胶,粘上草粉。

制作须知:

可参考教材给的两个地形立体模型,但要注意的是,教材模型表现了两种制作思路。

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名师点拨底板可以大一些,便于后面的操作。

这个活动是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表现地形特点。

石青型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专用材料,如果没有可以用皱纹涂白乳胶,粘上革粉纸、旧衣服来代替。

装饰时,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模型表面(革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盾)。

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的实验,最早是由()完成的。

A.伽利略B.牛顿C.托勒密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利用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的实验,最早是由牛顿完成的。

2.地球的构造有些像鸡蛋,蛋壳好比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鸡蛋的相似: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相当于蛋壳、蛋白和蛋清。

3.下列发光的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有()。

A.月亮B.电灯C.蜡烛D.雷电

答案:

D

解析:

D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发光的物体是自然光源。

月亮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电灯、蜡烛属于人造光源,雷电属于自然光源。

4.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A.任意物质中B.在空气中

C.在同一均匀物质中D.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均匀物质中。

5.画报纸上有“爱科学”三个字,用滴管在“科”字上滴一滴水,并透过水滴看字,看到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根据题目所知,水滴形状中间厚,边缘薄,正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时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分析判断。

玻璃板上小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水滴看报纸上的字,报纸上的字处在水珠(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6.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

两个镜面必须要相对放置,平行放置,A符合题意。

7.物体的表面越(),反射效果越好。

A.光滑B.粗糙C.大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射物。

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8.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面镜,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因此,额镜也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9.阳光可以通过什么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A.放大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0.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1.牛顿通过()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12.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有()。

A.月亮B.镜面C.萤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以上选项中的物体是光源的有:

萤火虫。

月亮、镜面不是光源。

13.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黑B.红C.黄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14.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现象。

A.直线行进B.反射C.折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做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的像是与实物相符,但像是倒立的。

根据对小孔成像实验的认识,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5.下列情况中一定不会出现彩虹的是()。

A.夜晚星空B.雨后放晴C.背着太阳喷水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彩虹是雨后空中的小水滴把阳光分解成种色光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形成彩虹的条件是有阳光和空气中悬浮的小水滴。

雨后放晴、背着太阳喷水都有可能形成彩虹,夜晚没有太阳照射,一定不会出现彩虹。

16.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

A.反射B.折射C.直射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将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17.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18.两千多年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A.中国的墨子B.古希腊的托勒密C.波兰的哥白尼D.美国的华盛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

光是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的,会在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19.光年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A.时间B.长度C.速度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年字面解释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即光速×时间=距离,所以是距离长度单位。

20.下列选项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A.太阳B.萤火虫C.拧亮的手电筒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太阳、萤火虫都是自然界的发光体,属于自然光源。

拧亮的手电筒属于人造光源。

21.在地形地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形,平原用()表示。

A.黄色B.蓝色C.绿色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在地形图或地球仪上: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沙漠,棕色表示山地。

深蓝色代表海很深,浅蓝色代表海很浅。

22.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造成的。

A.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

B.人工雕琢

C.酸雨的冲洗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热作用、流水作用、植物作用、动物作用等。

由于受雨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造成的,所以A符合题意。

23.()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的信息。

A.火山B.风C.地热D.地震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科学家不但从火山、地震、地热等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而且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地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B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信息。

24.从地表到地心,地球内部可分为()。

A.岩石圈、地幔、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D.地壳、地核、地幔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从地核到地幔到地壳,温度递增,密度递增,所以温度最高的是地核,密度最大的是地核。

25.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A.凸透镜B.三棱镜C.平面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26.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的关系。

A.没有关系B.同侧C.交叉

【答案】C

【详解】

27.我们在完成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时,我们首先做的是()。

A.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B.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C.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答案】A

【分析】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

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

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详解】

我们在完成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时,我们首先做的是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

实验时我们会看到:

有热气冒出,土豆层开始微微震动,然后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

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

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

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8.下列现象与地壳运动无关的是()。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

C.地表的变迁D.地震

【答案】B

【详解】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火山活动、地表的变迁和地壳运动有关,四季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

29.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迅速跑到空旷处B.乘坐电梯下楼

C.躲到桌子或床下

【答案】B

【详解】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报。

一旦发生地震,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千万不要乘坐电梯,那样会被困在电梯里面,非常危险。

30.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作用形成的。

A.火山喷发B.地震C.风化

【答案】C

【详解】

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在高山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大块岩石破碎成小岩石,这是风化作用形成的。

31.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的神经是()。

A.感觉神经B.运动神经C.传出神经

【答案】C

【详解】

神经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传入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32.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有利于()。

A.大脑快速地生长B.更好地保护大脑C.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答案】C

【详解】

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

33.脑神经主要分布在()。

A.躯干和四肢B.头部和四肢C.头部和内脏

【答案】C

【详解】

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

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脑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4.人脑比电脑复杂体现在()。

A.记忆能力比电脑强B.运动能力比电脑强C.创造能力比电脑强

【答案】C

【详解】

人类的大脑是所有器官中最复杂的一部份,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和听觉,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大脑对人体至关重要。

人脑比电脑复杂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比电脑强。

35.左脑负责()。

A.音乐、绘画、幻想、梦想B.数学、逻辑、语言、写字C.语言、写字、幻想、梦想

【答案】B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个交叉管理。

人类的左脑倾向于逻辑思维、语言、逻辑分析、推理、抽象等,右脑倾向于音乐、艺术、绘画、情感等,所以B符合题意。

36.我们大脑的软硬程度与()差不多。

A.面包B.豆腐C.西瓜

【答案】B

【详解】

人的整个大脑看上去就像一团核桃仁,软硬像豆腐,非常柔软。

故选:

B

37.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夜光玩具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月亮自己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

38.负责“报告情况”的是()。

A.脑神经B.运动神经C.感觉神经

【答案】C

【详解】

大脑是发出各项指令,这些指令靠神经来传达。

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要求学生掌握负责“报告情况”的是感觉神经。

39.下列现象,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信息的是()。

A.蚂蚁搬家B.井水冒泡

C.动物惊慌D.大地晃动

【答案】D

【详解】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依据课本知识,地震前大自然有预兆,如:

井水冒泡、动物惊慌(鸡乱飞、蛇出洞、老鼠当街跑、蚂蚁搬家)等,地晃动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信息。

40.吴刚因为交通事故导致腰椎(腰部附近脊髓)受到了严重伤害,你认为他身体的哪些部位的感觉以及行动会受到影响()。

A.脖子以下B.胸部以下C.腰部以下

【答案】C

【详解】

由于外伤使神经损伤后,受神经支配区域的运动、感觉等均会发生障碍。

吴刚因车祸腰部脊髓受到严重伤,身体腰部以下的部位以及大小便等区域的运动、感觉就会发生严重障碍。

因此,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

41.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因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C.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B

【详解】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42.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这样记载: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是发生了()。

A.地震B.火山C.泥石流D.洪水

【答案】A

【详解】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

当断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貌。

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这样记载: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是发生了地震,所以A符合题意。

43.()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

A.岩石的风化B.河流的沉积C.火山与地震D.植物的作用

【答案】C

【详解】

大部分的地表形态的变化确实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但有时候地壳变动引发的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也能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ABD都使地形缓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