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788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人应如何活着 彷徨吗 可曾渴望一种信念.docx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人应如何活着彷徨吗可曾渴望一种信念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首先是作为生活方式提出的,

进而推进到人生观的层面,

虽然本质上折射出佛学的悲观意蕴,

却不乏积极的实践意义。

文章重在探讨朱自清“刹那主义”人生观的表现、影响及其形成的性格因由。

朱自清关于“刹那主义”人生观的表述主要集中在1922至1924年间。

首先是在与俞平伯的“信三通”中,他初次阐述了“刹那主义”的基本内涵。

1924年5月15日,朱自清在浙江春晖中学演讲《刹那》全面、彻底而又鲜明地阐述了“刹那主义”的人生态度。

“刹那主义”首先是从生活方式的层面提出的。

1922年11月7日,朱自清在致俞平伯的信中第一次提到“刹那主义”,并把它定义为“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

他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认为“从前的错误和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

这里的“小处”主要是指日常生活的细节。

他创作的散文诗《匆匆》(1922)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

朱自清表示做好每个“小处”固然不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但却有助于摆脱那些由“人生问题”所引发的空虚和颓废,从而使生活变得充实可靠。

紧接着,朱自清又在《小说月报》14卷3号上发表长诗《毁灭》,用诗的语言系统清理了自己的思想,明确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在1923年的1月和4月,朱自清两度致信俞平伯,把“刹那主义”由一种生活方式推进为一种人生观念。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人生观主要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由一个个历程(即“刹那”、段落)组成。

这些历程既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细节。

二是每个历程都有其独立的价值,“每一刹那的事有那一刹那底趣味。

”三是人们应当认真地度过每个生命的“刹那”,使每个“刹那”都和谐、健全。

无论是“历程”、“段落”还是“刹那”,都是对个体生命的静态切割和概括。

在此基础上,朱自清又提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生命做了一个动态划分和提炼。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生命的一段历程,每一个历程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形态。

其中,“现在”才是“刹那主义”人生观的核心:

“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毋庸过问;这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只有“现在”才是“最可努力的”,也是“最能管的地方”。

这种“刹那主义”人生观一经提

出,就引发了人们广泛的思索。

俞平伯

认为从源流上说它是颓废主义与实际

主义的结合,但其本质还是“有积极意

味的”,是“肯定人生的”。

叶圣陶则称

它是“入世的实际的刹那主义”。

当下

的研究者们或认为:

朱自清的“刹那主

义”人生观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观;

或认为:

这种执着于现在的观点,好像

很积极,颇有古人“时不我待”之论,但

细细品来,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

无可奈何,得乐且乐的颓废,更有对未

来无力把握的悲哀;或认为:

朱自清的

传统救世理想被非理性的现实无情毁

灭后,思想涅生成“刹那主义”的生

的哲学,及“刹那主义”体现的传统知

识分子的‘节’的价值。

上述种种论断都只抓住了“刹那

主义”人生观的一个方面。

“刹那主义”

在哲学根底上是颓废的、消极的。

“刹

那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较深的佛

学背景。

“刹那”一词源自佛经。

佛家认

为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四相,称

为“刹那无常”。

现在之一刹那称为“现

在”,前刹那称为“过去”,后刹那称为

“未来”,乃叫“刹那三世”。

一切事物因

缘和合,永无静止,人生一步步走向毁

灭。

佛教的“刹那”自然充盈幻灭之感。

在给俞平伯的信中,朱自清讲述自己

为何确立“刹那主义”人生观时说,自

己不能追问“为什么”生活,如若追问,

结果只能是“原不必要生活”。

既然还

要生活,能做的只是追问“怎样”生活。

所以,“刹那主义”人生观是在“原不必

要生活”这一充满颓废色彩的认识前

提下产生的。

而这个认识前提又来源

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解读

张剑

004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WriterMagazine2008No.6作家杂志

于朱自清对个体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他说:

“世界是一张‘无大不大’的

大网”,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过是这

“大网”上的“一个极微极微的结子”。

因此,他告诫自己,“我们的生活,我们

的将来,我们的世界,只是这么一个小

小圈子。

要想跳过它,除非在梦中,在

醉后,在疯狂时而已!

———言以蔽之,

莫想,莫想。

”与其这样无法获得理性

的提升,何不如退而求其次,在感性上

寻找满足,“刹那主义”由此而生。

朱自

清明确指出“刹那主义”是一种“世

法”,而非“出世法”,原因即在于此。

自清认为突破生命的有限性的方法是

承认其“有限”,然后在“有限”之中寻

求“无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积极

地享受人生。

因此,朱自清又把这种人

生观称为“既不执着,也不灭绝的中性

人生观”,这也符合他一贯继承的儒家

“中和主义”的人生观。

他认为,这种

“刹那主义”人生观是求生意识的积极

体现,试图以形而下的实际的工作来

摆脱形而上的空虚和绝望,带给人心

的安宁和平静。

由此可以说,“刹那主

义”也是朱自清“反抗人生空虚和绝

望”的一种方式,他的积极“世法”也只

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给自己以生存的

勇气。

“刹那主义”人生观在当时的青年

人中也获得了积极响应。

14卷4号的

《小说月报》引用《毁灭》中的诗句作为

“卷头语”。

不少青年阅读后产生强烈

共鸣,纷纷表示这正是“当世其他许多

青年的苦闷”。

叶圣陶甚至认为《毁灭》

是“说了一般知识分子所想的”,并写

信鼓励朱自清继续持有“刹那主义”。

应该说“刹那主义”人生观正反映了同

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困惑。

“五四”运动几个月后,新崛起的

知识分子群面对复杂的中国问题,产

生了种种困惑和疑问,他们求助于各

种不同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形态,想找

到解决的门径,由此而出现了思想上

的分裂。

胡适与李大钊等人关于“问题

与主义”的论争则标志着这种分裂的

开始。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积

极分子,如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也纷纷

转回书斋,并对学生参加社会运动表

示反省。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追

随者,在“五四”运动中觉醒的青年学

生,朱自清的失望是十分显然的。

1917年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班。

由于担负着家庭的重望,几年间他一

直埋头苦读,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但在“五四”风潮的激荡下,他终于无

法再按捺下去,最终冲破小我之私,积

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

1919年、1920

年两年间,朱自清一连创作了18首热

情洋溢的新诗,或动情抒发追求光明

的心声(《光明》),或热情鼓励人们激

流勇进(《努力》),或深情赞美十月革

命后的苏俄(《送韩伯画往俄国》),或

对压迫者表示极大的愤恨(《羊群》)。

然而进入1921年,朱自清的诗情则显

得低沉、灰色,充满了惆怅和迷惘。

《旅路》中因看不到前途而感到极度的

疲倦和失望;在《睁眼》中因无可奈何

而不得不“一步步去挨着”地生活;在

《心悸》中觉得自己渺小得无法面对无

限世界而感到无助与恐惧。

在《自从》

中直面“五四”运动后思想界的混乱和

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而感到深深的绝

望……

朱自清突出的个性特征强化了

“五四”退潮所带来的失望和沮丧。

们记忆里的朱自清的性格差不多都是

“和平中正、敦厚谦和”等等。

但查看朱

自清的日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

另一个全然不同的朱自清。

他敏感、多

疑、自尊、更自卑。

朱自清在日记里有

自我反思的习惯,反思一天之中什么

地方得罪了人,什么时候语言不当或

者风度欠佳等等,最后再自警一番。

心理学的角度说,这些都属于一种严

重的不自信。

朱自清已比较清醒地意

识到了自己的自卑情绪,他在日记中

有6处之多明确地表示了对自己的这

种判断。

此外,朱自清特别关注人际关

系,经常分析人际交往中自己所受的

待遇,而这种待遇多为冷落。

感觉到受

冷落时,他或自尊地告诫自己“不与任

何人来往过密是最好的方针”,或是自

艾自怜“我大概是个引不起别人兴趣

的人”。

另一方面,敏感和自卑又导致

他极度的自尊。

朱自清十分看重自己

所从事的工作,因为工作如何在某种

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

位。

他做事认真负责,原则性极强,几

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给人们留下极其

深刻的印象。

揉杂在一起的自卑和自

尊又使朱自清倾向于悲观和消极。

那么,怎样解释人们印象里的朱

自清和日记中的朱自清之巨大差异

呢?

朱自清在两段不同时期的日记可

以说是最好的说明,1936年5月30日

的日记中写到:

“三时进城,到前门兑

换黄金,未成,甚恼火。

这事由我任性

的态度引起。

近来我经常任性。

态度不

好,结果自然办不成事,亟应慎之。

1943年1月31日的日记写到:

“在彼

处晚餐,秦、周、钱与我谈及青年。

我有

意识地抑制自己不去过分批评与攻击

他们,免得我可怜的学识使自己显得

可笑。

”可以看出,朱自清是个善于自

控的人,和平中正、敦厚谦和的态度,

正是朱自清用来掩饰自己性格上敏

感、自卑和学识上不自信的方法。

“刹那主义”人生观也是朱自清从

生活经验中获得的。

1920年8月,朱自

清来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国文教

员。

承担教职后,朱自清的第一首新诗

《不足之感》就以太阳和烛光、大海和

细流、摩云塔和塔下的徘徊者对比,流

露出惶惑和自卑的情绪。

这一时期,朱

自清的“不足之感”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

家庭的贫困、学识上的不自信、工

作中遭遇到的人事对抗。

这三个“不足

之感”几乎贯穿了朱自清的一生。

新诗

《自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堪生活重

负的年轻人的苦恼:

四周“鲜嫩的花开

着了”,而“我”却只能成天蜷曲在家庭

重担下。

供养妻儿、赡养父母、扶持兄

弟、偿还旧债,在日记中我们看到了一

个长期处于窘迫状态的朱自清。

他仔

细记录下借钱、还债、典当的细节,对

家庭收支安排非常关注,并时常对朋

友同事的生活花销作一些评论。

“向某

某借六元,愧甚”之类的话,显示了贫

穷给朱自清带来的沉重的心理压迫。

在日记中,朱自清在20多处提到

自己因为学识浅薄而生愧意,对职教

师前途表示担忧,甚至有几次梦见学

生讨厌其上课而追打他至躲进厕所的

“惨状”。

事实上,在后来的教育生涯

中,这种因教非所学而导致的学问上

的紧迫感一直催逼着他。

而工作中所

遭遇的人事纠纷使朱自清对人生的有

限性认识得更加真切。

在1920到1924

年间,朱自清先后九次变更工作的学

校,其原因多是人事纠纷以及因人事

纠纷而导致的校园风潮。

频繁的工作

异动生就了无以解脱的流离之感,并

进而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怀

疑,最后延伸到对有限个体与无限世

界关系的思考。

然而其结论却是令他

感到悲观和消极的:

“世界是太大了,/

她只是悸啊!

/给我心的……/恕我无

力;/还了你这悸的也罢!

”(《心悸》

1921)于是,对于冷酷的压迫者的愤怒

终于变成了疑问(《宴罢》1922);面对

劳动者的苦难而生出的自责,终于只

能是“依依有所思了;/茫茫然有所失

了”(《星火》1921)。

1924年5月,朱自清在春晖中学

发表演讲《刹那》,标志着他的“刹那主

义”人生观得以最终确立。

接下来的几

年,军阀混战、五卅惨案、“三·一八”大

屠杀、“四·一二”政变,无数惨烈的场

面彻底激发了朱自清潜藏于血脉深处

的知识分子良心。

江浙战争爆发后,不

少知识分子对这场军阀战争表现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的甚

至还说“风凉话”,其中包括朱自清的

005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8No.6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参考文献:

[1]《信三通》,特指寄给俞平伯的

挚情好友俞平伯。

对此朱自清更“深以

为恨”,在日记中严厉批评俞平伯的

《义战》一文“自私”、“不切实”,如同

“说风凉话一般,毫不恳切,只增反

感”。

而五卅惨案发生后,朱自清写下

了《给死者》、《血歌———为五卅惨剧

作》、《我的南方》等诗篇,表达对帝国

主义暴行的愤慨、对死难者的哀悼和

对美好安宁生活的渴望。

1926年3月18日,他与学生一起

参加了一系列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犯

中国主权的集会和请愿活动,在《执政

府大屠杀记》中,他如实记录下自己的

所见所感。

当朝鲜人民抗日暴动失败

的消息传来,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长

诗《朝鲜的夜哭》,记述了暴动后的惨

烈场景和人民生活的艰难无着,哀悼

并鼓励远方的受难者。

然而,在表达愤

慨和怒斥的同时,面对着数不清的死

亡,朱自清陷入了更深的怀疑:

怀疑自

己是否有能力与这黑暗的旧世界对

抗。

《塑我自己的像》(1926)正反映了

这一时期朱自清精神上的彷徨和挣

扎。

从“天官”到“将军”到“思想者”再

到“寻路的人”,朱自清对自我人生道

路的设计经历了一个步步退让的过

程,每一次退后,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否

定。

最后“我的像在未塑以前已经碎

了,/但我还是看见它云雾中立着———/

但我也只看见它在云雾中立着!

”勃发

的知识分子良心与惨烈、沉痛的现实

之间的矛盾最终强化了朱自清的“刹

那主义”人生观。

因此他在不满于一般

知识分子对军阀战争的冷漠,主张知

识分子“到民间去”、“到青年中间去”

的同时,却为自己选择“沉默”,理由是

“这是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们所能做

的”。

进入1927年,朱自清又一次陷入

了沉默。

这一年,他只发表了4篇论文

(包括译论文)和3篇散文,大量精力

被投入到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去。

虽然

他还记挂着国内政局的发展,感慨“南

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

上的”,“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

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在《荷塘月色》、《悼何一公君》中,

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暮倚楼头,暗惊天

下秋”的不安和忧虑。

但与此前的作品

相比,怒火毕竟消散了,南方的战火硝

烟只留下了淡淡的影子。

经过痛苦的

思索清理,朱自清进一步坚定了自己

“刹那主义”的人生准则。

有关“刹那主义”的三封信,收入《我们

的七月》,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7

月。

[2]朱自清:

《信三通》之二,作于

1923年1月13日,收入《我们的七

月》,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7月。

[3]朱自清:

《刹那》,《春晖》,1924

年6月第30期。

[4]俞平伯:

《读〈毁灭〉》,《小说月

报》14卷,1923年8月。

[5]叶圣陶:

《新诗零话》,《叶圣陶

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6]高远东:

《〈荷塘月色〉———一

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

[7]朱茂青:

《此时此地此我———

浅析朱自清的“刹那主义”》,《康定民

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第2期。

[8]蒙星宇:

《朱自清“刹那主义”

之管见》,《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

5期。

[9]朱自清考进北大哲学系之前

之后,都一直沉迷于佛学。

与俞平伯通

信谈“刹那主义”,都因了俞平伯有一

样的佛学旨趣,对其观点有一定的影

响。

同时,朱自清与弘一大师也是朋

友,在朋友的影响下,更加坚定了自己

的“刹那主义”人生观。

[10]朱自清:

《信三通》之一,作于

1922年11月7日,收入《我们的七

月》,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7月。

[11]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

今中外”》,《我们的六月》,上海亚东图

书馆,1925年6月。

[12]朱自清:

《信三通》之三,作于

1923年4月10日,收入《我们的七

月》,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7月。

[13]朱自清:

《我所见的清华精

神》,《清华周刊》复刊第10期,1947

年4月。

[14]周志伊:

《朱自清君的〈毁

灭〉》,《小说月报》14卷6号,1923年

6月。

[15]《朱自清全集》,第9卷,第

34页。

[16]当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人生

观发生动摇时,是友人们的支持使其

得以坚持。

叶圣陶鼓励朱自清在这纷

乱复杂的世界中继续保持其“刹那主

义”人生观。

对此劝导,朱自清表示“甚

感之”。

[17]胡适在1919年在《每周评

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

谈些主义》,认为当下“研究主义的人

那么多,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高谈

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

是,只是懒。

”号召人们多研究现实问

题,少研究空洞的主义。

李大钊在

1919年8月17日出版的《每周评论》

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针对性

很强地对胡适发表的这篇论文进行了

反驳,“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

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

理想的主义。

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

行不悖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

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3月。

[18]这一时期,朱自清加入了新

潮社,参加北京大学校役夜班教学工

作,跟随平民教育讲演团深入乡间,宣

传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

[19]例如:

1933年8月31日的

日记中写道:

“汪缉斋婚礼,未来一柬。

初闻之不觉如何;继念自己殆如无物,

此或所谓自卑感(1nferiorComplex)

乎?

”其他如1931年10月17日、

1935年1月17日、1935年12月29

日、1938年8月16日、1939年5月

21日的日记都有类似的记录。

[20]《朱自清全集》第9卷,1938

年10月。

[21]《朱自清全集》第10卷,

1945年9月。

[22]魏金枝:

《杭州一师时代的朱

自清先生》,《文讯》,9卷,1948年3期。

[23]在1936年2月19日的日

记中,朱自清记下了自己做的梦:

“昨

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

我们躲进一座

如大钟寺的寺庙。

在厕所偶一露面,即

为冲入的学生们发现。

他们缚住我的

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

统。

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

出辞职。

”这个梦可谓是朱自清在学问

上的紧迫感的明证。

[24]《朱自清全集》第9卷,1924

年9月。

[25]朱自清:

《朝鲜的夜哭》,《朱

自清全集》第5卷。

[26]这4篇论文是《新诗》、《为诗

而诗》、《唱新诗等等》、《纯粹的诗》;3

篇散文是《悼何一公君》、《荷塘月色》、

《一封信》。

[27]白晖(朱自清):

《一封信》,

《清华周刊》副刊《清华文艺》,第2期,

1927年10月。

[28]朱自清:

《李白菩萨蛮(烟笼

远树浑如幂)》,作于1927年5月31

日,收入稿本《敝帚集》,见《朱自清全

集》第5卷。

作者简介:

张剑,男,1969—,江

苏泰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

工作单位:

泰州高等师范学校。

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