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554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docx

论文范文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

论文范文:

两宋时期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

后来经过长期的战争,到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灭掉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货币流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例如铜钱大量出现,金银也得到较大的增长。

在四川产生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到南宋时,纸币在东南诸路已广泛流通。

交子的产生与推广,是宋代货币制度最大的特点。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原先的货币格局,引发了许多新问题。

货币理论的发展因此获得了新的契机,同时宋代的金融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宋人一方面承袭前人的观点,更为深入的探讨货币的本质、职能和铸币理论等传统金融理论,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纸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等新问题。

进入南宋时期,会子的流通、贬值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进而探讨货币的起源、职能、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关系、纸币流通与金属货币流通的不同特点与相互影响等复杂问题。

纸币理论空前发达,成为当时最有特色的金融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金融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几千年来,货币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这四种货币形式,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是货币由物质形态向观念形态转变的过程。

物质形态的货币包括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观念形态的货币包括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

每一种货币形式都是历史的、暂时的,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条件与过程。

新的货币形式取代某种过时的货币形式,又再被另一种更先进的货币形式所取代,就是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

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已经是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如今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这不但扰乱经济正常运行,也影响社会稳定。

本文以宋代货币制度的变迁与货币思想的演进为着力点和出发点,立足于对史实的挖掘、分析、评价、探索,力争总结出一般性的货币规律,为现实的货币管理提供启示,积极探索未来货币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1.2文献综述

1.2.1两宋时期货币制度研究综述

姚兆余在《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中认为,垄断货币的铸造发行权,保证封建的货币发行权利,进而规定货币的流通区域,使得铜钱成为主要的的流通手段。

因此货币铸造发行权的垄断性,是北宋货币制度的根本性特征。

高聪明在《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中认为,宋代的货币制度取决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小生产经营方式决定了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是宋代的主要货币。

在大宗商品交易和远距离贸易时,白银和纸币便在商品交换中弥补了铜币值小量重的不足。

包伟民在《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中指出,宋代的纸币的局限性在于是作为铸币的替代物出现的,不是以信用为基础产生。

在不超出替代性角色的范围的前提之下,替代性纸币才可与其它货币一样正常地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替代性纸币货币职能不完全。

纸币在信用、流通、法偿力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表现出货币地位的不完全。

贾大泉在《官交子在我国纸币史上的地位》中总结,官交子巩固了纸币的货币地位、初步完善了纸币发行管理政策、为正确处理纸币发行与财政关系提供了实践经验、产生了我国早期纸币理论。

刘方健《东西方纸币产生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中国纸币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榨取财富的工具。

过多的政治职能,必然导致滥发滥用。

现存的宋代货币研究资料中,前人大多是从货币的外在形态出发,单纯地研究货币的材质、面额、年份,却没有将宋代货币制度的变迁总结出货币制度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1.2.2两宋时期货币思想研究综述

叶世昌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介绍了李觏、周行已、辛弃疾、叶适等人的货币思想。

李觏认为货币是为了解决衡量商品价值的不便而被“圣人”创造出来的。

中国最早总结出兑现纸币不需要十足准备金的人是周行已。

辛弃疾认为会子贬值原因是朝廷自己轻视会子,会子数量太多而流通地域不广。

叶适认为纸币驱逐金属货币、贬值、引起市场上商品的缺乏是纸币的三大弊病。

田黎瑛在《称提之说——南宋的纸币管理理论》中总结出称提的八种内容:

第一,借助于金属货币的收兑以稳定纸币币值;第二,以新钞收换旧钞;第三,使用行政处罚以维持纸币的币值;第四,在财政税收上实行铜钱、纸币的按成搭配;第五,严禁铜钱泄漏、藏匿和销毁;第六,通过“节用”减少政府开支和纸币发行量,以稳定币值;第七,商贾限期品搭盐钞;第八,用有价证券和实物“阴助称提”。

第2章两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研究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了后周的柴氏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经过19年的统一战争,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灭掉北汉,才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基本上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

宋代的历史特点概括而言,就是政治上的软弱腐朽和经济上的繁荣兴盛,这两者的反差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对我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1社会背景研究

2.1.1外交软弱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势非常衰弱的一个朝代,由于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腐败没落,政治上对内因循蹈旧,对外妥协苟安。

为了防止国内形成割据局面,政府厉行集中兵权、政权于中央的制度,结果军队庞大而腐败,兵将不相知,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对北方民族作战败多胜少。

北宋时期,西北的大片领土被西夏占据,北方成了辽国领土的燕云十六州始终未能收复。

金朝兴起,南下灭了北宋之后,南宋政权安于妥协求和,偏安一隅;长期形成南北割据的政治局面,后来被元朝所灭。

2.1.2财政负担沉重

自唐中叶,二税法代替了均田制,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募兵制造成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加大,士兵及其家属都要靠军饷过活。

二税法取代租庸调,百姓不再服兵役和劳役,士兵代替服役者,进一步增加了军队的数量。

宋朝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十分之六至八是用于军费,这清楚地说明募兵制对财政的巨大影响。

宋朝供养大量皇族宗室,并且受供养的人数越来越多,也成为财政上的一大负担。

宋朝在与辽朝、西夏的军事对抗中不占优势,转而采取赎买的办法,向少数民族输送定额财赋,这又成为财政上的一个负担。

宋代财政几乎始终存在入不敷出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所以说,宋代财政支出存在着一种刚性膨胀。

尽管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宋代财政几乎始终存在入不敷出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

所以说,宋代财政支出存在着一种刚性膨胀。

尽管统治者千方百计地

2.2经济发展研究

北宋和南宋各有一百多年的安定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的封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宋代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户口、垦田数目都增加了,户数甚至超过了盛唐。

水车和良种稻(占城稻)在江淮地区得到普遍推广,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粮食产量。

在手工业方面,宋代采矿、冶金、纺织、造船等各个行业也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界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活字印刷术、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都出现在宋朝;瓷器制造业也是在宋代开始取得突出的成就,涌现了不少像景德镇那样的名窑,生产的瓷器非常精美,逐渐驰名国内与海外。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宋朝是我国古代商业形态发生演变的转折阶段,或称变革阶段,它对货币制度本身产生了直接、重要的影响。

2.2.1国内市场的发展

(1)坊市制的瓦解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坊市制的瓦解。

北宋时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需要货物的种类、数量大大增多,交易活动不再局限于市区之内,小商贩可以到处行走叫卖,或者摆摊出售货物。

商店、作坊、旅馆、酒楼可以在任何街道、居民住宅区内开设,不再必须集中到官府指定的区域。

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所以有了夜市,可以通宵营业。

(2)草市、镇市、墟市的普遍建立

宋代的贸易场所不仅打破了坊市的格局,还冲破了城郭的限制,在城外近郊建立了定期的贸易场所——草市,渐渐再由货摊建立起店铺,成为固定的市场。

另外,直接和广大乡村有密切联系的镇市和墟市在宋代也有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最初的镇是军事据点,宋代则多指比较大的居民聚居地。

很多人口繁盛的村落,需要各种供应,因而设置了市场,成为“镇市”。

“墟市”则是在比较偏僻的乡村中设置的定期集市,间日或数日一集。

农民用自己生产的粮米、柴草、布帛来交换盐、茶、农具之类。

这样,以城市为中心,结合草市、镇市、墟市而构成的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开始初具规模,在交换领域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3章两宋时期的货币制度研究.............10

3.1金属货币制度研究..........10

3.1.1北宋的金属货币............10

3.1.2南宋的金属货币...............11

3.1.3铜钱区和铁钱区形成与发展...........12

3.1.4白银的货币性能增强..................15

第4章两宋时期货币思想研究............24

4.1北宋的货币思想研究................24

4.1.1对货币本质的认识................24

4.1.2王安石变法与钱荒的争论.................26

4.1.3对纸币的看法............30

第5章启示.....................44

5.1信用货币制度下准备金的意义...........44

5.2控制货币发行量才能遏制通货膨胀.....................44

5.3未来货币形式发展猜想....................45

5.4未来货币发行机制猜想.....................45

第4章两宋时期货币思想研究

4.1北宋的货币思想研究

4.1.1对货币本质的认识

(1)李觏的“圣人说”

关于货币的起源,李觏1说:

“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

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之。

”2李觏认为物物交换缺乏衡量商品价值的统一的标准,所以后世的“圣人”制造货币来权衡商品的轻重,货币是起价值尺度作用的一般等价物。

他把货币看做是“圣人”的创造物,把货币的产生同物物交换的不便联系起来,并表述为“轻重之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当然,从物物交换的不便来说明货币的产生,还没有揭示出产生货币的内在原因。

关于币材的选择,李觏说:

“其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白金为下币。

但珠玉金银,其价重大,不适小用。

惟泉布之作,百王不易之道也。

”他认为珠玉、金银价值大,不适于流通,但宋以后白银流通渐广,终究要取代铜钱,这是李觏所没有认识到的。

李觏用货币数量来说明物价,他说:

“大抵钱多则轻,轻则物重;钱少则重,重则物轻。

物重则用或阙,物轻则货或滞,一重一轻,利病存乎民矣。

”他认为钱币发行多了,钱就贬值,物价就贵,对商品的购买者不利;钱币发行少了,钱就升值,物价就贱,对商品的生产者不利。

从国计考虑,还是以钱多为好,因为国家的财政支出是固定不可减少的,钱少了会不够用。

(2)周行己的“无重轻”论

周行己认为货币本身是没有重轻(指价值)的,他说:

“夫钱本无用,而物为之用;钱本无重轻,而物为之重轻。

此圣智之术,国之利柄也。

”在他看来,货币本来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和商品交换,才使它表现出购买力的高低来。

他又说:

“盖钱以无用为用,物以有用为用,而物为实而钱为虚也”。

“无用”是指货币非能充饥抵寒之用,没有谷帛那样具体的使用价值,“有用”则是货币“能通有用之财”,即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第5章启示

5.1信用货币制度下准备金的意义

在北宋政府发行纸币初期,准备金能够起到调节货币流通、保证币值稳定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货币制度中,铜铁钱才是市场上的主要货币,纸币只是铜铁钱的代表物,随时可以兑现。

当发行纸币过多,币值跌落的时候,发行准备如果充足,政府可以运用兑现的方式,吸收多余的纸币,使其币值回升。

但是在纸币发行的后期,纸币本身就是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媒介,并不是其他材质货币的代表物,通货数量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

由于宋王朝内忧外患,财政赤字巨大,政府发行了巨额的纸币,此时金属货币已被驱逐出流通环节,纸币充斥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此时的准备金也就无法稳定纸币的币值了。

即准备金只有在纸币能够自由兑换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对币值的支撑稳定作用。

在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金属货币的时候,准备金也就无法稳定币值了。

从货币的本质上看,货币只是一种交易的媒介,它的币值与币材并无关系,与准备金也无关系,纸币的涨跌是由货币流通数量与商品供给数量的比例决定的。

所以,在信用货币制度中,真正能够控制币值涨跌的是纸币发行数量,准备金对于稳定币值只有心理上的作用。

5.2控制货币发行量才能遏制通货膨胀

随着纸币的产生与发展,宋代出现了一系列有关纸币制造、兑换和回笼的管理思想。

从发行目的上看,货币的发行有以经济发行为目的和以财政发行为目的两种形式。

无论是从货币的本质或是北宋最初纸币发行的实践来看,纸币的发行都应该是以经济发行为主要目的,即通过纸币的发行,满足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其次才是以财政发行为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度地以纸币发行弥补财政赤字。

但是在宋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通过滥发纸币这种隐蔽的方式,转嫁负担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同期盛行称提之策,即用各种方法回收多余的纸币,但效果不明显。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北宋末年直至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主要是以财政发行为目的,其投放量大大多于回笼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通货膨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稳定货币的币值,就是要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其根本就是限制纸币的发行量,政府发行货币要以经济发行为目的,使货币的发行量与商品的供给量相适应。

参考文献(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