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考点五Word版含答案.docx
《小说阅读考点五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考点五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阅读考点五Word版含答案
考点五 拓展思考,深入探究
文本展示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分)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
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
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
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
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
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
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
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
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
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
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
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
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
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
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思路呈现
1.有人认为题目用“父与子”更为恰当,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4分)
【思路】
(1)本文题目“静流”有何内涵?
答:
(2)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
(3)文章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答:
(4)与“父与子”这个题目相比孰优孰劣?
答:
【点拨】
本题属于标题探究类题目,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分析时要考虑到情节、人物、主题等。
【答题】
答:
答案 不认同。
(观点)“静流”是文章的情感线索(情节);“静流”塑造出了两个外表看似不协调,但内心对彼此都深存爱意的父子形象(人物);“静流”更符合父子间情感“默默变化”的特征(主题);“静流”含蓄而生动,和文章委婉克制的表达风格相一致(文章风格);“父与子”太普通,太过于直白,不能突出这个故事特点(对对方的否定)。
2.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为什么?
(4分)
【思路】
(1)本文着重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答:
(2)哪个人物与文章的主题最相符合?
答:
【点拨】
本题属于形象探究类题目,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分析时要考虑到情节、人物、主题等。
【答题】
答:
答案 (示例一)是父亲。
(观点)父亲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文章从开头对父亲的描述、父亲对弟弟的态度以及后来父亲态度的转变的各个角度写出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人物形象);弟弟和我的人物安排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形象(情节设计);对父亲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出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主题表现)。
(示例二)是父亲与弟弟。
(观点)父亲和弟弟都是文章着墨比较多的人物,文章一开始就对父亲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围绕着父亲与弟弟之间的情感变化,写出了父亲与弟弟之间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
3.文章设置了“侄儿”的情节,你觉得是否有必要?
(4分)
【思路】
(1)“侄儿”情节部分讲述了哪些事情?
对相关人物有哪些描写?
答:
(2)“侄儿”与文中其他人物有何关联?
答:
【点拨】
本题属于情节探究类题目。
分析时要考虑到该情节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章主题的影响。
【答题】
答:
答案 有必要。
(观点)这个情节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它体现出弟弟对责任的担当精神,也让父亲看到了弟弟懂事的一面(人物形象);这为父亲和弟弟在思想情感上的和解、相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情节);同时,也暗示着父爱的延伸、传递,主题得以深化(主题)。
4.父亲这个人前后态度有明显的变化,你觉得这种变化可信吗?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来谈谈。
(4分)
【思路】
(1)父亲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2)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点拨】
本题属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目。
注意对父亲和弟弟之间关系的梳理和联想。
【答题】
答:
答案 可信。
(观点)在文本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弟弟读书时期不太理解弟弟的很多行为,如“不好好读书,去当文艺兵”等,对弟弟的很多想法都是横加干涉的,但弟弟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父亲对弟弟的态度,内心的亲情驱使他在很多事情上的态度尤其是对弟弟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文本)。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父亲,存在着许多因为某种变故而使人物性格转变的典型,这样的形象就来源于生活(现实)。
所以说这种变化是可信的(结论)。
品一品 小说文本的探究,角度往往很小,或是人物,或是情节构思,或是标题,或是环境描写的特征或作用,但要求却要深入全文思考,即依据文本,联系背景作深度和广度的挖掘。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细节)描写、环境氛围、语言表达、主题情感、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从情节安排、表达手法、人物性格、主题意义、语言特点、表现环境等角度来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要针对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但不可脱离文本。
明确试题要求,针对提问,分点答题。
特别是兼及多个考点的试题,要处理好“切入点”和“落脚点”的关系,从“切入点”出发,对“落脚点”进行分析,不能就事论事或任意发挥。
多点训练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答案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分)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案 ①“拍拍”:
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②“喝令”:
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③“挺直”:
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3分)
答: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对点训练篇
好题展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分)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
”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
“那么你呢?
”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