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3371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docx

届福建省高考《论语》专题练习

2014届高三《论语》复习练习题

专题一: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

(1)

(2)问题。

(6分)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②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3分)

(2)为什么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3分)

2、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7)

②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8)

孔子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说说这一核心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专题二:

君子/理想人格

1、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1)

(2)题。

①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6.11)

②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

③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11.9)

(1)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

(2)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②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7)

②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6.11)

③哀公问:

“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③。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

④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④,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⑤,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1)

【注】①桴(fú):

小木筏;②由:

即仲由,孔子学生,字子路;③贰过:

重犯同一过失;④舍之则藏:

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⑤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

(1)子路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为什么称赞颜渊“贤哉”,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①,硁硁然小人②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13.20)

[注]①果:

果断,坚决。

②硁硁然小人:

硁硁然,这里指像石块一样坚固的样子。

小人,器量小的人。

(1)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理想的“士”?

请简要概括。

(2分)

(2)孔子怎样看待“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请简要分析。

(4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1)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5.30)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21)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分)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4分)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

(11.26)

材料二: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5.26)

[注]①方:

礼仪;②伐:

夸耀、自夸;③施:

表白;④怀:

关爱。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

请简要概括。

(2分)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

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4分)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2.23)

材料二: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5)

【注】①道,通“导”。

②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

(1)根据文段,请你阐述为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分)

(2)子夏劝说司马牛,是践行孔子待友之道的典范。

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两则材料所的待友之道。

(4分)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

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4)

材料二: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15.18)

材料三: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注】①孙:

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

(3分)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3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子曰:

“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

材料二: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毋自辱③也。

”(12.23)

【注】①矜:

庄重。

②道:

引导。

③辱:

受辱。

(1)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

(2分)

(2)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

(1)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和本章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3分)

(2)结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谈谈你对如何正确交友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19)

②子曰: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21)

(1)上面两个选段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简要概括。

(2分)

(2)两个选段都运用了比喻来说理,请分别简要分析。

(4分)

1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5.28)

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③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17.24)

(1)结合选段①②,谈谈君子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

(2分)

(2)选段③,孔子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人,这和君子量大能容人的德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4分)

1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②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③子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12)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1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

②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

请简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言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为什么?

请结合以上语录加以阐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

教育与学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

(1)

(2)两题。

(4分)

①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孔子的“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否矛盾?

为什么?

(2分)

(2)请简要评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

(2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注】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

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3分)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

(1)

(2)问题。

(4分)

①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

②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③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3分)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5)

②大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9.6)

(1)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所持的态度。

(4分)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林放①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3.4)

   材料二:

子曰:

“奢则不孙④,俭则固⑤。

与其不孙也,宁固。

”(7.35)

   材料三: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⑥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⑦云乎哉?

”(17.11)

【注】①林放:

鲁国人。

②易:

本义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

在这里指周到地治办丧葬的礼节仪式。

③戚:

心中悲哀。

④孙:

同“逊”。

恭顺,谦让。

⑤固:

鄙陋,小气,寒酸。

⑥玉帛:

指古代举行礼仪时使用的玉器、丝帛等礼器、礼品。

⑦钟鼓:

古代乐器。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留着。

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很感叹,认为他问了一个好问题。

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侈,否则就违背了礼的根本。

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礼的行为,他主张宁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礼犯义。

 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形式上,而应该重视礼乐的本质和目的。

(2)朱熹说:

“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

”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礼乐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3分)

专题四、五:

仁与礼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②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⑴“玉帛”和“钟鼓”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2分)  

⑵从上述文字看,“礼乐”和“仁”是什么关系?

试作简析。

(4分)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②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1)

(1)以上章节中最能体现孔子“仁”“礼”观点的话是哪一句?

(2)依据上述话语,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

请简要评价。

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6分)

师冕见①。

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

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

【注】①师,乐人盲者,名冕。

(1)以上这则材料体现孔子怎样的待人原则?

请简要概括。

(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与礼的关系。

(4分)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

“管仲①之器小哉!

”或曰:

“管仲俭乎?

”曰:

“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④,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

②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注】①管仲:

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

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②三

归:

市租。

根据《管子·山至数》的记载,市租按常例应该由国君收取。

齐桓公称霸后,对于管仲恩赏有加,就将收市租的权力给了他。

③摄:

统辖。

④反坫(diàn):

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

5、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

(1)

(2)问题。

(4分)

①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日“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4)

②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予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

③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元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

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

试作简要评述。

(3分)

专题六:

为政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路问政。

子曰:

“先之①劳之②。

”请益③。

曰:

“无倦。

”(13.1)

    ②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③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3.13)

    【注】①先之:

先,引导,先导,即教化。

之,指老百姓。

②劳之:

指为政者亲身去干,以自身的“先劳”,带动老百姓都勤劳地干。

③益:

增加。

    

(1)孔子认为“身正”的人从政不难,因为自己“身正”,就可以“_________”,就能够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摘录文中的短语回答)

(2)请简要概括孔子对为政者的要求。

    

    (3)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这有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2、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2.17)

②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8)

③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注】季康子:

鲁哀公时任上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1)第①、②两则文字共同阐述的道理是。

(2分)

(2)第③则文字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

【注释】①武城:

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②弦歌:

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牛刀”是喻体,其对应的本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2)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说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6.1)

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7)

③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

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让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

是自相矛盾吗?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2)

②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1)用原文词语填空。

(4分)

民不“犯上”、不“作乱”,即季康子所想要得到的“”、“”的结果;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的态度。

(2)这两章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2分)

6、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1)“草上之风,必偃”指的是什么?

(2)上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

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在上述孔子所言中摘录一个能表现孔子主要观点的成语。

(2)什么叫“正名”?

孔子为何把正名作为“为政”之先?

专题七: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7.23)

②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

“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7.24)

【注】①窒:

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②徼:

jiǎo,窃取,抄袭。

③讦:

jié,攻击、揭发别人。

(1)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有讨厌的人和事,其目的是什么?

请概述。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勇”的含义。

专题八:

中庸思想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4分)

①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11.16)

②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