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3268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部编版

初中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三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二、实验器材

(一)自制教具:

岷江(都江堰建造前)、宝瓶口、鱼嘴、飞沙堰的模型;

课堂中各小组实验用的岷江(都江堰建造前)模型(4个)。

图1自制教具

(二)学生课堂中所用的实验工具:

岷江模型(用于小组实验)、马克笔(在模型中构画设计方案)、黏土(模拟堆砌大坝等)、

刻刀等塑形工具一套(模拟开凿水渠等)、瓶装水(进行流水实验)、水盆(以免弄湿地面)

图2课堂中学生使用的实验工具

三、实验改进要点

(一)历史学科其实也需要“实验课”。

以往,实验课可能属于理科的“专利”。

但其实历史学科中有很多科学文化类知识蕴含先民的伟大智慧,极具探究价值,适合以实验课的课型来解决。

因此我大胆创新,以都江堰一课为突破点,尝试将实验这一新形式引入历史课堂。

(二)历史学科缺乏实验课的经验与教具。

就本课来说,目前市面的都江堰模型大多是观赏用的,无法进行实验。

图3目前市面所售的都江堰模型

而我们的模型是在课前进行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历史、地理、物理三科共同探究,对实地地形、工程原理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文献、数据等考证才制作而成的,它还能够直接进行流水实验、直观演示。

图4三科教师与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究考证、制作模型

(三)文理科之间绝非彼此隔绝。

其实跨学科间的联系相当紧密,例如历史学科中,就经常需要运用地理、物理等知识。

因此我以古代科学类知识为突破点,尝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融合。

图5本课中运用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

四、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这种新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与灵感,更深刻地体验得出真知,不仅能在实践中发掘解决历史问题的多种新技能,还通过实验验证为史实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形成严谨的求证态度。

而历史学科原本的特色,又大大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文化性、应用性。

学生置身于历史典故中,运用各学科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有所用,感悟传统文化、激起家国情怀。

这样,互为“新事物”的二者相结合,对课堂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惊人的效果。

图6历史学科特色与实验课形式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本课,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图7本课的实验教学结构

将实验置于秦国为统一天下治理岷江水患这一历史情境之中,分为三段治水任务,探究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每一任务中,设置层层递进的三个实验环节:

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实验→各小组依据实验成果展开争辩→文献引证,还原历史。

学生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教师及时设问引发学生质疑思考,并通过模型的实验与直观演示发现新的问题,进入下一轮治水任务。

最终,创设综合社会实践情境,走进“实地”,感受实验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德育升华。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验了解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的原理。

通过实验、运用跨学科知识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发现问题-实验-争辩-史实还原-质疑-再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不断质疑的思考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形成严谨的求证精神。

通过实验亲手操作、直观体验,感悟“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家国情怀。

六、实验教学内容

在历史情境下,结合实验操作、史料分析,探究都江堰的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最终将实验成果与现实情况对比,德育升华。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还原历史情境

首先,我创设情境,学生回到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秦国。

图8秦统一的历史情境

结合史料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我们发现了阻碍秦统一的三个问题:

缺乏运兵通道,西面洪水、东面被玉垒山阻隔常年干旱。

图9史料分析与地理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二)进入第一环节:

小组合作。

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设计治水方案,亲自动手在模型上堆砌黏土或切割挖渠,并进行流水实验验证方案是否成功。

图10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并亲自动手实验

动手实验中,大家的确发现了许多与设想截然不同的问题。

例如:

王明显同学的方案是凿开玉垒山,引水分流。

但通过流水实验却发现,单单凿开个口其实是成功不了的——水会随着惯性流走,很少会流进水渠。

因此我们发现,想让水成功流进去,不能是这种竹管形的口子,要把上半部分再凿开些,利用下面多出的部分把水拦进去——这就形成了一个古代的瓶口形状,这正是“宝瓶口”得名的由来。

图11亲自动手实验中,有趣的问题生成——“宝瓶口”得名的由来

可见,大家在实验中亲手操作,会不断发现宝贵的问题并解决,形成了常规课型中远远达不到的效果;不断的实验验证、完善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着严谨的求证态度。

(三)进入第二环节:

“百家争鸣”——各组间展开辩论。

所谓“旁观者清”,当学生转换视角观察其他组的方案,就能很敏锐的发现别人的问题。

思维碰撞中,学生不断发现各自方案的利弊并加以完善,领悟着趋利避害的解决问题思维,并在争辩与思考中激发出新的灵感。

例如,潘米嘉同学提出:

可以将军事基地直接建在岷江边,就地取材,用土加高堤岸来防洪。

图12争辩环节——潘米嘉同学阐述本小组方案

王明显同学却不同意:

“岷江绵延千里,你想给它加高堤岸,不是比垒长城工程还大吗?

况且军事基地建在河边,一场洪水岂不是全军覆没?

”因此,他认为应该凿开玉垒山,开渠引水。

既能建立运兵通道,又能通过缓解水势来解决洪水,同时灌溉干旱的东面。

图13争辩环节——王明显同学从中发现问题、阐述本小组方案

梅欣然同学反驳道:

“你这个方案还要开山,多麻烦啊,我们为什么不在洪水淹没的地方直接开渠引水呢?

图14争辩环节——梅欣然同学从中发现问题、阐述本小组方案

可见,实验结合争辩,成功激起了他们的思维与乐趣,设计出各种有意义的方案——在实践中,他们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冲破书本,找到更好的方案。

这时,教师及时设问:

“这些方案,真的可行吗?

我们必须回归到严谨的实验来试一试:

图15通过模型进行验证、直观演示,发现方案中的问题

借助模型直观演示,大家发现:

岷江的实地地形其实是有高低落差的,所以梅欣然同学方案虽然好,却并不能实现。

这样,学生不断实验、失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着求证精神,也不断感悟着:

一个工程想要成功,要经历多少艰难与失败。

(四)体验与感叹中,学生进入第三环节:

还原历史。

图16课前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讲解宝瓶口功能、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通过史料引证,学生将亲身体验后的实验成果与李冰的方案对比,终于理解:

这个宝瓶口,顺应自然地势,让水顺势流进东面干旱地区;它并没有与天作对,硬生生的堵住洪水水,而是天人合一、引水分流,同时解决了运兵、防洪、干旱三个问题。

(五)质疑思考

成功的喜悦中,教师突然问道:

“这一切真的结束了么?

孩子们说:

“应该成功了吧?

教师反问道:

“那好,咱们这些没有任何治水经验的十几岁孩子都能想到的方法,难道古人就真的没有这样做过吗?

”随即抛出文献史料,引发质疑:

原来,曾经的大禹、古蜀国都用过同样的办法,可岷江为何还会水患再现呢?

图17当每一实验环节结束,教师结合历史文献引发质疑思考

通过模型直观演示,大家终于发现了问题:

我们刚才解决的是雨季的洪水问题,可旱季的时候呢?

图18结合模型进行实验发现新问题,引出新一轮探究任务——鱼嘴分水堤

原来,宝瓶口这一侧是玉垒山,河床高——旱季时水位低,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取而代之的是淤堵的泥沙,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利荒废,水患再现。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呢?

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

(六)丰硕的实验探究成果

不断的实验、争辩、历史还原与感悟中,我们成功解决了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还将实验与地理学科的洪水成因、物理的弯道环流排沙原理等跨学科知识融合,不断颠覆着固有认知:

例如,飞沙堰的主要功能并不是飞沙,这其实是近代才有的名字,唐朝以前它是和鱼嘴大堤一体命名的,它是为了把大堤中一部分建的低一些,旱季存水,雨季泄洪,自动调节水量,与大自然共享水。

而主要排沙的工程是鱼嘴,它结合大自然的天然地形,建在环形弯道处,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将泥沙自然而然地排到外江。

图19实验课·课堂中的探究成果1——宝瓶口:

水路运兵、防洪、灌溉

图20实验课·课堂中的探究成果2——鱼嘴:

旱季存水、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排沙

图21实验课·课堂中的探究成果3——飞沙堰:

旱季存水、雨季泄洪、二次排沙

大家在实验中不断经历着失败与成功,不仅收获了丰硕的探究成果,还极为有效地形成着解决问题能力与质疑思维。

(七)情感升华,家国情怀

这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将社会实践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亲自走进“实地”才发现:

我们费劲千辛万苦才成功的实验,实施到现实中,却仍要面临着不尽的难关。

多少仁人志士的牺牲、后人却仍然坚定不移的奋斗,终而让这伟大的都江堰养育了如此辽阔的华夏大地2000多年一直至今。

古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正是历史学科中的实验课达到的最终目的。

图22实验课·课堂中的“实地”游学情境——感悟先民的伟大智慧与家国情怀

八、实验效果评价

最后,我们从学生的课后反思中,看一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实际获得:

图23学生课后反思

通过衡昊然同学的反思可以发现,动手实验令大家感触深刻,他们能准确阐述历史背景、影响、各工程原理,极其有效地落实了知识点与课标学标要求。

张睿睿同学的反思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实验不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

晏睿琳同学的反思中我们发现,实验中学生不仅掌握思维,还在跨学科融合中形成了多种常规课达不到的技能,形成了质疑思考的习惯与严谨的求证态度。

最终,王晓宇同学的反思让我们看到,本节实验课,学生领悟了天人合一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成功激发起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