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764.06KB ,
资源ID:693268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32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docx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说课稿一、使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第三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二、实验器材(一)自制教具:岷江(都江堰建造前)、宝瓶口、鱼嘴、飞沙堰的模型;课堂中各小组实验用的岷江(都江堰建造前)模型(4个)。图1 自制教具(二)学生课堂中所用的实验工具:岷江模型(用于小组实验)、马克笔(在模型中构画设计方案)、黏土(模拟堆砌大坝等)、刻刀等塑形工具一套(模拟开凿水渠等)、瓶装水(进行流水实验)、水盆(以免弄湿地面)图2 课堂中学生使用的实验工具三、实验改进要点(一)历史学科其实也需要“实验课”。

2、以往,实验课可能属于理科的“专利”。但其实历史学科中有很多科学文化类知识蕴含先民的伟大智慧,极具探究价值,适合以实验课的课型来解决。因此我大胆创新,以都江堰一课为突破点,尝试将实验这一新形式引入历史课堂。(二)历史学科缺乏实验课的经验与教具。就本课来说,目前市面的都江堰模型大多是观赏用的,无法进行实验。图3 目前市面所售的都江堰模型而我们的模型是在课前进行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历史、地理、物理三科共同探究,对实地地形、工程原理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文献、数据等考证才制作而成的,它还能够直接进行流水实验、直观演示。图4 三科教师与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究考证、制作模型(三)文

3、理科之间绝非彼此隔绝。其实跨学科间的联系相当紧密,例如历史学科中,就经常需要运用地理、物理等知识。因此我以古代科学类知识为突破点,尝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融合。图5 本课中运用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四、实验设计思路实验这种新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与灵感,更深刻地体验得出真知,不仅能在实践中发掘解决历史问题的多种新技能,还通过实验验证为史实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形成严谨的求证态度。而历史学科原本的特色,又大大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文化性、应用性。学生置身于历史典故中,运用各学科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有所用,感悟传统文化、激起家国情怀。这样,互为“新事物”的二者相结合,对课堂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

4、形成有着惊人的效果。图6 历史学科特色与实验课形式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本课,我尝试了这样的教学策略:图7 本课的实验教学结构将实验置于秦国为统一天下治理岷江水患这一历史情境之中,分为三段治水任务,探究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每一任务中,设置层层递进的三个实验环节: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实验 各小组依据实验成果展开争辩 文献引证,还原历史。学生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教师及时设问引发学生质疑思考,并通过模型的实验与直观演示发现新的问题,进入下一轮治水任务。最终,创设综合社会实践情境,走进“实地”,感受实验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德育升华。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验了解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的原理。 通

5、过实验、运用跨学科知识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发现问题-实验-争辩-史实还原-质疑-再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不断质疑的思考习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形成严谨的求证精神。 通过实验亲手操作、直观体验,感悟“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家国情怀。六、实验教学内容 在历史情境下,结合实验操作、史料分析,探究都江堰的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最终将实验成果与现实情况对比,德育升华。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还原历史情境首先,我创设情境,学生回到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的秦国。图8 秦统一的历史情境结合史料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我们发

6、现了阻碍秦统一的三个问题:缺乏运兵通道,西面洪水、东面被玉垒山阻隔常年干旱。图9 史料分析与地理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二)进入第一环节:小组合作。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设计治水方案,亲自动手在模型上堆砌黏土或切割挖渠,并进行流水实验验证方案是否成功。图10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并亲自动手实验动手实验中,大家的确发现了许多与设想截然不同的问题。例如:王明显同学的方案是凿开玉垒山,引水分流。但通过流水实验却发现,单单凿开个口其实是成功不了的水会随着惯性流走,很少会流进水渠。因此我们发现,想让水成功流进去,不能是这种竹管形的口子,要把上半部分再凿开些,利用下面多出的部分

7、把水拦进去这就形成了一个古代的瓶口形状,这正是“宝瓶口”得名的由来。图11 亲自动手实验中,有趣的问题生成“宝瓶口”得名的由来可见,大家在实验中亲手操作,会不断发现宝贵的问题并解决,形成了常规课型中远远达不到的效果;不断的实验验证、完善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形成着严谨的求证态度。 (三)进入第二环节:“百家争鸣”各组间展开辩论。 所谓“旁观者清”,当学生转换视角观察其他组的方案,就能很敏锐的发现别人的问题。思维碰撞中,学生不断发现各自方案的利弊并加以完善,领悟着趋利避害的解决问题思维,并在争辩与思考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例如,潘米嘉同学提出:可以将军事基地直接建在岷江边,就地取材,用土加高堤岸来防洪。

8、 图12 争辩环节潘米嘉同学阐述本小组方案王明显同学却不同意:“岷江绵延千里,你想给它加高堤岸,不是比垒长城工程还大吗?况且军事基地建在河边,一场洪水岂不是全军覆没?”因此,他认为应该凿开玉垒山,开渠引水。既能建立运兵通道,又能通过缓解水势来解决洪水,同时灌溉干旱的东面。图13 争辩环节王明显同学从中发现问题、阐述本小组方案梅欣然同学反驳道:“你这个方案还要开山,多麻烦啊,我们为什么不在洪水淹没的地方直接开渠引水呢?”图14 争辩环节梅欣然同学从中发现问题、阐述本小组方案可见,实验结合争辩,成功激起了他们的思维与乐趣,设计出各种有意义的方案在实践中,他们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冲破书本,找到更好的方

9、案。这时,教师及时设问:“这些方案,真的可行吗?”我们必须回归到严谨的实验来试一试: 图15 通过模型进行验证、直观演示,发现方案中的问题借助模型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岷江的实地地形其实是有高低落差的,所以梅欣然同学方案虽然好,却并不能实现。这样,学生不断实验、失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着求证精神,也不断感悟着:一个工程想要成功,要经历多少艰难与失败。 (四)体验与感叹中,学生进入第三环节:还原历史。图16 课前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讲解宝瓶口功能、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史料引证,学生将亲身体验后的实验成果与李冰的方案对比,终于理解:这个宝瓶口,顺应自然地势,让水顺势流进东面干旱地区;它

10、并没有与天作对,硬生生的堵住洪水水,而是天人合一、引水分流,同时解决了运兵、防洪、干旱三个问题。(五)质疑思考成功的喜悦中,教师突然问道:“这一切真的结束了么?”孩子们说:“应该成功了吧?”教师反问道:“那好,咱们这些没有任何治水经验的十几岁孩子都能想到的方法,难道古人就真的没有这样做过吗?”随即抛出文献史料,引发质疑:原来,曾经的大禹、古蜀国都用过同样的办法,可岷江为何还会水患再现呢?图17 当每一实验环节结束,教师结合历史文献引发质疑思考通过模型直观演示,大家终于发现了问题:我们刚才解决的是雨季的洪水问题,可旱季的时候呢?图18 结合模型进行实验发现新问题,引出新一轮探究任务鱼嘴分水堤原来

11、,宝瓶口这一侧是玉垒山,河床高旱季时水位低,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取而代之的是淤堵的泥沙,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水利荒废,水患再现。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呢?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六)丰硕的实验探究成果不断的实验、争辩、历史还原与感悟中,我们成功解决了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还将实验与地理学科的洪水成因、物理的弯道环流排沙原理等跨学科知识融合,不断颠覆着固有认知:例如,飞沙堰的主要功能并不是飞沙,这其实是近代才有的名字,唐朝以前它是和鱼嘴大堤一体命名的,它是为了把大堤中一部分建的低一些,旱季存水,雨季泄洪,自动调节水量,与大自然共享水。而主要排沙的工程是鱼嘴,它结合大自然的天然地形,建在

12、环形弯道处,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将泥沙自然而然地排到外江。图19 实验课课堂中的探究成果1宝瓶口:水路运兵、防洪、灌溉图20 实验课课堂中的探究成果2鱼嘴:旱季存水、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排沙图21 实验课课堂中的探究成果3飞沙堰:旱季存水、雨季泄洪、二次排沙大家在实验中不断经历着失败与成功,不仅收获了丰硕的探究成果,还极为有效地形成着解决问题能力与质疑思维。(七)情感升华,家国情怀这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将社会实践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亲自走进“实地”才发现:我们费劲千辛万苦才成功的实验,实施到现实中,却仍要面临着不尽的难关。多少仁人志士的牺牲、后人却仍然坚定不移的奋斗,终而让这伟大的都江堰养育了如此辽阔

13、的华夏大地2000多年一直至今。古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正是历史学科中的实验课达到的最终目的。图22 实验课课堂中的“实地”游学情境感悟先民的伟大智慧与家国情怀八、实验效果评价最后,我们从学生的课后反思中,看一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实际获得:图23 学生课后反思通过衡昊然同学的反思可以发现,动手实验令大家感触深刻,他们能准确阐述历史背景、影响、各工程原理,极其有效地落实了知识点与课标学标要求。张睿睿同学的反思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实验不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晏睿琳同学的反思中我们发现,实验中学生不仅掌握思维,还在跨学科融合中形成了多种常规课达不到的技能,形成了质疑思考的习惯与严谨的求证态度。最终,王晓宇同学的反思让我们看到,本节实验课,学生领悟了天人合一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成功激发起家国情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