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924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形象。

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使大夫

D.郡守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A.背景

B.内容

C.时间

D.作用

3.“连接亚欧风物,融汇东西文明”——“一带一路”勾画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

在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霍去病B.卫青C.蒙恬D.张骞

4.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

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5.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6.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

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8.清朝赵翼说过,“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里“此例”是指()

A.纪传体通史B.国别史C.纪传体断代史D.编年体

9.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

”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确立了皇帝称号

③统一了度量衡

④开凿了灵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

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11.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

13.“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社会政治大转型”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4.如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单位:

万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以德化民,勤俭治国B.罢兵归农,休养生息

C.颁推恩令,削爵夺地D.减轻刑罚,裁减官员

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

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16.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18.“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19.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A.统一中国B.焚书坑儒C.楚汉之争D.修筑长城

20.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21.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宦官又盛”。

这则材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

A.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2.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

他说:

“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

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

24.下面时间轴示意图,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到

A.A

B.B

C.C

D.D

25.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太尉掌管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体现了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D。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丝绸之路,所以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张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张角、董仲舒、张衡与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诊断上要辨证施治,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华佗、神农氏、扁鹊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读文字史料、看实物史料等,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并不能获得历史知识,故D符合题意;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

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

阅读《史记》、到博物馆参观、采访老红军战士都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

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国别史、纪传体断代史、编年体与题干无关,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项,秦代铁权上提到“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

故①项正确。

②项,“立号为皇帝”反映了秦始皇确立了皇帝称号。

故②项正确。

③项,“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说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针对当时天下度量衡不一的情况,命令丞相隗状、王绾统一-度量衡。

故③项正确。

④开凿了灵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

10.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司马迁写作历史前,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故题文材料表明司马迁著史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故D项正确;A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BC违背了题文的“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BC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11.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B。

1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封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中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故C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勤俭治国、罢兵归农,休养生息、减轻刑罚,裁减官员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措施,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是解题的关键,从关键词“汉武帝”的措施,排除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措施。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

故选D。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秦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西面,应是图中④。

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7.A

解析: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与商朝没有关系。

因此C朝代篇设计不恰当,C符合题意;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坑灰未冷山东乱,”提到的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竹帛烟销帝业虚”提到的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B。

20.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石窟的雕造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

故选C。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宦官又盛”。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政治统治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B符合题意;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A不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C不符合题意;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符合题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A不符合题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不符合题意;《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标★号的区域,为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A符合题意;刺史,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B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C不符合题意;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

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