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2713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docx

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

1下列属于研究中国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太谷学派B、稷下学派C、阳明学派D、乾嘉学派

2(B)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最为重视的。

A、辞章B、考据C、义理D、观点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指由于受到认识的限制,我们是无法认识历史的。

(×)

4就遵从原典精神而言,古文经学比今文经学走得更远一点。

(×)

5“国学”这一概念,从清末民初到现在,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

1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指(C)。

A、《读通鉴论》《十七史商榷》《二十四史》B、《廿二史札记》《读通鉴论》《廿二史考异》

C、《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D、《读通鉴论》《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中国传统文献的三个主流是纪传体正史、纪事本末体、编年体

B、私人性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往往大过官方记载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语出克罗齐

D、《十七史商榷》是王鸣盛的作品

3典章制度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属于这类文献的是()。

A、《唐六典》B、《资治通鉴》C、《史记》D、《明夷待访录》

我的答案:

D得分:

0.0分

4《史记》的文笔在“二十四”中显得特别,因其叙述带有个人情感。

(√)

1在进行版本校勘时,选择一个最好版本为主,再辅以其他版本相互校勘,这个最好的版本称为(D)。

A、选本B、校本C、原本D、底本

2《资治通鉴》的“资”是指(B)。

A、资质B、资助C、资源D、资格

3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预期的读者是大众百姓。

(×)

4目前“二十四史”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版本。

(√)

1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采用了(D)治理国家。

A、三省六部制B、行省制C、分封制D、郡县制

2下列成书规模最大的著作是(C)。

A、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B、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C、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D、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3《四库全书》是(B)修编完成的。

A、清朝雍正年间B、清朝乾隆年间C、清朝康熙年间D、清朝顺治年间

4目前《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是顾颉刚牵头组织校勘的版本。

(√)

5中国每个朝代对“九州四海”的理解基本没有变化。

(×)

1下列属于地理方面的方志类书籍是(D)。

A、《元和郡县图志》B、《华阳国志》C、《读史方舆纪要》D、以上都是

2西方史学界学者集体编纂的中国通史类书籍是(A)。

A、《剑桥中国史》B、《哈佛中国史》C、《国史大纲》D、《古代中国与世界》

3通史书籍探讨问题的深入程度往往高于专史书籍。

(×)

4《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

1关于学者傅斯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中国现代史学界领军人物B、于1948年去了台湾

C、著有《国史大纲》D、将西方治学方式传播到了中国

2《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是(D)主编的。

A、傅斯年B、郭沫若C、李泽厚D、李学勤

3史前时代需要通过非文献的途径进行研究。

(√)

4《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项有缺憾的功绩。

(√)

1明朝以前,统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C)。

A、赋税问题B、徭役问题C、南北问题D、对外交流问题

2《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作者是(B)。

A、王明珂B、拉铁摩尔C、黄仁宇D、翦伯赞

3下列哪本书采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A)

A、《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B、《国史大纲》C、《华阳国志》D、《资治通鉴》

4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

1《国史探微》是(D)的著作。

A、王明珂B、黄仁宇C、陈寅恪D、杨联陞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者王永兴为我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B、《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的作者是王明珂

C、《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的作者是李开元D、杨联陞是一位华裔学者

我的答案:

C得分:

0.0分

3关于年鉴学派,描述不正确的是(B)。

A、产生于法国B、认为历史是由精英人物创造的

C、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D、历史的变化要在很长时间里才能凸显

4日本学界对中国六朝史的研究,水准很高。

(√)

1在中国,魏晋南北朝研究的制高点人物是(B)。

A、傅斯年B、田余庆C、毛汉光D、李开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的作者是唐长孺B、《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的作者是黄仁宇

C、政治史的研究核心是统治阶级的活动D、《论轮台诏》的作者是钱穆

3《东晋门阀政治》的作者还著有(D)。

A、《魏晋南北朝史论丛》B、《中国大历史》C、《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D、《拓跋史探》

4魏晋南北朝时候,贵族与庶民的对立并不明显。

(×)

1“文明冲突论”是(D)提出的。

A、毛汉光B、拉铁摩尔C、卡赞斯坦D、亨廷顿

2亨廷顿认为,全世界有八个文化类型,其中最主要的类型位于(A)。

A、美国和西欧B、东欧和南欧C、东亚D、中东地区

3现在的美洲文明主要是对印第安文明的发展。

(×)拉丁文明,既是葡萄牙西班牙

4印度的文明传承也曾有过隔断。

(√)

5.对中国历史连续性的体现,最完整的表述是(政治实体与文化传承都没有间断过)。

1按产生的先后时间顺序,下列汉字类型排列正确的是(A)。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B、甲骨文、金文、楷书、篆书、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D、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2佛教从(B)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到东汉初期C、东汉末期D、隋朝初期

3两河流域的文字和汉字一样,也是没有间隔地发展至今。

(×)

4佛教传入西藏的时间比传入中国其他地方要早。

(×)

1《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作者是(A)。

A、竺可桢B、黄仁宇C、童第周D、邓稼先

2我国历史上大致与以(C)为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

A、黄河B、长江C、长城D、河西走廊

3在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这里很多远古生物属于热带,原因是(B)。

A、物种变化B、气候变化C、板块变化D、人类活动区域变化

4在古代,土地是中国家庭生存的命脉。

(√)

5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有雇佣关系存在,但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

1关于人类起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追问人类从何而来B、达尔文时代真正解决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C、人和猿共同的祖先是埃及猿D、拉玛古猿是从南方古猿发展而来

2人类的发源地是在(C)。

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

3地球产生的时间大致距今已有60亿年。

(√)

4现代人是从晚期智人发展而来的。

(√)

1人类学家(B)将人类社会发展划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

A、魏斯曼B、摩尔根C、孟德尔D、拉马克

2旧石器中期对应的人类是(C)。

A、早期直立人B、直立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3元谋人的得名与其被发现的地点有关。

(√)

4在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阶段,新石器占据的时间最长久。

(×)

1下列不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是(C)。

A、湖北长阳人B、广东马坝人C、陕西蓝田人D、山西丁村人

2关于尼格罗人种,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鼻子较宽B、嘴唇较厚实C、毛发较卷曲D、主要分布在亚洲

3直立人比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大。

(×)

4颧骨较高、眉骨较高、眼睛比较深陷、鼻子宽大,是北京猿人的的特点。

(√)

1北京猿人属于(B)。

A、欧罗巴人种B、蒙古人种C、尼格罗人种D、澳大利亚人种

我的答案:

C得分:

0.0分

2山顶洞人属于(D)。

A、早期直立B、直立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3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遗存以北京猿人为代表。

(√)

4山顶洞人的产生距离今天约一万年左右。

(×)

1下列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的是(C)。

A、石器的种类更加多样化B、骨角器获得很大发展C、开始农业种植D、多种装饰品出现

2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不包括(B)。

A、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B、开始使用打制石器C、开始饲养家畜D、开始烧制陶器

3山顶洞人是从西方迁移而来,至今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依然很有影响。

(√)

4山顶洞是由上洞和下洞组成,下洞是住宿的地方。

(×)

1世界上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是(D)。

A、亚洲南部B、亚种中部C、亚洲东部D、亚洲西部

2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B)。

A、铁B、铜C、铝D、银

3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和研究,在文革时期受到破坏而停滞不前。

(×)

4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1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至今,延续的是(D)。

A、裴李岗文化B、马家窑文化C、磁山文化D、仰韶文化

2下列描述错误的是(B)。

A、裴李岗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B、仰韶文化最早是被英国学者发现的

C、仰韶文化最早是在河南省渑池县被发现的D、磁山文化位于河北省

3从文献上看,中国内地汉人与西域的交流最早与(A)有关。

A、张骞B、霍去病C、霍光D、文成公主

4仰韶文化很有可能是从西亚传播而来。

(×)

1龙山文化的典型主要是陶器制作精巧,以(B)著称。

A、白色B、黑色C、彩色D、青色

2大汶口文化分布在(B)。

A、四川B、山东C、河南D、广东

3临潼的姜寨遗址位于山东。

(×)

4龙山文化的陶器比仰韶文化的陶器精致。

(√)

5下列属于仰韶文化遗址,且位于河南省的是(C)。

A半坡遗址  B北首岭遗址C大河村遗址D姜寨遗址

1下列不属于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C)。

A、马家窑文化B、裴李岗文化C、哨棚嘴文化D、齐家文化

2龙山文化的黑陶文化发达,尤以(B)最为精致。

A、筒形陶B、蛋壳陶C、方形陶D、锥形陶

3在龙山文化中,并没有发现玉制品。

(×)

4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上游文化遗存的核心,在成都地区附近。

(×)

5关于大溪文化,描述错误的是(C)。

A位于四川  B文化遗存以红陶为主C以小麦种植为主D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1关于良渚文化,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在今天长江下游地区B、多种植小麦C、会制造玉器D、住房采用干栏式

2马家浜文化遗址是在(C)发现的。

A、浙江余姚B、湖北宜昌C、浙江嘉兴D、内蒙古

3良渚文化产生在河姆渡文化之前。

(×)

4红山文化中已出现了祭祀祭坛。

(√)

5关于红山文化,描述正确的是(D)。

A比较典型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B以渔业为主C距今4000年左右D分布在河北省的北部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第二次大分工是(A)。

A、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B、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C、工业和农业的分离D、以上均不对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龙山文化属于母系氏族社会B、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C、仰韶文化里的城子崖,有着清晰的城堡遗迹D、龙山文化时期制陶的温度还不能达到一千度

3关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城堡、城址的出现说明人类聚居的密集和社会组织的形成B、工艺制作呈现多样化和精致化

C、居住环境飞速变化D、畜牧业盛行

4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石器为标志。

(√)

5耒和耜是中国传统农具。

(√)

1关于酋邦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比部落联盟要高级B、由酋长统治C、称为酋邦政权D、以上都对

2北京猿人时代,婚姻的形式是(A)。

A、群婚B、一妻一夫制C、对偶婚D、族外婚

3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父系氏族社会要早于母系氏族社会。

(×)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人类婚姻的发展历史顺序为:

群婚、对偶婚、族外婚、一夫一妻制。

(×)

1关于尧舜禹时代,描述不正确的是(D)。

A、超越了部落时代B、选择首领需要很多的标准

C、大禹治水反映了当时处于比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D、开启了氏族社会

2关于黄帝,描述不正确的是(C)。

A、来自北方B、生活于游牧地带C、在争斗中败给了炎帝D、比较尚武

3伏羲氏时期很可能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

4中国古代的传说可分成炎帝和黄帝之间、尧舜禹时代这两个阶段来看待。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西游记》源于古代印度故事B、《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成书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C、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度D、炎帝来自今天的河北一带

1现在学界普遍认为,(D)遗址就是夏文化。

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裴李岗文化D、河南二里头文化

2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首次以项目招标形式来做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是关于(B)问题。

A、氏族社会分期B、夏商周的断代C、佛教东来D、古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3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王玉哲先生提出夏文化和夏时文化的概念,并认为夏文化是指夏人自己的文化,夏时文化是指夏朝建立时期的文化。

(√)

4中国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历史大概就是4500年左右。

(×)

1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C)。

A、启B、中康C、桀D、相

2据司马迁记载,夏朝人活动的核心地区是(B)。

A、河南洛阳B、河南登封C、河南安阳D、河南开封

3我国现存最早的星象物候历是(A)。

A、《夏小正》B、《天官书》C、《三统历》D、《太初历》

4夏朝的老百姓主要以游牧为生。

(×)

5考古学测定年代,一般使用碳十四技术。

(√)

1根据学术研究,夏朝从建立到灭亡是时段大致是(D)。

A、公元前1070年至公元前600年B、公元前3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600年D、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2商朝建国之前的时代称为(A)。

A、先商B、前商C、早商D、建商

3盘庚迁殷是公元前900年。

(×)

1“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是(A)的名言。

A、丘吉尔B、俾斯麦C、戴高乐D、林肯

2契出生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商人对(B)的图腾崇拜。

A、大象B、燕子C、龙D、虎豹

3关于商朝,描述错误的是(C)。

A、夏朝晚期的历史,包括夏桀的残暴,都可能是商人带有宣传性的介绍

B、商人是趁着夏朝内部矛盾激烈时,外来进攻取而代之

C、夏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遇到了自然灾害

D、商朝对夏朝的进攻主要是为了自身发展

4商人始祖“契”的母亲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

(√)

1商朝发展的顶峰是(D)时期。

A、盘庚B、武乙C、仲丁D、武丁

2(C)是商朝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累。

A、契建立商B、商朝战胜夏C、盘庚迁殷D、商纣王的继位

3中国是以黄河、长江流域作为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区,呈现一统性发展态势。

(√)

4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向着一统性的发展态势。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商朝人宗教信奉的氛围比较淡薄

B、中国历史上朝代都城的建立是以定居某个位置为都城,并以都城为核心与周边形成核心地区

C、游牧民族的迁徙是有规则的

D、化学肥料是无机肥

2商朝的社会性质是(D)发展阶段。

A、民主社会B、原始社会C、封建社会D、奴隶社会

3目前人们基本都认为商与周之间的替代的年份是公元前(B)年。

A、904B、1046C、1230D、1540

4武丁时期的迁都,商朝从一个移动的王朝过渡到了一个定居的王朝,开启了中国王朝建立的新模式。

(×)

1西周时期是从(D)建国开始的。

A、周厉王B、周成王C、周穆王D、周武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西周建于公元前1046年B、甲骨文是具备六书的成熟文字

C、盘庚定都于安阳D、从南方来的周人颠覆了商朝的政权

3知识考古学是由(C)提出来的。

A、亨廷顿B、罗素C、福柯D、费正清

4中国古代早期的专制,是指君王权力无限扩大。

(×)

1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B)。

A、商汤王B、商纣王C、商德王D、商文王

2后稷是(A)之子,后来受封在陕西一带。

A、姜原B、简狄C、颛顼D、黄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周人早期生活以农业为主B、周朝建国标志着向部落生活方式告别

C、周人的活动轨迹基本是从东南向西北发展D、传说周人是帝喾的后代

4商人来自内地,周人来自海边。

(×)

1公元前772年,(B)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镐京被破,西周遂亡。

A、匈奴B、犬戎C、突厥D、鲜卑

2周朝最后一位王是(C)。

A、周宣王B、周武王C、周幽王D、周文王

3周朝统治的时间大约持续了约360年。

(×)

4周朝的统治方式是分封制。

(√)

1以宗族血缘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称为(D)。

A、郡县制B、禅让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

2西周的国姓是(D)。

A、夏B、姒C、嬴D、姬

3宗法关系的核心在于(C)。

A、大臣举荐B、诸侯王的人选C、周天子的人选D、科举考试

4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格区分嫡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1西周的土地制度为(A)。

A、井田制B、私有制C、均田制D、承包制

2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C)。

A、《周易》B、《史记》C、《尚书》D、《春秋》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B、周人有一种现实主义宗教观

C、周朝是个农业国家D、“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是孟子说的

4土地制度的性质并不能直接决定王朝国家发展的性质。

(×)

5早期中国的城市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

(√)

1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分封制导致地方诸侯做大B、分封的诸侯王的力量逐渐强大形成了对天子权威的挑战

C、春秋时期遵循了过去王朝发展的轨迹D、分封体制中蕴含了权力构造的变化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A)。

A、《春秋》B、《尚书》C、《史记》D、《汉书》

3春秋时期的动乱主要是来自于诸侯争霸。

(√)

4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献体裁是编年体,始于《史记》。

(×)

1诸侯王对天子权力构成直接威胁,最早出现在春秋的(C)。

A、初期B、中期C、中后期D、晚期

2“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C)。

A、惠施B、庄子C、韩非子D、公孙龙

3商周时期,统治者控制着思想文化;春秋时期,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权不断上升。

(×)

4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在独尊儒术。

(×)

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经济、法治方面进行的改革手段包括(D)。

A、亲民爱民B、重视农业生产C、设立制度改善君民关系D、以上都是

1(C)放在权力格局之上成为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定制。

A、文化控制B、经济控制C、思想控制D、政治控制

2“蛮夷戎狄”中的“戎”,在方位上指(C)。

A、南方B、东方C、西方D、北方

3孔子名孔丘,其生卒年为公元前710-653年。

(×)

4春秋时期的民族划分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标准的。

(√)

5春秋时期,诸侯王为了壮大本国实力,开始出现调和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主要措施不包括(c)。

A、使政治清明B、调整土地制度C、思想控制严密D、赏罚分明

B、

1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是(A)。

A、赵国B、燕国C、楚国D、齐国

2(A)给秦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秦国强盛的重要因素。

A、商鞅变法B、合纵C、连横D、诸侯联盟

3战国在春秋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升华,这体现在(A)方面。

A、政治领导体制B、经济制度改革C、民族融合D、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

4中国历史上干涉朝政的势力有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最早的宦官出现在秦朝。

(×)

5战国时期延续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但两者之间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

(×)

1西周实行的(A)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权力变化的空间。

A、分封制B、禅让制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

2《东方专制主义》一书提出(D)与东方专制权力结构有关。

A、游牧B、商业C、赋税D、治水

3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疆域版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北边到达现在的长城沿线B、南边到交趾C、西边到达河西走廊D、东边到达今天的安徽

4现代国内的学者比较认同魏特夫关于中国最终走向一统的原因分析。

(×)

5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450-221年之间。

(×)

1历朝历代延续的重本抑末,“末”是指(C)。

A、农业B、牧业C、工商业D、官宦仕途

2“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

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

”语出(D)。

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

3战国时期的变法加强了所有贵族们的权力。

(×)

4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制度变法,最著名的是李悝在燕国实施的。

(×)

1战国时代的西部地区主要是(A)。

A、羌系民族B、胡系民族C、蜀人D、越人

2下列关于荀子思想的叙述错误的是(B)。

A、人要行善B、性善论C、重视人自身的能力D、主张法制

3在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划分。

(×)

4《尽地力之教》是变法家商鞅的作品。

(×)

1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思想的是(C)。

A、主张专制B、中央垂直领导C、刚柔并济D、受法家思想影响

2“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B)。

A、丞相、太尉、奉常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丞相、卫尉、奉常D、太仆、太尉、奉常

3依赖于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秦始皇用军事战争建立国家,但力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建设国家。

(×)

4游牧民族由于人们骁勇善战,所以其国家基础比农耕国家更为实在和牢固。

(×)

1秦朝对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禁锢的典型事件是(A)。

A、焚书坑儒B、独尊儒术C、广泛纳谏D、收缴兵器

2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内容的是(D)。

A、书同文B、车同轨C、统一货币D、设置三省六部制

3秦始皇时期将全国文字统一为(D)。

A、楷书B、隶书C、大篆D、小篆

4秦朝实施的刚性统治的积极性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

5秦国继续实行分封制治理国家。

(×)

1秦始皇一生共东巡全国(C)次。

A、三B、四C、五D、六

2秦始皇去世时,国家面临的最强大政治对手是(D)。

A、鲜卑势力B、突厥势力C、女真势力D、匈奴势力

3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激化是秦朝灭亡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

4在古代的解释中,专权是指皇帝超越了自己的权力范围而行使权力。

(×)

1秦朝灭亡于(B)。

A、公元前200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180年D、公元前107年

2秦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包括(D)。

A、制度性建设B、体制性建设C、社会结构的构建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3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观念主要是由贵族决定的。

(×)

1西汉王朝的建立者(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